椎管内麻醉操作规程
- 格式:ppt
- 大小:1005.00 KB
- 文档页数:17
椎管内麻醉操作技术规范椎管内麻醉操作技术规范由于儿科病人合作程度差,一般情况下,小儿的椎管内麻醉应在完善的静脉复合麻醉(监测下镇静、镇痛)下施行,操作过程中,需有护士或麻醉助手协助患儿保持适当体位,需妥善连接监护仪器,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随时注意上呼吸道畅通情况,时刻警惕胃内容物返流、误吸发生。
【硬膜外阻滞】1.1 适应证:中下腹部、下肢、肛门会阴部位手术,上腹部手术推荐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必要时可性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
1.2 禁忌证:1.2.1 绝对禁忌证:患儿及家属强烈拒绝、穿刺部位皮肤感染、严重脊柱解剖异常或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明显凝血功能异常、低血容量未纠正。
1.2.2 相对禁忌证:急腹症腹胀明显者、饱胃患儿、接受抗凝治疗者、其他体位摆放苦难者。
1.3 实施过程1.3.1 静脉复合麻醉诱导:推荐咪达唑仑0.05~0.1 mg/kg(以总量不超过2mg为宜)、长托宁0.1~0.2 mg/kg、舒芬太尼0.1~0.2 μg/kg(或芬太尼1~2μg/kg)、丙泊酚2~3 mg/kg依次静脉缓慢推注。
患儿入睡后摆放体位,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面罩吸入氧气。
1.3.2 打开无菌穿刺包,戴手套,用5%含碘消毒剂消毒皮肤3次,铺无菌巾。
1.3.3 用0.5~1%浓度的利多卡因溶液对皮肤至黄韧带全层局部麻醉。
1.3.4 行硬膜外穿刺,至针尖进入椎间隙,拔出针芯,接玻璃注射器进行压力试验。
1.3.5 针尖进入硬膜外隙,阻力消失,回吸无血液、脑脊液后置入硬膜外导管,置入深度以2~3cm为宜。
行负压试验。
1.3.6 妥善固定硬膜外导管,患儿取平卧位,依次给予试验剂量和首剂局部麻醉药。
1.3.7 术中严密监护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根据手术进行状态按时追加跟踪剂量。
手术结束后拔出硬膜外导管,仔细观察局部有无出血,导管尖端是否完整。
【骶管阻滞】2.1 适应证:下肢、肛门、会阴手术,部分3岁以内患儿的下腹部手术。
椎管内麻醉操作规范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的不同腔隙,使脊神经根或脊神经产生传导阻滞,到达相应区域的麻醉效应称之。
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腔阻滞骶管阻滞一、禁忌症绝对禁忌症①患者拒绝或不合作者②穿刺部位感染③未纠正的低血容量④凝血功能异常⑤脊柱外或解剖结构异常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对禁忌症:①菌血症②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症)③应用小剂量肝素二、术前访视⑴术前评估与全麻病人相似,并根据病情确定适宜的区域麻醉方法。
⑵查体时应特别注意患者的背部,观察是否有畸形、外伤、感染等。
⑶追问患者是否有脊柱病病史,了解可能遇到的困难或疾病,还应记录既往的神经病变。
⑷追问异常出血史、用药史、过敏史。
⑸向患者讲解麻醉操作过程,说明麻醉的优、缺点;还应讲明术中可能需要另外加用镇静药和麻醉药,若阻滞失败或手术时间延长、手术超出预想范围,可能改用全身麻醉。
⑹术前用药:适量的镇静药、镇痛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与疼痛。
三、穿刺体位:穿刺有侧卧位及坐位,临床上主要采用侧卧位。
侧卧位:取左侧或右侧卧,双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使腰背部向后形成弧形,棘突间隙张开,便于操作。
坐位:臀部与手术台边缘相齐,两足踏与凳上,双手置膝,头下垂,使腰背部向后弓出。
四、穿刺部位:穿刺点应根据手术部位选定,一般支配范围中央的相应棘突间隙:上肢:T3-4 下腹部:T12至L2 下肢:L3-4 会阴:L4-5五、穿刺方法:直入法:用左手拇指、食两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将穿刺针在棘突间隙中点与病人背部垂直进针针尖稍向头侧作缓慢刺入。
旁入法:于棘突间隙中点旁开1.5cm处做好局部浸润。
穿刺针于皮肤成75°角,进针方向对准棘突间孔刺入。
六、棘突间隙的体表解剖标志:颈部明显突出的棘突为颈下棘突两侧肩胛岗联线交于T3棘突两侧肩胛下角联线交于T7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联线交于L4棘突或L3-4棘突间隙六、麻醉前准备1.按照手术麻醉见准备工作常规准备吸引器、麻醉机、呼吸回路、全套气管插管工具以及抢救的应急药物,打开并检查穿刺包内的穿刺用品是否齐全。
椎管注射的操作方法椎管注射是一种将药物或其他治疗性物质注射到脊椎的空腔中的治疗方法。
在临床上,椎管注射主要用于麻醉、镇痛、诊断和治疗多种病症,如头痛、脑脊液压力异常、脊髓疼痛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椎管注射的操作方法。
首先,进行椎管注射前,医生需要事先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症、病史、过敏史等情况。
同时,医生应当告知患者椎管注射的目的、步骤、风险和可能的副作用,以便患者能够做出知情同意的决定。
在进行椎管注射时,需要准备以下器械和药品:麻醉品、愈创木麻、消毒液、敷料、选择的注射针、试管和药物。
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患者取坐位,双腿均伸直,身体稍微前屈,头部尽量向胸部靠近,这样可以更好地扩张脊椎间隙。
第二步:医生对患者的背部进行消毒,可以选择酒精或其他消毒液。
消毒区域通常从腰骶椎到骶骨尾骨交界处。
第三步:医生用无菌手套进行穿刺,确定穿刺点。
椎管注射一般选择的穿刺点是距离下背部中线约2毫米的位置。
医生用一只手固定穿刺点上方的皮肤,用另一只手持针向穿刺点斜刺入,尽量避免碰到椎体,直至刺入硬脊膜。
第四步:医生注射麻醉品,以减轻疼痛感。
麻醉品可以选择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等局部麻醉药物。
注射麻醉品时,应先抽回少量脑脊液,以确认穿刺入的是椎管内腔而非血管。
第五步:医生接着将治疗药物或其他治疗性物质缓慢地注射到椎管内。
在注射药物时,医生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可能的过敏反应和副作用。
第六步:注射完成后,医生轻轻将针头拔出,并迅速用消毒纱布或敷料覆盖穿刺点,以防止感染。
第七步:操作完成后,医生应告知患者注射后的注意事项,如保持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等。
需要注意的是,椎管注射是一项复杂的操作,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避免感染的风险。
同时,医生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副作用。
尽管椎管注射是一项有益的治疗方法,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密切关注注射后的症状和反应。
椎管内麻醉操作技术规范由于儿科病人合作程度差,一般情况下,小儿的椎管内麻醉应在完善的静脉复合麻醉(监测下镇静、镇痛)下施行,操作过程中,需有护士或麻醉助手协助患儿保持适当体位,需妥善连接监护仪器,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随时注意上呼吸道畅通情况,时刻警惕胃内容物返流、误吸发生。
【硬膜外阻滞】1.1 适应证:中下腹部、下肢、肛门会阴部位手术,上腹部手术推荐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必要时可性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
1.2 禁忌证:1.2.1 绝对禁忌证:患儿及家属强烈拒绝、穿刺部位皮肤感染、严重脊柱解剖异常或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明显凝血功能异常、低血容量未纠正。
1.2.2 相对禁忌证:急腹症腹胀明显者、饱胃患儿、接受抗凝治疗者、其他体位摆放苦难者。
1.3 实施过程1.3.1 静脉复合麻醉诱导:推荐咪达唑仑0.05~0.1 mg/kg(以总量不超过2mg为宜)、长托宁0.1~0.2 mg/kg、舒芬太尼0.1~0.2 µg/kg(或芬太尼1~2µg/kg)、丙泊酚2~3 mg/kg依次静脉缓慢推注。
患儿入睡后摆放体位,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面罩吸入氧气。
1.3.2 打开无菌穿刺包,戴手套,用5%含碘消毒剂消毒皮肤3次,铺无菌巾。
1.3.3 用0.5~1%浓度的利多卡因溶液对皮肤至黄韧带全层局部麻醉。
1.3.4 行硬膜外穿刺,至针尖进入椎间隙,拔出针芯,接玻璃注射器进行压力试验。
1.3.5 针尖进入硬膜外隙,阻力消失,回吸无血液、脑脊液后置入硬膜外导管,置入深度以2~3cm为宜。
行负压试验。
1.3.6 妥善固定硬膜外导管,患儿取平卧位,依次给予试验剂量和首剂局部麻醉药。
1.3.7 术中严密监护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根据手术进行状态按时追加跟踪剂量。
手术结束后拔出硬膜外导管,仔细观察局部有无出血,导管尖端是否完整。
【骶管阻滞】2.1 适应证:下肢、肛门、会阴手术,部分3岁以内患儿的下腹部手术。
椎管内麻醉操作要求
1. 操作前准备
- 椎管内麻醉操作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包括身体状况、过敏史、用药史等。
- 确保操作室设备完整,无损坏或故障。
- 确保患者的同意并解释手术的风险和效果。
2. 器材准备
- 椎管内麻醉手术所需的器材包括穿刺针、导管、局部麻醉药物、麻醉泵等。
- 确保所用器材的清洁、完整和有效。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器材进行消毒或灭菌。
3. 操作步骤
- 椎管内麻醉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 术前准备包括随访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心电图监测等。
- 盗汗淋巴结麻醉后,使用消毒液清洗穿刺点,然后用消毒纱布进行消毒。
- 用穿刺针引导椎管内导管,确保针尖进入椎管。
- 引入麻醉药物,注意剂量和速度的控制,以避免麻醉过量或过快的发生。
- 椎管内麻醉操作尽量平稳,避免手术中的晃动或其他不必要的干扰。
- 结束操作后,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对操作点进行包扎和固定。
4. 注意事项
- 椎管内麻醉操作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 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反应,随时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
- 椎管内麻醉操作需要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并由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
- 在椎管内麻醉操作中,应注意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 椎管内麻醉操作后要对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及时处理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以上是对椎管内麻醉操作要求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椎管内麻醉方法.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
一、蛛网膜下腔滞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滞脊神经根,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脊椎麻醉或腰麻。
如取坐位穿刺,将重比重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仅阻滞第3、4、5骶神经,即麻醉范围只限于肛门会阴区,称鞍区麻醉,简称鞍麻。
(一)穿刺步骤常取侧卧位,背部与手术台的边缘平齐,两手抱膝,脊椎尽量弯曲,使腰椎棘突间隙加宽。
为避免损伤脊髓,穿刺点宜选择在腰椎3-4或4-5间隙(图1-28)。
两侧髂嵴间的连线是通过第四腰椎棘突或腰椎3-4间隙,以此作为定位基准。
消毒皮肤,覆盖消毒巾,在穿刺点用0.5-1%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选用细腰椎穿刺针(22-26G),正中进行穿刺时,腰穿针应与棘突平行方向刺入,针尖经过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而进入硬膜外腔,再向前推进,刺破硬脊膜和蛛网膜就进入蛛网膜下腔。
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常有明显的突破感。
拔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便可注入局麻药。
常用局麻药有以下几种,一般均用其重比重的溶液。
如:①6%普鲁卡因含糖溶液(普鲁卡因粉150毫克+0.1%肾上腺素0.2毫升+5%葡萄糖2.3毫升。
②1%丁卡因、10%葡萄糖、3%麻黄碱各1毫升混合液。
③0.75%布比卡因(含糖)。
(二)生理变化脑脊液无色透明,pH7.40,比重1.003~1.008,局麻药籍脑脊液扩散,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入部分脊髓。
前根麻醉后可阻滞运动神经(肌肉松驰)和交感神经传出纤维(血管扩张、缓脉等);后根麻醉后可阻滞感觉神经(感觉消失)和交感神经传入纤维。
各种神经纤维的粗细不等,直径愈粗,所需药物浓度愈高,诱导时间也愈长。
局麻药在脑脊液中向头端扩散时,直径最细的交感神经纤维最先被阻滞,其次为感觉神经,最粗的运动神经纤维最后被阻滞。
交感神经阻滞后,其支配区域的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均扩张,血管床容积迅速扩大,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
椎管内麻醉操作规程一、椎管内麻醉前准备1.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查报告等,以便评估患者的适用性和确定麻醉方法。
2.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椎管内麻醉的目的、步骤和可能的风险、并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
3.预先安排椎管内麻醉所需的设备和药物,确保其完整、有效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4.安排资深的麻醉医生和专业的麻醉护士组成团队,并做好相应的互相配合和沟通的准备。
5.检查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并记录在麻醉记录单上。
6.准备患者,包括洗净手术部位、消毒麻醉部位并遮盖好。
二、椎管内麻醉操作1.寻找合适的穿刺点,常见的有L3-4、L4-5和L5-S1等,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的情况选择。
2.用无菌皮针和消毒剂进行麻醉部位消毒,以减少感染风险。
3.使用无菌手套和巴氏穿刺针,进行椎管穿刺。
4. 当穿刺针经过椎间孔时,要感到一阻力突然消失,这时骨样感觉消失,抽回穿刺针1mm并换成有刻度的导管。
5.在确认穿刺针和导管的位置后,从导管中抽取稍许脑脊液,以确保导管位置正确。
6.在导管内注入局麻药,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流速,避免发生过度麻醉。
7.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随时调整麻醉药剂和流速。
8.根据手术的特点和病情的变化,调整麻醉的水平和深度,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三、椎管内麻醉后处理1.术后监护,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血压和心率等指标。
2.记录患者术后的相关情况,包括手术过程、用药情况和术后观察结果。
3.处理并记录椎管内麻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头痛、感染和神经损伤等。
4.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麻醉效果,制定相应的术后镇痛计划,并按时给予镇痛药物。
5.定期复查患者的麻醉部位,观察是否有血肿、红肿和渗液等异常情况。
6.定期随访患者,了解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以上是关于椎管内麻醉操作规程的简要介绍,操作过程中需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安全措施。
同时,椎管内麻醉是一项高风险的操作,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临床麻醉学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Intrathecal Anesthesia),简称椎管内麻,是一种通过将药物注射到脊髓腔内来实现全身麻醉的方法。
它是临床麻醉学中重要的麻醉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控制和术后镇痛。
本文将介绍椎管内麻醉的原理、步骤、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一、原理椎管内麻醉的原理是通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脊髓腔内,使药物通过脊髓液的循环迅速扩散到脑和脊髓的相关神经结构,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
其中,用于椎管内麻醉的主要药物是局麻药。
二、步骤椎管内麻醉的步骤如下:1. 患者准备:患者保持躺卧位,放松身体,暴露腰椎部位。
2. 局麻药物准备: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物装入注射器,并确保无气泡。
3. 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液对腰椎部位进行彻底消毒,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4. 局麻药物注射:医生穿刺腰椎间隙,将注射器插入脊髓腔内,然后将局麻药物缓慢注射,使药物充分扩散。
5. 观察效果:注射局麻药物后,医生会观察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变化,以确保麻醉效果的达到。
三、适应症椎管内麻醉适用于以下情况:1. 体表浅麻醉效果欠佳的手术。
椎管内麻醉能够提供更深的麻醉效果,适用于一些对疼痛敏感或麻醉要求较高的手术。
2. 长时间手术。
由于椎管内麻醉的持续时间较长,因此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的患者。
3. 术后疼痛控制。
椎管内麻醉可以提供术后较长时间的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四、禁忌症椎管内麻醉有一些禁忌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反对或无法接受椎管内穿刺的患者,如凝血功能障碍、感染性疾病等。
2. 严重的脊椎畸形或腰椎间隙狭窄,无法安全穿刺。
3. 过敏史或过敏反应高风险。
4. 存在神经系统疾病或感染性脑脊髓炎等疾病。
五、并发症椎管内麻醉在应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包括以下情况:1. 低血压和心率下降。
由于药物的扩散作用,可能会引起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下降,需要及时处理。
2. 脊髓神经损伤。
极少数情况下,椎管内麻醉可能会导致脊髓神经损伤,引起感觉和运动障碍。
椎管内麻醉常规椎管内麻醉分为硬膜外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和骶管阻滞。
一、蛛网膜下腔阻滞,临床上亦称腰麻或脊麻1、适应证会阴、直肠肛门、下肢及下腹部手术,一般手术时间<3小时。
2、禁忌症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禁忌症绝对禁忌症相对禁忌症病人拒绝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穿刺部位有炎症脊柱外伤骨折难以纠正的低血容量穿刺有困难脊柱解剖异常无法放置操作体位颅内高压不合作或手术时间难出凝血功能异常3、术前访视除常规外,重点检查穿刺部位,并估计是否穿刺会遇到困难。
4、穿刺术分为正中法和旁正中法,穿刺点为L3-4或L2-3,目前常用布比卡因7.5-15mg稀释至3-5ml注入。
5、影响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的因素⑴药物用量⑵药液比重⑶病人体位⑷局麻药弥散性与穿透性⑸穿刺部位⑹注射容积与速率⑺穿刺针斜口的方向⑻病人的特点如老人、产妇、肥胖者及腹内压增高等6、麻醉管理⑴穿刺前先开放静脉。
⑵阻滞平面低于T10可称安全,即使心肺功能不全病人亦可选用。
⑶准确测定纪录上界阻滞平面,注意平面“固定”后再扩散。
如鞍麻采用重比重液,手术取头低位,平面会逐步向上扩散。
⑷血压下降与病人情况及阻滞平面呈正相关,高血压和血容量不足的病人更易发生。
平面超过T4易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⑸呼吸抑制多发生在高平面阻滞,应立即面罩给氧,必要时静脉注射镇静药后作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
⑹恶心呕吐常见原因有麻醉平面过高造成低血压、迷走神经亢进或手术操作牵拉腹腔内脏等,应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⑺手术结束测阻滞平面是否开始消退,平面消退至T8方可送回病房。
送病人回病房时应注意血压,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并及时随访感觉与运动完全消退时间。
⑻如穿刺过程中反复出现异感或脑脊液回抽不畅应放弃蛛网膜下腔阻滞。
10、术后并发症术后头痛头痛发生与穿刺针穿破硬脊膜和蛛网膜,脑脊液流失有关。
⑴头痛发生与硬膜穿破后遗留的孔径大小,脑脊液流失的多少有关。
⑵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⑶尽量选用旁正中进针,使硬膜与蛛网膜针孔不在同一垂直线,利于相互覆盖,封住穿刺孔。
椎管内麻醉操作规程一、蛛网膜下腔阻滞局麻药液注入蛛网膜下腔,产生相应脊神经根阻滞,其支配区域感觉运动功能暂时消失,又称脊椎麻醉,简称腰麻。
1.适应证与禁忌证⑴适应证:下腹部、盆腔、肛门会阴部及下肢手术。
⑵禁忌证:休克、血容量不足、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恶液质、严重高血压、高颅压、脑膜炎、脊柱畸型、穿刺部位感染、凝血机制障碍和不合作者应视为绝对禁忌症。
老年及高龄、高血压、心脏病应视为相对禁忌症。
2.麻醉前准备⑴术前禁食、禁水6小时。
⑵入室前肌注苯巴比妥钠0.1克或安定10毫克。
⑶准备好急救器具及药品。
3.操作方法⑴体位:取侧卧位,头前屈垫枕、背部贴近手术台边缘并与手术台平面垂直,双手抱膝,膝部贴腹和胸壁。
若患肢不能屈曲,可取被动体位,健肢屈曲。
肛门会阴部手术亦可取坐位,如“鞍麻”。
⑵穿刺点:一般选择腰3-4或腰2-3,最高不得超过腰2-3,以免损伤脊髓。
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与脊柱相交处相当于腰3-4棘突间隙或腰4棘突。
⑶穿刺方法:先行皮肤消毒,范围上至肩胛下角,下至尾椎,两侧至腋后线,然后检查腰穿针与针芯是否匹配。
在所选择的穿刺点棘突间隙中点做局麻,左手拇指或拇、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腰穿针垂直皮肤进针,依次经皮肤、皮下组织、棘上和棘间韧带。
待穿刺针固定,改双手进针,第一次阻力消失表示针入硬脊膜外腔,第二次阻力消失表示针入蛛网膜下腔,抽去针芯见清澈脑脊液流出,此为直入穿刺法。
也可使用侧入穿刺法,在棘突间隙中点旁开1.5cm处穿刺,穿刺针向中线倾斜,与皮肤成75度角对准棘突间孔方向进针,经黄韧带、硬脊膜及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
此法适用于韧带钙化的老年人,棘突间隙不清的肥胖者或直入法穿刺失败的病人。
然后将配制好的局麻药液缓慢注入,一般10-30秒注完后退针,用创可贴或敷料覆盖穿刺点,患者缓慢的改平卧位。
⑷调节平面:影响麻醉平面的因素很多,如体位、用药剂量、浓度、容积、比重、注药速度、局麻药性能、穿刺针粗细、斜面方向、脊柱弯曲以及病人的病理生理如腹内压增高等。
椎管内麻醉操作规程一、蛛网膜下腔阻滞局麻药液注入蛛网膜下腔,产生相应脊神经根阻滞,其支配区域感觉运动功能暂时消失,又称脊椎麻醉,简称腰麻。
1.适应证与禁忌证⑴适应证:下腹部、盆腔、肛门会阴部及下肢手术。
⑵禁忌证:休克、血容量不足、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恶液质、严重高血压、高颅压、脑膜炎、脊柱畸型、穿刺部位感染、凝血机制障碍和不合作者应视为绝对禁忌症。
老年及高龄、高血压、心脏病应视为相对禁忌症。
2.麻醉前准备⑴术前禁食、禁水6小时。
⑵入室前肌注苯巴比妥钠0.1克或安定10毫克。
⑶准备好急救器具及药品。
3.操作方法⑴体位:取侧卧位,头前屈垫枕、背部贴近手术台边缘并与手术台平面垂直,双手抱膝,膝部贴腹和胸壁。
若患肢不能屈曲,可取被动体位,健肢屈曲。
肛门会阴部手术亦可取坐位,如“鞍麻”。
⑵穿刺点:一般选择腰3-4或腰2-3,最高不得超过腰2-3,以免损伤脊髓。
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与脊柱相交处相当于腰3-4棘突间隙或腰4棘突。
⑶穿刺方法:先行皮肤消毒,范围上至肩胛下角,下至尾椎,两侧至腋后线,然后检查腰穿针与针芯是否匹配。
在所选择的穿刺点棘突间隙中点做局麻,左手拇指或拇、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腰穿针垂直皮肤进针,依次经皮肤、皮下组织、棘上和棘间韧带。
待穿刺针固定,改双手进针,第一次阻力消失表示针入硬脊膜外腔,第二次阻力消失表示针入蛛网膜下腔,抽去针芯见清澈脑脊液流出,此为直入穿刺法。
也可使用侧入穿刺法,在棘突间隙中点旁开1.5cm处穿刺,穿刺针向中线倾斜,与皮肤成75度角对准棘突间孔方向进针,经黄韧带、硬脊膜及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
此法适用于韧带钙化的老年人,棘突间隙不清的肥胖者或直入法穿刺失败的病人。
然后将配制好的局麻药液缓慢注入,一般10-30秒注完后退针,用创可贴或敷料覆盖穿刺点,患者缓慢的改平卧位。
⑷调节平面:影响麻醉平面的因素很多,如体位、用药剂量、浓度、容积、比重、注药速度、局麻药性能、穿刺针粗细、斜面方向、脊柱弯曲以及病人的病理生理如腹内压增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