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建筑56个民族建筑有哪些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建筑56个民族建筑有哪些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建筑56个民族建筑有哪些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建筑56个民族建筑有哪些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56 个民族建筑有哪些

1. 北方草原民族民居

主要包括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和裕固等民族,

以牧业区的蒙古包和毡房为典型建筑。

60.7 米,穹顶高 21.3 米,檐口高度 7.3

平方米,创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蒙古包世界纪录。

草原上生活的各游牧民族,过去逐水草而居,易于拆建转移 的毡帐, 成为他们最方便的住所。 这种圆形或圆锥形的毡房, 多用条木结成网壁与伞形顶,上面盖有毛毡,用绳索勒住。

顶部中央是圆形天窗。这种房子冬天可以防止大风和寒冷的 袭击,夏季则可减少阳光的照射。有的地方,冬季住在木房 或土砖房中。如哈萨克族牧民春、夏、秋三季住毡房,冬季 在冬牧场则住木屋。他们利用伊犁河流域丰富的林木资源, 用圆木垒砌成墙, 墙外抹泥, 室内挂毡毯, 以避风雪, 保暖。

2.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农牧业民族民居

以藏族为代表,包括部分纳西族,在放牧中常使用帐篷。藏 族农区多土木石结构的平顶房,云南中甸、宁蒗的纳西族农

图为世界上最大的蒙古包,清暑殿蒙古包,

位于河北省张北 县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 2010 年 8 月

1 日建成,该包直径

米,总覆盖面积 3180

民住房,使用木料很多。

西藏平均海拔约4000 米,藏北高原群山之中有许多水草丰茂的盆地,形成天然牧场。藏南受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的滋

润,大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量适中的谷地,成为主要的毡或织的氆氇覆盖居住的毡房。山区藏族因为居住地林木稀少,但石材丰富,所以建筑多以石材为主,用石块砌成正方形平屋顶的碉房。依山势而高低错落的碉房,成为雪域高原一道独特的景观。

农业区。牧区则放牧“高原之舟”牦牛。牧民用牦牛毛擀

3.东北内蒙古地区民居

蒙古族农区和朝鲜、满、锡伯(东北和新疆都有分布)、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的民居,在定居之后,基本上都是砖瓦房。满族有四合院。朝鲜族的村落里各家新建房多成行排列,布局非常整齐,带有篱笆或栅栏围的院子。

屋顶为“船”型或“宇、殿、阁”型,有四个斜坡面。大部分房屋带前檐廊,有中廊房、偏廊房和全廊房3 种。达斡尔族民居苏伟伟摄影全廊房是房屋的前端或后端全部有通廊。屋内铺大炕,隔成数间,脱鞋于廊上,进门即上炕。屋内建炕是北方寒冷气候的需要,满族农村有万字炕,赫哲族农村有对面大炕。冬季可以通过炕下的烟道烧炕取暖。有些人家还筑有火墙。

东北的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过去曾被称为“森林中的百姓”和

使用驯鹿的人”。他们充分利用森林中的资源,用桦木或柳木搭成窝棚——“斜仁柱”或“撮罗子”,夏天用桦树皮覆盖,冬天则覆盖狍皮,住起来冬暖夏凉。

4.西北地区民居

在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干旱少雨地区,回、东乡、保安、撒拉、土、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等民族的农村和乡镇,主要是土木结构的平顶土房,有干打垒的院墙,院里有花池、菜畦。有一部分是四合院。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的民居厚墙平顶,多有前廊和半地下的券顶居室以避酷暑。庭院中都搭有高大的葡萄架或凉棚,并有渠水引流通过院落。

喀什市的民居多建成二至三层的楼房。北疆西部地区伊宁、塔城的建筑最有特色,住宅多为坡顶平房,砖土木结构,门窗宽大,庭院绿化突出。住房入

口常有小型门廊代替外廊。

新建的住宅,门廊栏杆和柱子都油漆彩饰得很美观。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在维吾尔族居住的地方,村庄很多。信仰伊斯兰教后,其民居形式深受波斯与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房屋为平顶,呈方形,墙壁是泥土夯筑的,有较深的带护栏的前廊。在庭院中种植花卉、果树和葡萄,这里是弹唱、休息、餐饮的地方。维吾尔族人喜爱在庭院或外廊摆设茶具,接待客人。

住宅由前室—后室、客室—后室、外间—客室等几种组合形式组成。室内设有壁炉、壁龛,壁炉用来取暖,壁龛用来存

放物品。壁龛和壁炉均饰以精致的石膏花。墙壁用砖砌成图案花纹或挂有壁毯,地上铺设地毯或毛毡。室内放有长桌或圆桌,家具及陈设品多用挑花刺绣装饰布遮盖。

5.青康藏高原民居

主要包括藏、门巴、珞巴和羌等民族的住房。门巴、珞巴和部分藏族以木结构两层楼房为主,有的依山势而建,很有特色。比较典型的是羌族和部分藏族的碉楼式木石结构住房。

最独特的是羌族的石碉房和碉楼,《后汉书?西南夷传》称之为“邛笼”1。988 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了一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对研究羌族建筑文化有较高价值。

羌族的建筑艺术独具风格。住房是用石片砌成的平顶住房,呈方形,多数为三层,用直径15 厘米左右的圆木作横梁,梁上搭板分层,每层高丈余。住房顶上是平台,下面是木板或石板,木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盖树丫或竹枝,再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尺许,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孩子玩耍、老人歇息的地方。窗户木制,较小、防寒。门窗多朝南与东南,楼层的东、西、北墙及底层各面墙都不开窗,只利用梯井、天井、天窗来弥补侧窗之不足。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

过去,由于冤家械斗频繁,羌寨住房旁一般建有高达数丈甚至十余丈的坚固碉楼,用以御敌和储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

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高的可达四层。建筑材料是

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三四尺,用石片砌成。石墙的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稍向内倾斜。修建时不吊线、不绘图,亦不用柱架支撑,全凭技巧与经验。建筑稳重牢固,经久不损,莫说风吹雨打,就是轻微的地震,也奈何不得。

羌族村寨多建于高山或半山台地上,是典型的山寨。民居向阳背风,因山势分级筑室。雄伟的石碉楼错落其中,总体造型十分壮观。加之巍巍群山环抱,层层梯田装点,滚滚激流

奏鸣,莽莽林木叠翠,其美妙尽见于自然与朴实中。

在2008 年汶川大地震后的重建家园中,建筑设计师特别注

重保持和发扬羌族民居的传统风格,不仅注意到建筑群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而且充分体现了羌族建筑的造型美和实用性。

6.西南山地民族民居

主要包括彝族、哈尼族的土掌房,傈僳、怒、独龙族的木垒房,白族、纳西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瓦房,具有普米族特点的木楞房(即木垒房),布依族的石头房、石板房,仡佬族的“穿斗房”(高架房)等。彝族干打垒墙的木瓦房,是以木板作“瓦”引流雨水,覆盖屋顶的房子。木垒房是以圆木垒墙建筑的。白族木石工匠早在南诏时期就以精湛的技艺饮誉周围地区。以大理市和剑川县为代表的民居,多采用卵石、块石和大理石为建筑材料,木构架的连接多用串枋

和扣榫,以加强整体性和防寒能力,用硬山石板挑檐的处理以防风;门窗、门楼、照壁等装饰得既华丽堂皇,又典雅庄重,有浓郁的古典美和书香味。如有厦出角式大门,门上屋檐翼角翘起,檐下做成层层出挑的斗拱,重彩精绘,造型华美;照壁顶部檐下做出垂柱挂枋,俊秀清丽;在额联部位用

砖砌出框档,框中饰大理石或题诗词书画,或塑山水人物花

鸟虫鱼,施以黑白蓝绿等色,备显淡雅;槅扇门皆用3至5

公分厚的木板雕花做成,有的浮雕,有的镂空透雕,分2 至

5 层不等;图案有“八仙过海”、“渔樵耕读”、博古陈设”及“花

卉翎毛”等,油饰彩色,不掩书香;廊下两端的墙壁称“围屏”,

般用薄砖砌出边框,框内镶嵌大理石(石上有天然图案,犹如水墨画)和泥塑,并施彩绘或题诗词,显得风雅脱俗;

大型民居的廊下地面,铺30 公分见方的大理石板,板面阴案,既防滑美观,又古朴大方。

记得“兔含灵芝”、“狮子绣球”、石榴多子”、“菊下卧猫”等图白族村寨多选在依山傍水的缓坡地带,使用当地盛产的鹅卵石来砌墙,因此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说法。

缓缓流淌的溪水被引入村寨,街边巷侧都有石渠清泉,配以盛开的花木,形成“家家泉水、户户花木”的美景。

三坊一照壁”是白族民居的传统布局,三坊指正房和两侧的厢房;一照壁就是正房对面的一堵墙壁,四部分共同围成座正方形的院落。

丽江纳西族村寨多建在平坝、河谷或半山区。傍水而居,是他们建寨的重要原则。住宅旁或院内泉水淙淙,纳西族人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纳西族民居吸收了汉、白、藏等民族建筑的优点,多为土木结构,有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

贵州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有着丰富的石灰岩、白云质灰岩资源,此类岩石岩层外露,材质硬度适中,节理裂隙分层,易于开采,为民间的石构建筑提供了良好的建筑材料。

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

房。贵州流行的“八大怪”之一就是布依族的

石头当瓦盖”。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一般“以木为架,石头为墙,石片为瓦”,特点是冬暖夏凉,隔热驱湿,不怕火灾。

7.中东南地区民居主要有壮族的“麻栏”式建筑,仫佬、毛南族的泥墙瓦顶房,瑶族的砖瓦结构长型房、竹木结构茅草房,畲族的木石结构楼房,黎族的船型屋等。

南方干栏式民居。干栏即楼房式,但底层不一定都封围。我国已发现的干栏遗址有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云南剑川海门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年代都很久远。云南晋宁石寨山西汉时滇人铜鼓上就铸有干栏式建筑的图案,亦可证明其历史的悠久。干栏式建筑的显著特点是在地基上先立桩柱,然后离开地面扎横木,横木上铺木板或竹片篱笆构成地板。

这种构建法适合于南方高温、多雨、潮湿的气候,既通风防潮,又可防止爬虫毒蛇进屋,还能在底层圈养牲畜,防兽害与盗贼。由于环境使然,所以古代南方的百越民族多居干栏屋。在现代,干栏式房屋亦分布很广,形式多样。壮、傣、布依、苗、侗、水、瑶、毛南、佤、德昂、布朗、傈僳、独龙、基诺、黎、白、哈尼、拉祜、怒、土家、高山、普米、景颇等民族都有干栏式民居。傣族的竹楼和凉亭,竹楼的支撑木柱一般有21 根,分列3 排;下层四周不围墙,白天鸡鸭在下活动,晚上拴牲口于柱上;上层住人,楼梯口有走廊,旁边有阳台,正房四周围竹片,剖竹铺成楼板;里间是卧室;外间是堂屋,安火塘,很宽敞。过去是陡坡茅草顶,现在多用瓦顶,开天窗。凉亭规模较小,用4 根或稍多的桩柱,下层边空,上层铺竹片,“人”字形茅草顶,楼梯通上下。凉亭是供游人和在野外劳作者歇息的地方。

云南怒江傈僳族的“千脚落地”房,因有数十根木桩作基柱而得名。海南黎族的船型屋,因房屋状如船篷呈半圆筒形而得名,底层只离地40 多厘米,矮檐,竹片或藤条编铺地板,屋内一般不隔间。基诺族和拉祜族(西支系)的“大房子”是竹木结构的典型干栏式建筑。一般长10 米,宽7 米左右,最大的长23 米,宽10 米。大房子内住的是基诺族的父系大

进屋有个象征大家庭的总火塘,通道上等距排列各

小家庭的小火塘。拉祜西支因有母系残余形式的大家庭,故

有大房子,房中间有一过道,两边是隔开的小间格,一对夫妇的小家占一

格,过道里的数个火塘大家公用。苗、侗、土家、壮等族的干栏楼是木结构,有的依山傍水,成为吊脚楼。

苗族村寨多依山而建,侗族的木楼较密集,壮族民居多在边远山区。苗族村寨吊脚楼建筑群,以贵州雷山县西江寨最有宏大气势,上千户的住房布满整个山坡山梁。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民族不一定只有一种建筑形式;相邻杂居的各个民族在建筑上相互影响,有许多共同点;建筑材料与当地出产密切相关;建筑形制与当地气候条件联系在一起;

建筑工艺水平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地位、社会功能等因素都有关系。

通过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我们可以看出各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利用能力,更可看出各民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性。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少数民族建筑营造技艺有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蒙古包营造技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藏族碉楼营造技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维吾尔族民居建筑技艺

(阿依旺赛来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与建筑相关的民间美术有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砖雕、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寺石刻、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白族民居建筑彩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