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4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地理博士研究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为将来从事地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设置1. 必修课程(1)地理学导论(2)地理信息系统(3)遥感与地理信息获取(4)地理空间分析(5)区域地理学(6)环境地理学(7)人文地理学(8)自然地理学(9)地理学前沿问题研究2. 选修课程(1)地理统计学(2)地理信息可视化(3)城市地理学(4)区域规划与管理(5)旅游地理学(6)地理学方法论(7)地理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3. 研究生学术讲座(1)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座(2)学术报告会(3)学术研讨会三、课程安排1. 学年安排(1)第一学年:完成必修课程学习,参加学术讲座。
(2)第二学年:完成必修课程学习,参加学术讲座,选择选修课程,开始论文选题。
(3)第三学年:完成选修课程学习,进行论文研究,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4)第四学年:完成论文撰写与答辩,进行毕业论文修改。
2. 学期安排(1)春季学期:完成必修课程学习,参加学术讲座。
(2)夏季学期:完成选修课程学习,进行论文研究,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3)秋季学期:完成论文撰写与答辩,进行毕业论文修改。
(4)冬季学期:完成论文修改,准备毕业答辩。
四、教学方式1. 讲授法: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基础理论和方法。
2.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5. 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等,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末考试:对课程内容进行考察,占总成绩的40%。
自然地理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70501 )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资源环境学科领域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要求掌握坚实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相关的专门知识 ,把握学科前沿研究动态 , 能够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现代地理学研究手段 ,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撰写外文科研论文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学位获得者能够从事地理学和资源环境领域内的研究、教学或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1. 综合自然地理2. 生物地理学与生态恢复3.土壤生态4.生态气候学三、修业年限博士生修业年限为 3 一 6 年 , 基本学制为 3 年。
生源为 2 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或非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 4 年。
若在 SCI 检索源刊物上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论文 2 篇以上〈含 2 篇 ), 经导师同意 ,可申请提前答辩。
硕搏连读生基本修业年限为 5 年。
四、培养方式1. 采取集体培养和导师负责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 , 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 , 并设组长一名。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 ,博士生指导小组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2. 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 , 教学形式应以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为主。
3. 实行资格考试制度。
成立资格考试委员会 , 负责组织本学科专业的资格考试 , 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教研室和研究所负责人。
每学期组织一次资格考试。
考试委员会根据博士生的考试成绩做出评价并写出评语 , 由组长签署意见 , 报学院和研究生院备案。
4. 博士生应自主完成各个培养环节。
在入学后一个月内 , 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 , 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 , 并经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博士生应在每学期末向导师汇报学习及研究进展。
5. 实行学术讨论班制度。
博士生导师应在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主持制定本学期的讨论班计划 , 经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和公布。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掌握坚实宽广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方法,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和GIS技术应用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理论或实际应用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A组: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与区域生物地理、环境地球化学。
B组:河口海岸环境、近岸海洋环境。
C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信息技术、水经济与管理。
D组:资源环境一体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招生对象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要求。
四、学习年限学制5年,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五年制培养相关条例的规定执行。
五、课程设置六、培养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1998)145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七、考试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 )4 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 )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 ) 4 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十、主要参考书目1.黄秉维等,现代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2.赵松乔等,现代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8.3.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4.陈伴勤等译,地球系统科学,地震出版社,1992.5.A.N.斯特拉勒,A.H.斯特拉勒,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6.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学科出版社,1997.7.国家计划委员会等,中国2l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8.国家环境保护局译,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9.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科学出版社,1994.10.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保护地球一可持续生存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1992.11.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自然资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985.12.牛文元,自然资源开发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13.何希吾等,中国资源态势与开发战略,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刘天齐等,城市环境规划规范及方法指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15.朱发庆,环境规划,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16.董玉祥等,土地利用与管理,陕西教育出版社,2001.17.杨贤智等,环境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8.邓良炳等,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广东地图出版社,1995.19.南开人学等编,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山版社,1983.20.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21.R.福尔曼,M·戈德罗恩,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2.刘建国主编,当代生态学博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3.王荷生等,植物区系地理,科学出版社,1992.24.陈鹏主编,动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25.杨世弘,城市生态环境学,科学出版社,1996.26.芮孝芳,《径流形成原理》,河海大学出版社.27.詹道江、叶守泽,《工程水文学》,水利出版社.28.沈晋等,《环境水文学》,安徽科技出版社.29.梁瑞驹等,《环境水文》,水利水电出版社.30.姚汝祥等,《水资源系统分析与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31.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华中工学院出版社.32.叶守泽等,《水文系统识别方法》,水利电力出版社.33.叶嘉安等,《GIS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34.陈晓宏等,《水环境评价与规划》,中山大学出版社.35.丁晶等,随机水文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36.王宝灿等,海岸动力地貌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要期刊:《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热带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经济地理》、《资源科学》、《土壤学报》、《自然资源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进展》、《海洋学报》、《水利学报》、《水利水电技术》、《水力发电》、《水力发电学报》、《水科学进展》、《水文》、《泥沙研究》、《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The Journal Geographical Analysis》、《Quaternary Research》、《Geography》、《Physical Geography》、《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y》、《Journal of Applied Geography》、《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Hydrologic Sciences Journal》等。
一、培养目标本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地理学理论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地理学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 具有深厚的地理学理论基础,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2. 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地理学研究,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3. 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能够跟踪地理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提出新的研究思路;4. 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能够将地理学知识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
二、课程体系1. 地理学基础课程(1)自然地理学: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和解析能力。
(2)人文地理学: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人文地理现象的认识和解析能力。
(3)地理信息系统(GIS)原理与应用:介绍GIS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GIS进行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2. 地理学专业课程(1)地理学前沿专题:介绍地理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问题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
(2)区域地理学:介绍我国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发展状况和问题,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3)地理学实验技术:介绍地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进行地理实验的能力。
3. 科研能力培养课程(1)科研方法论:介绍科研的基本流程、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2)学术写作与发表:介绍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发表途径和技巧,培养学生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
(3)学术交流与报告:介绍学术交流的基本形式和技巧,培养学生进行学术报告和交流的能力。
4. 跨学科课程(1)地理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介绍地理学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的交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跨学科研究能力。
(2)国际地理学发展动态:介绍国际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教学方式1. 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501)(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培养目标使博士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本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二)在自然地理学领域,特别是河口海岸区域的地表过程、环境演变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方面,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同时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学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三)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有运用外文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能熟练使用电脑常用软件。
二、培养方式与修读年限(一)培养方式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课堂教授、野外与实验教学、科研训练相结合,实行导师和导师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二)修读年限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四年。
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六年。
三、研究方向1.河口海岸泥沙运动2.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地貌3.河口海岸沉积环境演变4.河口海岸动力学5.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6.河口海岸生态与环境7.海岸带管理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一)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至少应取得15学分。
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至少修读6学分;学位基础课为学位必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学位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选修2门(含科研论文写作),不少于3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跨学科或跨专业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
(二)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中英文名称学分开课时间任课教师学位公共课(必修)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World2第一学期外国语Foreign Language4第一学年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Discipline and Ethics in AcademicResearch//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Selected Readingsin Marxist Classics1/学位基础课学科综述Discipline Study and Review2第一学年导师小组学位专业课(必修)河口海岸研究进展Progress in Estuarine and Coastal Science3第一学年教授讲座高等河口海岸学Advanced Estuarine and Coastal Science3第一学年国际教师科研论文写作Scientific Writing1第一学年张卫国学位专业课(选修)高等自然地理学Advanced Physical Geography2第一学年陈中原等河口海岸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Estuarine and CoastalScience2第一学年何青等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技能Principles of Instruments and OperationSkills3第一学年顾靖华等地理信息系统导论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2第一学年蒋雪中海岸工程概论Port and Coastal Engineering2第一学年张国安工程水文学Engineering Hydrology2第一学年张国安海洋数值计算方法基础Marine Numerical Calculation Method2第一学年吴辉物理海洋学概论Physical Oceanography2第一学年朱建荣等海洋地质学基础Marine Geology2第一学年陈庆强、孟翊生物海洋学概论Biological Oceanography2第一学年李道季泥沙运动力学基础Mechanics of Sediment Transport2第一学年何青流体力学基础Fluid Mechanics2第一学年丁平兴*海岸带遥感/遥感概论Remote Sensing3/2第一学年沈芳生态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Ecology2第一学年李秀珍闫中正环境分析化学Environmental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2第一学期周俊良侯立军瞿建国河口海岸对全球变化的响应Response of Estuary&Coast to GlobalChange2第一学年张卫国等统计学方法2第一学年数学系Statistical Methods跨学科或跨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专业选修课标注“*”的课程,由导师和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选择2学分或3学分课程。
地理科学学博士生教学计划地理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地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地理科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地理科学研究人才,地理科学学博士生教学计划应运而生。
一、教学主题地理科学学博士生教学计划的主题是培养具有扎实地理基础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博士生。
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科研训练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建立学术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活动安排1. 课堂教学地理科学学博士生教学计划中的课堂教学是基础和核心环节。
教师将组织全日制的理论课程,包括基础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专业课程。
教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思维和方法。
2. 科研训练为了培养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教学计划安排了科研训练环节。
学生将进行科研项目的选题和立项,学习科研方法和技能,进行实验和调查研究,并撰写科研报告和论文。
师生之间将进行密切的指导和交流,以确保研究工作的质量和进度。
3. 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地理科学学博士生教学计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将有机会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同行专家学者交流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
此外,学校还将组织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邀请知名学者和业界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三、教材使用地理科学学博士生教学计划将使用一系列经典和前沿的教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材将涵盖地理科学的各个领域,如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
教材的选用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强调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又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质量评估地理科学学博士生教学计划将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科研成果、学术交流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
评估结果将作为博士生毕业资格和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
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1)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等相互作用的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区域分异、环境资源功能的科学,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朴实的作风与较深的文化素养的研究、教育、规划和管理专家。
1.硕士学位:掌握自然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野外工作及实验技术,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础、野外工作能力和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应是研究生本人的原始研究成果,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高的创新性。
二、研究方向根据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本校的优势、师资队伍与技术设备条件,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和博士培养方向包括三个方面。
1 自然地理环境过程和演变:研究地貌演化和形成规律、气候长期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生态环境变化的特征和机制、土壤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海岸环境演化、沉积动力等2 自然资源与环境利用:研究内容主要有中国自然区域及其开发整治、自然资源利用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水环境、自然灾害研究与防治、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科学问题。
三、招生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生源来自地球科学及相邻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及硕士毕业生,如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土壤学、水文与水利科学、海洋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相关的工程学科,亦可选拟深造的在职人员、硕士研究生年龄在35岁以内;博士研究生年龄在40岁以内。
四、学习年限硕士学位:三年博士学位:三年(在职人员最长不超过六年)硕博连续:最短为四年,最长不超过七年。
五、课程设置(一)硕士阶段(注:A类课不少于7个学分,硕士英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选,其它三门任选其一,B类课不少于6个学分,C类课不少于6个学分,跨二级或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3-4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同等学力者和跨专业考生需加选三门本专业本科段专业主干课)(二)博士阶段1.博士英语2.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自然地理学进展4.人文地理学进展5.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进展六、教学与考核方式教学方式:着重启发式教学,培养研究生独立钻研与分析能力,注重在科学研究课题的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能力。
生态学一级学科专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生态学一级学科(专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讨论生培养计划(专业代码:0713)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将为国家培养生态学科的高级特地人才。
本学科要求所培养的博士生要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团结配合;能够把握和运用马列主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具有剧烈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的献身精神;具有严谨、虚心、求实、进取、敬业的学风和创新性思维等科学素质。
把握坚实浓厚的生态学基础学问,认识本学科国内外的讨论现状和进展动态,系统深化地把握生态学科相关专业领域的特地学问及试验技能;具有自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特地技能上获得制造性的成绩。
把握一门外语,具有外语写作和国际学术沟通的能力,初步把握其次外语;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养。
能够自立担当相关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态庇护、生态管理、生态工程设计等相关部门或行业的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
二、讨论方向1、生态科学从事植被、群落、种群、生理生态、动植物区系地理等生态学基础和前沿课题讨论。
2、生态技术与工程从事生态庇护技术,森林、湿地、矿山等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和生物滞留系统等绿色基础设施设计等相关技术和工程设计讨论。
3、生态管理从事自然庇护区管理、自然资源庇护与利用、城市规划与管理等生态管理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讨论。
三、培养方式1.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本学科按生物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讨论生,按二级学科开设博士期间专业基础课程,由导师或导师组对同学举行专业指导。
2.本学科鼓舞讨论生的“三种经受”,即海外学习经受、其次校内经受和社会实践经受,在海外学习经受、其次校内经受中采取双导师合作培养。
3. 指导老师应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讨论生制定个人培养方案。
个人培养方案应在讨论生入学一个月内制定完成。
四、学习年限直博讨论生学制5年。
达到培养计划要求可申请提前毕业,最长提前毕业时光不能超过一年。
五、应修总学分与课程设置直博讨论生应至少修满32学分,其中必修不少于26学分。
山西师大地理学博点摘要:1.山西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介绍2.地理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向3.地理学博士研究生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4.地理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和培养模式5.地理学博士研究生的就业前景和未来发展正文:山西师范大学地理学博点是山西省内首个地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
该博点以培养地理学高层次人才为宗旨,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地理学博士研究生。
地理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等方面。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地理学基本理论、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地理空间分析等专业技能。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研究生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学术成果的教授和研究员。
他们在国内外地理学领域享有较高声誉,为地理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该博点还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多个国际知名地理学研究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博士研究生提供了更多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的机会。
在地理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和培养模式方面,该博点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博士研究生,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模式。
全日制培养模式以在校学习和科研为主,非全日制培养模式则以在职学习和科研为主。
两种培养模式均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地理学博士研究生在毕业后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他们可以在科研机构、高校、政府部门和企业等领域从事地理学相关研究和工作。
随着地理学在资源环境、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地理学博士研究生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总之,山西师范大学地理学博点在地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宁波大学自然地理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学校、科研机构、企业从事教学、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基本规格要求(一)品德和政治思想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二)主要知识和能力要求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新发展;受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与野外工作能力的初步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运用地图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并具有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2.了解相近专业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方法;3.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政策,熟悉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4.了解地理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身体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形成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核心课程1、学位课程现代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地理学。
2、主要课程现代自然地理学、现代地貌学、气象气候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城市科学原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环境科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等。
四、学制与毕业要求(学制:4年,最低学分:164)学生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64,其中必修学分117,选修学分47。
自然地理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具有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坚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系统扎实地掌握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发展动向,能独立地设计、组织和从事自然地理学有关的基础和应用课题的研究工作,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熟练地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手段;成为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有关部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
研究方向:
A:城市地表过程与人居环境
B:水文学与水资源
C:气候地貌与沉积
D:
学习年限:
三年
培养方式:
前一年半主要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三年撰写论文。
教学实践:
第四学期进行教学实习,主要是授课、辅导答疑,授课不少于4学时。
论文开题:
论文开题安排在第四学期。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制定论文题目和大纲。
学位论文:
根据开题报告的要求,撰写论文,要有创新,积极从事前沿课题的研究。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学科专业:自然地理学
研究方向:A城市地表过程与人居环境 B水文学与水资源 C气候地貌与沉积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开课学期考核方式
学位课程
公
共
学
位
课
第一外国语8 144 1、2 考试马克思主义理论 3 54 1 考试
专
业
基
础
课
现代自然地理技术方法 3 54 1 考试城市地理学 3 54 2 考试自然资源与环境 3 54 3 考试
专
业
研
究
方
向
课
A 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专题 2 36 3 考试
B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 2 36 3 考试
C 气候地貌专题 2 36 3 考试
非学位课程指
定
选
修
课
数量地理学研究方法 2 36 2 考试
任
意
选
修
课
可持续发展理论 2 36 2 考查
所用教材及参考书(博士)
学科专业:自然地理学
序号研究方向名称备注
1 ABC 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教材
2 AC 城市地理学,许学强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教材
3 A 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保罗·诺斯等,柴彦威等译,
商务印书馆,2005
参考书
4 ABC 城市生态环境,杨士弘,科学出版社,1996 参考书
5 ABC 定量地学方法及应用,赵鹏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参考书
6 A 城市的形成,斯皮罗·科斯托夫,单皓译,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5
参考书
7 ABC 全球变化,张兰生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书
8 A 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李雪铭等,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参考书
9 A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吴良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书
10 B 现代水资源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翁文斌等,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书
11 B 运筹学,运筹学教材编写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书
12 B 现代水文地质学,林学钰等,地质出版社,2005 参考书
13 B 地下水管理,林学钰等,地质出版社,1995 参考书
14 AC 现代自然地理学,黄秉维等,科学出版社,2000 参考书
15 ABC 环境地理学,朱颜明等,科学出版社,2002 参考书
16 ABC 现代生态学,戈峰,科学出版社,2000 参考书
17 A 城市生态学,杨小波等,科学出版社,2000 参考书
18 C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秦大河,科学出版社,2002 参考书
19 C 黄土学,孙建中,香港考古学会出版,2005 参考书
20 C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秦大河,科学出版社,2005 参考书
21 C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施雅风等,科学出
版社,1989
参考书
22 C 黄土沉积与环境,刘东生等,科学出版社,1985 参考书
23 C 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环境演变,李吉均,科学出版社,
2006
参考书
24 AC 中国自然地理(地貌),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
编辑委员会,科学出版社,1980
参考书
注:备注注明是教材或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