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学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14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农业生态学题库一、填空题1、农业的效益可分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农业生物常以种群或群落的状态存在。
3、农业生物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4、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根据年龄锥体,可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5、生命表可以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根据取得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和各年龄组的死亡个体数方法的不同。
6、种群的发布有3种基本类型:扩张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7、生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8、生物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作用四种。
9、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是由生物及其环境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10、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直接受次级生产者的生物种性、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养殖环境所制约。
11、碳主要储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水圈和岩石圈几个库中。
12、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N2O、臭氧、氟里昂以及水汽等。
13、全球氮素储量最多的是岩石、大气,其次是煤等化石燃料。
14、循环通常包括氮的固定、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几个重要过程。
15、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三种。
16、自然界中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17、钾循环是以地质大循环为主,生物小循环为辅的物质循环管。
18、酸雨是指pH低于5.6的雨水。
19、根据杜能的农业圈层结构理论,围绕中心城市有6个同心圈层,分别为自由农作圈、林业圈、轮作农业圈、谷物农作圈、三圃农作圈、畜牧圈,第六圈层以外则是以休闲、狩猎为主的灌木林带。
20、根据农业圈层结构,XXX得到两个结论,分别为生产集约度理论和生产结构理论。
21、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植株蒸腾、株间蒸发和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三个方面。
22、农艺节水主要包括地面覆盖、耕作改良、水肥耦合、抗旱品种选育等。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agroecology(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规律,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的学科。
2.sustainable agriculture(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3.agriculture biodiversity(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指与食物及农业相关的所有生物的总称,包括高等植物、高等动物、节肢动物、其他大型生物及微生物。
4.conservation tillage(保护耕作):保护耕作是指对农业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5.population(种群):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6.biotic factors(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任何其它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活动。
属生态因素中的一类因素,可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两种。
7.microclimate(小气候):小气候是指因下垫面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内的气候。
8.IPM(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9. conservation tillage(保护耕作):保护耕作是指对农业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10.gene revolution(基因革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工程的开发运用及克隆技术的成功预示着21世纪生物科学革命的来临,标志着人类历史的转折——由认识客体转向认识主体、改造主体的新时代。
农业生态学(四)形考作业答案及解析农业生态学作业答案作业1答案一、名词解释1、农业生态学:就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技术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环境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包括特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性整体,是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种群与群落: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叫种群。
群落是指由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某个地区或物理生境中的许多生物种群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生物系统。
4、生态位:是指各种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的生态位置。
具体来说,某物种的生态位即指该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
5、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等化学化合物,也不使用生物工程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
二、填空题1、农业生产2、生物组分环境组分3、生产者4、随机分布5、人工生态系统6、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7、内禀自然增长率8、生态对策 r对策 k对策9、次生演替10、理化型的集约农业11、人三、单项选择题1、B2、D3、A4、C5、A6、A7、B8、D9、B 10、A四、简答题1、答:(1)农业生态学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2)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研究;(3)农业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4)农业生态系统调节、控制、改造和管理途径及方法的研究;(5)生态农业和农业生态工程的研究。
2、答:(1)正相互作用是指两种生物之间有意或无意的相互帮助、相互依存以至自始至终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彼此不能分离。
具体有偏利作用、原是合作、互利共生;(2)负相互作用是指对相互作用的种群的生长和其他特征有害或受到抑制。
(3)化感作用是指生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名词解释生态指生命体与它的环境所组成的一种结构,以及这种结构表达出来的功能。
生态学指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农业生态学指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系统指又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控制指系统接受外界信息后经系统处理转换之后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反馈指系统把输出信息引入到输入端再对系统进行输入调控的过程。
生态系统指占据特定时间范围,以及生物群落为核心,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其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具有自我维持、修补和重建能力的,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综合体。
物种结构指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数量及量化关系。
时空结构指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在时间或空间的配置。
农业生态系统指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并按人类社会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食物链把来自于植物的食物能转化为一连串取食与被取食的有序链状结构。
食物链加环是在原有食物链中引入或增加新的环节,以提高物质转化效率和经济效益。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由于生物种类多,食物营养关系复杂,常常一种生物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从而行成食物链的交叉,多条食物锭相连就构成了食物网。
生态金字塔在生态系统中,随着营养级水平的提高,生物在其数量、质量与能量出干塔形分布。
分为数量、个体、生物量、能量金字塔。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生命有机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期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库指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
流指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行。
温室效应由于人业的活动导致大量温室的排放而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现象。
农业生态学一、农业生态学1.含义: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调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内容:组分包括生物组分(农作物)和环境组分(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与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不同生产层次结构的相互关系)、空间结构(地域分布特点、水平及垂直上的结构配置)、时间结构(系统的演化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营养结构(食物营养关系、食物链);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流动、转化途径和利用的效率及信息传导的价值转移的途径和规律等内容);生产力(初级和次级生产力);人工调控与优化;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3.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二、农业生态系统1.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结构与功能、稳定机制、生产力特点、开放程度、能量流特征、养分循环特点、服从的规律、运行的目标。
三、种群1.概念: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其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物的总称。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生物群落和种间关系的基本单位。
2.特征:空间分布(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数量特征(大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年龄—增长型、稳定型和衰老型,和性别结构、种群的迁入和迁出)遗传特征(在繁殖过程中通过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及突变作用选择更适应环境的)邻接效应(固着生长的生物不能以扩散的方式逃离竞争,竞争中失败者死去;这种竞争结果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的过程交自疏或-3/2斜率)3.种群增长的特点,种群的数量波动和调节,种群的进化与生态对策,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及在农业中的应用。
(见环境生态学48-62)四、群落1.生物群落的结构理论和应用(见环境生态学71-74)2.生态位: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第1章绪论1 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2 生态学的发展阶段3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4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5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 人工环境的类型2 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种群、群落、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化感作用、演替、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的概念3 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其典例4 r-对策生物与K-对策生物的比较5 种群的增长型、种群调节的类型6 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 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1 营养结构、边缘效应、食物链、食物网的含义2 食物链的类型3 食物链加环的作用与加环类型4 食物链解列第4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1 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能值的概念2 地球初级生产力的级别类型3 改善初级生产的方向4 次级生产的作用5 改善次级生产的方向6 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种类及作用7 生态系统的能量生态学类型8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1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2 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3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特点4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5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调节的原则与途径6 生物放大作用第6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1 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1 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的比较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3 成本外摊、收益外泄的含义4 解决经济外部性的途径5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特点6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第8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 可持续农业第9章中国的生态农业1 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的含义2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3 中国生态农业技体系的特点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三、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农业生态学重点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提出“生态系统”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写成《生态学基础》生态系统:是指由环境和占据该环境并联系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农业生态学探究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农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而环境保护则是当前全球面临的紧迫问题。
农业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农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为我们理解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密联系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探究农业生态学对于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贡献,并分析农业生态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1. 农业生态学的概念和原则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它过程的科学,旨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其基本原则包括多样性、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生态平衡。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农业生态学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 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往往以高产为导向,在追求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同时,往往忽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过度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大规模的灌溉和土地开垦等措施,造成了土地退化、水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表明,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合理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3. 农业生态学在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和原则在现代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促进被视为农田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种植不同作物和植物品种,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
此外,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和有机肥料,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也是农业生态学在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领域。
4. 农业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农业景观是农田、农村和农业相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总称。
农业景观生态恢复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农业生态学提供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如种植农作物和树木、建设湿地和林地、保护水源地等,来恢复和重建农业景观的生态功能。
5. 农业生态学对于环境保护政策的影响农业生态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对于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生态村是一个以让社会、环境、生态更具有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理念社区。
生态村的成员拥有共同的生态观、经济观和文化理念。
吉尔曼对生态村的定义:“人类活动和大自然的和谐融合有利于人类健康发展,这种发展可以持续到遥远的未来”体现了生态村的意义。
生态村通常利用的是“绿色”的基础建设资金、自主建筑或群集住房。
这样来实现减少对生态的破坏、能源的再生和永续栽培。
生态农业建设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 ,保护农村环境 ,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
生态村建设必须有长远规划,必须一年接一年干、一任接一任干,必须有十年见功、年年见效的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
关键词:生态村;文明;生态社区网络;创新;信息化管理AbstractPreliminary design is a in order to make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goal of the community. Ecological village members share a common ecological view, economic view and cultural concept. Gilman definition of ecological village: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e's harmonious integration is beneficial to human health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can continue into the distant future" embodies the meaning of the eco-village. Preliminary design often used is "gre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unds, building or clustered housing independently. So to achieve to reduce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energy regeneration and sustainable cultivati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protect the rural environment, achieve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unity of three benefits. Eco-village construction must have long-term planning, must do a year after year, next next dry, must see work for ten years, the spirit of persistent struggle results year after year.Key words:Preliminary design; Civilization; The ecological community network; Innov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1生态村的提出 (4)1.1生态村的由来 (4)1.2生态村的概念 (4)1.3生态村的特点 (4)2生态村运动的兴起 (5)2.1西方生态村建设的现状 (6)2.2我国生态村建设的现状 (6)2.3全球生态社区网络 (6)3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意义 (7)3.1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8)3.2文明生态村建设能确保农产品环境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8)3.3文明生态村建设可有效地提高农民素质 (8)3.4文明生态村建设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9)3.4文明生态村建设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举措 (9)4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意义 (9)4.1创新观念 (9)4.2健全机制 (10)4.3规划领先、强化保护 (11)4.4政策引导 (12)4.5强化信息管理 (13)5结论 (13)参考文献 (14)1、生态村的提出1.1、生态村的由来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对于环境破坏,不可再生资源的过量消耗,栖息地的污染与生活方式的不可持续性的认识与反省。
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召开世界居住地第二次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如何使人类在地球上保持可持续的居住地,如何保护环境及未来的城市文明,从此生态村及全球生态村运动在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及实践便蓬勃兴起。
在国外,从政府部门到非政府组织、农场主、学工作者都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并进行探索,针对石油农业的弊端,已有多种多样的替代农业在西方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着实践,有着各种各样的称谓,例如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农业、生态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业、持久农业。
其目的就是在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粗放性、低效性和盲目性,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更进一步恶化了农村生态环境,如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肥力下降、化肥、农药等的污染。
为此我国从80年代进行了生态农业建设的探索,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保护农村环境,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
1.2 生态村的概念自然选择机制认为,环境条件对于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而导致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
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
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
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
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
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遗传和变异机制认为,物种繁殖过程中普遍存在变异现象,遗传因子分离和自由组合导致性状分离。
其中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性状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
由于物种的繁殖是不断进行的,因而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即基因重组伴随着物种的繁殖不断地发生,物种的性状也不断发生分离。
通过一代代的基因重组和性状分离的作用,物种变异将向各个不同的方向积累,必然导致各种与祖先不同的新物种的出现,其直接结果就是生物的多样性。
1.3 生态村的特点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全世界的人民都开始尽量减少碳排量。
人类正设法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和改变消费习惯。
强调当地生产当地消费,使生活方式尽量变得可持续性。
实施许多鼓励性的措施:如,减少能源的使用、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本地企业、农业本地化和建立环保社区。
许多不同的生态村规模需要验证。
例如,建立一个积极的社区对生态村的工作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由于这些组织都特别小,成员们应感受到足够的授权,包括宽松的言论环境和思想交流。
同时鼓励文化和实践来增加地球互联性的理解。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生态村让人类与地球联系更加紧密。
成员们尊重自然,因为自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赖以生存的环境。
生态村种植大多数有机食品,其建筑物使用当地材料,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当地的水,土壤和空气。
大多数生态村旨在爱护土地资源。
生态村展示了独一无二的经济局面,货币只保持在村民之间流通。
收入往往来自销售其产品、收取的服务费和回收工作。
[7]生态村是一个“对环境负面影响小的城市或乡村社区”。
虽然目前还没有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村可以整合各方面的生态学设计:包括生态建筑、可供替代的能源、对环境无危害的加工和生产、永续栽培(模仿自然的园林绿化设计,为社区提供食物、纤维制品和燃料)和社区建设实践。
[8]可持续性发展居住和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区域划分和建筑规范是要经过严谨商讨后才做出决策。
有人认为生态村运动为进入一个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提供一些最相关的科学认知。
[8]生态村的理念可以运用到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中来,同样也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那些与生态区以外很少经行交易的居民会主动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例如,生活自愿简单化)。
许多倡导者也寻求独立于现有的基础设施的生活方式,虽然其他人,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人,都在追求与现有基础设施更加默契的生活方式。
乡村生态村是建立在有机农业、永续栽培以及其他能促进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方法的基础之上。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生态村。
[9]在2006年,全球生态村网络的前董事长乔纳森·道森(Johnathon Dawson)在他的书《可持续发展的新前沿》里阐述了五个生态村的原则:1.生态村不是政府资助的项目,在基层运作。
2.居民在生态村实践社区生活是有重要价值的。
3.生态村居民不会过度依赖政府、企业和外界的水、食物、住房、能源以及其他生活必须品。
4.生态村居民在精神层面拥有相同的价值观5.生态村往往作为研究示范基地,也为他人提供教育经验。
[5]生态村通常利用的是“绿色”的基础建设资金、自主建筑或群集住房。
这样来实现减少对生态的破坏、能源的再生和永续栽培。
大多数生态村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能满足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地。
自给自足是一个理想的目标,然而有时候并不能实现。
生态村的组织是一种生态无政府主义,包括生态村内部购买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食物来自当地生产;有道德的交易;做出决策时应尊重多样性。
生态村的概念不能和微型国家的概念混淆。
微型国家有严格的法律,而生态村没有法律。
2、生态村运动的兴起生态村的建设多年研究实施过程对人类的益处很多,它不仅是发达国家经历了现代农业辉煌成果而又受自然界一系列惩罚之后的深刻反思,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前车之鉴。
我国生态村的建设经过了十几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涌现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成功的典型,生态村是符合我国国情、国力且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