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国中尉的女人》多重结尾的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1
若为自由故——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评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迈克和安娜分别是两个演员,他们分别扮演电影中的查尔斯和萨拉,但是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一段婚外恋情,最终,戏里戏外两个人分别收获了截然不用的结局:剧中查尔斯和萨拉获得了喜剧的结局,影片最后他们重逢并且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二迈克和安娜的关系则随着影片的结束而匆匆结束。
整部影片分为两条线索,一是“戏中戏”,即剧中的查尔斯和萨拉的矛盾冲突,二是戏外现实中的迈克与安娜的矛盾冲突。
首先就本片的主题而言,戏中的萨拉先是使出浑身解数去勾引一位已经订婚的绅士,最终得逞了之后,查尔斯甚至不惜悔婚放弃一切要和萨拉在一起,而萨拉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就离开了。
然而三年之后,萨拉却又以一个全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了查尔斯的面前,并且请求他的原谅。
萨拉在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是依靠耻辱才得以活下来的。
”而最终萨拉得以如愿和查尔斯在一起之后她又这样说,“你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我们不难看出来对萨拉来说,查尔斯是一个帮助她走出法国中尉的阴影的工具,是将她从阴霾灰暗的生活中拉来的绳子。
毋庸置疑的是,她丝毫不会在意外界对她的看法,她故意在查尔斯面前散下头发,与查尔斯在小树林里秘密见面之后堂而皇之地走过众多农夫的门前,在查尔斯未婚妻的家里给查尔斯递小纸条等等举动,无一不能看出,在所谓黑暗愚昧不开化的“维多利亚时代”,萨拉是多么特立独行的一个人,她思维与行为的确异于常人,也确实要比常人先进的许多。
她的追求是自由而那却恰好是一个固步自封,最最排斥追求自由的时代,因而她才会背负着各种难听的骂名。
她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
然而不论生活在哪个时代,这样的时代总会感到束缚。
对萨拉来说,即使她受到良好的教育,绘画水平高超,但她注定会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萨拉有着明确的目标,渴望摆脱受束缚的生活,希望能自由的享受爱与美好的生活。
也许是怀着“报复”的心态,或者是受强烈的渴望自由的欲望的影响,她不惜毁坏自己的名誉,将自己定位于“法国中尉的女人”这样一个受人轻蔑的形象。
分析英国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法国中尉的女人》英国朱尼珀影片公司1981年出品根据约翰·福尔斯同名小说改编编剧:海洛德·品特导演:卡莱尔·赖兹摄影:弗雷迪·弗朗西斯主要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杰里米·艾恩斯获奖情况:本片获1981年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女演员奖,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女演员全球奖。
[导演简介]导演卡莱尔·赖兹是60年代的英国自由电影的创始人代表作〈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
他在英国电影界是公认的最善于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人,也最善于用电影语言完美准确地抓住小说的精髓,表现作者的意图。
同时他还是一名电影技术专家,曾编写了《电影剪辑技巧》一书。
该书概括地总结了新浪潮派电影和60年代个性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
80年代本片拍摄之际正值英国“文化反思电影”崛起之时,英国电影也和西方其他国家的电影一样,在六七十年代经受了反传统浪潮的猛烈冲击,这段时期的电影作品彻底否定传统、反对现有的秩序。
进人80年代以来,后西方电影明显出现了一股回归的浪潮,回归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对旧传统的反思。
英国“文化反思电影”就是这组“回归”浪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文化反思”指的是用现代的观点对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习俗进行批判性的审视。
80年代的电影导演从这种反差和对比中寻找创作视角,本片是改编较为成功的一部作品。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第五部小说,于1969年出版,该书问世后立即畅销全球,第一版就销售了400万册,后被翻译成8种文字,许多导演都想将此书改编成电影,但由于有一难题无法解决,未能如愿。
所谓的难题指的是小说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不断用现代人的哲学观点来进行解说,如何用电影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意图非常困难,所以12年来,若干导演和作家都未能把这本小说改编成一个可行的剧本。
直到赖兹于1979年邀请到了剧作家品特,俩人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讨论和斟酌,终于决定用片中片的方法来进行读解,用一段现代的爱情故事来代替小说中的解说词。
《法国中尉的女人》浅析作者:刘治中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发表于1969年,是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尝试对《法》进行简单分析,主要讨论作品中出现的后现代戏仿、开放性结尾、作者介入、角色自由等重要环节。
关键词:后现代戏仿作者介入角色自由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发表于20世纪下半叶,正逢现代性受到普遍质疑,后现代思潮发端之时。
在话语层,作品通过对英国传统文本(维多利亚传统)的戏仿与颠覆,反映了后现代思想影响下作家对写作过程的反思,具有“元小说”的气质;在故事层,作品的主题是自由,笔者认为,《法》中的自由主要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存在主义的自由,另一方面是角色的自由。
其中存在主义自由已被反复探讨,本文不复赘述。
“角色自由”则很少被关注,甚至没有成为批评概念,但对于作为后现代经典的《法》而言,却是其精髓所在。
本文将重点探讨《法》在后现代戏仿、作者介入、角色自由方面的成就。
一、后现代戏仿戏仿(Parody)作为一种叙事方法,是指作家在叙事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模仿他人文体风格、故事内容等而形成新的文本的做法。
在后现代文学、影视作品中,戏仿手法被大量使用,通过戏仿,将传统置于当下,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精神之间的冲突。
传统神话、权威、语录式的话语力量在后现代语境下可能被完全消解、改写、乃至戏谑。
在中国,20世纪末轰动一时的影片《大话西游》便是后现代戏仿的一个成功案例,通过对经典文本《西游记》的戏仿,寓庄于谐,妙趣横生,充分体现了后现代艺术的魅力。
《法国中尉的女人》并没有戏仿某一位作家、某一个文本,而是戏仿了整个维多利亚写作传统。
在小说开篇阶段,故事的场景、语言都与维多利亚时期写作风格一无二致,故事发生的时间也被相应设定在19世纪下半叶。
如果删去小说中作者和当代视角的介入(不幸的是,某个中译本的译者确实这样做了),不少读者可能会误认为《法》是一部维多利亚小说。
《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及电影叙事解析电影自产生以来,有许多文学作品相继被改编成电影,文学作品经过改编,在保留原版小说特色的基础上,利用电影的优势对情节进行细化处理,为电影和文学的相互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文学作品经过改变后利用电影的独特叙事方式展开故事情节,可以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一经上映,便受到广大读者和电影评论界的共鸣,也被称为英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本文通过《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版本和电影版本之间的对比阅读,解析电影和小说叙事之间的差异,展示电影的独到之处。
一、叙事视野下的小说和电影的改编电影和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各自运用不同的叙事手段对事件进行描述,并将事件作为感情的依托,实现电影与小说之间艺术形式的转换。
从小说到电影不仅仅是形式的转换,而是在小说原着基础上实现两种叙事符号和媒介形式的相互转换。
[1]《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享誉英国的文学作品,经过改编成为电影,也被称为经典之作。
其主要原因在于电影在叙事方面呈现着巨大的突破,并且将小说中的写作风格以戏中戏的形式展现出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电影叙事风格。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改编不仅取得了技术层面上的突破,还取得了叙事方式上的突破,形成了一种独立的体系。
二、叙事的基本形态(一)情节的变动故事穿插在电影的拍摄当中,并随着故事的发展,小说中的爱情以现代视角进行解析,并被现代的爱情所取代。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利用萨拉和查尔斯的两个人的扮演者的婚外情穿插在故事中作为旁白,并且利用现代的人物形象来取代。
[3]影片中的两个扮演者在拍戏的过程中日久生情,这两个人的爱情与电影中的萨拉和查尔斯的爱情遥相呼应,随着剧情的发展,两对爱情的对比显得更加明显,也十分的相似,并且两段感情相互交织,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催生出两个时代人物的爱情故事和价值观念,并且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结局运用多重结局,第一种结局是查尔斯和萨拉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单调地结束这一生,而萨拉也在查尔斯的生活中彻底的消失。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从不确定结局到永恒的悲剧《法国中尉的女人》主题试析龚炳章 戴 琳 内容提要 文章从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所采用的不确定结局谈丐,分析了该文通过这三个结局所揭示的共同的主题人生是一永恒的悲剧。
关键词 不确定定结局 悲剧 自由意志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1926—)以奇物的不确定结局的方式给了我们一部长篇巨著,如同在我们面前设置了一个奇妙无比的迷宫,这座迷宫就是《法国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ntenant’s Woman,以下简称《法》文)。
作家在一部小说里给出三个可能的结局,这种处理既奉献给读者一个机动、巧妙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不确定结局的方式,又阐述了小说的主题人生是一生永恒的悲剧。
故事发生在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维多利亚盛世(1850—1875)。
当时年轻的贵族查尔斯携其未婚妻富家独女蒂娜前往莱姆・里基斯着望她姑妈并度假,在那里遇到了被当地人称为“法国中尉的娼妓”的年轻女性萨拉。
热爱科学。
思想进步的查尔斯时常在浓密的森林、空旷的山谷收集标本、化石,其间与酷爱自由,个性独立的萨拉一次次不经意地相遇。
共同的爱好,相似的性情,以及多次的倾的长谈逐渐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在了解、同情、理解萨拉的过程中,查尔斯深深地被她奔放的个性,独立的精神所打动,感情日趋深厚。
然而,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查尔斯面对民俗的偏见,现实的压力,在已有婚约和真挚的爱情之间,该作何选择呢?约翰・福尔斯在作品中标新立异,先后设置了三种可能的结局,给主人公三个不同的选择,让读者新身感受三条可能出现的不同路径所引向的共同的最终结局,从而无可争议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第一个结局:维多利亚时代的选择19世纪的英国,经过了饥饿的“四十年代”以及宪章运动的三次高潮(1839.1842. 1848年)以后,进入了历史有名的维多利亚盛世。
这一时萁遥英国是一个高度发展有秩序的,崦且比较平衡的社会。
从《法国中慰的女人》看“片中片”结构以及文学作品改编电影时需注意的若干问题文/刘连彪所谓的“片中片”,指的是电影中经常采用套层结构,与画中画、小说中谈小说一样。
《法国中尉的女人》采用的就是“影片中的影片”这种巧妙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就这部影片中的“片中片”模式作简单的分析:1、套层结构:电影中这种套层结构并不少见。
《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电影中,片中的那部影片占全篇幅的三分之二,副线的大部分段落都是为主线服务的,如表现落拉与查尔斯在树林的再次碰次碰面就是在迈克与安娜排练中穿插的,赖兹将小说中的现代人旁白改成了现代人的形象;用一段现代人的恋情与莎拉、查尔斯的爱情相响应。
两段感情交织在一起,相互比较两相观照,两个时代背景的人物在感情和价值观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
2、双重结局:《法国中尉的女人》一片还有一个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将小说中的三种结局(第一种结局是查尔斯与欧内斯蒂那结婚;第二种结局是三年后查尔斯找到莎拉,有情人终成眷属;第三种结局是查尔斯不能理解莎拉过于前卫的想法而各奔东西)改编成了两段爱情的两种结果。
与文学作品相比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电影的自我意识完成于电影自身的形式。
从一部文学作品到一部影视作品,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其中的方方面面,比如风格、人物、节奏、结构、情调、冲突、声音、语言设计、色彩……等等都是改编的重要部分。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1、风格,是一部电影特定的一种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中素材的改变、增删,人物的增加,故事情境的营造,都将依据着电影“风格”这个原则来进行。
2、人物的选择、删除、糅合以及寻找令人同情的人物及人物的细节。
3、一个好故事的诸多元素:在改编时,作者要在原作提供的材料中找出开端、中段和结尾,选择能构成强有力的戏剧性故事情节的事件。
4、寻找一个目标,问题,或者历程5、造成三幕,在文学材料中划清开端、中段和结尾的同时,也就把故事分成了第一幕、第二幕和第三幕。
《戏剧之家》2018年第02期 总第266期71影视观察从凝视理论研究《法国中尉的女人》高婷婷(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9)【摘 要】《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电影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电影的末尾,有三个截然不同的开放式结局。
其中最悲伤的结局是莎拉离开男主角之后嫁给了另一个男人,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没有终成眷属,这是笔者最喜欢的结局。
法国中尉是莎拉见过的第一个男人,他让她第一次体会到了爱和痛的滋味。
莎拉遇到的第二个男人是查尔斯,他帮助莎拉走出痛苦,获得重生。
但是,只有莎拉抛弃掉过去的一切,才能真正获得新生。
查尔斯能带给她爱,同时也会使她一直想起自己经历的一切苦难。
笔者始终认为,最让人悲伤的才是最真实的。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凝视理论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071-01一、社会对莎拉的凝视——蔑视“在这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封建传统思想森严的保守的莱姆镇,那些所谓的封建守护者们认为她依然在想念那个抛弃了她的法国佬。
”所以被冠以“法国中尉的女人”这样的称呼。
即使事实是,当她发现中尉不值得她这样付出时,就选择和他分手了。
但是莱姆镇的人们还是把她当成放荡的女人。
这些人从道德的高度批判着莎拉,他们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以道德来审视她。
而莎拉对于他人的蔑视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
莎拉完全摆脱了这个世界的束缚,追求思想上的自由,这就是莎拉反凝视的开始。
当牧师把莎拉介绍到柏坦妮夫人那里当佣人,柏坦妮夫人要求莎拉必须忘记和法国中尉的一切,再也不可以去海边了。
因为她认为,莎拉眺望远方是一个不道德的行为。
她把莎拉当成一个放荡的妓女。
这也是一种凝视。
反过来,当她警告莎拉不要再去见查尔斯时,莎拉口头上请求原谅,但是她的内心是极度抗拒的,她在内心深处咒骂着这个老妇人,她的思想已经冲破了这一切的束缚。
也是从那时开始,她开始反凝视。
二、查尔斯对莎拉的凝视——理性查尔斯是一位高贵的绅士,并且和一位同样年轻高贵的小姐订婚了。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
对《法国中尉的女人》多重结尾的解读
卢云川 云南师范大学
摘 要:约翰•福尔斯是英国战后享誉盛名的作家,被称为战后英国文坛“最有才华,最严肃的小说家”,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更是让其声名远播。
福尔斯创作的后现代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因其奇特、别致的叙事手法备受争议与瞩目。
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加上小说其他的一些创作技巧,以及各种发人深思和挑战常纲的主题,为读者欣赏这朵文学奇葩提供了多元的角度。
本文另辟蹊径,把这本小说当做侦探小说进行研读,主要着墨于小说叙事方式中的开放式的多重结尾。
关键词: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多重结尾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8-138-01
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是约翰•福尔斯横溢的才华和勇于挑战传统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书中新奇的叙事风格,带有明显的后现代痕迹,如多重结尾,作者的介入和隐退等,让人出其不备又大声叫好,为福尔斯赢得了无数的赞誉。
读者可以首先认为它是本言情小说,讲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男女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的1867年的英国,风流倜傥的富家子弟查尔斯•斯密森在与未婚妻厄内斯缇娜•弗里曼会面时邂逅了万般风情的萨拉•伍德拉夫,继而与之坠入情网,而遗弃了缇娜。
然而,我更愿意把它当做一部悬疑小说或者侦探小说来品读,因为它“是一块闪色绸,其意义随光线投射角度的变化而五彩缤纷”,不同的角度可以欣赏到不一样的色泽,这部作品的精髓和精彩之处就在于此。
一般来说,侦探小说的设定是这样的:小说里通常有一个侦探的角色或者一个拥有类似侦探身份的人物,而这样一个人物通常就是主角;然后“为了完成一个目标或寻找失去之物,主角就如经典西方神话传说里的英雄们(《奥德赛》里的奥德修斯,亚瑟王圆桌武士中的波西瓦尔和兰斯洛特)一样踏上了探求之路”(笔者译)(William Marling)。
但是在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里,侦探却不止一个或者不止一种类型,实际上有三个或者说三种类型的侦探——他们分别是小说主角查尔斯,作者福尔斯和读者。
这三者虽均为“侦探”,却有着迥然不同的身份,但是三者均殊途同归,他们共同的使命都是努力去揭开萨拉的神秘面纱。
萨拉这个女人“极为不检点”,有着不堪的过往,然而却如谜一般莫测;她与一位法国中尉有一段神秘的过往,言行举止处处散发着与当时维多利亚时期的常纲俗礼格格不入的气息。
因此,发现并揭开萨拉这个谜自然就变成了小说主角、作者和读者头等重要的任务。
通常来说,侦探们都将会面对“各种危险以及身体、道德、物质和性的诱惑”(笔者译)(William Marling)。
在这点上,小说主角查尔斯首当其冲。
他的境地比任何人都要充满挑战和杀机,他被萨拉深深吸引,无论身体和情感都已沦为她的奴隶。
在某种程度上,查尔斯是一个不太合格的侦探,因为他已经被这个充满了致命诱惑力的蛇蝎美人降服,这一点让他在探查目标的路上无功而返。
而另外一个侦探——故事的作者,本应该是最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却让人大跌眼镜。
叙事者展开叙事,按理应当在解开所有谜团和问题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然而他并没有;他和查尔斯一样失败了,留下了未解之谜,还在小说的第四十四章发问萨拉到底是谁。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作者给故事安排了多重的结尾。
作者不再自信他给故事安排的结局是最好的选择,而只提供多种可能。
或许叙事者根本不能独自解开萨拉的面纱,又或者他其实是故意把这个任务留给读者,因为他想要读者自己去拨开迷雾。
既然以上两位侦探均无功而返,让我们看看最后一组侦探是如何探求真相的。
第三种类型的侦探,和之前的小说主角和作者相比,他们是最有可能揭开谜团的一群人。
事实是,他们走进故事并一路被作者引领,期待着能和其他传统小说一样看到一个作者早已设定好了的结局。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当读到小说的第十三章的时候,读者吃惊地发现被作者欺骗了,因为作者竟然从冷眼旁观到干脆以第一人称直接介入,全然否定了之前十二章自己讲述的故事。
从那时起,读者彻底摒弃了自己作为读者的身份并开始了真正意义的侦探之旅。
他们一边阅读,一边做出判断,同时一边不断地继续探索。
表面上看,读者只是走在作者早已铺好的不同的道路上,然而实际上读者不辱使命,一路上已然在故事里和故事外都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小说的作者福尔斯匠心独具之处就在于打破陈俗。
多重结尾的安排其实就是对传统叙事的挑战;福尔斯时而游离在故事之外,时而又直接闯入故事之内点评发问。
“作者已死”正是福尔斯要昭告天下的:作者头上如上帝般的光环已经退去,作者不再是无所不晓之人,他承认自己的无知。
而真正能够找到答案之人应该是读者本人。
读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者,不再一路尾随笔者被动接受其千方百计想让读者接受的设定好的单一的结局和可能性。
《法国中尉的女人》多重结尾就是多重可能性。
福尔斯一边叙事,一边又否定自己的设定,把故事全盘扔给了读者。
读者必须参与、思考、亲自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和事态的发展,继而做出判断,在阅读的过程中创作出有别于原文本的新的文本。
这就是这部小说耐人寻味,让人不忍掩卷的原因。
正如福尔斯在小说最后写的一个隐喻:“生命的长河有着无数神秘的规则和选择”(笔者译)(347)。
是的,生活充满了诸多的迷思,这些迷思从来都不止一个答案。
所以另类的多重结尾对于这样一部“悬疑小说或者侦探小说”来说是最为契合不过的了。
参考文献:
[1]Fowles, John.(1997)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Marling, William. "The Hammett Succubus," Clues (Spring, 1982), 66-75.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