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日月经天》课堂导学(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35.50 KB
- 文档页数:1
7 日月经天零失误训练语言基础知识1.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皎.洁(jiǎo) 遽.变(jù) 胭.脂(yīn)B.黛.青色(dài) 雾霭.(.ǎi) 颤.抖(zhàn)C.冉.冉(rǎn) 晨曦.(xī) 遽.变(jù)D.一刹.那(shà) 亘.古(gèn) 诞.生(dàn)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3.下列各组中均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在题后方框内正确书写。
A.缟裳素裹一晨不染奥秘辉煌B.恒古不熄海市蜃楼升腾瞬间C.晶莹皎洁日月同辉尉蓝隐没D.浓淡有至语言表达训练4.判断下列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蔚蓝的天空中一轮又圆又大的银盘,晶莹皎洁,一尘不染。
( )(2)她已经脱去刚出升时那金黄色辉煌的外衣,变成一个缟裳素裹的美人。
( )(3)我觉得月亮有一种女性的温柔与妩媚,青天与素月相映,像水晶一样透明,总给人一种清爽之感。
( )5.考试结束不久,你作为学校广播站一名小记者去采访一位英语考满分的同学,原先设想的问题是:“你的父母是否具有辅导你学英语的能力?”但看到他的父母也在场,你发现这个问题不合适,就改变了原先设想的问题。
(1)原先设想的问题不合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怎么问才比较恰当,请你重新设计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加强师德建设活动中,光明中学的学生给老师提出下面五条建议,你对其中哪一条最认同?找出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除以下这五条建议外,请依据自己的认识,再提出一条建议(30字以内)。
给教师的建议①老师,如果您讲的课再生动、凝练些,我们听讲时会更认真。
②老师,在课下如果您能以朋友的身份出现,我们会很高兴。
③老师,请您多给我们一些建议,少给我们一些命令。
④老师,我们爱您,也有点怕您,请让我们把爱留下,将怕赶走。
第二单元散文的情趣第7课日月经天第2课时限时测试(30分钟30分)一、选择题(12分)1.结合语境届时加点的词语。
(4分)(1)我觉得这是生命的呐喊,天地的呐喊。
呐喊:(2)我觉得月亮有一种女性的温柔与妩媚。
妩媚:2、作者在赏月过程中插入了一段在意大利罗马新城参加作家聚会后返回罗马古城时看到的景象,作者写这段内容的用意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过,这隐没与消失不就意味着再一次飞腾、升起吗?”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18分)壶口的黄河肖铁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淘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昕有的人都惊呆了。
地竞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跳得能蹦出来。
第二单元散文的情趣第7课日月经天第2课时课堂训练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中均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在题后方框内正确书写。
A.缟裳素裹一晨不染奥秘辉煌B.恒古不熄海市蜃楼升腾瞬间C.晶莹皎洁日月同辉尉蓝隐没D.浓淡有至庄严壮美轮廓启迪2.在加强师德建设活动中,光明中学的学生给老师提出下面五条建议,你对其中哪一条最认同?找出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除以下这五条建议外,请依据自己的认识,再提出一条建议(30字以内)。
给教师的建议①老师,如果您讲的课再生动、凝练些,我们听讲时会更认真。
②老师,在课下如果您能以朋友的身份出现,我们会很高兴。
③老师,请您多给我们一些建议,少给我们一些命令。
④老师,我们爱您,也有点怕您,请让我们把爱留下,将怕赶走。
⑤老师,请您把微笑带进课堂,这样我们会多一些信心。
最认同的建议是第____________条;自己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的建议:(3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日月经天》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过了七十七个中秋节,今年才从大自然中发现一种奥秘,得到一种启迪。
夜间入睡之前,到窗前又最后看了一眼,月亮已经升向中天。
蔚蓝的天空中一轮又圆又大的银盘,晶莹皎洁,一尘不染。
她已经脱去刚出升时那金黄色辉煌的外衣,变成一个缟裳素裹的美人。
……我转身向东,发现太阳还未露出地面,但它已将强烈的红光,从地平线下直射西方。
我才明白,那些火蛇、火龙、火炬,正是生之先导的红光照在西面的玻璃楼体、玻璃窗上,于是闪出那么多辉煌、明亮……我为这庄严而神奇的晨之诞生所震慑着了,我觉得这是生命的呐喊,天地的呐喊。
3.作者在赏月时的时间、观察点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在文中写出标志性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过了七十七个中秋节,今年才从大自然中发现一种奥秘,得到一种启迪”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蔚蓝的天空中一轮又圆又大的银盘,晶莹皎洁,一尘不染。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导学案新人教版(II)【学习目标】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2、探讨世界各地区和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马可﹒波罗东来;中国四大发明和阿拉伯数字传播的意义难点:本课有关文化交流的内容杂、头绪多,不易掌握。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知识链接】罗马古道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对帝国境内各地的统治,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这种道路当时称为驰道,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道路,它实际上是当时条件下的高速道路网。
这些道路遍及亚平宁半岛和整个罗马帝国。
公元2世纪时,罗马帝国境内的驰道已经达到372条,总长度大约有8万千米,其中,仅意大利境内就有2万千米。
这些驰道连接了帝国境内所有重要的地点,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名副其实的。
这些道路的路面多以石块铺成,历经一两千年的风雨沧桑,许多罗马古道至今仍然在使用。
在欧洲很多地方还可以见到保存非常完好的罗马古道。
《马可·波罗行记》关于东方富庶情况的记载马可波罗称大汗的禁了军为勇爵,共1.2万人。
大汗每年“颁赐此1.2万男爵袍服各13次。
每次袍色各异,……由此共为13色。
此种袍服上缀宝石珍珠及其他贵重物品,每年并以金带与袍服共赐此 1.2万男爵,金带甚丽,价值亦巨,每年亦赐13次,……君主亦有袍服13袭,颜色与诸男爵之袍服同。
唯较为富丽,而其价值未可以数计也。
”日本“根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言之无人能信。
”日本“亦饶有宝石珍珠,珠色如蔷薇,甚美而价甚巨,珠大而圆,与自珠之价等重。
”锡兰岛“所产之红宝石,他处无有,……岛中国王有一红宝右,为世界红宝石中之最大而最美者,……其长有一大掌,其巨如同人臂。
是为世界最光辉之物,其红如火,毫无瑕疵,价值之大,颇难以贷币计之。
”印度一个国王“项上戴环,全饰宝石,如红宝石、蓝宝石、绿宝石,及其他宝石之类,……胸前项下,悬一丝线,串大珠104颗与红宝石数粒。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1.发明: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
2.传播:阿拉伯人学会并加以改造,12世纪初,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3.影响:16世纪,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此后,传遍了全世界。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1.马可·波罗来华: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国家)的旅行家,1271年,前往中国,受到元世祖的赏识。
他考察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在中国生活17年后,从海路回国。
2.《马可·波罗行纪》: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的经历与见闻,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与向往。
【问题1】为什么说阿拉伯商人“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探究: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亚欧非三大洲,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保存并传播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化。
例如,他们翻译并保存了许多希腊著作,把古代印度、中国的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问题2】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有什么重要意义?探究:(1)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促进了世界各地区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与友谊。
(2)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
1.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是( )。
A.阿拉伯人B.印度人C.英国人D.意大利人答案:A2.(2010·山东临沂)下图中,国际通用的 10个数字最初是由下列哪一古代人发明的( )。
A.印度人B.阿拉伯人C.中国人D.埃及人答案:A3.成都廊桥纪念碑上记载了元朝时期访问中国,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和平交流使者的事迹。
这位使者是( )。
A.亚历山大B.梭伦C.萨拉丁D.马可·波罗答案:D4.下图是扬州马可·波罗纪念馆。
7日月经天自主学习主干知识 ←提前预习 勤于归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缟.裳( ) 妩媚.( ) 轮廓.( ) 震慑.( ) 隐没.( ) 一刹.那( ) 雾霭.( ) 颤抖.( ) 答案:g ǎo mèi kuò shè mò chà ǎi chàn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______)(______)(滕腾 ⎩⎨⎧______)(______)(尉蔚 ⎩⎨⎧______)(______)(懊奥 ⎩⎨⎧______)(______)(唇蜃答案:(t éng )升腾 (T éng )滕州 (wèi )蔚蓝色 (wèi )将尉 (ào )奥秘 (ào )懊悔 (shèn )海市蜃楼 (chún )嘴唇3.在具体语境中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她已经脱去刚出升时那金黄色辉煌的外衣,变成一个缟裳..素裹的美人。
缟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蔚蓝的天空中一轮又圆又大的银盘,晶莹皎洁,一尘不染....。
一尘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为这庄严而神奇的晨之诞生所震慑..着了。
震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日月轮回,阴阳遽变..。
遽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白衣服 (2)指环境非常清洁 (3)震动使害怕 (4)突然变化点击思维 ←温故知新 查漏补缺→1.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7 日月经天名师导学1 理清结构:2 语言特色:1.笔触细腻,描写生动。
如作者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月亮高挂中天的美景图:“蔚蓝的天空中一轮又圆又大的银盘,晶莹皎洁,一尘不染。
她已经脱去刚出升时那金黄色辉煌的外衣,变成一个缟裳素裹的美人。
”2.感悟深刻,语言含蓄。
作者由所见景象,触发感悟,受到启迪,语言富有哲理性。
如“一切美都在运动中变化,一切美都在运动中升腾,又在运动中隐没与消失。
不过,这隐没与消失不就意味着再一次飞腾、升起吗?”感悟深刻,耐人寻味。
3 把握重点:作者赏月,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他看到了哪些景象?第一次,写中秋节之夜在床前看到的是“月亮已经升上中天”。
第二次,中秋节次日黎明,走上楼顶,仰首西望看到的是“淡淡的月亮高悬西天”。
第三次,写在楼顶上缓缓漫步中,看到的是“它冉冉下降”,描绘了月亮隐没前的美景图和月亮隐没时西方美景图。
第四次,写转身向东,看到的是“太阳还未露出地面,但它已将强烈的红光,从地平线下直射西方”。
第五次,写太阳升上来时,看到的是“西天上悬着的月亮,东天上跃出的太阳,平列在一条平行线上。
一面火热,一面清凉,十分壮观”。
4 攻克难点:作者观察景物,触发了哪些感悟,受到哪些启迪?(1)中秋节次日黎明见到东方天空的景象,感悟到:“我觉得这是生命的呐喊,天地的呐喊。
”(2)从日月轮回中悟出一个道理:“运动中的永恒,永恒中的运动。
”(3)从日月轮回中悟出人生奥秘:“一切一切的美都在运动中活跃、存在。
”(4)回忆在罗马所见日月同辉的景象,再看眼前景象得到的感悟是:“日月同辉,宇宙永生。
”(5)从中秋赏月中得到的启迪:“一切美都在运动中变化,一切美都在运动中升腾,又在运动中隐没与消失。
”5 质询疑点:作者写中秋赏月,为什么还插入一段在意大利罗马新城参加作家聚会的描写?其目的在于引出“美,往往在一刹那间出现,你抓不住它,它就消失了”这一感悟,突出文章中心。
第7课古代的宗教学习目标了解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重点:佛教的产生自主学习:1.佛教产生诞生地点时间,创始人是 ____ 。
基督教产生诞生地点时间,创始人是。
伊斯兰教产生诞生地点时间,创始人是。
精讲点拨:基督教对欧美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实政治、社会生活中也有相当的影响。
合作探究课本44页思考与讨论达标检测:1.7世纪早期,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帝国,他们信奉的是( ) A.伊斯兰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佛教2.圣诞节、复活节都与纪念耶稣有关。
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是( )A.道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3.在海地抗震救灾的现场,到处活跃着带有“红十字”标记的医护人员。
“红十字”成为救死扶伤的象征,始于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红十字”标记起源于( )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道教4.右边示意图描述的是( )A.佛教传播的路线B.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C.伊斯兰教传播的路线D.马可·波罗来华的路线5.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三大宗教。
其中最早传人中国的是(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6.名画《最后的晚餐》是什么宗教的教堂壁画( )A、佛教B、伊斯兰教C、基督教D、犹太教7.古印度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下列与古印度无关的是()A.《汉谟拉比法典》 B.阿拉伯数字 C.种姓制度 D.佛教8.近年来,伊斯兰国家(指国民主要是伊斯兰教信徒的国家)的政治局势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些国家的法律体系主要是以哪一经典为根基发展起来的?()A.《大乘佛经》 B.《道德经》 C.《圣经》 D.《古兰经》9. “圣诞节”作为宗教节庆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与该节庆相关的宗教是()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10.公元纪年是现在通行的纪年方式,它的产生与一种宗教有关,这种宗教是()A.基督教B.道教C.伊斯兰教D.佛教11.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第 7 课东西方文化沟通的使者课时安排: 1 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流传;马可·波罗在元代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2.掌握古代连结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世界各地域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学习要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代的生活与工作经历学习难点:世界各地域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讲堂导入:位于东西方之间的阿拉伯,文化积厚流光、丰富多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阿拉伯人踪迹遍布亚、欧、非三大洲,不只擅长汲取其余文化,并且还在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保留并流传了很多宝贵的古代文化,成为东西方之间文化沟通的使者。
本课主要表达了阿拉伯人发展和流传阿拉伯数字,以及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对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与流传所做的贡献。
自主学习:1.好久好久从前,一条条陆地和大海商路就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同,此中就有著名的连结的丝绸之路,经过这些商路,中国的、、、,印度的、、等作物也传到欧洲。
2.在东西方文化沟通中,人作出了重要贡献。
3.阿拉伯数字的创建者是人,人把它发展并流传。
__________(时间 ),阿拉伯数字与此刻写法基本一致。
4.年, 17 岁的马可·波罗到达中国,遇到的欣赏。
《_________》一书记述了马可·波罗在经历与见闻,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神往与神往。
合作研究:1.数字的发明有什么作用?世界各地域各民族和平交往的有什么历史意义?2.学生比较42 页《 14 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着手圈点和标明:A、陆地商路的主要路线:B、海上商路的主要路线:C、这些欧亚主要商路的历史作用精讲点拨:1.组织学生阅读第 41 页“导入框” 、42 页《 14 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和 45 页“自由阅读卡”,温故知新:2.《14 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与“丝绸之路” 是一脉相承的。
请从这幅地图提取有效信息,说出:“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地域?最远抵达哪里?(“丝绸之路”有两条,一条在陆地上,另一条在海上。
1 7 日月经天
名师导学
1 理清结构
:
2 语言特色:
1.笔触细腻,描写生动。
如作者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月亮高挂中天的美景图:“蔚蓝的天空中一轮又圆又大的银盘,晶莹皎洁,一尘不染。
她已经脱去刚出升时那金黄色辉煌的外衣,变成一个缟裳素裹的美人。
”
2.感悟深刻,语言含蓄。
作者由所见景象,触发感悟,受到启迪,语言富有哲理性。
如“一切美都在运动中变化,一切美都在运动中升腾,又在运动中隐没与消失。
不过,这隐没与消失不就意味着再一次飞腾、升起吗?”感悟深刻,耐人寻味。
3 把握重点:作者赏月,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他看到了哪些景象?
第一次,写中秋节之夜在床前看到的是“月亮已经升上中天”。
第二次,中秋节次日黎明,走上楼顶,仰首西望看到的是“淡淡的月亮高悬西天”。
第三次,写在楼顶上缓缓漫步中,看到的是“它冉冉下降”,描绘了月亮隐没前的美景图和月亮隐没时西方美景图。
第四次,写转身向东,看到的是“太阳还未露出地面,但它已将强烈的红光,从地平线下直射西方”。
第五次,写太阳升上来时,看到的是“西天上悬着的月亮,东天上跃出的太阳,平列在一条平行线上。
一面火热,一面清凉,十分壮观”。
4 攻克难点:作者观察景物,触发了哪些感悟,受到哪些启迪? (1)中秋节次日黎明见到东方天空的景象,感悟到:“我觉得这是生命的呐喊,天地的呐喊。
”(2)从日月轮回中悟出一个道理:“运动中的永恒,永恒中的运动。
”(3)从日月轮回中悟出人生奥秘:“一切一切的美都在运动中活跃、存在。
”(4)回忆在罗马所见日月同辉的景象,再看眼前景象得到的感悟是:“日月同辉,宇宙永生。
”(5)从中秋赏月中得到的启迪:“一切美都在运动中变化,一切美都在运动中升腾,又在运动中隐没与消失。
”
5 质询疑点:作者写中秋赏月,为什么还插入一段在意大利罗马新城参加作家聚会的描写? 其目的在于引出“美,往往在一刹那间出现,你抓不住它,它就消失了”这一感悟,突出文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