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耒阳市坪田学校七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4-14美猴王导学案(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7.61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上册《美猴王》导学案班级姓名座号【课标要求】学会欣赏美。
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成功塑造一个集“猴”“神”“人”于一身的艺术形象的。
2、找出文中描写石猴的动作、语言的句子,分析其性格。
3、归纳小说主题【教学重点】找出文中描写石猴的动作、语言的句子,分析其性格。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成功塑造一个集“猴”“神”“人”于一身的艺术形象的。
【自主学习】1.写字注音。
开辟.()迸.裂()遂.()径.直()瀑.布()夜宿.()玩劣.()麋.鹿()2.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瞑目七窍天造地设B.石碣镌刻力倦神疲C.避署山涧滔滔不竭D.遮闭家当天真地秀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自己享受其中的乐趣。
()(2)内心十分不安。
()(3)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4)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4.《美猴王》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着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小说家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阅读课文第4段(即从“好猴”至“遂称‘美猴王’”),完成题目。
1.请补充概括选段内容。
初入水帘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指出下面两个句子是什么描写方式,并分别说说表现了石猴怎样的个性特征。
A: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B: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
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
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床、石凳。
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
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3.文中描写众猴随石猴入洞并“拱服礼拜”,对表现美猴王有什么意义?4.你喜欢孙悟空这个形象吗?结合课外阅读谈谈原因。
【拓展提升】1.美猴王的“美”表现在哪里:2.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美猴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能有层次地生动地复述课文,并能说出美猴王“美”在何处。
②学习分析小说艺术形象,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欣赏体会美猴王勇敢机智、敢说敢做、深孚众望的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美猴王的艺术形象,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难点: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听动漫《西游记》歌曲《猴哥》激趣。
)猴哥就是孙悟空,《西游记》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可以让学生回答),《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补充介绍:什么是神话小说?神话是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
古代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
这些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
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的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西游记》共100回,主要写的是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读——走进文本1.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给课文的生字词注音释义,扫除文字障碍。
(1)重点字音:míng(暝)目 bèng(迸)裂饮jiàn(涧)泉麋鹿()镌着()石碣()(2)重点词义:迸裂:裂开并往四处飞溅。
喜不自胜: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的。
力倦神疲: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滔滔不竭:形容水流滚滚的样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如果不讲信用,就没有办法了。
三、合作——解读文本(一)朗读课文,理清情节。
开端:石猴出世(第1自然段)发展:山间生活、发现水帘洞(第2、3自然段)高潮和结局:石猴成王(第4自然段)第二课时(二)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美猴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给课文划分段落结构层次,理清故事情节,会复述美猴王的故事;理解本文语言通俗、生动、简洁、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教师示范,学生效仿的方法,分析美猴王的动作、语言,从而概括其艺术形象;师生合作总结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美猴王“不避艰险,敢说敢干”的精神,养成课外阅读文学著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把握美猴王艺术形象。
重点: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意义,从而正确把握本文中心。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他的《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2、什么是神话小说?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
古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
这些神话在民间流传广泛,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3、《西游记》共100回,主要写的是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
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篇课文。
二、阅读要求1、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给课文的生字词注音释义,扫除文字障碍。
2、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内容。
三、字、词的落实:“镌、迸裂、麋鹿、瞑目、石碣、天造地设、滔滔不绝、力倦神疲”四、赏析课文学生讨论,整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故事开端):写石猴出世讨论要点:石猴不比其它猴子,是破仙石而出,所以虽不是母体所生,却肢体俱全。
起笔就显出它的神奇出众,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服妖魔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二、三自然段)(故事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讨论要点:作者分别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个方面,集中体现它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
学习目标与要求:1、继续巩固小说知识。
2、了解作者,积累词语。
3、能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能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了解小说中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
5、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形象的意义,从而正确把握本文中心【知识链接】1、吴承恩(约1500-约1582),号射阳山人,明代人。
他一生性格倔强,少年时就很有文才,但是, 在科举道路上很不得志,六十多岁曾出任长兴县丞,“未久,耻折腰,遂拂袖而归。
”他从少年时就喜好搜集神奇的故事传说,吸收了丰富的营养。
晚年写成《西游记》,在书中寄托了口己的理想。
2、本文是从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节选出来的。
《西游记》共100回,主要写美猴王一一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神话是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
古代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
这些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的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模块一:口主学习学习内容摘记学习内容一:掌握本课生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镌()迸()裂麋()鹿瞑()目石碣()• • • • •遂()径()直窍()• • •2、词语填空天()地()滔滔不()力倦神()天()地()日()月()喜不()学习内容二:文学常识填空1、《西游记》是占典长篇(),作者(),()代小说家,字汝忠,别号(),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2、神话是以()为中心的古代传说。
古代人分不清人和神,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
这些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的(),就叫做神话小说。
学习内容三: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四大名著中你所熟悉的故事。
示例:《西游记》:美猴王大闹天宫《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模块二:交流研讨任务一:木文幫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任务二:结合文中对美猴王动作、语言的描写,说说他有哪些性格特点?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回答:(1)、石猴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为什么要写他的来历?(2)、石猴在山中牛活是怎样的?表现了他什么特性?(3)、当众猴发现瀑布飞泉时,石猴是怎样说的?这说明了什么?(4)、在写时候发现水帘洞和率众猴进水帘洞的过程屮,重点写了他哪些动作和语言?为什么要写这止匕2—■任务三: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乂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模块三:巩固内化学习任务摘记任务一:将课后生字词抄写在下面:任务二:熟悉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梗概。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美猴王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的新字词。
2、理清《美猴王》的故事情节。
3、抓住动作语言描绘剖析石猴形象知识连结:1、知识贮备(解读背景)《西游记》是吴承恩对传统题材加以改造,注入他对现实生活的感觉思虑,再创作而成的一部拥有现实意义的神话小说。
全书100 回由三部分构成,主要写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本文是从《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节选出来的,是全书的初步,此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2、走近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别名射阳隐士,代小说家,山阳人。
预习导学:1、读准字音:开拓()裂开()麋鹿()瞑目()蹲身()径直()......石窍()石碣()镌()拱服()山涧().....2、解说词语:乐不可支:造化:瞑目:神工鬼斧:恶劣:3、整体感知,梳理构造初步( 1):写石猴。
发展( 2--3 ):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及发现热潮、结局(4):石猴发现水帘洞,率领众猴进穴居住,被拥为王。
4、要旨归纳:本文经过()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的美猴王形象,颂扬了他()的精神。
合作研究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2、联合文中对美猴王动作、语言的描绘(各举出一例),谈谈他有哪些性格特色?1教学设计、试题、试卷中小学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色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如何理解?小结提高: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获取了哪些感觉?当堂检测:(一)读准字音:开拓()裂开()麋鹿()瞑目()蹲身()径直()石窍()石碣()镌()拱服()山涧()(二)、依据春联、诗文,写出文学名著。
1、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滔滔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豪,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仍旧在,几度斜阳红。
《》(三)、依据有关事件,填上人物姓名。
1、()风雪山神庙。
《水浒传》2、()大闹五庄观。
七年级语文上册14《美猴王》教学案语文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14《美猴王》教学案语文版14.美猴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识记文学常识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能有层次的复述课文,做到连贯流利清楚3、掌握文章塑造美猴王艺术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文学艺术【教学重难点】1、分析美猴王的形象2、如何欣赏小说文学艺术【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歌曲欣赏《敢问路在何方》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啦…………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二、走进作者: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中国明代文学家。
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
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
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
三、预习检测: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自己享受其中的乐趣。
()(2)内心十分不安。
()(3)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4)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复述课文。
要求:讲述故事时不能看书;要用口语;讲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
做到有表情,适当配以动作2、理清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情节开端:石猴出世。
第二部分(2、3)情节发展:石猴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第三部分(4)高潮与结局: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
五、合作探究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1 注:小组讨论完后,以“我认为美猴王美在他的,你看”的句式说话。
(一)身世美仙石--仙胎--石卵--石猴——身世美思考:说说这样起笔,有何好处?-----这样起笔,让石猴出一世就显出神异出众,也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除妖降魔埋下伏笔。
14.《美猴王》教师寄语:路在脚下,勇者能踏平坎坷,一路向前。
班级组名姓名评分小组长签名【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12、指导预习,掌握文章的基本字词。
3、了解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旨。
【资料链接】1、关于作者。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中国明代小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小商人家庭。
他“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
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在仕途上很不得志,屡试不中。
后来绝意功名,专心著述。
晚年写成长篇巨著《西游记》,寄寓了他对现实社会不满、反抗思想和美好愿望。
作品语言诙谐、生动、幽默、富有个性。
2、关于《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共100回。
《西游记》以叙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本文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
这里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
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3、关于孙悟空。
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
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小到绣花针,大到顶天立地。
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胜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长生不老金丹,打败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又自不量力地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
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三打白骨精,收服红孩儿,熄灭火焰山,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
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韧不拔,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4、关于神话小说。
神话是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
古代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
这些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
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的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美猴王》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理清本文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分析小说的艺术形象,培养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
3、学习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4、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模仿、表演等多种能力;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特征,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大家听着这优美动人的旋律,在了解了《西游记》的背景材料后,我相信“猴哥”手舞金箍棒,大闹天宫、除魔降妖的身影一定又在你们的脑海中腾挪跳跃。
那么,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的第一回——《美猴王》。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猴王”表明石猴具有出众的本领,“美”是对他独特风姿的赞叹。
标题点明小说描述的对象。
2、《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
小说主要是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伏妖魔,扫清障碍。
它不仅以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故事、宏伟的结构开拓了幻想小说的领域,而且以强烈的色彩塑造了人民所喜爱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孙悟空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
“大闹天宫”是他个人的英雄传记,他浑身是胆,敢于向天宫的最高统治者挑战,这间接地表达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
“西天取经”是他建功立业的一部历史。
他正直、勇敢、机智、顽强,善于和各种各样的妖魔作斗争。
他的身上集中反映了许多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3、吴承恩,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山阳人。
明代著名小说家。
他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小商人家庭。
他“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
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在仕途上很不得志,屡试不中。
后来绝意功名,专心著述。
晚年写成长篇巨著《西游记》,寄寓了他对现实社会不满、反抗思想和美好愿望。
14.《美猴王》导学案(总序第1课时)
教师寄语:路在脚下,勇者能踏平坎坷,一路向前。
七语(上)执笔:刘小都审核:课型:新授课执行时间:2015、12
班级组名小组长签名
1
2、指导预习,掌握文章的基本字词。
3、了解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旨。
【资料链接】
1、关于作者。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中国明代小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小商人家庭。
他“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
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在仕途上很不得志,屡试不中。
后来绝意功名,专心著述。
晚年写成长篇巨著《西游记》,寄寓了他对现实社会不满、反抗思想和美好愿望。
作品语言诙谐、生动、幽默、富有个性。
2、关于《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共100回。
《西游记》以叙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本文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
这里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
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3、关于孙悟空。
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
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小到绣花针,大到顶天立地。
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胜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长生不老金丹,打败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又自不量力地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
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三打白骨精,收服红孩儿,熄灭火焰山,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
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韧不拔,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4、关于神话小说。
神话是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
古代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
这些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
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的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迸裂.()麋.鹿()瞑.目()石碣.()
镌.刻()遂.()径.自()石窍.()
2、积累词语
天造地设:
拱服:
迸裂.
顽劣:
力疲神竭:
喜不自胜:
3、本文是从明代小说家的神话小说《》第一回节选出来的。
二、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
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第自然段):。
第二部分:发展(第自然段):。
第一层(第自然段):,
第二层(第自然段):,
第三部分:高潮、结局(第自然段),
归纳:情节的发展顺序是:()——山间生活——()——()——携众搬家——(),有头有尾,把“美猴王”的来历写得清清楚楚。
2、石猴“美”在哪里?
答:
3、从第四段的第一句中找出写美猴王的动词,说出动词的作用。
4、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东海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国近大海。
(2)何不拜我为王?
三、巩固提升。
1、同学们讲述《西游记》中的精彩故事,比一比谁讲得更精彩。
2、写出两个与孙悟空有关的故事情节。
五、达标检测。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遂.()迸.裂()麋.鹿()瞑.目()径.()石窍.()石碣.()镌.刻()
2、解释词语。
A、开辟()径)
B、镌()石碣()
C、窍()瞑目()
3、文学常识积累
(1)《西游记》记叙了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那么师父是谁?徒弟又是谁?他们经历了多少磨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及作者,并且各写出两个故事情节。
名著作者情节
(1)
(2)
(3)
(4)
6、完成“学法大视野”之“当堂达标”。
六、教(学)后反思
我的亮点:
我的疑惑:
14.《美猴王》导学案(总序第2课时)
教师寄语:唯有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者方可成就事业。
七语(上)执笔:【刘小都审核:课型:新授课执行时间:2015、12
班级组名小组长签名
【学习过程】
一、巩固抽测。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西游记》第一回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_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
2.选词填空:
A.抢B.占C.搬D.移E.争 F.夺
跳过桥头,一个个_______盆________碗,_______灶______床,__________过
来,______过去。
3.在小说中,孙悟空的名字演变过程
石猴————弼马温———孙悟空————
4.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迸.()裂瞑.( )目石碣.()镌.刻()
二、自主学习。
1.回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本文语言通俗、生动、简洁的特点。
3.试分析文中所描写的美猴王形象。
三、合作探究。
1、美猴王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该怎样理解?
具体分析:①石猴出世。
“傲来国”、“花果山”、“顶上”是交代地点。
“东胜神洲”、“仙石”、“仙胞”、“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写石猴是天地生成。
石猴出生表现了他“”的特点。
②山间生活。
石猴一出生“却会行走跳跃”,寻找食物,表现他“”的特点。
石猴和其他猴类一样,活泼好动,“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
“采山花”“觅树果”;和山间其他动物友好相处,和它们“为伴”“为群”“夜宿”“朝游”。
这些动作都是他性十足的表现。
③自荐探泉。
众猴避暑玩耍时发现了瀑布飞泉,好奇心促使它们寻找源头,但又不敢进去。
于是许下诺言:“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即拜他为王。
”连呼三声后,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说明他胆大超群,不同一般。
则已带有“”的特点。
④发现水帘洞。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瞑”“蹲”“纵”“跳”四个动作显示出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
“忽睁眼抬头观看......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
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这四“看”表现了石猴胆大心细,善于观察。
能够识字,这是“”的特点;无师自通,则又具有“”的特点了。
石猴“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欠道:‘大造化!大造化!’”“石猴道:‘没水,没水……’”这些动作和连续重复的语言都显示了性。
“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提议表现了石猴聪明过人、见识超群的特点和热爱自由的思想,表现了“”的特点。
这一部分写石猴入瀑,发现水帘洞,他向众猴描述了洞中的情景,提出进洞居住的建议。
作者通过对石猴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见识超群,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⑤被拥为王。
众猴进洞时和进洞后的种种表现都是紧扣猴子的特性写的,把顽劣的猴性写得神态毕肖。
石猴竟能引用名言,这也是既具有人又具有“”的特点。
称王后,石猴正名为“美猴王”,众猴礼拜,俨然一个独立的“猴类社会”,这些事都带有明显的人类社会属性,同时也表现了石猴的聪明能干,很有组织能力,显示了“”的特点。
总之:美猴王是一个集、、特点于一身的理想化艺术形象。
以形象、优美的语言表现猴子的特征,描绘美猴王的性;也刻画了他艺高胆大聪明心细热爱自由敢说敢做的“性”;神奇的出身,离奇的本领又体现了他的“性”。
可以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
表现了他的社会性,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2、结合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说说美猴王“美”在何处?
答:
3、作者是怎样塑造石猴这一形象的?
答:
四、达标检测。
1、阅读《美猴王》第4节,回答:
1)用“‖”把文段分为两层,概括层意。
2)写众猴进水帘洞时,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表现了众猴什么个性?
3)哪句话表明他受到众猴的爱戴?
4)联系全文来看,美猴王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
2、完成“学法大视野”之“课后提升”。
教(学)后反思。
我的亮点:
我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