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复习通史版:第1、2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巩固练 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01讲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1)宗法制促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了中华民族“国”与“家”密不可分的观念。
(2)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
(3)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例如:重男轻女;修族谱;后代继承父亲的“姓氏”。
(4)宗法制中“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自律盲从”等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
尤其是道德专制导致了国人重人治轻法治,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进程。
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特别提醒】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比较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太仆、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
2.分封制和郡县制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不同(1)分封制下王室无权干涉地方政权内部事务;王室无权干涉地方政权首长的废立;地方政权不向王室交纳赋税。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框架即时巩固的入场劵第1讲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主要特点,⑦____________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影响,前期: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区域,加强了对⑧________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后期:受封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点题训练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考点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点题训练2】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考点三理解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巧学识记图示法理解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点题训练3】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
至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
”材料体现的周代政治制度的特征不包括( )A.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 D.形成大一统的格局考点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前提:秦的统一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时间,公元⑭________实现统一,定都咸阳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巧学识记运用数字记忆法“一、二、三、四”归纳秦朝中央集权制【点题训练4】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要点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影响,对当时,(1)初期: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2)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皇族分封(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1)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典例训练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第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时空坐标 单元概览]第1讲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考点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国家出现,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1)政治制度: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2)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王朝具有很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目的: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①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贵族,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②受封诸侯有为周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即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大宗和小宗两个体系。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5)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1)含义: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2)作用: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教材补遗]1.谱牒记载某一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
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际开始盛行,主要适应了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和门阀士族制度的需要,分“家传”、“家谱”和“薄状谱牒”(即官修的谱牒)三种形式。
谱牒是选官和通婚的依据,但只有官修的谱牒才具有法律效力,才能作为根据,所谓“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__[时空坐标__单元概览]____考点1| 古代政治制度的准备——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商朝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
王位世袭制沿用夏朝的(1)和兄终弟及。
父子相传王位传承方式有(2) 2.政治特点色彩。
神秘王权具有,决定国家大事占卜通过3.行政管理(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定期向,侯和伯地方:封(2)观念的由来”家天下“中国古代__]教材补遗[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概念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
商朝已有分封。
在周朝时期,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情况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
(2)目的面对商人遗族威胁,藩屏周室所需(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使权力分配由商向周转移,即天下归周。
(3)分封对象①首先是王族是分封的主体,这使得封国宗亲化,以实现“选建明德(王室亲族),以藩屏周”。
②其次是功臣,这一方面显示王的恩德,另一方面用姻亲拉拢功臣以巩固统治。
例如姜太公,“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③第三类分封对象是“友邦冢君”与古帝王后代,其有自己的族属和部众,在其原统治地区的族群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对其分封并与之联姻,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族众的融合和对其进行统治,也有利于“天下共主”局面的形成。
分封对象及主要诸侯国: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4)诸侯权利和义务:诸侯享有在封国内世袭统治、对下属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承担守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5)发展演变①溯源: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
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
史料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分封制。
第1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 考点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分封制的发展和完善 1.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对都城以外的地区通过分封侯、伯,实行间接管辖。
2.商朝:沿袭夏朝的分封制。
3.西周:分封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1)目的:为了有效地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以藩屏王室。
(2)内容①对象:同姓贵族、功臣和归顺的异族首领。
②权利:天子对诸侯诏赐册命,授土、授民、授职;在封国里,诸侯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③义务: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服役,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作战。
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开拓了疆域,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1.含义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2.与分封制的关系密切结合,相辅而行,是分封制实行的依托。
3.发展历程4.制度核心: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5.实施目的防止奴隶主贵族之间因权力和财产的继承问题而发生纷争和内乱。
6.历史影响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教材补遗]__[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
”——《荀子·儒效篇》史料二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
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柳宗元《封建论》[史料解读](1)史料一:“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分封对象的主体是王族。
(2)史料二:“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西周初期,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历于宣王……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第1讲 PART 0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分层突破│命题多维研析第1讲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夏商的政治制度(1)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出现,禅让制被 所取代。
(2)王权特点:通过 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封侯和伯。
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①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 、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和朝觐述职。
王位世袭制考点分层突破王族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知识回扣占卜缴纳贡赋考点分层突破③权力: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对 实行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 和征派赋役等。
(3)影响①前期:加强了 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王权;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后期: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西周后期, ,分封制遭到破坏。
卿大夫建立武装周天子王权衰弱考点分层突破3.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用 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内容:推行王位 ;形成相对的大宗和小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 。
(4)特点:血缘关系和政治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
(5)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 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分封制推行。
权力父系血缘嫡长子继承制最高领袖统治集团考点分层突破【教材补遗】 神权政治中国古代统治者都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政权、君权获得的合理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唯一标尺。
殷商时期,“率民而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
【构图解史】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考点分层突破【图画证史】 周公辅成王①年幼的周成王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王位,由其叔叔周公辅佐,反映了宗法制的特点。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1.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
该变化有利于( )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解析: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可知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祖宗的崇拜”可知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D2.《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 )A.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B.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C.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D.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解析: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意图得到先代贵族对新政权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武王未分封功臣,故B项错误;材料中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并未提及学习圣人之举,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天下为家的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A3.《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关于分封制的认识,下列选项史实、推论一致的是( )A.史实:分封国的主要区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推论: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B.史实: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推论: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转变C.史实: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推论:秦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再无分封制D.史实: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推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解析:西周的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存在商族的残余势力,可以得出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故A项正确;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这一史实是正确的,西周的分封制加强了血缘政治,结论错误,故B项错误;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史实正确,结论错误,汉朝初期就实行过分封制,故C项错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史实正确,根据这一史实得不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民主的主要含义是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故D项错误。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1讲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案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1)宗法制促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了中华民族“国”与“家”密不可分的观念。
(2)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
(3)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例如:重男轻女;修族谱;后代继承父亲的“姓氏”。
(4)宗法制中“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自律盲从”等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
尤其是道德专制导致了国人重人治轻法治,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进程。
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特别提醒】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比较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太仆、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
第1、2讲巩固练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2018·福建厦门摸底)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 )
A.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
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
D.确立了“家天下”制度
解析:A 材料中甲骨文记载,强调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是神之后裔,这体现了
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特点,A项说法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夏朝时已经确立了“家天下”制度,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2018·甘肃兰州一模)西周时,“王畿千里”(合250平方千米),其军队在宗周(镐京)有八师,成周(洛邑)有六师,而诸侯国最初不过是一些不相连接的垦殖区,诸侯所在都城都很小。
由此可见( )
A.周王室强大是分封制得以维系的基础
B.周朝重视经济、军事建设
C.分封制是为了开发边远地区
D.周王室集中了税收和军事权力
解析:A 材料强调了王室的强大和诸侯国的弱小,由此可以看出周初分封制能得到维持的重要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建设,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诸侯国的分散性和弱小,没有说明是否边远,故C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税收和军事权力,故D项错误。
3.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这说明分封制( )
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解析:D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广大地区权力出现真空,西周通过分封制有效填补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D项正确。
4.对于西周的分封制,《礼记·大传》中有一补充记载:“别子(庶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祢:诸弟)者为小宗”。
据此推断当时( )
A.受封别子可以另立新宗
B.继别宗子在本族内为小宗
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
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解析:A 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政治权力、财产分配的重要依据,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
在宗法制下,嫡长子为大宗,余子(别子)为小宗。
根据材料“继别为宗”能够得出余子(别子)能够另立新宗,即重新确立本族内的大宗体系,这体现了宗法制下大、小宗的相对性,故A项正确;宗法制下,周天子是永恒的大宗,诸侯、卿大夫、士为大小宗是相对的,如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所以继别宗子在本族中是大宗,故B项错误;别子的继承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故C 项错误;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且材料中只能体现血缘政治,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是指在周代的层级分封制下,嫡长子承袭父亲之君位(或侯位);未能继位的次子(或称公子、庶子、支子),除留居父国担任某些要职者或未成年者外,其余将受封并世代食采于另地。
在政治身份上,这些次子为世袭的诸侯或卿大夫;在父系亲属集团的世系上,他们被其后裔尊奉为始迁于该地的“始祖”;因其有“别”于继承君位的嫡长子,故称为“别子”。
到别子的第二代,其位亦由嫡长子继承,遂成“继别”者,“继别”者为其后裔尊奉为“宗”。
5.(2018·湖南衡阳摸底)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
”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
A.宗法血缘思想强烈
B.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C.家国一体观念普遍
D.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解析:C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一句中的
“忠”“孝”两字的含义,前者侧重在国家、社会中的表现,后者侧重对父母的态度和家庭中的行为,二者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
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