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之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探讨【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时空观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在不同时空的影响,运用地图等工具展示历史事件的时空关系,以及让学生参与历史实践,感受历史时空的实际意义,都是有效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方法。
时空观念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需要多方面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提升历史学习的效果和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学生时空观念、历史事件、案例分析、时空背景、地图、历史实践、教学手段、方法、时空关系、实际意义、培养、重要性、影响。
1. 引言1.1 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教学在学生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的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影响,感受历史的独特魅力。
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文化认同,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历史事件,明辨是非。
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全球视野的现代公民。
1.2 学生时空观念的定义学生时空观念是指学生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时空观念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时空观念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不仅仅是指学生能够简单地看懂历史时间表和地图,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背后的时空背景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推断事件可能产生的未来影响。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探讨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平台,时空观念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认识和理解。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是一项重要任务,因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还有助于他们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和方法。
一、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时空观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培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资源等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只有通过对时空背景的认识和理解,学生才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时空观念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时空观念培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应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关键因素1. 教师的引领和教学设计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应该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资源等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教师还应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片、视频、地图等资料,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事半功倍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高中历史课堂中时空观念的培养探讨历史是一面镜子,让人们可以看到过去的影像,通过历史的学习,人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文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历程。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正确理解历史的时空背景,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时空观念是指人们对于历史事件、文化现象、社会运动等的时间和空间位置的认识和理解。
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影响及其演变规律,发展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历史教学要注重事件的时间和空间背景。
历史事件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这些时间和地点的背景,会对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了解事件发生时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以及事件的影响和后续发展。
在讲解太平天国运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咸丰年间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内忧外患,学生要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发生时的社会背景,并且了解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了解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序列。
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孤立的,不同历史事件之间通常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前后关系,也就是说,历史事件通常是有顺序和联系的。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序列,让学生能够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讲解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时间和空间序列,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和社会文化特点,了解封建社会的形成和衰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通过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序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
在讲解中国的变革开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比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其他国家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探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教学也日趋重要。
历史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时代背景、把握当前社会的变迁。
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是一个关键问题。
时空观念是指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和理解。
学生的时空观念决定了其对历史的理解程度和对时代背景的洞察力。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时间的概念。
在历史学科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教师需要向学生解释历史时间的含义,以及如何用正确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历史事件。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使用时间线、时间轴等教学工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时间的概念。
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
历史事件不是孤立的,每个历史事件都有其特定的背景。
因此,学生需要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和社会背景。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阅读材料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以及背景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第三,教师应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时空观念的发展和提高。
实践活动是学生认识社会历史和了解时空背景的重要方式。
可以通过访问博物馆、参观历史场所、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背景和理解时代变迁。
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孔子所说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发掘启示和反思现实。
历史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和理解当下的社会环境,思考自身的角色和责任。
通过历史教育的学习和探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时空观念,认识到历史的无限价值。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时间概念、历史事件背景和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认识现实。
同时,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找寻启示,思考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高中历史课堂中时空观念的培养探讨时空观念,是指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和感知。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时空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历史学科的特点,还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本文将从历史学科的时空特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探讨高中历史课堂中时空观念的培养。
一、历史学科的时空特点历史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学科,其核心概念就是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维度,通过时间的推移,人们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时序排序,形成历史的时间线;空间是历史发生的基本场所,通过空间的划定,人们可以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和环境。
历史学科的时空特点决定了人们在学习历史时需要具备正确的时空观念。
历史学科是纵深的,涉及到几千年的历史时期,因此学生需要具备正确的历史时间观念,能够将历史事件放置在正确的历史时期中。
在学习历史时,学生需要能够正确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和空间关系,形成空间感知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时空观念,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线的使用。
教师可以通过时间线的使用,将历史事件和时期进行有机地联系。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多个时间线,分别对应不同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
在时间线的使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时间线的制作中,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加深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
2.地图的使用。
地图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工具。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各种地图资料,包括地理图、历史地图等,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和空间关系。
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在线地图等资源,展示历史地理信息,加深学生对历史空间的理解和感知。
3.历史实物的展示。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历史时间和空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历史实物进行展示。
可以带来一些历史照片、文物模型、古代器具等,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历史,通过观察和触摸来感受历史事件和时代的真实性。
高中历史课堂中时空观念的培养探讨
高中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场所,时空观念是指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和地点有清晰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意味着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
的背景和环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变革。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
教材选择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展示以
及现场教学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通过课堂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历史事
件的背景和时间线,强调历史事件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的联系。
教师可以组织学
生参观历史遗址或者博物馆,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加深对历史时空的印象。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
教材选择也至关重要。
教材应该注重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
生的原因和影响。
教材可以通过图表、地图和时间线等方式来展示历史事件的时空关系,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生背景和演变过程。
教材也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
件来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时空背景和影响。
通过精心选择的教材,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历史知识,培养时空观念。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探讨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中时空观念的培养更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时空观念是指人们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认识和理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时空观念培养现状分析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教师对于时空观念的培养重视不够,往往只是机械性地传授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相关知识,忽略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时间和空间背景。
教材内容的安排与时空观念的培养不够配套,缺乏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时空背景进行深入解析的内容。
学生的时空观念较为薄弱,缺乏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具体时间和空间背景的认识和理解,容易产生“断章取义”、“盲目记忆”等问题。
二、时空观念培养的重要性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中的基本概念,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时空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时空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献和历史资料,提高历史素养和历史研究能力。
时空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难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
时空观念的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为了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策略。
1. 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法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时空背景。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案例、教学游戏等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
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外拓展、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时空。
2. 教材内容安排教材内容的安排应该与时空观念的培养相适配,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时空背景进行深入解析。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培养探究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理解,对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差异和联系的把握,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
对于高中历史学习者来说,培养时空观念尤为重要,因为他们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学习,逐渐建构起对时空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针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的培养进行探究和分析,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二、时空观念培养的策略和方法针对高中历史学习中时空观念的培养,教师们需要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认知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培养时空观念的策略和方法:1. 利用地图和时间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和时间轴来展现历史事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和变化。
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和时间轴,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和发生时间,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事件在时空上的联系和演变过程。
2. 利用案例分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进行思考和理解。
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学生可以了解该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事件的背景和影响,从而更好地建构起对历史时空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3. 开展实地考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时空的背景和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历史事件发生过的地点和历史文化留下的痕迹,从而更好地加深对历史时空的理解和认识。
4. 开展课外阅读为了拓展学生的时空视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通过阅读相关历史书籍和资料,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点,从而更好地培养时空观念。
5.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来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地区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时空的背景和特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时空观念”的有效方法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历史教育在高中阶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时空观念是指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抽象出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并且能够把历史事件与时间、地点联系起来,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和认识。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时空观念”的有效方法。
一、通过地图分析历史事件地图是培养“时空观念”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及其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
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清晰的“时空观念”。
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二战期间的欧洲地图,让学生理解纳粹德国侵略波兰的时空背景。
通过分析地图,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纳粹德国是如何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实施侵略行动的,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时空背景的敏感性。
二、通过实地考察加深了解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也是培养“时空观念”的有效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增加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和认识。
当老师教授关于长城的历史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长城的实地考察活动。
学生们可以登上长城,亲身感受长城的雄伟与壮丽,了解长城的位置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样的实地考察,学生可以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更加清晰地理解长城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从而培养“时空观念”。
三、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兴趣历史故事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时空背景的记忆和理解。
老师可以通过比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古代文明的时空背景。
通过比较不同文明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兴起和衰落,加深对古代文明的整体把握和认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历史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而时空观念作为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一、时空观念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时空观念是指人们对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位置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在历史学科中,时空观念是历史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认识世界、理解历史的重要切入点。
对学生而言,培养时空观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及其演变,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1. 拓展学生的空间认识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拓展学生的空间认识,例如引入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并辅以案例讲解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深刻地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背景和地理环境,提高学生的定位和辨析能力。
2. 建立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轴,包括时间节点、历史事件等,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关系,梳理历史演变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及其影响。
3. 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背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与现实的联系。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和实际探究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对当前社会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时空认识能力。
4. 鼓励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传递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例如邀请学生参与历史实验或模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三、总结时空观念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构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之初探
作者:杨联枪
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7期
摘要:高中历史学科素养是高中历史学科课程的立足之本。
在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的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将历史核心素养的达成度作为评价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考察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成为今后历史教学评价的根本导向。
而历史时空观念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第一素养,不仅是建构历史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所有试题的存在依据,更是学生在平时历史学习中最大困惑之所在,故引导学生建构时空观念,将成为新课改下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真正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最高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高中生;建构
纵观新课改下近几年的高考历史学科试题,材料新,情境新,信息容量大,能力立意要求高,试题的规范性、科学性日益提高,而历史学科成绩每况愈下,成为制约学生高考成绩提高的一大瓶颈,也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困惑。
究其原因便是学生学科素养的缺失,首当其冲的便是历史时空观念。
引导学生建构时空观念,将成为新课改下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真正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最高目标的关键,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1何为历史时空观念(历史时空观念的内涵)
要了解作为历史第一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必须先弄明白何为历史学科素养。
中国社科院吴伟教授在《历史学科与历史素养》一文中,曾对历史学科素养作过如下定义:“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简而言之历史学科素养就是一种较高的心理品质,而所谓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便是历史素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
而历史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时空观念的内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换句话说就是从不同的历史观念去认识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会有不同的解释。
当然时间和空间不可分,时间赋予空间历史意义。
时间有三态,“共时态”下某一或不同空间历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即历史的横向联系;“历时态”下某一或不同空间历史的变迁,即历史纵向联系;某一特定空间中历史“错时态”的发生,如近代中国中西方文明的碰撞、冲突与交流。
2为何要建构历史时空观念(历史时空观念的重要性)
2.1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单纯的应用考试心态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为了让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人才需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要做出具体的改革性变化,不仅要改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还需关注学生素质和思维的能力锻炼,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通过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而这也促使在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需做进一步调整教育模式,提出重视培养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而不再是简单地记忆背诵。
2.2课标和考纲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已经对对高中历史课程作过如下定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以下简称“考纲”)也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5年9月历史学博士何成刚在西安的报告会更是指出在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的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将历史核心素养的达成度作为评价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考察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成为今后历史教学评价的根本导向。
历史特级教师胡军哲在2014年高考试题的分析中就写了《素养立意: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评析和教学启示》一文,而2016年,叶小兵教授等人更是在全国各地做有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讲座。
可见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应只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应该立足于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素养的熏陶。
而时空观念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第一素养,不仅是建构历史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所有试题的存在依据的时空观念,更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关键所在。
2.3新课改下高考的必然要求
在新课改推行的今天,纵观这几年的全国各地的历史高考试题,无不体现了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察,或显性,或隐形。
纵观新课改下近几年的高考历史学科试题,材料新,情境新,信息容量大,能力立意要求高,试题的规范性、科学性日益提高,无不或显性,或隐形的体现了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察。
而历史学科成绩却每况愈下,成为制约学生高考成绩提高的一大瓶颈,也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困惑。
究其原因便是学生学科素养的缺失,特别是时空观念的薄弱。
(在对学生历史学习困惑的调查中,学生的最大困惑便是“时间记不住,分不清历史事件的先后”。
)引导建构学生的时空观念,将成为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和达成高中历史教学最高目标的关注点之一。
2.4教育部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完成各阶段教育的具体要求
为改变过去的考查只是测评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将学业考查指向核心素养,教育部制定了严格的学业质量标准,标准暂定为四级,如作为学生平时历史学习中的最大困惑——历史时空概念,其标准为水平1: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
3如何建构历史时空观念(建构历史时空观念的方法)
由于历史时空观念的缺失,学生在实际处理历史问题时将不可能准确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解释历史的因果关系。
应如何建构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呢?因为历史知识既是具体的,也是整体的,既是独立的,也需要前后贯通、上下相连、左右相逢,既要保证知识的完整和独特,也要对它进行消化、加工、提炼,把“死”知识变成“动”、“变”、“活”知识。
我曾以《前顾后盼,左右逢源——如何构建时空观念》为题开过试题讲评课,通过概念呈现——真题一瞥——案例实践——方法总结的设计思路,利用大事年表的编制,层次性问题的设置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通动手、动脑,领悟建构历史时空概念的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养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制作思维导图方法
思维导图是是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能增强学生的超强记忆能力、立体思维能力和总体规划能力。
学生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先不说,它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单是记忆时的赏心悦目和油然而生的自豪感都是看课堂笔记和死背书本所得不到的。
3.2编制历史大事年表
历史大事年表能把历史事件和历史时间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3.3解读地图,理解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历史地图是浓缩的历史,能以其形象、直观、简明、生动的特点,在时空和地理位置上体现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重要进程。
3.4历史时空框架搭好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知识间的关联和拓展,根据史实分析意义,厘清之间的关系
历史学科素养是一种较高的心理品质,“对历史史实的敏锐性,即发现和捕捉问题敏捷并具有批判性思维;历史知识的准备性与连贯性,即比较系统地掌握知识并能有效准确地加以调动;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概括性和独特性等连续的思维品质,即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解释不是停留在表面,以比较宽泛的历史视野,探究历史事物发展过程内在的动因和规律,并利用已掌握的史实和分析方法提出见解与看法。
”要养成这样高的心理品质,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学生历史时空概念的建构必须要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不断渗透、在习题训练中不断呈现、反复强调,在日常中不断积累,长此以往,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提升历史学科素养,形成历史感悟,达成历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
[3]朱可.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3,08.
[4]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2,11.
[5]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
作者简介:
杨联枪(1979.12—),男,浙江省温州人,温州市苍南县巨人中学历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