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素养之时空观念与历史理解(共计18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3.23 MB
- 文档页数:18
时空观念——特定的时空下考查史事的途径[理论阐释]历史“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即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是使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理环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作,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历史上的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并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
1.时间观念历史的时间观念,是使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时序性及历史史事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并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
一般是按照历史发展的纵向规律梳理,也就是所谓的“时间概念”,即以时间为线索,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对处在不同发展时段的历史现象做垂直联系比较。
时间知识一般分为以下几方面:(1)时间表达:时、刻、日、月、纪年(王公、干支、公元、年号、民国)、年代、朝代、世纪、公元前(后)等。
世纪与年代只是“时间段”概念,不特指某一具体时间点,其使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需记住具体时间点时使用;另一种是某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出现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段内,不适宜用一个时间点来表达。
(2)阶段分期:史前、古代、近代、现代;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理大发现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战时期、二战时期、战后、冷战时期等。
(3)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时间:也就是特定史事或历史现象发生某一特定时间段。
如19世纪五六十年代、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一次大战前等用语的交替使用;还如,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民国初期、一战期间等。
(4)历史大事年表:按照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史事或历史现象的先后顺序来记忆重大历史史事或现象的时间等。
秘籍14 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一、基本观念:任何历史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下发生的历史时间是学习一切历史的基础历史事件是在特定的时空下发生的,所以在分析、解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时候需要了解当时时空环境。
时空观不仅包括能够在特定时空下解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还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二、典型地图类时空观念题目备考策略1.左图右史——挖掘地图信息,构建阶段特征。
教材中的任何地图都应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指导学生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从而服务于构建历史阶段特征的需要。
2.心中有图——贯穿日常课堂教学历史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历史史实在教材中都有相对应的空间地图,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图。
3.精选地图——进行二轮地图专题复习。
疆域图;战争、战役类;分布图;城市平面图等(2020泰安一模)对比图1、图2长城与城防分布的变化,可推知秦朝()A.阶级矛盾有所缓和B.边疆危机日益严峻C.极力维护国家统一D.君主权力高度集中(2021年北京东城一模)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部收到一组贺电,称“这是正义事业和真理的胜利”“在解决重要国际事务方面,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绝不能被排除在外,而应当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这些电报所祝贺的事件是A.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B.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C.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D.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2020泰安一模)1938年抗日军政大学发布的《招生简章》规定,入学资格“不分党派,不分信仰,不分性别……如有各地抗日救国团体的介绍更可优予取录”,申请人在“各报名地初试,延安本校复试”。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培养探究时空观念是指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和认识。
在高中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历史是一个基于时间和空间的学科,需要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有清晰的认知和理解。
一、时空观念的培养意义1. 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
通过将历史事件放置在正确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
2. 增强思辨能力:时空观念培养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比较和分析,发现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的联系和规律。
3. 培养历史情感: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的研究,学生可以培养对历史的情感和认同,增强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
1. 时间线图:可以通过时间线图的绘制,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帮助学生理清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轨迹。
2. 地图分析:通过地图的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可以通过绘制地图、标示重要地点和路径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背景。
3. 文献资料分析: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和资料,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4. 历史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可以通过讨论和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辨和分析。
5. 参观考察: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地方,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的真实性和实际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
三、有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策略1. 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中,可以将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通过解答问题来培养时空观念。
可以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让他们回答这个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和地点,以及对历史有什么影响等问题。
2. 多媒体辅助: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事件和环境。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培养探究一、时空观念的概念及重要性时空观念,是指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和理解。
它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地理的抽象概念,是人们对历史变迁和地理环境的理解和把握。
在历史学科中,时空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地理的认识和理解。
一个良好的时空观念,对于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历史地理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批判能力。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成为具备历史思维和历史批判能力的高素质历史人才。
二、时空观念培养的路径及策略1. 以“时间”为线索,培养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时空观念的培养,首先要以“时间”为线索,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时间顺序的感知和认知。
可以通过编排历史事件时间轴、时间表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发生轨迹,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
3. 以比较研究为手段,促进学生的时空观念培养比较研究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手段。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让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地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地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时空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对比研究,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和历史变迁的规律,从而促进学生的时空观念培养。
三、时空观念培养的案例分析以“丝绸之路”为例,探究时空观念培养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丝绸之路”是古代联通中国和欧洲的重要贸易通道,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中国、中亚、南亚、西亚、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交往。
在历史学科中,教学“丝绸之路”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将重点放在历史地理和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上,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1.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培养探究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意味着对历史事件、人物、社会等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的把握和理解能力。
培养高中生的时空观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进程和影响,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
一、关于时空观念的定义和内容时空观念是指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和认识能力。
在历史学科中,时空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时间关系的把握:理解历史事件、人物等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持续的时间跨度,可以通过时间线、时间序列等方式来展示和理解。
2. 时代与历史差异的认识:理解不同时代社会的差异性,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风貌等方面的变化,可以通过对比研究和文献分析等方式来展示和理解。
3. 空间背景的把握:理解历史事件、人物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地图、地理位置描述等方式来展示和理解。
4. 时空互动关系的认识:理解历史事件、人物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和演变关系,可以通过时空交错、事件连锁等方式来展示和理解。
三、时空观念培养的意义和价值培养高中生的时空观念对于他们的历史学科学习和综合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1. 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通过培养高中生的时空观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进程和影响,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
2. 增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通过培养高中生的时空观念,可以帮助他们将历史事件和人物融入到时间和空间的具体背景中,增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通过培养高中生的时空观念,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入的历史思维,提升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4.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和综合能力:时空观念不仅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益,同时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历史学科《5大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老师必备)核心理论: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基本原理:①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②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向前发展;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⑥阶级分析方法;⑦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⑧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学实验(指自然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承认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等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不具有重复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应以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
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在能力要求上,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试题都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1)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
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问题。
(2)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如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时诸侯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
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培养探究一、背景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它涉及到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与把握,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深刻理解历史的内在规律。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成为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时空观念的内涵时空观念,即历史意识的时空维度。
它包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对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地域的理解,以及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影响的把握。
时空观念注重学生全面、立体的历史意识,使他们具备对历史现象进行多维因果分析的能力,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演变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和世界的发展。
具体来说,时空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时间的认知: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持续时间,认识到历史时间分段的重要性,了解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3.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
4. 历史事件的影响与价值:理解历史事件对当代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影响,认识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价值,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
时空观念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仅能够记住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的名字,更要求他们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个历史时空的画面,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演变规律,形成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为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们需要设计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下面将从历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目标:历史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他们的时空观念。
2. 内容:历史教学的内容应该贯穿着时空观念的培养,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域背景,强调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历史事件对当代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