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9,六年级第五单元第三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18
Unit 5《Famous People》教案——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理解两个名人短文内容,并能根据短文完成相应的任务。
2.使学生能够学会从name、country、job、特长等多方面更全面地对名人进行描述。
3.理解Story time的故事并完成相应任务。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学会从name、country、job、特长等多方面更全面地对名人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理解Story time的故事并完成相应任务。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故事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前准备1.教学录音磁带。
2.名人图片。
3.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Step1 Warming-up1.播放第二课时的歌曲:《He was a famous man》,进入本课课堂。
2.展示名人图片,复习前两个课时的词语:inventor, artist, scientist, poet, writer, American, French, Danish, poems, paint 等。
3.师生口语交流,教师手拿名人图片提问,学生回答。
T: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S:Yes. He was a/an... ...他是哪国的什么职业的人。
He was a French scientist.T:Why is he famous for?S:He is famous for +名词或动词ing.He is famous for studying insects.可以多让几个同学做这个口语展示环节,手拿不同的名人图片,复习上一课的句型。
Step2 Presentation1.师:Today we’ll learn about two famous people. Let’s have a look at the pictures. Turn to Page 60. The question: Who are they?2.Listen to the tape,the students follow it.3.The students answer the question.4.屏幕分段展示句子,教师讲解内容:片段一:Helen Keller was born in America in 1880. 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在美国。
Unit 5 第三课时课时内容B Let’s learn;Write and discuss课时分析本课时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
围绕“家人的职业和工作地点”展开话题,主要通过对话学习词汇fisherman, scientist, pilot, coach 及句型Where does he/she work? He/She works...的表达。
引导学生了解橙色多用于各国紧急救援衣服和设备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前两课时关于第三人称单数的特殊疑问句的学习,为本课时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本课时的重点是四会单词的掌握以及询问职业和工作地点句型的运用。
本课时包括Let’s learn 和Match and say 两个版块。
Let’s learn 通过呈现Oliver 和吴一凡谈论自己家人工作的情况的场景,呈现了单词的词形和意义。
此版块呈现的对话情境是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Write and discuss 版块是用于操练B Let’s learn 版块中有关职业的单词及词组,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职业名称和工作地点进行对话,以达到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的目的。
本课时的词汇的教学可利用学生的迁移能力,以旧引新,同类单词归类或自然拼读法帮助学生掌握单词。
对话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游戏、创编对话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课时目标1.能够听、说、读、写单词:fisherman, scientist, pilot, coach2.能够听、说、运用句型:Where does he/she work? He/She works...3.引导学生了解橙色多用于各国紧急救援衣服和设备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课时重难点1.重点(1)能够听、说、读、写单词:fisherman, scientist, pilot, coach(2)能够听、说、运用句型:Where does he/she work? He/She works...2.难点核心句型的灵活运用。
学生自由造句,展示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二)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好处。
你在习作中是否也引用过名人名言?和同学交流。
1.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预设:引用华罗庚的名言,说明了要有发现,必须勤奋努力。
2.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预设:引用古代史学家司马迁的话,是为了说明人总有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
3.引用名人名言有什么作用?
预设: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
4.引用名言作论点、作论据,能增强说服力,能使议论文生色,在抒情和说理方面都具有非常强的作用。
我们要重视名人名言的积累,只有有了大量的材料,才能够在需要的时候选择和应用。
可以建立专门的名言积累本,也可以在自己的积累本上专门开辟出名言积累的专栏。
四、写字有方法
1.出示课本中赵孟的书法作品,学生观看作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赵孟(fǔ)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2.你了解书法家赵孟吗?
3.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你知道哪些古代书法家?
预设:
中国楷书四大家: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代赵孟(赵体)。
【学习内容】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5 Part B Let‟s talk【课标描述】1.能借助图片,图像,手势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2.能交换个人或朋友的简单信息,并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
3.了解句子有重读,能够按照正确的意群及语音、语调朗读对话。
4.初步形成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内容分析】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谈论关于职业的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人物职业和生活情况。
本单元的内容是通过主情景图中展示校园展板Career Day,教室里的xiao yu和小伙伴谈论父母职业的情景,来呈现本单元的核心词汇和句型。
学习并运用主干句型What does he do?He is a businessman.Where does he work?He works at sea.How does he go to work?He goes to work by bike.来谈论人物的职业和生活情况。
本课是本单元B部分的对话课,要求学生能够在情景中运用句型Where does he/she work ? He/She works……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关于职业的一部分单词及句型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较好的运用。
【学习目标】1.通过读图猜测、视频问答、听音模仿和flash动画等活动,学生能够听、说、读、写词组及句型:Where does he work?He works at sea. How does he go to work?He goes to work by bike并了解长句朗读中重读的现象。
2.通过板书总结、角色扮演和绘画中交流,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核心句型进行假期交流,并完成微博展示任务。
3.通过听前预测和策略指导,借助多媒体辅助,学会抓关键词完成let‟s try,尝试利用思维导图理解对话,并复述对话内容。
4.通过微视频介绍与制作亲情树的展示活动,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交流与分享,尝试为他人点赞。
第五组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
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精神是指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只有理解科学的精神,才能深刻理解科学知识的文化意蕴;只有张扬科学的精神,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激发人们探索求新、创造发明的精神,树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正确态度。
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
选编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做出了阐释。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散文,文章从居里夫人的“美丽”下笔,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
《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事实强调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我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认识到了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
“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口语交际安排的是辩论,辩题是“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习作编排有两项教学内容,一是自由作文,二是编一本自己的习作选。
“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具体感受;二是交流语文学习的收获和感受。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关于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方面的20个成语。
“成语故事”讲述了“舍本逐末”的故事。
在本组课文教学的同时,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五”2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之第五单元教案含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统编版)部编版教材配套教案第五单元教学内容如下:14.文言文二则教案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16.表里的生物教案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教案口语交际辩论教案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教案语文园地五教案第五单元1.会写“援、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学习《两小儿辩日》时,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的依据。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下棋吧?来说说你们学习下棋(围棋或者象棋)时有什么感悟吧!(唤起学生对下棋场面的回忆,从而进入课文。
)2.板书课题。
说说“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告子上》里面的一篇文章,看看两个学生跟随他们的老师弈秋一起学习下棋时,分别取得了怎样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大声朗读课文,组成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弈.(yì)秋弓缴.(zhuó)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援”“射”“俱”,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走近作者,正确断句。
1.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他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2.《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程度的问题时举的一个案例。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第3课时解决问题课时内容教材第67~68页例3及相关习题。
课时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与圆相关的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此类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例题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提升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图形中圆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难点:对组合图形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古时候,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故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虽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却对建筑设计有深远的影响。
(课件出示)师:谁能说说这两种设计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情预设】预设1:左边的雕窗外面是方的里面是圆的;右边的雕窗外面是圆的里面是方的。
(课件出示)预设2:都是由圆和正方形这两个图形组成的。
师:我们可以将具有上述特征的两类图形分别概括地称为外方内圆、外圆内方。
今天我们就来利用已有的知识研究与圆和正方形有关图形的面积计算,并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由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导入新课,自然地引出例题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专注程度。
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1.有关“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实际问题。
(1)观察图形,呈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例3。
①阅读与理解。
师: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讨论交流。
师:怎样计算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先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观点。
【学情预设】预设1:左图是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右图是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
预设2:要求正方形和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半径。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3课时圆的周长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单元第3课时,主题是圆的周长。
教学内容围绕圆的周长公式及其应用展开,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概念,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概念,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1. 圆周率的概念及其在圆的周长计算中的应用。
2. 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3. 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圆规、直尺、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已学的圆的知识,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圆周率的概念,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半径的圆的周长,验证圆的周长公式。
4. 应用:布置一些与圆的周长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
板书设计1. 圆的周长2. 目录:一、圆周率的概念二、圆的周长公式三、圆的周长公式的应用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半径的圆的周长。
2. 提高题:解决与圆的周长相关的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圆周率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同时,对于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也需要更多的实例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难点1. 圆周率的概念及其在圆的周长计算中的应用。
2. 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3. 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圆的周长公式是数学中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公式之一,它表达了圆的周长与其直径或半径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