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1.47 KB
- 文档页数:11
一起来看看交流平台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方法吧!
(出示课件14、15)(1)写事的文章可以理清起因、经过、结果;
(2)关注题目;
(3)抓关键句;
(4)一般来讲,了解了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
2.回顾运用,实践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出示课件16)
(出示课件17)预设1:《少年闰土》:串联法。
将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离别时的闰土几个部分串起来。
预设2:《好的故事》:抓关键句。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
(出示课件18)预设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段意归纳法。
将文中所写的六件事的段意归并起来。
预设4:《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关注题目。
题目即是诗歌的主要内容,赞颂鲁迅先生是心怀人民的人,赞颂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这是一首纪念他的诗歌。
3.(出示课件19)教师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我们要灵活运用。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各组题目,说说你的发现,和同学交流。
(出示课件20、21)
(出示课件22)预设1:《开国大典》《“诺曼底”号遇难记》《草船借箭》以事件为题,揭示了课文的主要事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教案【教学目标】1.能结合单元学习中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实践,交流、总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能通过具体的例子,学会拟题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题目。
3.能根据词语中的事物特点写一段话。
4.能体会柳公权的楷书的书写特点。
5.能积累、背诵鲁迅的名言。
【重点难点】重点:1.能结合单元学习中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实践,交流、总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能根据词语中的事物特点写一段话。
3.能积累、背诵鲁迅的名言。
难点:1.能根据词语中的事物特点写一段话。
2.能积累、背诵鲁迅的名言。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
1.学生回顾、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师:回顾前面的单元学习中,我们在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自己是怎么做的。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思考:有哪些方法能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出示教材中的话,学生总结方法。
出示:一般来讲,了解了每个部分主要讲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
如《只有一个地球》,写了地球的美丽壮观与渺小、地球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人类暂时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我们应该保护地球这几部分内容。
我们可以边读边列提纲,把各部分的内容写出来,再连起来想一想,就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地球非常美丽壮观,但同宇宙相比又显得非常渺小,它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
如果地球被破坏,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
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
关注文章的题目,抓关键句,对了解主要内容也有帮助。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我们要灵活运用。
学生从中总结方法,交流、补充。
方法总结,出示:(1)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关键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以根据这些句段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充,就能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
《语文园地》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目标】1.回顾本单元四篇文章,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
2.借助搜集到的资料,多角度感受鲁迅形象,激发亲近鲁迅、研究鲁迅的兴趣。
【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梳理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鲁迅形象的感受。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四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还记得是哪四篇吗?2.这四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或是最喜欢的是哪一篇呢?让学生自由表达。
3.你们是用哪些方法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呢?请生交流。
4.咱们的交流平台总结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请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5.学习这四篇课文的时候,大家又用到了哪些方法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呢?6.小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
当课文写了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理清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主要内容,当文章很长,出现很多件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给每一部分列提纲,再把各部分连起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当然这几种方法可以互相结合,需要我们灵活运用。
板块二:学习积累鲁迅名言,丰富学生对鲁迅精神的理解。
1.我们再来看这四篇,前面两篇文章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后面两篇是别人纪念他的。
要认识一个人,咱们不仅可以读他自己的文章,还可以读别人回忆或怀念他的文章。
为了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先生,园地的日积月累还安排了这样四句先生的名言。
2.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
关注诮的读音。
4.同桌互读,读正确流利后可以交流一下自己有疑惑的句子,也可以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5.随机点拨加引读:(1)中国脊梁:在鲁迅看来,从古以来,就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还有——让学生补充省略号里的形象。
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脊梁,读到这句,你脑海中浮现出了哪些中国的脊梁?让我们用最深情的朗读来向他们致敬吧。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心思想的主要内容。
•掌握“看图说话”、“读表达意”的阅读技能。
•学习使用“和”的连接方式,掌握如何使用“和”连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看图说话和读表达意的能力,以及语文表达和思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课外的事情,培养阅读兴趣,促进思想发展。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感受人生百态,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中心思想的理解。
2.“看图说话”、“读表达意”等阅读技能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掌握“和”的连接方式。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通过两幅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心思想。
•学习“看图说话”的阅读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1.通过放映两幅插画和提问,让学生自由发言,并将学生的回答列在黑板上。
2.分析两幅插画的异同,引发学生思考。
3.学习“看图说话”的阅读技能,安排练习。
【教学安排】•时间:40分钟•材料:两幅插图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生回答提问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习“读表达意”的阅读技能,强调语句的连贯。
【教学步骤】1.学生回答出现的问题,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2.学习“读表达意”的阅读技能,强调语句的连贯性。
【教学安排】•时间:40分钟•材料:两幅插图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和”的连接方式。
•分析中心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1.学习“和”的连接方式,并分析该连接方式的用法。
2.通过对中心思想的分析,让学生更加了解文本的意义。
【教学安排】•时间:40分钟•材料:两幅插图五、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合作,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发展。
2.情境教学法:通过两幅插图和问题引导学生逐渐融入到中心思想中,让学生在一个情境中理解文本的意义。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老师互换笔记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于“和”的使用和语句连贯性的掌握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提醒。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一、教材概述《语文园地八》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本课本。
该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
本教学设计将针对《语文园地八》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设计一节有趣、互动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民间传说中的“水漫金山”故事,掌握相关课文的内容和语言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写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民间传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语文园地八》中的《水漫金山》一文。
•语文知识和技能:阅读理解、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学习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
2. 教学安排活动一:导入和激发学生兴趣(15分钟) -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张水淹金山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
- 提问引导:提问学生对图片的感受和想法,准备进入课文内容。
活动二:语文园地探索(30分钟) -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有一本课本和一份工作纸。
- 小组合作阅读:小组合作阅读《水漫金山》一文,并回答课后的问题。
- 讨论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分享他们的阅读理解和答案。
活动三:深入探究(30分钟) - 教师指导: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漫金山》一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如“水漫金山”、“水碧山青”等。
-学生练习:学生按照教师要求,找出并解释课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活动四:思维拓展和创造(30分钟) - 小组合作:学生继续分组,每个小组一起创作一个关于水漫金山的故事。
- 创作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创作的故事。
活动五:总结和课堂检测(15分钟) - 回顾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
对比各组的创作,进行总结和提问。
- 课堂检测:教师出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学生书面回答。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设计一、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大意;•掌握如何根据文中提示推测事情的发展;•学习如何注重文章的语言运用。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文献阅读爱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使用汉语的能力。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喜欢读书,并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人物的情感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如何根据文中提示推测事情的发展;•学习如何注重文章的语言运用。
教学难点•活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阅读虚构文学、理解和感悟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预设情境当下,我国疫情形势严峻,我们的医护人员正在进行最危险的“战斗”,众人这个时候更加需要秉持着“尊重、感恩、服务、奉献”的核心价值理念,来鼓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前行。
2. 导入新知在教师读过文章后,以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充分体现文章主题、主旨,便于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
如:“在当今困难时期,你看到了许多医生、护士、志愿者积极参与抗击疫情,你对此有什么感想?”3. 课堂互动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采用课堂互动的形式讨论故事情节,或者由学生主导故事的解读,让故事中的情节由学生自主表达,并在表达后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同学们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深入探究。
4. 确认知识点在学习到关于情节的知识之后,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语言运用,将其表述出来。
例如:“我认为故事的情节是…”5. 总结评价在教授了本节课的内容之后,针对这节课能学到的知识,提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写作技巧”,在得到本节课总结的内容后,提醒学生们要将本节课中的重点、难点牢牢记住,并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
四、教学设施•讲台及PPT设备;•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八》。
五、作业布置在本堂课中,阅读并理解了文章的情节和人物,作业中要求学生再次重新读一遍文章,并写下对于其中人物情感和感受的理解,同时加上自己的分析意见。
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老屋”是指老屋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岁月。
“饱经风霜的大树”是指大树经历了大自然的很多风吹雨打。
第二组:“深处”的意思是很深的地方。
“树林的深处”是指树林的最里面。
“秋天的深处”指的是深秋季节。
“心灵的深处”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心。
仿写 :饱经风霜的脸
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沧桑,额头上清晰地镌刻着岁月留下的沟壑,两鬓斑白,深陷的眼眸已经干涸,由于失去了神采而显得浑浊不堪。
四、书写提示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楷书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结构精妙。
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之“柳骨”,即形容其书法瘦硬挺拔,骨力遒劲。
《玄秘塔碑》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柳公权(778—865年) 唐代书法家。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人。
官至太子少师。
工书,正楷尤知名。
初学王羲之,遍阅近代笔法,而得力于颜真卿、欧阳询。
楷书骨力遒健,结构劲。
语文园地八-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中的《关雎》和《桃夭》两篇诗歌;2.理解《诗经》中的诗歌并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3.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4.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朗读和解析1.《关雎》:指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爱情、婚姻、丧葬等社会习俗和文化内涵;2.《桃夭》:指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思乡、怀旧、人生哲理等主题和意境。
2. 诗歌赏析和讨论1.针对《关雎》和《桃夭》这两首诗歌,进行师生共同朗读,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2.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究诗歌的内涵和写作技巧。
3. 古文阅读和练习1.阅读入门:选取部分简单的古文阅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文化,如《二十四孝》之“羊毛出在羊身上”、《史记》之“黄帝内经”等等;2.阅读提高: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古文篇目,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如《左传》之“晋楚之会”、《庄子》之“齐物论”等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和演示法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文化和上古诗歌的内容、形式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2. 朗读法和讨论法通过朗读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提高诗歌阅读和赏析的能力。
3. 阅读法和写作法通过适当的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培养其古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和阅读写作练习,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2.通过学生表现和质询回答,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3.通过作业和小测验,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介绍古代诗歌和文化,偏重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也适当地配合了一些阅读写作练习,使得学生的古文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同时,在课程安排上,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阅读难度和篇幅逐步加大,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语文园地八教学目标1.能总结和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
3.能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4.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玄秘塔碑》,了解其楷书的特点。
5.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
学前准备学生预习网上搜集自己喜欢的书法作品,想一想喜欢它的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师备课“”。
1.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文章灵活运用。
2.读不同的课题,感受拟题的好处,学会几种拟题的方法。
一、交流平台1.谈话导入,引导阅读。
导语:同学们,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不少阅读方法。
今天我们就要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交流一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生交流课本中提到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预设:可引导学生交流他们在阅读中勾画的重点语句。
如“文章的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关键句对了解主要内容也很有帮助”“通过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主要内容”“了解了文章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这些句子就提到了几种方法。
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的不同句子小结、概括出方法。
3.结合具体的课文,交流、学习几种重要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段意合并法(1)教师课件出示具体方法。
(2)试着用这种方法概括出《只有一个地球》《故宫博物院(材料一)》的主要内容,组内交流,再汇报。
(3)讨论:一般什么样的文章比较适合这种方法?明确:一般从几个方面写、层次比较清晰的文章适合用段意合并法。
这类文章一般以写景、状物的居多。
(1)教师课件出示具体方法。
(2)试着用这种方法概括出《开国大典》《伯牙鼓琴》的主要内容,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3)讨论:一般什么样的文章比较适合这种方法?明确: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选择“标题扩充法”比较合适。
比如《草船借箭》一文,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最后的结果如何?(1)学生交流一篇文章中哪些句子可能体现了主要内容。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了解好的文章题目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
3.根据自己喜欢的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提高写话的能力。
4.感受柳公权的书法的特点,并加以练习。
5.积累鲁迅名言。
【教学重点】
1.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根据自己喜欢的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提高写话的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柳公权的书法的特点,并加以练习。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