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统计与测量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1.统计:对某一现象有关数量资料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的工作过程。
2.分类:应用统计学,数理统计学3.内容:描述统计学;推断统计学;实验设计4.特性:①概率性②二元性③归纳性5.原则:统计常态法则;小数永存法则;大量惰性原则四、学科性质6.意义: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管理的工具、阅读科学文献7.总体:性质相同的一类事物的全体;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一基本单位或单元.8.数据:经常性资料(日常工作记录, 统计报表);一时性资料(调查研究、测量研究、实验研究)(准确性、完整性)(顺序分布、等级分布、次数分布)(结构要简单明了;层次清楚,具有逻辑性) (简单表、分组表、复合表) 10.优良集中量的条件:①反应灵敏②严密确定③意义简明,易于理解④容易计算⑤合代数运算⑥受抽样变动的影响较小1.教育测量: 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2.特点:①间接性和推断性;②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免性;③测量具有多样性;④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3.量表(指确定了测量单位和参照点并具有取值系统的测量工具):①称名量表②等级量表③等距量表④比率量表4.教育评价:指按照一定的测量标准和教育目标,利用测量和非测量的种种方法系统的收集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5.测量与评价:①联系: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也是一种方法手段。
教育评价是教育测量过程的延续,是对测量结果的解释与应用,并朝着价值判断与释放教育功能的方向拓展。
②区别:A关注点:测量:数量的多少,评价:价值的高低;B特点:测量:客观的过程,评价:主观估计与客观测量的统一;C复杂程度:测量:教育效果或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定量、单一,评价:定性与定量、复杂、综合。
7.类型:①学业成就测验;心理测验;气质类型测验、心理健康状况测验②标准化;非标准化③按测量在教学中运用的时机分类:安置性测量;形成性测量;诊断性测量;终结性测量④常模参照测量:在团体中相对地位;标准/目标参照测量:达到一定标准教育目标;潜力参照测量⑤最佳行为;典型行为⑥智力测量;能力倾向测量;成就测量;人格测量8.功能: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教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依据;巩固学习成果的必要措施;检查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1.信度:用同一测量工具反复测量同一种特质对象,多次测量结果间的一致性程度。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上篇教育统计第一章教育统计概述第一节教育统计的意义与作用一、教育统计的意义教育统计定义为,是探讨如何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研究大量教育现象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根据功能的不同,教育统计学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统计设计、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统计设计是在搜集统计资料之前,对统计研究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作全面安排,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人、财、物、时间的使用效率,确保最终统计结论科学性的统计方法。
描述统计是研究如何将搜集到的大量统计数据,用统计图表或者概括性统计量数反映其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统计方法。
推断统计是分析如何利用部分统计数据所反映的数量特征,来推测和判断未知的全体统计对象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统计方法。
二、教育统计的作用(一)教育统计学是教育科学化管理的工具(二)教育统计学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三)教育统计学为教学质量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定量方法三、教育统计的特点(一)观察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二)观察的结果必须有数量表示(三)着重比较(四)重视差异研究第二节教育统计中的变量与误差类型一、变量与变量值变量是指可以定量并能取不同数值的事物的特征。
变量值是指变量的具体数值。
二、变量的分类(一)类别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比率变量(二)随机变量与非随机变量1.随机变量是指表示随机现象各种结果的变量。
2.非随机变量是指表示非随机现象各种结果的变量。
三、随机误差与非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指由于某些事先难以控制的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
非随机误差是指由某些事先可以控制的因素造成的误差。
第二章教育统计中的常用量数第一节集中量数集中量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的量数。
它是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值。
一、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一组观测数值的总和除以观测数值个数所得的商。
(二)计算方法公式:-x= (X 1+X 2+…+ X N )/N二、中数与众数中数又称中位数,指按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于正中间的数。
《教育统计与测量》知识点重点归纳一、 名词解释1.教育统计 教育统计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数量表现和数理关系的科学。
2.变 量 变量是指可以定量并能取不同数值的事物的特征。
3.算术平均数 所有观察值的总和除以总频数后所得之商。
4.频 率 频率就是随机事件A 在n 次试验中出现了m (m ≤n )次,则m 与n 的比值就是频率,用公式表示就是W(A)=5.测验设计测验设计是指测验编制者对测验形式、时限、题量、题目编排、测验指导手册等进行的设计工作。
6.测验效度就是测验实际上测到它打算要测的东西的程度。
7.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研究如何将收集到的统计数据,用统计图表或者概括性统计量数反映其数量表现和数理关系的统计方法。
8.名称变量 名称变量又称类别变量,是指其数值只用于区分事物的不同类别,不表示事物大小关系的一种变量。
顺序变量又称等级变量,是指其数值用于排列不同事物的等级顺序的变量。
9.离散变量又称间断变量,是指在一定区间内不能连续不断地取值的变量。
10.总体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确定的同一类事物的全体。
11.教育测量学 教育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教育效果或过程加以确定。
教育测量学是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统计学作为基础,运用各种测试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教育现状、教育效果、学业成就及其能力、品格、学术能力倾向等方面进行科学测定的一门分支学科。
12.自由应答式试题 是指被试可以自由地应答,只要在题目限制的范围内,可在深度、广度,组织方式等方面享有很大自由地答题方式。
13.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是指表示随机现象各种结果的变量。
14.连续型变量 是指在其所取的任何两值之间可以作无限地分割,即能连续不断地获取数值的变量。
15.度量数据 度量数据是指用一定的工具或按一定的标准测量得到的数据。
16.正相关 两个变量变化方向一致的相关。
17.同质性χ2检验 在双向表的χ2检验中,如果是判断对错几次重复实验的结果是否相同,叫做同质性χ2检验。
教育统计与测量复习资料 2007年04月14日19:45 雨雪霏霏0203标签:教育统计与测量笔记复习资料教育统计与测量一、名词解释1、差异量数:与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集中量数相反,描述数据离中趋势的统计量。
包括:两极差、平均差、标准差。
2、描述统计:讲述对从大量观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以描述事物的典型性、波动范围以及相互关系,提示事物背后所隐藏的内部规律。
3、质量相关:指比列变量中一列变量按事物的某一属性划分种类,另一列变量为等比或等距的测量数据时求得的两列变量的相关。
4、题目区分度:指题目有效地区分被测某种心理特质的不同水平的程度,如语文写作能力的高低等。
5、集中量数:是描述一列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它是一组观测值的代表值。
集中量包括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等。
6、测量的信度:一个测验,测同一个事物,多次测验结果一致性程度。
也是测验的稳定性指标。
7、标准分数:以标准差为单位标定某一分数离开团体均数的距离。
公式为:Z= =8、教育心理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是数理统计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为教育和心理科学研究提供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工具学科。
9、测验效度:指测验的有效性程度,即测验能准确地测得其所要测量的内容的程度。
10、双侧检验:只强调差异不强调方向的检验。
11、单侧检验:只强调方向的检验。
12、心理测量: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某种心理品质加以确定的过程。
13、教育测量:是对某种教育现象按照教育目标规定的要求(准则)用数字加以确定的过程。
二、填空1、世界上第一本有关教育与心理学专著(《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
2、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内容:(描述统计学)、(推论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法)。
3、对教育现象用数字进行测量为(教育测量)。
4、随机现象具有(偶然性)、(必然性)。
5、误差通常有(随机误差)、(系统误差)、(过失误差)。
6、在科研实验中,描述样本情况的一些统计指标称为(统计量)。
小学教育统计与测量第一章1.什么是教育统计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教育统计就是把数学中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而形成的一门应用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
2.测量的量表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称名量表:它的数字只起对事物的特性进行区别或分类的作用,没有数量的大小、多少、位次和倍数关系。
等级量表:既无相等的单位,又无绝对零点。
等距量表:其结果可进行加、减运算,无绝对零点,分类性、有序性、等距性。
比率量表:单位相等,有绝对零点,可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3.什么是教育测量?它有什么特点?教育测量就是根据教育学、心理学、测量学的理论和原则,通过各种测验和观察,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分派数字。
特点:1.教育测量对象的复杂性和不明确性2.教育测量方法的间接性3.教育测量结果的相对性。
1.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2.掌握科学的教育管理手段3.提高教学水平4.锻炼科学的思维和推理能力。
第二章2.从数据性质的角度找出与其他不同类的数据:D.30摄氏度3.测量数据0.101的实限B.[0.1005,0.1015)4.一组限为70~79,不属于该组的数据是:C.79.55.编制次数分布表最关键的两个步骤是:A.求全距与定组数6.向下累计次数的含义是某一组:C.以上各组次数的总和587966767583567071738580737275567859617468557674416191457182686 963506184606571776278848592977088476678386763706673777261736872 74767787614752696652767968666264696365686866677172697810完成下列次数分布表:组别95~9990~9485~8980~8475~7970~7465~69次数累计次数向上向下3(130)3(8)127(11)16(119)27(22)103(49)34(81)83(19)47(102)17(28)11 960~64(6)55~595合计13011(5)(125)130第三章1.有三组个数相同的同质数据其算术平均数分别是12、15、18,则总体算数平均数为:A.152.有八个数据4、5、2、9、7、6、1、3,它们的中位数为:B.4.53.一般情况下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最好使用:D.标准差4.标准分数是一种相对的:D.位置量数5.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为,若每一数据都乘以,其标准差的变化是:C6.已知某小学经过6年,在校学生人数由468人发展为1245人,其平均增长率为:-17.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可描述:8.若将某班每个人的语文考试分数都加上5分,那么与原来相比其平均数和标准差的变化是:C.平均数增加,标准差不变9.已知一组数据为0.4、0.4、0.4,其标准差为:A.010.某班一次考试成绩的次数分布表为:组别组中值次数向上累积f90~949234727685~898754443580~848283965675~79771431107870~747291764865~69676840260~646222124合计473619(1)计算平均成绩(2)计算中位数(3)计算四分差解:(1)===77(2)=+i=74.5+某5=76.8211.某班学生的身高和体重的平均成绩分别为156厘米和48千克,标准差分别为3.2厘米和2.8千克。
绪论1什么是统计、教育统计、教育统计学是那些学科交叉结合的产物:统计:对事物某方面特性的量的取值从总体上加以把握与认识。
教育统计:对教育领域各种现象量的取值从总体上的把握与认识,它是为教育工作的良好运行、科学管理、革新发展服务的。
教育统计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应用统计,是数理统计根教育学、心理学交叉结合的产物2教育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是通过列表归类、描绘图象、计算刻画数据分布特征与变量相依关系的统计量数,如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把数据的分布特征、隐含信息,概括明确地揭示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对待和使用数据。
推断统计是教育统计的核心内容。
如何利用实际获得的样本数据资料,依据数理统计提供的理论和方法,来对总体的数量特征与关系作出推论判断,即进行统计估计和统计假设检验3什么是教育测量?根物理测量相比有可特点:测量:按一定规则给对象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的指定值。
教育测量:给所考查研究的教育对象,按一定规则在某种性质量尺上的指定值。
理解教育测量抓住三个要点:(1)测量的结果就是给所测对象在一定性质的量尺上的指定值。
(2)要达到目的就要按照一定规则来进行一系列工作。
(3)工作如何进行和能在什么性质量尺上指定值,归根到底取决于所测对象本身的性质。
教育测量的特点是间接性和要抽样进行4“测量”“测验”“量表”的关系是什么:测量按一定规则给对象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的指定值。
而测量工具、施测与评分程序、解释分数的参照体系都以科学地实现标准化。
即代表性行为样本的客观而标准化的测验,称之为标准化测验简称测验。
教育条件下的心理特质是学业成就的标准化测量,这种标准化测验叫标准化考试。
标准化测验中的测量工具(考试卷或心理测试项目的集合)与解释分数的常模(或标准),都有物化的形态,合在一起称为量表。
5有哪些不同性质的测量量尺:测量结果能在其上取定数值的量尺,从量化水平高低的角度可分为:名义量尺、顺序量尺、等距量尺与比率量尺。
一、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教育统计与测量》对教育管理专业的考生来说是一门必修的专业理论基础课,它为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和教师对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
学习这门课程有以下几点要求:1、需要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2、需要完成一定量的习题。
二、各章学习要求绪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统计、教育统计、测量、教育测量的概念,教育统计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教育测量学的相关基础概念、特点与主要内容。
1.本章重点(1)什么是统计和教育统计(2)什么是测量和教育测量(3)教育统计学的组成部分(4)不同性质的四种量尺(5)教育测量的三要素(6)教育测量与物理测量相比,其突出特点是什么(7)教育测量学的组成部分2.本章难点不同性质的四种量尺3.一般掌握或了解的内容(1)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量学的意义。
(2)怎样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量学。
4.思考题1、2、3、4第一章数据分布的初步整理在这一章里,要求考生掌握数据的概念、种类、特点,并能用制表、绘图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组、归纳、概括,使之系统化。
1.本章重点(1)第一节数据的类与特点数据的概念;数据的两种分类;数据的三大特点。
(2)第二节次数分布表次数分布的概念;简单次数分布表的编制;组限的四种表述方法;阅读并能编制如表1-4的表格。
(3)第三节次数分布图次数直方图的概念及制作步骤;次数多边图的概念及制作步骤;(4)第四节常用统计分析图一元与二元连续变量分别适合的图形类型;散点图的概念及适用范围;线形图的概念及适用范围;条形图的概念及适用范围;简单条形图和复合条形图的编制要点;圆形图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2.一般掌握或了解的内容(1)相对次数分布表与累积次数分布表(2)相对次数直方图与多边图(3)累积次数分布图(4)累积相对次数曲线图与累积百分数曲线图3.思考题1、2、3、8、9、10、11第二章次数分布的特征量数要求掌握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特征量: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方法、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教育统计与测量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统计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教育现象B. 教育数据C. 教育规律D. 教育方法答案:B2. 以下哪个不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A. 平均数B. 中位数C. 众数D. 方差答案:D3. 在测量学中,效度是指()。
A. 测量工具的准确性B. 测量工具的可靠性C. 测量结果的稳定性D. 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答案:A4. 以下哪个不是教育测量的常见类型?()A. 成就测验B. 智力测验C. 性格测验D. 健康测验答案:D5. 标准差是衡量()的统计量。
A. 数据的集中程度B. 数据的离散程度C. 数据的偏态程度D. 数据的峰态程度答案:B6.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
A. -1到1之间B. 0到1之间C. 0到正无穷D. -1到正无穷答案:A7. 以下哪个不是教育统计分析的步骤?()A. 数据收集B. 数据整理C. 数据分析D. 数据解释答案:D8. 在进行回归分析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
A. 线性关系B. 非线性关系C. 正相关关系D. 负相关关系答案:A9. 以下哪个不是教育统计中的假设检验方法?()A. t检验B. F检验C. 卡方检验D. 回归分析答案:D10. 信度是指测量工具的()。
A. 准确性B. 可靠性C. 有效性D. 一致性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是教育统计分析中常用的图形表示方法?()A. 条形图B. 折线图C. 饼图D. 散点图答案:ABCD2. 在教育测量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信度?()A. 测量工具的质量B. 测量环境C. 被试者的情绪D. 测量时间答案:ABCD3.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效度?()A. 测量工具的设计B. 被试者的理解能力C. 测量环境D. 测量时间答案:ABCD4. 以下哪些统计量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A. 极差B. 方差C. 标准差D. 均值答案:ABC5. 以下哪些是教育统计分析中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A. t检验B. F检验C. 卡方检验D. 相关分析答案:ABC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统计学中,数据的收集通常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对某一现象有关数量资料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的工作过程。
应用统计学,数理统计学 描述统计学;推断统计学;实验设计 ①概率性②二元性③归纳性统计常态法则;小数永存法则;大量惰性原则四、学科性质 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管理的工具、阅读科学文献性质相同的一类事物的全体;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一基本单位或单元. 经常性资料(日常工作记录,统计报表);一时性资料(调查研究、测量研 、实验研究)(准确性、完整性)(顺序分布、等级分布、次数分布)(结构要简单明了;层次清楚,具有逻辑性)(简单表、分组表、复合表) 10.优良集中量的条件:①反应灵敏②严密确定③意义简明,易于理解④容易 计算⑤合代数运算⑥受抽样变动的影响较小 1. 教育测量: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 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2. 特点:①间接性和推断性;②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兔性;③测量具有多样性;④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3. 量表(指确定了测量单位和参照点并具有取值系统的测量工具):①称名量表②等级量表③等距量表④比率量表4. 教育评价:指按照一定的测量标准和教育目标,利用测量和非测量的种种方法系统的收集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 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5. 测量与评价:①联系: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也是一种方法手段。
教育评价是教育测量过程的延续,是对测量结果的解释与应用,并朝着价值判断 与释放教育功能的方向拓展。
②区别:A 关注点:测量:数量的多少,评价:价值的高低;B 特点:测量:客观 的过程,评价:主观估计与客观测量的统一;C 复杂程度:测量:教育效果 或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定量、单一,评价:定性与定量、复杂、综合。
7. 类型:①学业成就测验;心理测验;气质类型测验、心理健康状况测验②标准化;非标准化③按测量在教学中运用的时机分类:安置性测量;形成性 测量;诊断性测量;终结性测量④常模参照测量:在团体中相对地位;标 准/目标参照测量:达到一定标准教育目标;潜力参照测量⑤最佳行为;典 型行为⑥智力测量;能力倾向测量;成就测量;人格测量8. 功能: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教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依据;巩固学习成果的必要措施;检查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1. 信度:用同一测量工具反复测量同一种特质对象,多次测量结果间的一致性程度。
小学教育统计与测量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教育统计学是把教学中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理论与方法应
用到教育领域而形成的一门应用科学。
2、教育统计学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和判断统计。
描述统计:主要是
研究如何将统计调查,实验或观察得到数据资料科学的加以整
理,概括和表述,把研究的问题或现象的数量特征、分布状态
用统计图、统计表或数量表示出来。
判断统计:主要是研究
如何利用实际获得的样本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提供的理论与方
法对总体的特征、关系等作出推论。
3、测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史蒂文斯下定义:
从广义而言,测量是依据法则给事物指派数字。
(三个要素:属
性、法则、数字)
4、测量的要素:参照点(计算事物的起点,即零点,分为绝对参
照点和相对参照点)单位:计算事物标准量的名称
5、测量的工具—量表:是具有一定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史蒂
文斯把量表分为:称名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6、教育测量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根据教育学、心理学、测量学的理论和原则,通过各种
测验或观察,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分派数字
特点:(1)教育测量对象的复杂性和不明确性
(2)教育测量方法的间接性
(3)教育测量结果的相对性
7、测量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包括:测量的含义、性质、类型,及测
量误差、评分记分的程序与方法、试题与试卷的质量检验、分数合成与解释的理论与方法等。
各类测验的编制与使用包括:学业成就测验、智力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等。
8、导致测量误差的因素:(1)测量对象的属性(确定型、随机型、
模糊型)(2)测量工具(3)施测者的操作
9、教育工作者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量的意义是什么?
(1)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2)掌握科学的教育管理手段
(3)提高教学水平
(4)锻炼科学的思维和推理能力
10、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量应注意的问题
要有信心、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不同统计方法与测验类型的适用条件、要根据类型选择统计方法
第二章统计图表
1、
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