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49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抗菌治疗原则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
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感染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唯一征象。
其病情凶险,感染相关死亡率高。
常见病原体以细菌为主。
【治疗原则】
1.尽早开始经验治疗。
2.选择药物应覆盖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的常见和毒力较强的病原菌,直至获得准确的病原学培养结果。
3.常规使用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药物,如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类可作为首选药物。
4.对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可联合抗革兰阳性球菌的药物。
【病原治疗】
参照《血流感染》中的表 4-17“血流感染的病原治疗”。
癌症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的抗菌药物应用指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2年10月第1卷第1期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至少1/2的发热存在明确的或潜在性的感染,至少1/5的中性粒细胞<100/mm3的病人存在菌血症。
引起菌血症的细菌很多。
真菌可以是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二重感染的病原体,也可以造成原发感染。
主要的感染部位有消化道,癌症化疗损害消化道粘膜,允许机会致病的病原体侵入。
或者侵入性操作造成皮肤完整性破坏,如置入血管内装置,为病原体侵入提供侵入门户。
指南[1]内容很多,现编译其主要部分,以飨读者。
1. 发热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定义1.1 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癌症病人的发热是指单次口温≥38.3℃(需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或体温≥38.0℃且持续时间≥1小时。
1.2 中性粒细胞减少指中性粒细胞计数<500/mm3,或虽然中性粒细胞<1000/mm3但预计会降至<500/mm3。
(我国粒细胞减少诊断标准为:中性粒细胞<2000/mm3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500/mm3为中性粒细胞缺乏[2])。
当中性粒细胞降至1000/mm3以下时,对病原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并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多少明显相关。
中性粒细胞<500/mm3的病人比中性粒细胞<1000/mm3的感染危险性大得多,中性粒细胞<100/mm3的病人比中性粒细胞<500/mm3的感染危险性又大得多;是否发生感染除与循环中性粒细胞数量有关外,还与中性粒细胞下降持续的时间有关。
中性粒细胞持续降低(如中性粒细胞<500/mm3持续10天以上) 是发生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此外,中性粒细胞的质量下降和其他的免疫缺陷可以进一步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感染的危险性。
2. 初始评估病人是否有发生并发症的低度危险性、是否需要万古霉素治疗初始评估包括完整的体格检查;全血细胞计数;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转氨酶;血培养(从外周静脉或从血管导管取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