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物与非生物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案生物与非生物年级:初中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2. 能够举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进行分类。
3. 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1. 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2. 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3. 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及分类。
教学重点:1. 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2. 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 能够进行生物和非生物的分类。
2. 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中有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二、讲解(10分钟)1. 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2. 分别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三、讨论与实践(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搜集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进行分类。
2.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整理的生物和非生物例子,并向全班汇报。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与教师共同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和特征。
2.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拓展讨论,了解生物和非生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整理自己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例子,并进行分类。
写出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能够举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进行分类,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在讨论和实践环节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在以后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
《生物与非生物》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区别;2. 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3.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导学内容: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区别1. 生物:指具有生命特征的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2. 非生物:指没有生命特征的物质,包括矿物、水、金属等。
3. 区别:生物具有生长、繁殖、代谢等生命特征,而非生物没有这些特征。
二、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1. 生物的特征:生物具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代谢能力等特征。
2. 非生物的特征:非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也没有代谢能力。
3. 分类方法:根据生物是否具有细胞结构和遗传物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
三、生物与非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1. 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植物提供氧气、食物和药物,动物提供肉食和劳动力,微生物参与食品发酵等。
2. 非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矿物用于建筑和制造,水用于生活和农业,金属用于制造工业产品等。
导学步骤:一、导入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特征,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能否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征?二、学习1. 介绍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区别,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2.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展开讨论,并汇总各组的观点。
三、实践1. 组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加深他们对两者的认识。
2. 制定任务: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描述它们的应用场景。
四、总结1. 总结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非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五、拓展1. 带领学生探讨:如果某个物质同时具有生物和非生物特征,应该如何分类?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相关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初中科学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
2.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整体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2.生物与非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及其重要性。
教学难点:1.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边界的模糊性。
2.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教学准备:1.课件、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2.实验器材及实验指导。
3.生物和非生物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让学生尝试说明其判断依据。
教学步骤:Step1: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10分钟)- 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 利用图片或实际物体示范,让学生归类生物与非生物,加深认识。
Step2:生物与非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5分钟)- 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与非生物物质,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 讨论不同生物对人类的帮助和危害,以及人类如何利用非生物物质改善生活。
Step3: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及其重要性(15分钟)- 设置生物与非生物判断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区分。
- 引导学生总结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区分的重要性,以及存在模糊边界的问题。
Step4:实验探究(20分钟)- 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实验探究,例如观察真菌的生长过程,或者观测非生物物质的变化反应。
-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思考生物与非生物在实验中的表现及特点。
Step5:课堂讨论及小结(10分钟)- 整合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体会。
- 小结课堂内容,强调生物与非生物的重要性及应用。
作业布置:布置以“生活中生物与非生物的应用”为主题的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生活中生物与非生物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在生活中辨别和运用所学知识。
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师寄语:有生命,就精彩!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3.说出生物特征能力目标:、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习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一定认识其中不少的生物。
那么,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请各小组讨论后出示课前观察的结果。
三、合作探究(一)通过各小组的回答说明,要想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
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用具才能进行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事实就是,并及时记录下来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二)阅读课本P2-P5页,探究下列问题:1、填充下图,识记生物的基本特征。
2、观察动物题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结合课本第插图,讨论:(1)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2)人类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_________、呼出_______________。
(3)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4)课本第五页插图的内容说明了什么?四、拓展创新1、除了课本介绍的,你还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征?看哪个小组说得好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生物与非生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区分它们的特征和区别;2. 能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区分;3. 能够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和分类;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3.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4. 生物与非生物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1. 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区别;2. 生物与非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2. 生物与非生物的分类。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与非生物相关知识的教材资料;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标本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过程: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引导他们思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2. 授课: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3. 活动: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总结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
第二节: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1.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特征,通过显微镜等器材分辨生物与非生物;2. 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3. 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结果。
第三节:生物与非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1. 观察: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家庭周围,观察生物与非生物的存在;2. 讨论:让学生讨论生物与非生物在生活中的作用;3.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结果,明确生物与非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七、教学反馈: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享学习体会,加深对生物与非生物的理解;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3. 知识检测:进行小测验或考试,检验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2. 教学效果:通过考试成绩和学生反馈等方式,评估教学效果;3. 教学改进:结合评价结果,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生物与非生物》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差别和联系。
2. 精通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3.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互相作用和影响。
导学内容:一、生物和非生物的观点1. 生物:具有生命特征的物体,能够呼吸、发展、繁殖等。
2. 非生物:没有生命特征的物体,如石头、土壤、水等。
二、生物和非生物的差别和联系1. 差别:生物具有生命特征,能够进行代谢活动;非生物没有生命特征,不能进行代谢活动。
2. 联系:生物和非生物在自然界中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生物依靠非生物提供生存条件,而非生物也受生物影响。
三、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 基本特征:生物具有细胞结构、新陈代谢、发展繁殖、适应环境等特征。
2. 分类:生物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发展方式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四、非生物的分类和作用1. 非生物可以按照化学成分、结构、性质等进行分类,如分为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
2. 非生物对生物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提供生存条件、影响气候环境等。
导学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同砚沉思它们的差别和联系。
二、进修内容呈现: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观点、基本特征和分类,让同砚了解它们之间的干系。
三、示例讲解:通过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影响,增加同砚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谈论互动:组织同砚进行小组谈论,让他们分享生活中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增进思维的开拓和沟通。
五、拓展延伸:让同砚通过实地考察或试验,进一步熟识生物和非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干系。
导学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将深度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观点、特征和分类,精通它们之间的差别和联系。
同时,通过示例讲解和谈论互动,同砚将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进一步进修生物学奠定基础。
期望同砚在实践中不息探究,发现生物和非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玄妙,培育对生命的敬畏和热忱。
愿同砚在将来的进修和生活中,乐观探究生物世界,为增进生态平衡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第一章第1节《生物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的(一)知识方面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方面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进行概括(三)情感方面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难点植物的营养呼吸和排泄三.教学过程四.板书设计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1、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应激性)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除病毒外)。
检测案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D )A.弹钢琴的机器人 B.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C.慢慢长大的钟乳石 D.馒头上长出“白毛”2.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叶会合拢,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C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D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B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5.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B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分类法6.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老树,昏鸦,瘦马,断肠人.7、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起来。
动物取食应激性鲸喷出水柱营养向日葵朝向太阳繁殖植物开花结果生长人体排汗排泄蘑菇由小长大遗传子女与母亲相似呼吸反思与补充:第1章认识生物检测题一、单选题1.关于生物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蜻蜓点水”体现的是生物能排出废物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的是生物能生长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有变异的特性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生物能进行呼吸2.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母鸡产蛋B.椰树开花C.蝌蚪变蛙D.铁锅生锈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流水潺潺B.春雨绵绵C.阳光灿烂D.绿草如茵4.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进行呼吸C.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物的哪种特征()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能生长和繁殖D.能进行呼吸6.下表所示猫和鼠的生命现象,与相应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A.A B.BC.C D.D7.生物能够表现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
全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共83页)
目录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1、营养
2、能进行呼吸
3、排除身内产生的废物
4、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能生长和繁殖
教学反思: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种种破坏行为,如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过度放牧、环境污染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生物圈的稳定和
第二单元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设计。
生物与非生物初中科学教案
主题: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区别,并举出例子进行实际分类。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并让他们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特点。
让学
生自由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
2. 理论讲解(10分钟)
通过PPT或者板书的形式,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区别,包括生长、呼吸、繁殖等方
面的特征。
让学生理解生物是具有生命活动的有机体,而非生物则是没有生命活动的物体。
3. 实例分类(15分钟)
让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五个不同的例子,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进行分类,并在黑板上进行总结和讨论。
老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引导。
4. 小结(5分钟)
对于学生在实例分类中出现的疑问或者错误进行订正和解释,让整个课程有个圆满的结束。
5. 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找出家中或者学校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进行分类,写一份小结
交到老师手中。
评估:
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实例分类的结果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于
理解不够的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
《生物与非生物》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生物与非生物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深入探讨生命的奥秘。
二、目标1.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2.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3.分析生物与非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
三、概念解释1.生物:指具有生命特征的自然实体,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2.非生物:指没有生命特征的自然实体,如石头、水、土壤等。
四、区分生物与非生物1.生物的特征:呼吸、营养、运动、生长、繁殖等;2.非生物的特征:没有生命的特征,不具备呼吸、营养、运动、生长、繁殖等功能。
五、生物与非生物的联系1.生物与非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平衡;2.生物依赖非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六、课堂讨论1.为什么生物需要非生物的支持才能生存?举例说明。
2.非生物对生物有哪些影响?如何保护环境,促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平衡?七、案例分析1.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2.探讨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促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和谐共生。
八、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了解了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掌握了其区别和联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促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和谐共生。
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生命,保护环境,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第二课时【导学目的】1. 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区分它们的特征和特点;2. 掌握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理解生物体系的独特性;3. 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生物学思维和认知水平。
【导学重点】1. 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和特点;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3. 生物体系的独特性。
【导学难点】1. 如何准确区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界限;2. 理解生物体系的独特性及其重要性。
【导学内容】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生物:指具有生命现象,能够进行代谢、生长、繁殖、适应环境等生命活动的物质。
非生物:指缺乏生命现象,无法进行代谢、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的物质。
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举例说明生物特征。
2、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2.难点:通过实验观察蜗牛的主要特征。
三、课前学习
学法指导:通读本课教材内容,找出主要知识点,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解答探究题。
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___
生物能进行_________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______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_________
生物能__________和__________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
3.每组抓2-3只蜗牛
四、课内探究:
一、小组讨论
1、怎样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二、小组探究
探究任务一:(见课本)
1.把蜗牛放在玻璃板上,用放大镜观察蜗牛,并在书本P36中标出眼、口、壳、触角等部分。
探究任务二: (只用眼直接看)
蜗牛爬行了吗?运动后有什么留下吗?用手接触感觉如何?将玻璃片反过来,蜗牛会掉下吗?
探究任务三:
3.蜗牛有视觉吗?
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在阴影中,蜗牛将怎样行动?
探究任务四:
4.蜗牛有触觉吗?
用你的铅笔头分别轻触蜗牛的触角、足和壳等部位,蜗牛有反应吗?哪个部位最敏感?
探究任务五:
5.蜗牛会听吗?离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观察有没有反应?
探究任务六:
6.蜗牛会嗅、会尝吗?
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机器人弹钢琴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A.呼吸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发育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D.都生活在水中
5.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曲中的生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中的非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
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7.阅读并分析下列材料:
①一粒桃树种子能发育成一棵很大的桃树,并结出许多桃;一只蝌蚪能发育成一只青蛙。
②将从同一棵向日葵上取下的两粒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都是向日葵,但两棵向日葵总是有一些形态特征不一样。
(1)材料①说明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②说明生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