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9
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概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产品设计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功能满足转变为对用户心理需求的深度挖掘。
在这一转变中,感性工学作为一种新型的设计理念和方法,逐渐受到设计界和企业界的重视。
感性工学起源于日本广岛大学,是一种以用户感性需求为核心,将消费者的感性转化为产品设计要素的技术。
它通过探索人们对产品的情感反应,将这些情感反应转译为具体的产品设计要素,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
在当前的消费多样化格局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的使用需求转变为对个性化、情感化需求的追求。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想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应用感性工学,使产品不仅满足基本功能,还要符合消费者的情感期待。
感性工学已经成为一种以用户为主导的产品设计技术,其目标是构建出满足用户感性诉求的产品模型,使产品与用户实现心理感受和使用功能的匹配。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感性工学已经从最初的建筑室内设计拓展到产品、建筑、环境与城市设计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尤其在产品设计中,感性工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设计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家具等多个行业。
设计师通过运用感性工学的方法,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从而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期待的产品。
感性工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感性工学的理念和方法有效地融入到产品设计中,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这一研究领域涉及到感性工学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
感性工学的概念与起源20世纪后半叶,随着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需求的增长,感性工学应运而生。
日本是感性工学研究的先驱,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对情感和体验的重视。
利用心理学原理,如认知心理学和情感心理学,来理解用户的感性需求。
应用统计学和工程设计方法,将感性需求量化并转化为设计元素。
通过感性工学,设计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创造出更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设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穿着需求的满足,更多地是考虑到人们的情感需要和审美需求。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感性工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产品之间情感联系的学科,通过对情感和情感表达的研究,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意灵感和设计思路。
在服装领域,感性工学的应用将不仅仅是产品实用性的考量,更是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的营造。
本文将探讨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并阐述其对服装设计师的影响。
二、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具体应用1. 理解消费者情感需求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第一步就是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通过对消费者的情感反馈和情感体验进行研究,设计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们对服装的情感态度,包括喜好、情感诉求、审美追求等。
这有助于设计师在创意设计中更加贴近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提高服装产品的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
一些设计师可以通过观察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来获取更多的创意灵感,让服装产品更贴近人们的情感生活,产生共鸣,从而提高销售和口碑。
2. 融合情感元素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融合情感元素。
在创意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融合不同的情感元素,使服装产品更具情感共鸣力和审美感染力。
一些服装设计师可以通过利用特定的色彩、图案和面料,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让人们在穿着服装时产生更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
通过情感元素的融合,设计师可以使服装产品不再是简单的实用品,而是更具艺术性和情感性,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 提升审美体验感性工学还可以帮助设计师提升服装产品的审美体验。
在创意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情感工学的研究,结合审美心理学原理来设计服装产品,使其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追求,并产生更好的审美体验。
一些设计师可以通过对人们审美喜好和审美需求的研究,设计出更具有艺术感和审美性的服装产品,让消费者在穿着时享受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感性工学是研究人类感知与情感、目的性行为、社会交互等现象的一门学科。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感性工学则是通过对人体感知、文化习惯、审美特点等方面的探究,为设计师提供准确、深入的设计思路与视角。
本文将简单探讨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一、理解身体感知身体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方式,人们对外部环境、事物的感知、感受,往往会反映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上。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学习如何理解人类身体的感知,从而更好地设计服装。
例如,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可以考虑理解不同身体形态对服装的影响,进而设计出更加贴合人体的服装。
二、文化差异的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服装的审美、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服装创意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需求。
比如,在进行国际服装设计时,设计师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审美特点,并在服装设计中进行差异性的考虑。
三、情感体验的营造感性工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营造出一种情感体验。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使用特定的材料、色彩等来表现出特定的情感,进而让人们产生共鸣。
例如,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柔和的色彩、柔软的材质等元素来表现出温暖、柔和等情感,从而产生一种亲和感。
四、参照用户需求进行设计感性工学强调以人为中心,这也体现在服装创意设计中。
在进行服装设计时,要注意参照用户需求进行设计。
设计师可以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调查等方式了解用户需求,然后在设计中加入用户的需求,让设计更符合用户的需求与习惯。
五、注重细节营造服装设计中的细节设计,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设计师通过运用特殊的纽扣、蕾丝等元素来营造出独特的细节效果,以此为整个服装增加一份生动的情感色彩。
设计师需要注重细节的营造,在细致的方面进行设计,从而让服装的整体效果更加出色。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感性工学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深刻的设计思路与视角。
设计师可以通过理解身体感知、文化差异、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设计,从而让服装更加符合人的需求与审美。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作者:李砚祖作者单位:刊名:新美术英文刊名:NEW ARTS年,卷(期):2003,24(4)被引用次数:19次1.长町三生感性工学:一种新的人机学顾客定位的产品开发技术 1995(15)2.长町三生感性工学:一种新的人机学顾客定位的产品开发技术 1995(15)3.长町三生感性工学:一种新的人机学顾客定位的产品开发技术 1995(15)4.R D 沃尔克;H.L小皮克;喻柏林;宋钧知觉与经验 19865.托马斯·L·贝纳特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导论6.托马斯·L·贝纳特;旦明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异论 19837.原田昭21世纪科学的分化与融合 20028.长町三生感性工学:一种新的人机学顾客定位的产品开发技术 1995(15)9.长町三生感性工学:一种新的人机学顾客定位的产品开发技术 1995(15)1.徐晓莉.温龙环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的可行性分析[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 2010(2)2.王怡濛论感性工学的心理基础:集体无意识[期刊论文]-艺术百家 2010(z1)3.车昕产品 情感 空间——浅谈室内设计中的产品[期刊论文]-大众文艺 2010(23)4.曾璠君.刘子建试论感性工学原理在笔记本电脑上的运用[期刊论文]-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9(3)5.佗卫涛基于感性工学的老年人用品设计[期刊论文]-美术大观 2009(1)6.陈祖建.关惠元基于感性工学的家具设计方案评价[期刊论文]-工程图学学报 2009(4)7.李卓.邓亚东.周全基于感性工学分级推论法的农场车设计开发[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4)8.殷薇.王建刚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设计艺术 2008(1)9.祝帅艺术设计视野中的"人工科学"——以赫伯特·西蒙在中国设计学界的主要反响为中心[期刊论文]-设计艺术 2008(1)10.杨勇.文珊.李玉忠感性工程学与创新型机械制造类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期刊论文]-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11.苏晓梅.李纶.李楠浅析手机外观设计的创新方法[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17)12.苏晓梅.李纶.李楠浅析手机外型创新设计发展[期刊论文]-硅谷 2008(9)13.吴江.彭义红.徐秋莹基于感性工学研究下的女性手机设计[期刊论文]-包装工程 2007(11)14.杨明朗.王红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的感性分析[期刊论文]-包装工程 2007(11)15.王莹.陈雁利用感性工学原理设计学生装[期刊论文]-纺织学报 2007(3)16.孙菁.潘长学感性工学在产品配色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包装工程 2007(5)17.黄崑.赖茂生感性工学及其在图像检索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6(5)18.王政国汽车前灯设计探索——感性工学在车灯设计中的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619.王采莲产品形态设计中的感性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本文链接:/Periodical_xms200304006.aspx。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感性工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感性和情感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人们对于环境和产品的感知与体验。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感性工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设计师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情感喜好和需求,帮助设计师打造更具个性化和情感共鸣的时装作品。
本文将探讨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感性工学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情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人们选择衣物和配饰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感性工学研究,设计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们对于颜色、质地、面料和剪裁等方面的感性偏好。
一款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可能能够激发女性消费者的快乐和活力,而一款柔软丝滑的质地可能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舒适和安心。
设计师可以根据这些感性需求来调整设计元素和材质,从而更好地迎合消费者的期待。
感性工学可以帮助设计师打造更具个性化和情感共鸣的时装作品。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情感体验,设计师可以通过感性工学来创造与消费者个体化需求相符合的服装作品。
一位浪漫主义者可能更喜欢柔和的色调和蕾丝装饰,而一位时尚潮人可能更喜欢鲜艳的印花和前卫的剪裁。
设计师可以通过调研和分析,了解不同消费者的感性偏好,并根据这些偏好来定制个性化的时装作品,从而使消费者在穿着时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感性工学还能够帮助设计师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通过感性工学研究,设计师可以了解到消费者使用时的感知和体验,从而进行优化和改进。
一款设计精良的连衣裙不仅要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还要舒适耐穿,具有良好的质感和使用寿命。
设计师可以通过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到消费者对于材质、剪裁和细节等方面的感受,从而进行相应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感性工学对于品牌推广和受众维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时尚市场中,品牌要想吸引和留住消费者,就需要与他们建立情感共鸣和情感联系。
通过感性工学的研究,品牌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感性需求和情感偏好,从而在产品设计和品牌传播中加入相应的情感元素,以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关于感性工学的几点认识--石磊范健勇近来注意到国内工业设计界开始关注感性工学的研究内容,笔者在此想就感性工学浅谈一点个人的认识,以同业内同行商榷。
文中提到的一些专业词汇,直接采用英语,以便各位进行信息的检索。
感性,从专业术语的来源看纯粹是个日语词汇(其汉字与中文一致),与感性相对应的英语专业词汇kansei,也是直接借用该词的日语发音。
而日常表达“感性”的英语词汇是sensibility, feeling等。
关于日本方面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出“感性”这个概念,笔者未能考证。
英文Kansei Engineering 起源自1986年日本马自达株市会社的山本健一社长在美国自动车产业经营国际研讨会的一次演讲,在该次演讲中,山本健一先生第一次提出“Kansei Engineering”的概念,即感性工学,并引起汽车界的普遍重视。
以此为契机,日本学界和研究机构也逐渐开始了对感性工学的关注和研究。
从目前来看,20年前提出的“感性工学”,是旨在通过产品对使用者感官(五感:形,色,味,音,触等)影响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使产品满足使用者对快感和舒适性的需要,从而激发消费者的使用欲和购买欲。
既然是工学,就是要把产品中可以激发消费者快感的不确定的因素和形态用工学的方法提炼和具体化,并加以应用。
在日本的产品设计中,企业和研究者很擅长用统计和解析的方法把产品中影响用户五感的要素提炼出来。
随着日本感性工学的发展,近年来其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扩大。
不仅从有形产品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人机交互界面,机器人工学的研究,也从工学应用的层面扩展到从人的脑机能,知觉认知等方面研究使人产生直觉感受(包括快感,感情等)的生理机能。
这样的发展趋势,就必然造就了感性科学和认知科学不可分割的联姻。
“Kansei”这个词必竟是个日语词汇,在亚洲的汉字文化圈中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日本和韩国都设有“感性工学学会”这样的研究组织。
但在与欧美的交流中势必存在对词义和内涵的理解障碍。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首先,在服装的造型设计中,感性工学可以为服装带来精细的人体工学优化,通过研究人的体型、姿态、运动动作等信息来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服装造型。
如设计一款能够适应不同人体类型秀出不同身材特点的连衣裙,可以通过增加或缩小腰部翻领、挑线等设计技巧,使得服装贴合身体曲线的同时,又不会太过紧绷或影响活动自由。
这种将感性工学融入到服装造型设计中的做法,不仅更贴合消费者的需求和体验感受,也能够让服装更具商业竞争力。
其次,感性工学在服装结构设计中也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力。
服装除了需要具备美观性之外,更需要具备结构良好和易穿脱的特点。
通过研究组件配合规律和拆解结合的原理,设计师能够将感性设计的要素融入到服装的结构设计中。
如设计师在连衣裙的设计中,可以采用流畅的衔接式结构,并采用具有重点营造的所谓物质材料和色彩,使得衣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以体现,更让设计作品具有深层次的意义和生命力。
再者,在服装颜色搭配的设计中,感性工学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颜色对人的感触和情感诉求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和效应。
通过对不同颜色的研究,设计师可以将不同的情感和体验需要融入到服装颜色的搭配设计中来。
如设计师可以在一件黑色基调的连衣裙中,加入若干灰色和香槟色刺绣,形成明快沉稳的对比色搭配,不仅令连衣裙秀出了优雅大气的气质,还能够深入拉近消费者与设计师之间的情感距离,增强服装的透明度和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和重要。
通过将感性设计的要素融入到服装造型、结构和颜色搭配设计中,设计师不仅能够让服装更具人性化和科学性,更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加符合他们需要和情感诉求的创意设计作品。
因此,在未来,感性工学将成为服装创意设计的重要学科和文化,更加深入、全面地影响和创造出充满情感的服装设计作品。
基于感性工学理念的吸尘器产品设计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居生活品质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话题。
家电作为家居生活中的必需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中,吸尘器作为清洁家居必不可少的工具,其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生活品质的提升。
本文以感性工学理念为基础,探讨了如何将感受性因素融入吸尘器产品设计中,提高产品的使用舒适度和美感度。
一、感性工学简介感性工学是指将人的感受方面与产品设计相结合,旨在提高产品的使用者满意度。
感性工学着眼于人类感知、认知和互动方面,致力于对产品的使用者体验进行研究,并针对其感受因素进行设计改进。
二、吸尘器的设计目标和原则吸尘器被广泛应用于清洁家居中,其设计重点在于其清洁效率和使用舒适度。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 功能性:吸尘器的清洁效果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2. 人机工程学:吸尘器的外形和使用方式需要适合人体工程学,并且易于使用。
3. 操作便捷性:吸尘器的开关、吸头等需要便于使用。
4. 噪音控制:吸尘器在使用时,需要减少噪音对使用者的干扰,提高使用舒适度。
三、应用感性工学的设计思路在基于感性工学理念设计吸尘器产品时,除了考虑上述因素,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 设计感:吸尘器产品在外观设计上需要考虑美观度,同时结合使用者使用的环境,提高品质感。
2. 材质选择:吸尘器产品的材质选择需要符合环保、安全和人体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3. 人性化设计:吸尘器在设计时需要考虑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和行为特征,从而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4. 舒适度设计:吸尘器在设计上也需要注重减少使用时的不适感和疲惫感,为使用者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四、结合实际情况的设计案例上述设计思路可以通过以下设计案例予以实现:1. 设计感:吸尘器在外观设计上,可以采用简约的线条和圆润的表面处理方式,使其外观显得更加美观。
2. 材质选择:吸尘器的材质可以采用环保的塑料材料,同时增加飞利浦产品的高级感。
3. 人性化设计:吸尘器的吸头可以采用可替换式设计,方便使用者按照不同的清洁需求进行更换。
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Kansei Engineering in Product Design陈浩淼,费凤强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目标是“人”,“以人为本”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主导了我们今天的产品设计。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设计中对“人”的研究是非常复杂的,牵涉的因素众多,存在着非线性多重耦合的关系。
过去的产品设计只是侧重于对设计对象定性的推演与发现,随着现代工业设计思想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设计方法已无法满足体验经济时代人们对于产品认知的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与手段,感性工学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向读者介绍这一新兴学科基本的理论框架,并据此就感性工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做一初步的探讨。
一、感性工学概述1.1感性工学的产生作为一种设计方法与理念,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最初的研究起始于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研究者试图通过感性分析探求建筑室内中居住者的情感诉求,当时称作“情绪工学”。
至于“感性工学”一词,则最早是由时任日本马自达株式会社社长的山本健一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并于1988年召开的第十届国际人机工学会议上得以正式定名。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日本产业界全面导入感性工学技术与理念用于产品、建筑、环境与城市设计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以感性工学方法设计的日系高档汽车在欧美市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就是个很好的佐证。
1.2感性的定义与特性感性,一般可以理解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事物所呈现出的反应人的感觉的知觉和表象的实践产物。
简言之,感性是对思维主体的一种客观属性的描述,是对客观事物物化行为的主体性认识。
感性具有以下的特性:◇主观性;◇独立于知识理性之外;◇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缓冲区;◇既是静止概念,又是动态的概念。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引起的一种主观感受,由于感性是感觉对描述对象所形成的最直接的语义表达,所以一般认为感觉是感性的第一表征(图1),感觉的量化也成为了感性工学研究的重点与先导。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更新,服装创意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与此同时,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感性工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心理学、人类学、工程学、建筑学、设计学等多个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的感受和情感反应。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感性工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感性工学对服装面料的选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面料的质感、手感、色彩等对人的感受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选择面料时,设计师需要考虑面料的感性特征。
比如,设计师可以选择柔软、舒适的面料来增强服装的亲和力和舒适性;也可以选择高档奢华的面料来突出服装的高贵、典雅的感觉;还可以选择富有冲击力和活力的面料来表达年轻、时尚的气息。
通过合理的面料选择,设计师可以把服装所要表达的信息传达给人们,从而让服装更具感染力和美感。
其次,感性工学对服装设计中的细节处理同样重要。
服装的细节处理直接关系到服装的整体效果和品质感。
感性工学认为,细节在装饰美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细节越精致、越独特,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产生美的享受。
因此,在服装细节处理上,设计师需要考虑到细节所体现出的感性效果。
比如,在服装的领口或袖口处做一些小巧精致的装饰,可以增添服装的美感和品质感;在服装的某个部位使用一些流线型的式样,可以增加服装的动感和活力;在服装上加入一些有趣的装饰细节,可以让服装更富有趣味性和时尚感。
再次,感性工学对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色彩是人们感受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服装设计中最为直观的感性因素。
不同的色彩能够引起人们不同的情感反应,因此,在服装设计中,色彩的选择也需要考虑到人们对色彩的感性认知。
比如,使用暖色调的颜色可以让服装更具热情、活力;使用冷色调的颜色可以让服装更显高贵、典雅;也可以选择一些大众喜爱的色彩来增强服装的亲和力和接受度。
通过合理的色彩运用,设计师可以让服装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谈感性工学应用论文:谈感性工学在新产品设计研发中的运用摘要:21世纪是一个以感性科学为基础的时代,其对新产品的设计研发将与众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一个系统,为全面解决全球经济多元化下的社会相关问题提供有益和有效的路径,也是建立研究共同体平台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感性时代;感性工学的运用;展望“感性工学”是在近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实践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开始发展以来,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与工学、设计学及其他学科门类有许多交叉点,涉及心理学、基础医学、运动生理学、艺术科学等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并与现代科学技术联系颇多,它将科学与艺术进行了合理交汇,是一种以顾客定位为导向,将顾客的感受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并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加以量化,借以发展新一代的设计技术和产品。
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人机学意义上的以消费者需要为导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技术。
由上可见,其发展前途甚为广阔,妥善处理感性工学问题,是新产品研发运用中的迫切需要,也是一切其他工业设计等的重要课题。
一、二十一世纪——感性时代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都希望生活得愉快一点,工作得舒适一点,劳动得轻巧方便一点,休息时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这都是心理需要。
而“感性工学”就是在这种工业生产向现代科学技术靠拢,人们普遍追求感性化的时代下诞生出来的。
感性工学中的“感性”,包括感觉——对刺激力度的觉察、做出反应的时间和准确回馈频率;情感——精神所处的状态,如高兴、悲伤或愤怒等内容;是由解析人类的想象及感性等心愿,翻译成物理性的设计要素,结合商品化技术,在商品诸多特性中实现感性,具体进行新产品开发设计的技术。
要知道任何一门学问都不是凭空出现的,总与某一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某种发现、某种感受、某种需要有关。
现如今在新产品设计研发方面,不仅各学术领域都在积极导入感性工学的理念,特别是在家电、服装、纤维产业、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人类工程学、心理学、认知学、信息等领域,另外包括一些传统工业领域,如制鞋业、住宅、陶瓷、漆器等也导入这一理念和技术,用于新产品的开发。
基于感性工学理念的吸尘器产品设计研究
一、感性工学理念的引入
感性工学理念强调人们对产品的主观感受,即要设计出一个可以激发人们感知、思考和情感的产品。
在吸尘器设计中,感性工学理念的引入可以使产品更符合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需求、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
二、视觉设计
吸尘器的外形设计应该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
在颜色和外形上,要遵从自然界和人类审美的原则。
例如,绿色代表自然和环保,这与吸尘器的使用场所有关;弧线型设计可以增加产品的流畅感,使人感觉更舒适。
三、声音设计
吸尘器的噪音是人们使用时最容易受到的影响之一。
在吸尘器设计中,减少噪音是很重要的。
可以采用降噪技术,通过减少风扇的噪音和提高隔音材料的效果,使噪音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缓解。
此外,可以通过模拟音乐、自然声音等方式,设计一种更温和、柔和的声音,在使用过程中带来愉悦的感觉。
四、人体工程学设计
与大多数产品设计一样,吸尘器的人体工程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人体的各个部位,包括手、腰、背和眼部等。
吸尘器的重量、大小、手柄长度和宽度等参数也需要充分考虑,这样可以避免使用时产生不适感受。
五、总结
在吸尘器产品的设计中,感性工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让吸尘器更加符合人们的感觉需求,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对产品要求的不断提高,感性工学理念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基于感性工学理念的吸尘器产品设计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日常生活中,吸尘器作为家用电器的一种,已经成为了现代家庭中必不可少的清洁工具。
市场上的吸尘器种类繁多,功能也各有千秋,如何设计一款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吸尘器产品,成为了厂商们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基于感性工学理念对吸尘器产品进行设计研究,从而提出一些创新性的建议。
感性工学理念是一种将人的感受、感觉和情感融入产品设计中的理念。
它提倡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将产品设计得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和心理学的规律,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
在吸尘器产品设计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一理念,将用户的需求、感受和情感融入设计中。
我们可以从用户的使用感受出发,设计更加轻便、灵活的吸尘器产品。
传统的吸尘器通常比较笨重,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而对于现代家庭来说,清洁频率高、清洁范围广,因此需要一款能够轻松携带、方便移动的吸尘器产品。
设计师可以从材料、结构等方面入手,打造更加轻便灵活的产品。
可以从用户的情感需求出发,设计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吸尘器产品。
现代家庭注重生活品质,对于家居用品的外观、设计感也有较高要求。
设计师可以采用时尚简约的外观设计,结合不同的颜色、材质等元素,打造出更加个性化的吸尘器产品,以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
可以从用户的情感连接出发,设计更加智能、与用户互动的吸尘器产品。
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智能化家居成为了当下的一个趋势。
吸尘器作为家庭清洁工具,也可以运用智能科技,增加用户体验的互动性。
可以添加语音控制功能、定时清洁功能等,让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轻松清洁家居环境。
也可以从用户的使用场景出发,设计更加适用于不同环境的吸尘器产品。
不同的使用场景对吸尘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些地方需要更加强劲的吸力,有些地方则需要更加灵活的功能。
设计师可以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设计出适用的吸尘器产品,如家庭用、车载用、办公室用等,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清洁需求。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感性工学是一门涉及人类感知、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学科,其能够深入揭示人类行为与设计之间的联系,从而拓展设计的视角,使得设计更加贴近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感性工学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设计的美感和实用性, 下面我们来详细说说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首先,感性工学的基本原则是尊重个体差异。
在服装设计中,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和千差万别,所以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身材等特征的消费者量身定制服装设计,并对不同族裔及文化背景的消费者进行文化差异适应。
例如,针对上班族消费者的服装设计,需要注重舒适度、简约、大方、灵活等特点,而对于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服装设计则需要有时尚性、个性化、优雅、前卫等特点。
其次,感性工学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人的行为和情感是在环境作用下产生的。
因此,在服装设计中,应该考虑服装的场景与情境,使服装更贴近现实需求。
例如,在设计旅游户外服装时,应该考虑户外环境的天气和光照,设计可以具有抗冻、保暖、防潮、透气等功能,同时也要符合户外追求协调美观和自然的审美意识;而在办公室正式场合,对于服装的创意设计应该注重对职业人士品位的提升和尊重,考虑到职业场合的习惯和规范,并在设计中融入符合职业编码的元素。
再次,感性工学要求设计与感官之间的交互,设计不仅仅是制造出视觉上的美感还包括其他感官的刺激,如触觉,声音等。
服装设计也不例外。
比如在设计功能鞋时,可以从内部鞋垫到鞋底的轻重量、柔软度、鞋底的弯曲度和软性程度等细节的设计都会影响穿着的舒适性;而在面料选择时,不仅要考虑款式和颜色,还要考虑面料的手感、柔软度、磨损性、透气性能等多方面因素,这些细节都直接影响着穿者的身体感受。
最后,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强调人类对美的需求,美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们消费的重要驱动因素。
因此,设计需要在满足实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注重时尚性和审美意识,让消费者感到自己的品味和风格都得到了体现。
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是界于设计学、工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
日本筑波大学研究生院感性认知与神经科学部主席、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原田昭认为,这种综合与交叉涉及艺术科学、心理学、残疾研究、基础医学、运动生理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
1广岛大学的长田丁三生教授认为感性工学主要是“一种以顾客定位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技术,一种将顾客的感受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的翻译技术”。
2 “感性工学”是日本设计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尤其是90年代所致力开拓的设计新方向、新学科之一。
它将过去定为难以量化、只能定性的、非理性无逻辑可言的感性反应,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加以量化,籍以发展新一代的设计技术和产品。
感性工学的形成与发展感性工学是在以下几个背景作用下开始形成的:一是工程学的发展:二是工业时代生产理念的转向。
20世纪,人类在工程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发展迅速,在世纪末,其研究与发展开始面临发展方向上的问题;在工业生产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由生产者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设计和生产产品,即以制造为导向的理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动摇,向着市场导向的理念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基础的。
现在,顾客已开始按照他们自己的要求和喜好来挑选产品,真正形成了所谓的“买方市场”,生产者迎合顾客的需要改变自己的生产策略和态度。
三是心理学、脑科学等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人类精神活动学与大脑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
这些学科的发展,实际上还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适应和关注:在当代,人类健康包括心理、生理健康、衰老、智力发育和衰弱、精神疾病、环境建设和改良、改育、艺术等各种社会问题的存在,已不能依靠单一学科来研究和解决,而必须建立一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和各学科相通的平台,形成一个系统,为全面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提供有益和有效的路径。
感性工学应是从设计的角度,联合相关学科建立研究共同体平台的一种尝试。
“感性”在汉语中一般指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形成的认识。
日语中的“感性”也基本同义。
从字面上解,“感性工学”中“感性”是工学的定语,其“工学”不是一般的工学而是“感性”的“工学”。
因此,感性工学中的“感性”,包括“感觉—提供了从外界接受信息(刺激)的能力:敏感性一对刺激力度的觉察做出反应的时间和准确回馈的频率;情感——精神所处的状态,如高兴、悲伤或愤怒等内容。
3感性相对于理性而言,在认识论中有感性人识与理性认识之分。
西方自古以来即将“理性”与“情感”作为二元对立的概念为认识论的基础。
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所开创的所谓“美学”实际上即“感性的认识之学”(Scientia CegnitiOnis sensitivae),主张以理性的“论证思维”来处置非理性的“情感知觉”。
但在“美学”的发展和学科化过程中,原始意义的“感性的认识之学”却一直没有得到张扬,康德继承了鲍氏关于美是基于情感的思想,但却反对鲍氏关于感性认识即是美的理论。
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其巨著《美学》的开篇就表示了对鲍氏“美学”概念的不满,他认为其内涵应当是“美的艺术哲学”,鲍氏的“感性之学”已经被主流的艺术哲学理论所淹没了。
但它却成为“感性工学”最初的渊源。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赫伯特·西蒙发表的《人工科学》著作,不仅成为现代设计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并为工程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路径和新的思考方向。
这也成为“感性工学”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具体而言,最早提出“感性工学”一词的是日本东洋工业KK集团(今马自达汽车集团)前会长山本健一,1986年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发表题为《车的文化论》演讲时,提出了这一概念,并引起很大反响。
1987年,马自达汽车公司横滨研究所率先成立了“感性工学研究室”,此后,日本主要的汽车制造和家电企业相继成立了类似的研究机构。
1993年,在日本文部省成立了“感性工学小委员会”,研究感性工学发展的可能性,其使命至1997年成立全国性的“感性工学学会”为止。
1997年成立了“日本感性工学学会”,1999年召开了第一届感性工学大会,至今已召开了4届,2003年10月在日本筑波召开的第6届亚洲设计大会,亦以“理性和感性与产业的融合”作为本届大会的主旨。
日本的感性工学方面的研究实际上在山本健一提出这一概念之前即已开始,相关的研究和概念如日本物理学界开展的“感应工学”、“诱导工学”研究,设计界开展的“人间工学”、“感觉工学”、“情绪工学”、“生体工学”研究等。
在研究方面,日本近年各学术领域都积极导入了感性工学的理念,特别是在纤维产业、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人类工程学、心理学、认知学、信息等领域,包括一些传统工业领域,如制鞋业、住宅、陶瓷、漆器等也导入这一理念和技术,用于新产品开发。
从哲学美学领域到材料工程学各个方面,“感性”几成流行语,政府机构亦为此注入大量财力支持其研究与发展。
筑波大学原田昭教授主持的文部省项目“感性评价构造模式之构筑”研究,自1997年起用三年时间,联合50余位研究学者,包括工业设计、机器人工程、控制工程、资讯工程、信息管理、认知科学、美学、艺术诸多学科组成大型研究团队,分别就“感性评价”、“程序与感性数据库”、“机器人系统”等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诸如在美术馆设置附有摄像机的机器人让观者远距离遥控来观赏艺术品,记录其过程,以期了解观赏者在鉴赏艺术品时的感性表现和心理机制。
感性工学的概念“感性工学”的发展已有10多年的历史,其内涵也日益为欧美一些企业和院校的科研机构所接受,但“感性工学”还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缺少一致公认的定义,现有众多定义大多是日本学者所给出的,举例如下:日本材料工学研究联络委员会认为,感性工学“经由解析人类的感性,有效结合商品化技术,于商品诸多特性中实现感性的要素。
”广岛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系的长町三生教授认为,感性工学“将人们的想象及感性等心愿,翻译成物理性的设计要素,具体进行开发设计的技术。
”他认为感性工学是一种人机学意义上的以顾客需要为导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技术。
在日本设计学界,学者们将感性、感受作为顾客对新产品的心理感受和意象,意象有时即是一种心理预期。
当一个顾客想购买物品,其必然对想购买的物品有一个意向或预期,如实用的、美的、高档的、精致的等等,感性工学的技术即是要求将这种意向和感受翻译为设计要素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加以运用,因此,长町三生将这种技术定义为“翻译为设计要素的技术”。
4作为一种技术,感性工学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新产品的感性层面进行分类,以建立产品的感性结构来获取设计细节;二是由计算机支持的感性工程系统(Kansei Engineering System,KES):三是感性工程模型。
筱原昭等人认为感性工学是“心与心的交流,支持相互间幸福的技术。
”5这似乎是在强调感性中的“感情”因素。
筑波大学原田昭教授指出,艺术与设计是以感性科学为基础的,感性科学又是在极为广泛的研究领域的联合上成立的。
感性具有主观性,“对感性信息的处理,是依存于每个人所固有的心理模式宋进行的。
因此相同的信息,其解释是不同的,这就是感性的主观性。
”6 这一认识也是在实际调研基础上取得的,1999年7月,他们对29名感性研究者进行了“应该如何给感性定义”的调查,其结论是:1)感性是主观的,是不可以用逻辑加以说明的脑的活动:2)是在先天中加入后天的知识与经验而形成的感觉认知的表现;3)是直观与知性活动的相互作用:4)对于美与愉快感等特征的直观反应与评价的能力:5)是创造形象的心理活动。
这些定义基本上涉及到了“感性”的一些特质。
研究者认为,理性的认知能力与感性的认知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这是由艺术学、心理学、身心障碍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等等学科领域的协同来进行的。
感性行为的规则与思考推理的规则完全不同,应是独立于知识理性之外的,这一认识成为感性工学研究的设想和假说之一。
对作为人类基本能力的“感性认知能力”的重视,并将其与设计与制造工学联系在一起,真正使以人为本的设计走上了新的高程。
原田昭教授指出,20世纪的设计是以造型、映像、服饰以及生活设计等领域为中心而发展的,“2l世纪将是一个以感性科学为基础的时代,其设计将以医学、心理学、身心障碍学、体育科学、经营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宇宙科学、生命科学相融合。
”7 设计学者的这种企盼和预测是可信的、有理由的,这是设计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实际上,早在100多年前,奥地利学者马赫在《感觉的分析》一书中就揭示了感性研究对于全部科学的意义,他不仅“深信全部科学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的基础,需等待着生物学,尤其是感觉的分析作进一步的重要阐明,”。
而且使用科学实证的方法深入研究了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及其感觉的环境要素,诸如颜色、声音、温度、压力、空间、时间等等,并探讨了各个视觉之间以及与其他,OX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感觉、记忆和联想之间的关系等等。
感性与感觉相联系,在一定意义上,感性世界即感觉世界。
“感觉世界是由我们四周不断变化着的事件或刺激以及所有生命对此做出反应这两方面所构成的。
感觉世界是永远变动着的一系列的光、色、形、声、嗅、味和触。
它是我们每天生存的世界,我们成长在这个世界中。
”9“感觉世界就是感觉(sensation)和知觉(perception)托马斯·L·贝纳特认为:的世界。
”所谓感觉,他认为可以定义为将感觉到的信息(即环境中变化着的信息)传达到脑的手段。
感觉到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传达到脑,知觉就随之产生了。
他认为,知觉指明了我们经验到感觉世界的种种方式,有赖于我们对传入的刺激的注意和我们从种种刺激中抽译出信息能力的警觉,因此,可以把知觉看成信息处理的同义词。
”托马斯在研究中,提出了感觉经验的测量方法(1978),对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进行了科学分析,对知觉及其生成、影响等因素间的相互关系都做了细致的研究。
西方学者对感性与知性,感觉与知觉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和丰硕的成果。
这些研究大多建立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不仅与生理学、心理学相联系,亦与其他人文学科相联系。
如20世纪70、80年代关于经验对知觉影响的比较研究,通过对成年动物、新生儿视觉的观察分析,采用视觉剥夺方式的实验,建立视觉加工模型,探讨早期有选择的视觉经验;进而探讨动物和人类的早期视觉经验对某些知觉能力发展的影响、深度知觉和经验以及长期经验对人类知觉的影响等等。
11这些研究对于感性工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基础,与近期感性工学的研究作比较,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感性、感觉、知觉等方面的研究集中于心理学、生理学的范畴,感性工学不仅采用了计算机等现代科研设备,而且将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感知觉研究与工程学即与产品设计、制造结合在一起,使“感性研究”走向实用阶段,同时亦使设计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即将以产品为本的设计真正导向以人为本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