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工学
- 格式:ppt
- 大小:5.66 MB
- 文档页数:74
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概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产品设计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功能满足转变为对用户心理需求的深度挖掘。
在这一转变中,感性工学作为一种新型的设计理念和方法,逐渐受到设计界和企业界的重视。
感性工学起源于日本广岛大学,是一种以用户感性需求为核心,将消费者的感性转化为产品设计要素的技术。
它通过探索人们对产品的情感反应,将这些情感反应转译为具体的产品设计要素,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
在当前的消费多样化格局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的使用需求转变为对个性化、情感化需求的追求。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想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应用感性工学,使产品不仅满足基本功能,还要符合消费者的情感期待。
感性工学已经成为一种以用户为主导的产品设计技术,其目标是构建出满足用户感性诉求的产品模型,使产品与用户实现心理感受和使用功能的匹配。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感性工学已经从最初的建筑室内设计拓展到产品、建筑、环境与城市设计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尤其在产品设计中,感性工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设计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家具等多个行业。
设计师通过运用感性工学的方法,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从而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期待的产品。
感性工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感性工学的理念和方法有效地融入到产品设计中,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这一研究领域涉及到感性工学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
感性工学的概念与起源20世纪后半叶,随着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需求的增长,感性工学应运而生。
日本是感性工学研究的先驱,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对情感和体验的重视。
利用心理学原理,如认知心理学和情感心理学,来理解用户的感性需求。
应用统计学和工程设计方法,将感性需求量化并转化为设计元素。
通过感性工学,设计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创造出更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
感性工学的应用研究第一章引言感性工学是人机交互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感受、需求和行为,并将这些因素融入到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
感性工学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医疗设备等,其研究结合了心理学、人类学、工业设计和人机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
本文将从感性工学的概念、应用领域和方法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能更好地了解感性工学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感性工学的概念感性工学是一门改善人机交互的设计科学,它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感性工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的经济性、实用性和美观性,同时也增强用户的使用满意度和忠诚度。
感性工学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感知、认知和情感。
其中感知是指人通过感官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认知是指人们对信息进行处理、组织和理解的能力,如记忆、思维、判断等;情感是指人在使用产品时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包括喜爱、厌恶、兴奋、平静等不同的情感状态。
感性工学的应用研究使设计过程更加人性化,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同时,感性工学的应用还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利益。
第三章感性工学的应用领域感性工学的应用涉及到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章节主要从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和医疗设备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3.1 交通工具感性工学在交通工具领域应用广泛,既包括小型交通工具如电动自行车和汽车,也包括大型交通工具如客机和高铁。
对于汽车而言,感性工学考虑用户的乘车体验和驾驶体验,注重人机界面的设计和操作的便捷性,提高了汽车的驾驶安全性和乘客舒适性。
此外,感性工学还可以帮助设计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车身、座椅等零部件,为汽车用户提供更为贴心的使用体验。
3.2 家用电器感性工学在家用电器领域中的应用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在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家居电器的设计过程中,感性工学可以帮助设计人员确定用户对电器使用的需求、期望以及使用中产生的体验等方面的问题。
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是界于设计学、工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
日本筑波大学研究生院感性认知与神经科学部主席、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原田昭认为,这种综合与交叉涉及艺术科学、心理学、残疾研究、基础医学、运动生理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
1广岛大学的长田丁三生教授认为感性工学主要是“一种以顾客定位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技术,一种将顾客的感受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的翻译技术”。
2 “感性工学”是日本设计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尤其是90年代所致力开拓的设计新方向、新学科之一。
它将过去定为难以量化、只能定性的、非理性无逻辑可言的感性反应,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加以量化,籍以发展新一代的设计技术和产品。
感性工学的形成与发展感性工学是在以下几个背景作用下开始形成的:一是工程学的发展:二是工业时代生产理念的转向。
20世纪,人类在工程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发展迅速,在世纪末,其研究与发展开始面临发展方向上的问题;在工业生产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由生产者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设计和生产产品,即以制造为导向的理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动摇,向着市场导向的理念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基础的。
现在,顾客已开始按照他们自己的要求和喜好来挑选产品,真正形成了所谓的“买方市场”,生产者迎合顾客的需要改变自己的生产策略和态度。
三是心理学、脑科学等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人类精神活动学与大脑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
这些学科的发展,实际上还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适应和关注:在当代,人类健康包括心理、生理健康、衰老、智力发育和衰弱、精神疾病、环境建设和改良、改育、艺术等各种社会问题的存在,已不能依靠单一学科来研究和解决,而必须建立一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和各学科相通的平台,形成一个系统,为全面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提供有益和有效的路径。
感性工学应是从设计的角度,联合相关学科建立研究共同体平台的一种尝试。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摘要】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领域,它通过情感、感知和体验的研究,影响着服装设计师的创意灵感和设计方向。
本文从感性工学对服装设计师的影响、在衣服款式设计中的运用、在面料选择和色彩搭配中的应用、在服装细节设计中的运用以及在品牌营销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感性工学为服装创意设计带来了更深入、更丰富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品牌塑造和市场竞争。
未来,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将进一步推动服装设计的创新和个性化发展。
感性工学的潜在应用在未来将为服装设计带来更多可能性和机遇,为时尚产业注入更多的活力与创意。
【关键词】感性工学、服装创意设计、影响、款式设计、面料选择、色彩搭配、细节设计、品牌营销、价值、发展前景、未来应用。
1. 引言1.1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它着重于通过感官的体验来影响人们的情感和行为。
在服装设计领域,感性工学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从而创造出更具有情感共鸣的作品。
通过运用感性工学,设计师可以在款式设计、面料选择、色彩搭配、细节设计和品牌营销等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意。
感性工学对服装设计师的影响在于,它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通过研究消费者的情感反应,设计师可以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审美和情感需求的服装款式。
感性工学在衣服款式设计中的运用包括考虑服装的线条、剪裁、图案等元素,以激发消费者的视觉感受和情感共鸣。
在面料选择和色彩搭配方面,感性工学可以帮助设计师选择具有特定触感和视觉效果的面料,并进行色彩搭配,以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
感性工学还可以指导设计师在服装细节设计中运用各种元素,如纽扣、饰边、绣花等,以带来更丰富的感官体验。
感性工学在品牌营销中的应用也不可忽视。
设计师可以通过感性工学的研究,设计出符合品牌调性和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产品,并通过情感化的营销手段来吸引消费者,提升品牌价值。
感性工学方法之考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升级,尤其是在汽车、手机、家居等行业。
在这些领域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外观、触感、使用体验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如何满足消费者的这些需求,成为各大厂商面临的难题。
而感性工学方法的应用,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感性工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它将人的感觉、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因素纳入设计过程中,以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在感性工学中,设计师需要通过对用户进行调查、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用户对于产品的感受和需求,并将这些信息融入到设计之中。
具体而言,感性工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明确设计目标:设计师需要明确产品的定位和目标用户,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
2、收集用户感受:设计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用户对于产品的感受和意见,并进行分析和整理。
3、建立感觉数据库:设计师需要建立起感觉数据库,将用户对于产品的不同感受进行分类和整理,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4、感性分析:设计师需要对收集到的感觉数据进行感性分析,将用户的感受与产品设计要素相匹配,找到影响用户感觉的关键因素。
5、设计优化:根据感性分析的结果,设计师需要对产品设计进行优化,改进产品的外观、功能、材质等方面,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体验。
感性工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感受,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感性工学方法也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然而,感性工学方法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比如对于感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产品的感受也会存在差异。
因此,设计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感性工学方法,以取得最佳的设计效果。
总之感性工学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设计工具它通过考虑用户的感受和需求来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和满意度在汽车手机家居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感性工学:连接感性与理性的桥梁在当今高度发达的技术与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产品、服务和环境的期望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基于感性工学的女性眼镜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对外观和配饰的需求日益增长。
眼镜作为现代女性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配饰之一,其设计不仅关乎功能性,更关乎情感与审美。
感性工学作为一种将消费者感性需求与产品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为女性眼镜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感性工学的女性眼镜设计研究,以期为女性眼镜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感性工学的概念及在眼镜设计中的应用感性工学是研究消费者心理和生理感受,将消费者对产品的感性需求转化为设计要素的学科。
在眼镜设计领域,感性工学主要关注消费者对眼镜外观、材质、色彩等元素的情感反应,从而指导设计师进行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设计。
在女性眼镜设计中,感性工学可以用于分析女性消费者的审美偏好、情感需求、心理特点等,进而将这些因素融入眼镜设计中,使眼镜更符合女性的审美和情感需求。
例如,通过分析女性消费者对不同款式、颜色、材质的偏好,设计师可以设计出更符合女性心理期待和情感需求的眼镜。
三、基于感性工学的女性眼镜设计研究1. 调研与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对目标女性消费者进行调研,了解她们的审美偏好、情感需求、心理特点等。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消费者的年龄、职业、收入、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以便更好地了解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在收集到数据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消费者对眼镜设计的感性需求。
这包括对眼镜款式、颜色、材质、功能等方面的偏好。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消费者对眼镜设计的整体趋势和个体差异。
2. 设计实践根据调研和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开始进行设计实践。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消费者的感性需求转化为设计要素,如款式、颜色、材质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眼镜的实用性、舒适性等因素,以确保设计的眼镜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又能满足其使用需求。
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设计方法和技术,如仿生设计、情感化设计、色彩搭配等。
《基于感性工学的女性眼镜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女性对于眼镜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其功能性,更多的是对眼镜的审美、舒适度及个性化需求。
因此,本文旨在基于感性工学,探讨女性眼镜设计的要素及方法,以期为女性眼镜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感性工学的概念及方法感性工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将心理学、美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以研究消费者对产品的感性认知和情感反应。
在女性眼镜设计的研究中,感性工学主要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方法,了解女性对眼镜的审美需求、心理感受及使用习惯等。
三、女性眼镜设计的要素1. 审美需求:女性对眼镜的审美需求主要体现在款式、颜色、材质等方面。
通过感性工学的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年龄段、职业、文化背景的女性对眼镜的审美需求存在差异。
因此,设计师需要针对目标用户群体进行设计,以满足其审美需求。
2. 舒适度:眼镜的舒适度是影响女性使用体验的重要因素。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镜框的尺寸、重量、鼻托的形状等因素,以确保眼镜能够贴合用户的面部轮廓,提供舒适的佩戴体验。
3. 个性化需求:随着个性化消费的兴起,女性对眼镜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
设计师需要通过了解用户的性格、爱好、生活方式等方面,为她们提供具有个性的眼镜设计。
四、基于感性工学的女性眼镜设计方法1. 市场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目标用户群体的基本情况、审美需求、使用习惯等。
2. 实验设计:根据市场调研结果,设计多款不同风格、颜色、材质的眼镜样品。
3. 用户测试:邀请目标用户群体进行试戴,收集其对样品的反馈意见,包括舒适度、审美感受、个性化需求等方面。
4. 数据分析:对用户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用户对不同设计要素的偏好和需求。
5. 设计优化: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品牌女性眼镜设计为例,该品牌通过感性工学的方法,对目标用户群体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用户测试。
文章编号:100628309(2007)0320047203作者简介:王松琴(1978- ),女,河南三门峡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电子信箱)wangsq@mail .sysu .edu .cn 。
感性工学:以用户为导向的工效学技术王松琴1,何灿群2(1.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广州 5102752.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摘要:感性工学是把用户对产品的感性意象转化为产品的设计要素。
本文对感性工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感性工学;感性工学系统;感性工学建模;虚拟感性工学;协同感性工学设计中国分类号:T B18;B849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感性(Kansei )是指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心理感觉与意象,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 )是把消费者对产品的感觉/感性转换为产品设计要素的一种技术、理论与方法[1~2]。
该领域把工程心理学与设计科学结合起来,在工程心理学的基础上来探讨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产品更加人性化。
Naga machi [2]认为感性工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①如何获得消费者在工效、心理方面对产品的感性与意象;②如何根据消费者的感性与意象来确定产品的设计要点;③如何建立一套人因技术的感性工学系统;④如何根据社会变化及人们的偏好趋势来修正已有的感性工学系统。
2 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2.1 范畴区分法(Category Classificati on )该方法是把用户对产品的感性与意象以树状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并采用层次递推的方法,把其转化为设计要点。
Naga machi (1995)[2]把感性工学应用于汽车设计时,提出新车应达到“人车合一”的状态(零水平感性),为了实现这个总感性,又提出了“紧凑感性”、“速度感性”等子感性,而为了实现这些子感性,又提出了下一级的概念,……,直到获得设计的具体要求(如把“紧凑感性”转化为设计要素:3.8m 长、2个座位)[2]。
∴∴∴∴∴∴∴2006年拾月 总第162期AR T&D E S I G N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转化,同时,随着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的发展和成熟,逐渐形成了人类精神活动与脑科学日益交融的趋势。
这些学科的发展和彼此交融,使感性工学应运而生,这实质上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适应和关注。
①感性工学的目的是根据消费者或用户的感受和需求来设计和开发产品,以往的设计和开发也关注消费者或用户的需求,但更多地局限在对产品的功能和形式的关注方面,从而极大地削弱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感受和需求。
而感性工学则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技术,它可将人们模糊不清的感性需求及意象转化为细部设计的要素,它所关注的是真正来自于消费者或用户本身的需求和感受。
一、感性工学的研究流程通常,感性工学的研究流程包括以下四个步骤:⑴ 根据人机工程学和心理学的评估方法获得消费者对产品的感受;⑵ 在得到消费者的感性描述之后,采用调查或者实验法来确定产品的设计特性;⑶ 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如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通用算法、模糊逻辑等,来构建作为工效学技术的感性工学系统;⑷ 感性工学系统建立起来后,根据当前社会潮流或个人的偏好倾向来调整该系统,要求每隔几年就对感性数据库进行更新。
二、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采用以下方法来构建产品的感性工学系统:⑴ 范畴区分法(CategoryClassification):根据新产品的感性层面来进行分类,以建立产品的感性结构来获取设计细节。
常用的手段是把用户对产品的感性认识以树状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并采用层次递推的方法,把用户这一感性工学计算机的期望转化为设计细节。
②⑵ 感性工学计算机):这是一种计算、知识库、设计与系统,如为了提高彩色智能打印机的图像质量,先采用语义差异量表来评价女孩的脸部肤色,然后根据色调、饱和度、明度等进行归类,并通过三角形模糊隶属函数表示出来,应用于彩色智能打印机。
③⑷ 虚拟感性工学(Virtual KE):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基于感性工学的设计构想应用于仿真装置,在多媒体虚拟空间中对设计进行评价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