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工学ppt
- 格式:pptx
- 大小:287.95 KB
- 文档页数:10
文章编号:100628309(2007)0320047203作者简介:王松琴(1978- ),女,河南三门峡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电子信箱)wangsq@mail .sysu .edu .cn 。
感性工学:以用户为导向的工效学技术王松琴1,何灿群2(1.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广州 5102752.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摘要:感性工学是把用户对产品的感性意象转化为产品的设计要素。
本文对感性工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感性工学;感性工学系统;感性工学建模;虚拟感性工学;协同感性工学设计中国分类号:T B18;B849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感性(Kansei )是指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心理感觉与意象,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 )是把消费者对产品的感觉/感性转换为产品设计要素的一种技术、理论与方法[1~2]。
该领域把工程心理学与设计科学结合起来,在工程心理学的基础上来探讨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产品更加人性化。
Naga machi [2]认为感性工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①如何获得消费者在工效、心理方面对产品的感性与意象;②如何根据消费者的感性与意象来确定产品的设计要点;③如何建立一套人因技术的感性工学系统;④如何根据社会变化及人们的偏好趋势来修正已有的感性工学系统。
2 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2.1 范畴区分法(Category Classificati on )该方法是把用户对产品的感性与意象以树状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并采用层次递推的方法,把其转化为设计要点。
Naga machi (1995)[2]把感性工学应用于汽车设计时,提出新车应达到“人车合一”的状态(零水平感性),为了实现这个总感性,又提出了“紧凑感性”、“速度感性”等子感性,而为了实现这些子感性,又提出了下一级的概念,……,直到获得设计的具体要求(如把“紧凑感性”转化为设计要素:3.8m 长、2个座位)[2]。
扩展教学模块(感性工学,可用性研究)重点与难点分析一、感性工学的含义1.感性工学以消费者的情感反应与认知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统计分析及计算机技术的运作,建构出符合消费者感觉意象的产品,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感觉工学”或“情感可用性技术”。
2.以工学的手法,设法将人的各种感性定量化(感性量),再寻找出这个感性量与工学中所使用的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作为工程研究的基础。
它是一种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来探讨“人”的感性与“物”的设计特性间关系的理论及方法。
感性工学是一项将消费者的感觉与情感需求(感性)应用在待研发的产品中的功能强大的人机工程学技术。
但是它与传统的人机工程学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传统的人机工程学所关注焦点是产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总是集中在如何使消费类产品(如汽车)的造型与结构“易于人们使用”,符合人的生理特征,却很少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与感情进行考虑。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情感享受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人机工程学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这一感性需求,产品带给使用者的愉悦性不仅单指易用性。
为了使使用产品的使用能够带来积极的愉悦性,感性工学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感性工学的目标1.确定哪些产品设计要素能引发用户某种特别的感性反应,然后努力在产品设计中包含这些要素。
2.用户内在感性的产生依赖的并不仅是一种设计要素,而是多种设计要素之间的组合与平衡。
三、感性工学研究内容1.从感性工学研究技术划分a.产品感觉特性如何描述?b.顾客从哪些方面评价产品的感觉特性?c.如何寻找顾客感觉偏好与产品感觉特性的关系?d.如何确立产品感觉特性与设计变量的关系?e.如何调整设计变量参数来改善产品感觉特性?2.从研究对象范畴划分产品造型设计;色彩设计;材质设计;综合多要素的感性设计。
四、感性工学的研究步骤五、可用性概念的代表性定义1.Shakel认为可用性是指产品很容易有效地被特定范围的用户使用,经过特定培训和用户支持,在特定的环境情景中,去完成特定范围的任务。
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是界于设计学、工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
日本筑波大学研究生院感性认知与神经科学部主席、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原田昭认为,这种综合与交叉涉及艺术科学、心理学、残疾研究、基础医学、运动生理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
1广岛大学的长田丁三生教授认为感性工学主要是“一种以顾客定位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技术,一种将顾客的感受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的翻译技术”。
2 “感性工学”是日本设计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尤其是90年代所致力开拓的设计新方向、新学科之一。
它将过去定为难以量化、只能定性的、非理性无逻辑可言的感性反应,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加以量化,籍以发展新一代的设计技术和产品。
感性工学的形成与发展感性工学是在以下几个背景作用下开始形成的:一是工程学的发展:二是工业时代生产理念的转向。
20世纪,人类在工程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发展迅速,在世纪末,其研究与发展开始面临发展方向上的问题;在工业生产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由生产者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设计和生产产品,即以制造为导向的理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动摇,向着市场导向的理念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基础的。
现在,顾客已开始按照他们自己的要求和喜好来挑选产品,真正形成了所谓的“买方市场”,生产者迎合顾客的需要改变自己的生产策略和态度。
三是心理学、脑科学等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人类精神活动学与大脑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
这些学科的发展,实际上还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适应和关注:在当代,人类健康包括心理、生理健康、衰老、智力发育和衰弱、精神疾病、环境建设和改良、改育、艺术等各种社会问题的存在,已不能依靠单一学科来研究和解决,而必须建立一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和各学科相通的平台,形成一个系统,为全面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提供有益和有效的路径。
感性工学应是从设计的角度,联合相关学科建立研究共同体平台的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