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
- 格式:pptx
- 大小:14.07 MB
- 文档页数:20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古诗包括《鹿柴》、《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嫦娥》、《出塞》和《凉州词》。
具体内容如下:
1.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是唐代的王维。
2.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是唐代的白居易。
3.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是宋代的苏轼。
4. 《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作者是宋代的卢梅坡。
5.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作者是唐代的李商隐。
6.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是唐代的王昌龄。
7. 《凉州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是唐代的王翰。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描绘了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和丰富情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题西林壁》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们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教案1师:岭和峰有什么区别?生:岭就是山岭,峰就是山峰。
师:那山岭和山峰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谁能用一些词语来表达一下?生:山岭是无边无际的。
师:无边无际?生:一望无际。
师:一望无际?谁能表达得更确切一些呢?它其实是……生:山岭是长的,一排的。
师:一排的,高高低低的,因此可以形容它“连绵不断”;那山峰呢?生:高耸入云。
生:直插云天。
师:好的,山峰是高耸的,这两个词形容了山峰的特点。
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横着看,庐山的山岭——生:连绵不断(引导学生缓缓张开双臂,又做波浪状,表示山岭起伏);师:侧过身来观赏,庐山的山峰——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学生双手搭成一个尖角,迅速上举)。
师:呵,可以选择你认可的词汇。
那“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其他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又分别会是什么印象呢?闭上眼睛,一遍一遍吟诵这两句诗,你想象自身就在庐山道上跋涉游览,远远地望……凑近了看……抬起头……俯下身……你的眼前仿佛看到……生:无边无际的山。
师:唉,这个词用在这里比较合适了。
你远远看到了什么?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是啊,庐山水汽丰富,庐山云海可是天下一绝啊。
远望庐山,云雾缭绕;走在山道上,近看又如何?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
一抬头——俯下身——生:我看到鸟在天上飞过,一转眼就飞到山林里了。
生:我看到山崖很陡峭,一直往上就看不见了,不知道有多高。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你肯定想起了李白,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再了解不过了。
飞瀑之下又会有什么呢?生:大水潭。
生:很深的峡谷,有水汽不断冒上来,我看到过的。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庐山时的所见所感。
诗中通过壁上题诗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庐山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本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古诗词。
但对于这首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深刻的哲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人题诗的行为和心态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使其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掌握生僻字词的意思,理解诗中的哲理。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3.诗中哲理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
2.准备诗歌的解释和注释。
3.准备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美丽景色。
然后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然后教师逐句解释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歌,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气。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中的哲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要背诵诗歌,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思。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精心的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这是一首哲理诗,编排在“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中。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1、了解作者苏轼及写这首诗的背景。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基于自己对古诗教学的理解,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源头,采用激趣——晓意——明理——提升的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品读诗句,在读中知情,在读中悟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知识拓展、内化、深化、最终到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升华情感的目的。
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
为表达新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悟情悟理,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过程分为六大局部,我先来说第一大局部。
(一)欣赏中激趣新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都游览过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地方。
我把话题一转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你们仔细观察,看这是那个地方的风景。
(出示课件)看完前三张图片,学生可能还不太清楚这到底是哪个地方,但当他们看到第四张图片的时候,就会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庐山的风景。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题西林壁知识点《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题西林壁》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9《题西林壁》说课稿(8)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文。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轼所作,描绘了作者在西林寺壁上题诗的情景。
本诗意境深远,寓意丰富,通过壁上题诗这一小事,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宇宙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四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分析能力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文意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感受古诗文的美,领悟诗文中的道理,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题西林壁》;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和寓意。
2.教学难点:诗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诗文意境的深入领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文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林寺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西林寺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认读生字词,理解诗文基本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意境。
5.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文,增强语感,提高记忆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9《题西林壁》说课稿(7)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描绘了他游览西林寺时的所见所感。
诗歌以壮丽的山水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句子,形象地揭示了观察问题应全面、客观,不能主观片面的哲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还在培养中,需要通过细致的讲解和引导,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此外,学生对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句子的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哲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讨论、思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哲理,培养他们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的理解和领悟。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中的山水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2.初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理解内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说出诗中描述的景色和诗人的感受,讨论诗中的意象和哲理。
4.品味诗句:重点讲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山水画面,感受诗句的意境,领悟其中的哲理。
5.朗读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和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9《题西林壁》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9课,这是一首由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
本诗以作者在西林寺壁上题诗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诗意,适合四年级的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对诗歌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的意境较深,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文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文人墨客题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不太了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
2.原因:这首诗的意境较深,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描绘山水风景的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重点阐述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悟。
6.诗歌背诵: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作品,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对着西林壁题字的情景。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这首诗意境高远,语言优美,富有深刻的哲理,是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较早的文人山水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节奏、韵律有一定的感受力,但对于山水诗的意境和哲理的理解还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大意,把握诗文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美,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大意,把握诗文的结构。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哲理,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引入《题西林壁》这首诗。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等,理解诗文大意。
然后,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合作探讨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哲理。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中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词汇。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通过阅读理解完成相关问题。
3.能够练习朗读课文,提高语音语调。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2.通过理解课文中的意境,感受古人对风景的描写和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基本意义。
2.熟练朗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难点1.理解课文中简洁深刻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
2.掌握一定的古诗阅读技巧,理解古代文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词语解释等多种方式引入“西林壁”题材,激起学生对景观的好奇与向往。
2. 学习(1)预习导入请学生了解《题西林壁》诗人、背景等相关知识。
#### (2)课文学习##### 1. 集体课文朗读 ##### 2.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 ##### 3. 学生理解、分析、讨论 ##### 4. 学生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 拓展(1)相关活动1.诗歌朗诵比赛2.绘画、手工制作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活动4. 巩固课后作业: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 5. 课堂小结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梳理思维。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入古诗《题西林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学生表现积极,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自信。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有一定困难,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相关训练。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评课稿一、课文基本信息•课文名称:《题西林壁》•出版版本: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二、课文内容概述《题西林壁》是一篇描写唐代文人在西林壁上题字的诗歌。
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古代壁上留存的诗歌,引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题西林壁》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能够感受并理解古代文人的创作热情和文化积淀;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兴趣;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1.理解《题西林壁》的基本意义;2.分析《题西林壁》诗句的内涵;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探究能力;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小诗。
五、教学准备1.课件和电子设备;2.准备多媒体资料,如图片或录音等来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3.打印并复印相关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六、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所学内容,并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学习的课文《题西林壁》。
2. 课文欣赏(10分钟)播放录音或逐句朗读课文,并辅以适当的语音语调和手势表演,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3. 学习课文(15分钟)•读一读:学生自行或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默读:学生默读课文,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分析词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句,解释词义和理解诗句的内涵。
4. 探究课文(20分钟)•背景了解:通过讲解或讨论,让学生了解唐代西林壁、文人壁题的背景和意义。
•学习历史文化: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唐代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分析诗意:带领学生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和感悟。
5. 阅读理解(15分钟)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6. 创作小诗(2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句型和词汇,创作自己的小诗。
可以自由发挥,也可以参考《题西林壁》的风格。
7. 总结反思(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写的小诗,并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
2022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说课稿_四年级上册人教版2022年语文《题西林壁》说课大家好!我今日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观潮》。
下面我将从八个方面来讲解并描述。
一、说教材。
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观看与发觉〞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看大自然景物和发觉大自然奇妙的。
《题西林壁》是诗人XX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改变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索和领悟。
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题西林壁》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特别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有两首古诗,我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学段目标、教材给出的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要求、综合学生的实际、单元编排和教材分析,确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1、能借助注释,图片理解诗意。
2、稳固学习古诗的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稳固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本课教学难点是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即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教学预备教师预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备:查找有关XX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四、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存,已经具备了肯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五、说教法。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核心目标即培育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积存,培育语感以及本教材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要求。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轼所作,描绘了诗人游历西林壁时的所见所感。
诗中通过描绘山水的壮丽和寺院的宁静,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情感。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充满了画意,适合四年级的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朗读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诗的深层意境的把握。
2.针对重难点,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等,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诗歌图片、字典等。
2.提前让学生预习,了解诗的内容和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诗歌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色。
然后,提问学生对诗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诗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然后,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注意模仿诗人的语气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