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格式:ppt
- 大小:6.30 MB
- 文档页数:43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节
本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三维物体,它的外形呈现出一个略微扁扁的椭圆形。
这种形状被称为“地球椭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1.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千米,这个数字是地球周长的四百分之一。
2.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百万平方千米,这个数字是地球体积的四百分之一。
3. 地球的体积约为1.08321×10¹²立方千米,这个数字是地球质量的四百分之一。
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这个运动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的时间。
2.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一周的运动,这个运动周期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时间。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2)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除此之外,月食、海边看行船和“站的看,看得远”都可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但是最准确也是最科学的是地球卫星照片。
(3)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km (地心到北极的距离(极半径)为6357km ,赤道半径为6378km ),亿km 2。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 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是没有的。
(4)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
(3)、(4)也是地球与地球仪的区别。
(5)认识地球仪上的一些点和线,由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纬线、经线 三、 纬线、纬度a 、赤道、纬线的定义;赤道与纬线的关系。
b 、纬线的特点:形状:圆圈;指示方向:东西方向;长度变化: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在南、北两极分别缩短成点;纬线条数:无数条。
c 、纬度:①纬度的划分:赤道的纬度定义为0°,作为纬度的起始线。
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称为北纬和南纬,分别用“N ”和“S ”表示。
那么,北极为90°N (读法:北纬90°);南极为90°S (读法:南纬90°)。
②纬度变化规律:纬度由赤道分别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北极增大到90°N 。
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南极增大到90°S 。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
当初人们确认地球的形状为圆球形,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进步,有人比喻为第一级近似。
到18世纪末,人们普遍认识到地球为极轴方向扁缩的椭球,这是第二级近似。
为了数学上计算方便,人们用"旋转椭球体'这一几何形体来代表地球的形状。
所谓旋转椭球体是将一个椭圆以它的短轴为轴旋转而成的球体。
地球因自转而变扁,这符合逻辑和事实,但地球不是流体,所以旋转椭球体的光滑表面并不完全和地球真实形状一致。
地球表面有大陆和海洋,地势有高有低,其形状是非常不规则的。
后来通过重力测量采用"大地水准体'(Geoid)这个概念来代表地球的形状(图1-1),这是第三级近似。
大地水准体是指由平均海面所封闭的球体形状。
海面上的重力位各处都是相等的,即海面在重力作用下是一个等位面,把这个等位面延伸通过大陆,就形成一个封闭曲面,这个曲面叫大地水准面。
由于地球表面有71%为海洋所占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大地水准面代表了地球的形状,而且这个面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面。
但它仍然是介于旋转椭球体和地球真实形状之间的一个中间形态。
近年来,由于人造卫星等空间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推动了关于地球形状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数据。
概括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大地水准面不是一个稳定的旋转椭球面,而是有地方隆起,有地方凹陷,相差可达100m以上;(2)地球赤道横截面不是正圆形,而是近似椭圆形,长轴指向西经20和东经160方向,长短轴之差为430m;(3)赤道面不是地球的对称面,从包含南北极的垂直于赤道平面的纵剖面来看,其形状与标准椭球体相比较,位于南极的南极大陆比基准面凹进24m;而位于北极的没有大陆的北冰洋却高出基准面14m。
同时,从赤道到南纬60之间高出基准面,而从赤道到北纬45之间低于基准面。
用夸大了的比例尺来看,这一形状是一个近似"梨'的形状(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