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7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
2. 能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过程与方法:1. 运用地球仪和地图,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欲望。
2.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
难点:1. 地球的椭球形状的理解和运用。
2. 地球大小的数据记忆和换算。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地球仪、地图、地球图片等教学资源。
2. 教学PPT或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 预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相关知识。
2. 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回答相关问题。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介绍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练习与巩固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地球仪,标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短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评估其对地球基本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理专家或环境保护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理环境的认识。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地理概念。
2.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概念。
2. 地球的大小: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
3. 地球的地理位置:南北纬度、东西经度、坐标系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地理位置。
2. 难点:地球形状的理解,地球大小的记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图像和数据。
2. 利用模型、挂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理位置,展示相关图像和数据。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演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点评。
4. 练习:学生完成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形状和大小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形状和大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注意地球的形状、纬度和经度。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地球特征。
2. 活动二:制作地球模型学生分组,利用轻质材料如纸板、气球等制作地球模型。
通过制作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七、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小组讨论、口头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
2. 评估内容:学生对地球形状、大小和地理位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地理教案: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图上的投影问题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图上的投影问题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对于我们理解地理知识、认识世界的地理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地图上,为了将地球的表面展示出来,经过了一种称为投影的处理过程。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以及地图上的投影问题。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让学生充分了解地球的真实形态,培养地理意识和地球观念。
一、探索地球的形状1. 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的形状并非完全是一个标准的球体,而是稍微扁平的椭球体形状。
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导致了赤道区域与两极区域的周长不同,使得地球在两极附近稍稍扁平。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学生感受地球的形状。
2. 地球的参考椭球体为了描述地球的形状,科学家们构建了一种参考椭球体模型,以平均地球的形状为基础。
介绍国际卫星地球观测技术提供的地球形状数据,以及参考椭球体的参数,如长半轴、短半轴等。
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确定和描述的。
二、地球大小的测量与计算1. 地球的直径与周长通过对地球表面的测量,可以得知地球的直径和周长。
介绍科学家们使用的测量方法,如地球测量卫星、测地仪等。
通过实际数据计算地球的直径和周长。
2. 地球的面积地球的面积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关系到国土面积、陆地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了解世界各国的国土面积,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面积与其它行星的比较,进一步认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特殊性。
三、地图上的投影问题1. 地图的投影原理地图上的投影是为了将地球的曲面展示在平面上。
介绍地图的投影原理,如等角、等积等不同的投影方式,以及不同投影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2. 常见地图投影类型介绍常见的地图投影类型,如墨卡托投影、兰勃托投影、极射卫星投影等。
通过对比不同投影类型的地图,让学生理解各种投影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对地图上各地区的形状和大小产生的影响。
3. 球面投影仪的使用制作简易的球面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图投影方式的变化。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优秀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形状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让学生知道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略有差异。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差异约为21千米。
1.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形状。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形状。
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
第二章:地球的大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直径和表面积。
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平均海拔。
2.2 教学内容: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千米。
地球的平均海拔约为8,480米。
2.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直径和表面积。
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地球的平均海拔。
第三章:地球的自转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知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即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3.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自转。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四章:地球的公转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公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知道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4.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365天。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4.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公转。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公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五章:地球的运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建立正确的地球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
2. 地球的大小: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难点:地球椭球体的概念及计算。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图片等,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地球形状和大小。
3. 实验法:进行地球模型制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图片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介绍椭球体、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概念。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地球形状和大小。
4. 地球模型制作: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模型,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6. 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椭球体2. 赤道3. 极半径4. 赤道半径7. 课后作业:1. 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绘制地球仪,标注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
3. 搜集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观察、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评估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八、教学拓展:1. 结合地理、天文等相关学科,拓展学生知识面。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开展科普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情。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目标】1、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识记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3、通过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用具】地球仪,教学挂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新课导入: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启发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热情。
2、阅读课本第3页,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分几个阶段。
(讲述)自从人类产生开始,人们对于地球的形状的探索就从没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视线所限,人们以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圆地方”之说。
后来,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可能是圆的,于是出现了“浑天说”。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1、认识过程:古代:天圆地方-浑天说近代:麦哲伦环球航行现代:人类进入太空,精确反映地球的性状(讲述)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这是近代属于第二个阶段,它虽然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不能精确的`反映地球的性状和大小。
到了现代,人类进入太空,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测得地球的性状和大小。
板书:2、地球的性状:不规则的球体二、地球的大小阅读第5页地球图,找出三个半径和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板书:1、大小:半径:周长(总结)通过人们的测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不但两极和赤道长度不同,即使两极也不对称,北极大约比南极长40米。
因为相差比较少,所以当缩小到地球仪大小的时候,就可以看成一个正球体了。
【作业设置】描绘地球示意图,标出各种数据阅读课本,相互讨论,分成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看课本的插图,讨论什么是天圆地方和浑天说。
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了解麦哲伦对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贡献,这属于第二个阶段。
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例如:远方驶来的帆船,月食等。
讨论找出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 ―6371千米。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的科学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两极略微扁平,赤道略微膨胀。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平方公里。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公转一周约为365.25天。
4. 地球的地理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是太阳系中第三颗行星。
5. 地球的卫星:地球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还有多颗人造卫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通过地球仪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和了解。
4. 进行户外观察,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地球仪等教具,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讲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两极略微扁平,赤道略微膨胀,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平方公里。
3.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讲解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公转一周约为365.25天。
4. 讲解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卫星:讲解地球位于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是太阳系中第三颗行星,地球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还有多颗人造卫星。
5. 小组讨论和户外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和了解,并进行户外观察,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卫星。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3、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教学难点: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导入:七年级语文《带上她的眼睛》里这样描述:“这个决定对她来说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得笑出声来。
”这里所说的“地球”,大家了解它的形状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地球的形状阅读:“盖天说”与“浑天说”提问:1、什么是“盖天说”与“浑天说”?2、你认为古人是怎样证明他们的学说的?小结:盖天说认为地在下面,天在上面,自然就是认为地是平的,天像罩子一样罩在上面;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都绕着地在转,所以地就是蛋黄,天是蛋壳。
你相信他们说的吗?你能推翻他们的说法吗?我们来看看后人又是怎样推翻他们的说法的。
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什么?小结:证明地球是圆的。
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小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处的帆船,首先看到的是桅杆,然后才是船体;人造地球卫星拍的地球照片。
至此,人类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终于确认地球是一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阅读:地球的真是形状讲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所以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教案
课型:学习新知识课
课题:(浙教版)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上课时间:2012年11月1日下午第一节
学校: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
班级:七(4)班
教师:刘振东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正式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
教师要将教材的内容尽可能生动、明确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并学会联系实际感受地球的形状,探究能真正证明地球形状的论据。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学方法:
由教师讲述为主,并适当提问学生,引导学生针对存在的地理现象进行思考,了解和探究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学用具:
鸡蛋、地球仪、咖啡罐、纸条、四方板、圆盖
教学过程:
(划线部分的内容为板书内容)
一、导入
用猜歌词游戏引入课题:
教师(唱):我和你,心连心,同住······
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村
然后由教师为学生讲解地球村其实只是一个比喻,地球是一个硕大的椭球体。
教师展示一颗外形较圆的鸡蛋——地球是一个外形酷似鸡蛋的椭球体,但比鸡蛋大不止千百倍。
以后会学到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把地球的内部分为三层,与鸡蛋的内部结构也很像。
二、讲解
(一)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我国古代:
1.“盖天说”——“天圆地方”——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像是一个方正的木板。
(用圆盖和四方板做示范辅助讲解)
问:那圆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
(不需回答)
“盖天说”缺乏科学依据。
2.“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用鸡蛋道具辅助讲解)
教师讲解:“浑天说”与“盖天说”的区别在于“盖天说”认为天是半球形的天盖,且天总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浑天说”认为天是整球形的天体,且天包着地,天外地内。
另外,“盖天说”认为地是平面的,是四方的;而“浑天说”认为地是曲面的,是圆的。
“浑天说”的提出者张衡根据太阳和月球的形状,推测地球是球体。
国外古代:
在古代,国外也有人认为地球是球体,如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等人。
毕达哥拉斯是认为大地是曲面的第一人,他提出的依据是海边看轮船时,船去标杆最后消失,船来标杆最先出现,如果站得更高一些,刚刚消失的标杆又看到了。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依据是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圆弧。
(简略介绍月食现象并在黑板上画个圆表示月球,用圆盖道具当做地球的影子给同学们做示范。
)
近代探索: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84页关于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部分的阅读材料。
3.证明地球是球体——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链接历史: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是指欧洲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
讲解阅读部分的内容,带领学生看地图。
同时简单帮学生复习一下如何看地图(注意图上的0度经线)
提问:
①想一想,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照着地图先给学生讲解一下地球上的四大洋)(点名让一名学生回答)
答案: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②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如果不能,那地球还可能是什么形状的?
(点名让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只能证明地球是一个可以闭合的立体,它还有可能是个圆柱体、圆锥体、圆台······
(展示咖啡罐道具)
以上所述都不足以证明地球是球体,只有当人类亲自踏上太空,亲眼看到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时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让学生看课本封面的图片,此即宇航员从外太空看到的地球。
)4.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利用鸡蛋道具和地球仪辅助讲解
地球的实际形状酷似鸡蛋的形状,但为了方便,地球仪被做成了规则的球体。
展示地球仪,该地球仪的比例尺是九千万分之一,由此引出下面的内容。
(二)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在黑板上板书5.1*1015平方米,体现数据之大。
(教师打趣道:51后带十四个零,如果是银行账户上的数字多好啊!)2.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展示纸条道具
(纸条的长度为6.4厘米,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该纸条的一亿倍。
)3.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提问:拿姚明的身高来做参考系,姚明的身高为2.29米,问多少个姚明首尾相连平躺着可绕地球赤道一圈?
(稍微给学生一点时间动手计算一下,但不点名提问。
)
答案:约17467249个。
(三)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师出示鸡蛋模型,用小刀切开,让学生观察蛋壳、蛋清和蛋黄,
做类比教学。
地球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引导学生读图课本第85页内容。
阅读第86页内容。
播放视频。
三、小结
教师照板书的内容简要复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四、布置作业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完成作业本B第23至24页内容,预习新课。
课后教学反思:
引入的方式比较新颖,有特色,但还是不能很好地调动气氛,由“地球村”引入课题尚有点牵强。
备课内容尚不够严谨。
另外,由于要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地理,有许多知识需要为他们补充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