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格式:ppt
- 大小:4.52 MB
- 文档页数:21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知识归纳: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为亿平方千米。
3.地球自转与公转:(1)自转与公转比较:(2)公转特征: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5)五带的划分及其天文、气候特征:地球仪新课标导航: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1)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0°纬线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北半球0°—90°N,南半球0°—90°S (2)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与其相对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的。
东半球20°W-0°-160°E,(<20°W和<160°E,简记为:小于—东)西半球160°E-180°-20°W(>20°W和>160°E,简记为:大于—西)凡是小于20度的经线都位于东半球,凡是大于160度的经线都位于西半球,20度至160度之间的经线,东经位于东半球,西经位于西半球,20°W,160°E经线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而在分界线上。
四、利用经纬网定位1.已知某点经纬度,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
如:北纬20°,西经40°是指下图中的哪个点2.根据某点在经纬网图中的位置,能写出该点的经纬度。
如:下图中的B点的经纬度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椭圆形,赤道半径:6378.137km;极半径:6356.752km。
2.为什么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这是地球长期自转造成的,赤道附近的离心力最大,两极最小,离心力越大,把物质推离旋转中心的趋势也就越强。
这样,由于长时间的作用,两极就相对“压缩”,赤道相对“膨胀”,形成了半径差。
3.地球的物理性质是:地球的密度、压力、重力、地热、磁性、电性、反射性和弹性等。
地球表面的重力是指地面处所受的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地心引力与物质质量成正比,与距地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磁偏角是指地磁子午线雨地理子午线间的夹角。
4.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地核。
5.岩石圈:上地幔内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不均匀的,从莫霍面到50km深处,地震波传播速度较快,这一地段是由结晶质固体岩石组成的,与地壳连接在一起构成地球的岩石圈。
6.软流层:自70~250km深处地震波传播速度较慢,为低速带,这一带的物质可能呈熔融状,称为软流层。
7.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地面形态发生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
8.地质作用分类:1.内动力地质作用:1)地壳运动:2)岩浆作用:3)变质作用:4)地震作用:2.外动力地质作用:1)风化作用:2)剥蚀作用:3)搬运作用:4)沉积作用:5)硬结成岩作用:9.矿物是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自然界中只有少数矿物是以自然元素形式出现的,而绝大多数矿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硬度是指矿物抵抗机械作用(如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解理:矿物受敲击后,常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这种特性称为解理。
三组解理(石灰岩变质城方解石)10.岩浆岩的构造:1.块状构造2.流纹状构造 3.气孔状构造 4.杏仁状构造:11.1沉积岩的构造包括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结核、生物成因构造。
(结合三定律答)11.2沉积岩的形成:(对照外动力地质作用过程)1.风华破坏阶段:地表或接近于地表的各种先成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及生物长期的作用下,使原来坚硬完整的岩石,逐步破碎成大小不同的碎屑,甚至改变了原来掩饰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形成一种新的风化产物。
地球基本知识归纳
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3.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即24小时。
4.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转动的运动叫做公转,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5. 地球的表面: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和岛屿上。
6. 地球的气候:地球上有不同的气候带,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等。
7. 地球的矿物:地球上有很多种矿物,包括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等。
8. 地球的地壳:地球的外层是地壳,地壳下面是地幔和地核。
9. 地球的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应力变化引起的自然现象。
10. 地球的火山:火山是地壳内部岩浆和气体喷发出来的自然现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2)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除此之外,月食、海边看行船和“站的看,看得远”都可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但是最准确也是最科学的是地球卫星照片。
(3)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km (地心到北极的距离(极半径)为6357km ,赤道半径为6378km ),亿km 2。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 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是没有的。
(4)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
(3)、(4)也是地球与地球仪的区别。
(5)认识地球仪上的一些点和线,由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纬线、经线 三、 纬线、纬度a 、赤道、纬线的定义;赤道与纬线的关系。
b 、纬线的特点:形状:圆圈;指示方向:东西方向;长度变化: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在南、北两极分别缩短成点;纬线条数:无数条。
c 、纬度:①纬度的划分:赤道的纬度定义为0°,作为纬度的起始线。
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称为北纬和南纬,分别用“N ”和“S ”表示。
那么,北极为90°N (读法:北纬90°);南极为90°S (读法:南纬90°)。
②纬度变化规律:纬度由赤道分别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北极增大到90°N 。
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南极增大到90°S 。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识点总结说起地球,咱们都熟得不能再熟了,毕竟咱天天踩着它转圈圈嘛。
但你知道吗?地球这家伙,不光是个大家伙,形状还特别有意思,就像个蓝色的大水球,还带点圆滚滚的。
咱们来聊聊它的形状和大小,用咱老百姓的话,说得通俗易懂点。
首先,说说地球的形状。
小时候,老师可能告诉我们地球是个正圆,但其实啊,它更像是个被轻轻按扁的橘子,或者咱们吃的柿饼子,扁扁的,两边鼓。
科学点说,这叫“椭球体”。
想象一下,从太空看下去,地球不是完美无缺的圆,而是有点扁扁的,那是因为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把赤道附近给拉宽了点。
这事儿挺奇妙的,对吧?再来说说地球的大小。
嘿,这家伙可真不小,比咱们村里最大的广场大了不知道多少倍。
具体多大呢?我跟你说啊,地球的直径差不多有1万3千公里,咱们绕它走一圈,那就是4万公里,相当于你从北京出发,一直走一直走,走到深圳,再走到北京,这样来回走个十几趟才够数。
听起来就让人腿软,对吧?但这还只是地球的周长,它的表面积更吓人,有5亿多平方公里,咱们国家的面积跟它比,就像是蚂蚁身上的一个小点。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想,地球这么大,咱们人类是怎么知道的呢?这可得感谢那些聪明的科学家和探险家们。
他们用了各种方法,比如测量影子的长度变化、观察星星的位置变化,还有现在的卫星技术,才慢慢揭开了地球的神秘面纱。
这些知识和技术,就像是咱们手里的望远镜,让咱们能看得更远、更清楚。
所以你看,地球这家伙,不光是个大家伙,还是个充满奥秘和惊喜的宝贝。
它的形状和大小,都是大自然赋予的神奇礼物。
咱们要珍惜它、爱护它,就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
毕竟,地球是咱们共同的家园,是咱们赖以生存的地方。
让咱们一起努力,保护好这个蓝色的大水球吧!。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球体。
依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实例。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
二、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识记以下内容。
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纬线的纬度⑴、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有三个特点:①、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②、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最后成一个点);③、自成一个圆。
⑵、纬度:①、赤道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0°—90°N),赤道以南为南纬(0°—90°S)。
赤道将地球平分南、北两个半球。
纬度数从赤道向北、向南逐渐增大。
纬度最大值90°。
②、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四、经线和经度1、经线: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经线有三个特点:⑴、指示南北方向;⑵、长度都相等;⑶、自成半圆。
2、经度:⑴、经度的起点是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0°经线以东为东经(0°—180°E);以西为西经(0°—180°W),所以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经度数从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⑵、180°经线:180°E和180°W重合的经线。
⑶、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
国际上规定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
如:15°W位于东半球;165°E位于西半球。
五、经纬网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面上任何一点的位置。
2、读经纬网图,能回答有关问题(举例说明)⑴、A 点的经纬度:30°W 40°NB 点的经纬度:10°W 10°N⑵、从东西半球看:A 点位于西半球 B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A 点位于北半球 B点位于北半球。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作为我们生活的家园,其形状和大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进行探讨,以揭示地球这个神奇的行星的奥秘。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并非完全是一个规整的球体,而是呈现出略带扁平的椭球体形状。
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导致了地球赤道周围的膨胀。
然而,地球的椭球体形状并不均匀,其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存在微小差异。
为了更好地描述地球的形状,科学家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参考模型,即地球的参考椭球体。
根据这一模型,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1公里,而地球的极半径约为6356.8公里。
这意味着地球的赤道半径要稍大于极半径。
二、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是指地球的直径,即通过地球中心并且与地球表面相切的直线的长度。
根据地球的参考椭球体,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2公里。
地球的大小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测量和计算。
其中,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测量地球上两个相距较远的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然后再通过一些数学公式和计算方法得出地球的直径。
除了直接测量外,科学家还通过测量地球上不同地区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变化等手段,进一步推算地球的大小。
通过这些方法,科学家能够获得更加精确的地球大小数值。
然而,无论是通过直接测量还是间接推算,地球的大小都具有一定的误差范围。
三、地球尺度的相关概念除了形状和大小之外,地球尺度还涉及到一些相关概念,如地球的体积、表面积等。
地球的体积指的是地球所占据的空间容积。
根据地球的参考椭球体,地球的体积约为1.08321 x 10^12立方公里。
地球的表面积指的是地球表面的总面积。
根据地球的参考椭球体,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亿平方公里。
地球的质量是地球另一个重要的尺度指标。
地球的质量约为5.9724x 10^24千克。
总结起来,地球的形状略呈椭球体,其赤道半径稍大于极半径。
地球的大小通过多种测量和计算方法获得,其直径约为12756.2公里。
地球的尺度还包括体积、表面积和质量等概念,这些指标为我们了解地球的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顾名思义,是“球”形的。
不过,对于“球”形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
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大地是球形的结论。
他的根据有三点:第一,人往北走时,北边的星星越升越高,而南边的星星越来越低;第二,海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船的桅杆;第三,月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一部分是圆弧形的。
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形状所做的科学论证。
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现球形的看法。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从此,对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再有人持怀疑态度了,人们便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
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严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25万希腊里(39600公里),与实际长度只差340公里,这在2000多年前实在是了不起。
为“梨形地球”。
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