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衣食住行看中国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5.26 MB
- 文档页数:44
从衣食住行浅淡中国现代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我国正在加快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
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改变着老百姓的生活,衣食住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衣:从单调沉闷到追求个性。
质朴是中国人的自古以来的美好品质,然而,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衣着在今天看来,就难免显得有些单调了。
那时候,几乎每个人都穿蓝色和灰色的上衣和裤子,冬天的“潮流”不外乎就是棉衣裤。
老百姓穿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初尝改革开放带来的胜利果实,人们的着装开始走向多样化。
姑娘们纷纷换上碎花裙、小白裙,男士们则热衷雪白的“的确良”衬衫。
新颖的款式,缤纷的色彩,多样的材质,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穿着的选择。
21世纪,人们的穿着风格不再将自己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人们的穿衣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款式。
人们更多的追求是个性,让人赏心悦目,希望用衣着,就能够表达自己。
中国人越来越自信,向世界展现着自己的风采。
食:从“吃饱”到“吃好”。
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渐渐丰富,我们的餐桌不再单纯是凭票供应的粮油米面。
民以食为天,现在老百姓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蔬菜要吃新鲜的,鸡鸭鱼肉要吃活蹦乱跳的,吃面食要吃粗粮,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了鲜货上。
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防衰老,什么食品能保持酸碱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住:从混合共用到各走所居。
短短数十年间,过去一代高低错落的瓦片房,已换成了现在林立的高楼大厦。
在七、八十年代之前,人们大多住的都是平房瓦房,家家户户都是紧挨在一起,闲暇之余一起出门聊聊天,谈谈家常。
那时候,人民的房屋面积都偏小,为了节省空间,很多家庭的厨房厕所都是大家一起共用的。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一、本文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旨在通过衣食住行这四个基本生活方面,来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
我们将从衣物的多样化、食品的丰富性、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交通方式的革新等方面,深入探讨改革开放给普通民众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衣物方面,改革开放使得人们的穿着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朴素走向时尚。
在食品方面,改革开放带来了食品种类的极大丰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住房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住房制度的改革,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交通方面,改革开放推动了交通方式的革新,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和高效。
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本文旨在展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期待在未来,中国能在更多领域实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二、衣:时尚与多元化的演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着打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蓝海洋”到如今的“彩虹世界”,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多元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物资匮乏,布料短缺,人们普遍穿着颜色单一的衣物,尤其是深蓝色的工作服和军装,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
那时的人们,对于“时尚”这个词还十分陌生,更多的是追求实用和耐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起来,衣着也开始发生变化。
80年代,开始有了“时髦”的概念,喇叭裤、花衬衫、高跟鞋等外来元素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还伴随着一些争议,但无疑为人们的着装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到了90年代,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时尚杂志和电视节目的普及,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个性和潮流。
这一时期的服装,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衣物,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篇一: 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
六十年,一甲子的岁月。
这六十年,是不寻常的六十年;这六十年,是让人荡气回肠的六十年。
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心灵和感受的角度来讲,衣食住行就如一对对孪生兄弟,他们有着共同的品质,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他们共同构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又共同擎起我心灵之上那片让人想往的蔚蓝的天。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2009年10月1日我们即将要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60个生日。
建国60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历史性的大跨越,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单是从百姓最普通的衣、食、住、行中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穿衣60年从穿衣保暖到高档名牌建国60年,我国的“穿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我,在记忆里,那时候衣服的色彩仅有灰、黑、蓝三种颜色,样式简单,布料粗糙,翻开以前的老照片,清一色的灰色底调大家都会哑然失笑。
记得我小时候的衣服都做得很大,这样才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温暖而朴实。
在建国60年中,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可谓越来越高,人们更加的去追求个性、时尚、流行、品牌。
衣服已不再仅仅为了保暖,更多的是为了彰显个人的性格与品位。
衣服已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更彰显出当时人民的物质和精神追求。
饮食60年从吃不饱到“吃”文化说到吃,勾起我的回忆:70年代初期,我们一家5口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生活十分贫困,一年四季只能吃大路菜。
不是逢年过节,就难得吃上顿肉,家里来了贵客,父母才肯起大早,拿上“肉票”去排长队买肉,那时副食供应不足,全城4个肉食店每天只卖几百斤肉,每次买肉若是能买上一块膘头好的肉算幸运的了。
一个星期天,我去红卫路肉食店买肉,称肉的“肥猪头”给我砍了一块红赤赤的“槽头肉”,回到家里惹得母亲好是生气,从此,我再不在红卫路肉食店那买肉了。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30年的新变化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
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正是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推动中国迈上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举行30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神州风物沧海桑田,国人风貌焕然一新。
3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
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
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们就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中来发现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吧。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读后感阅读《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这本书,仿佛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深入了解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作者许嘉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古代诗文中常见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细节,让我感受到了古代生活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
在衣的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古代人的服装和佩饰。
从冠冕到胄甲,从丝绸到麻布,每一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了古代服饰的形制、部件和质料,以及不同身份、性别和场合的穿着要求。
这让我对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审美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食的方面,书中通过介绍古代人的饮食和器皿,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从精美的瓷器到独特的烹饪方式,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古代人对美食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情感。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古代人的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这让我对古代社会的饮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住的方面,书中通过介绍古代人的宫室和起居,让我领略到了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从宫殿到民居,从床榻到桌椅,每一处都体现了古代人的智慧和匠心。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古代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这让我对古代社会的居住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行的方面,书中通过介绍古代人的车马和交通,让我感受到了古代社会的繁华和繁荣。
从马车到船只,从驿站到道路,每一处都体现了古代人对交通的重视和发展。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古代人的出行方式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这让我对古代社会的交通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中国古代生活的全面概述,还通过一些经典语句传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经典语句的解读:“衣食住行,人之所欲也。
”这句话简洁而直接地表达了人类的基本需求,即衣食住行。
它揭示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于基本生活的需求始终如一。
这句话也强调了生活的基础性和普遍性,提醒我们不要忽视这些看似简单的需求。
“服饰之美,不在于华贵,而在于得体。
衣食住行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
人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他的各种活动都会受到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主流认识的影响,他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那么人们在衣食住行这些方面的需要和得到的满足无可非议的一定会受到社会的限制和影响,那么反过来我们就可以通过研究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来管窥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这里我就通过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发展变化来谈一下中国从建国至今的巨大变化。
一,人们穿着的变化(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
(2)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
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
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
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
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3)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谈衣食住行,看祖国变化七十年砥砺前行,我们的祖国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站在建国七十周年的时代当口,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建国七十年间,生产力极速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一、衣新中国成立之时,是人们衣着观念新旧交替的时期,在服饰上,人们还保留着民国色彩与革命色彩,且农村与城市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城市里,从民国时期开始流行的旗袍与中山装,都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而中山装象征着孙中山的革命信仰与三民主义,具有浓厚的国民革命色彩。
在农村,由于物质资源的极度匮乏,衣服的布料大多是粗棉布与麻布,颜色也较为单调。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衣着服饰的政治意义有所加强,旗袍西装等成为了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代名词,而中山装与列宁装则成了服饰的主流。
50年代,人们普遍信奉“劳动最光荣”的信条,工装裤因此兴起,朴素自然成为了受大众所普遍欢迎的服饰风格。
60年代,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这段时期,是新中国发展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
棉花大幅度减产,国家实行票证制度,服装、棉布等都要凭票供应,衣服的款式和色彩都变得越来越单调,一切都要以耐用为主。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在衣着服饰上的主流风气还是艰苦朴素,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绿军装成了当时人们在服饰上的追求。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为我国的服装市场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人们的衣着服饰更加追逐时尚和个性,服装的颜色、款式、面料、质地都变得丰富。
到了如今,人们更是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服装款式与花色,在重视质量的基础上,开始有了一些个性化的服装需求,服装也开始有了各式各样的搭配风格。
在不同的场合,还会有不同的服装类型。
服装变化的背后,是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服装的变化也昭示着七十年来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与改善。
二、食“治大国,若烹小鲜”,小小的饮食中蕴含有大智慧,也反应着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与文化特征;饮食文化的变化则可以反应出社会历史的兴衰更替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突破点之一,它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从而打开了新的界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这块有着5000年文明的神奇土地注入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元素,使其活力倍增,从而使中国在各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物质方面。
此次调查,我们以北京三间房地区的部分居民为调查样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得出三间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改革开放,服装业,小康,居住条件,交通工具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小组的六个成员利用小学期的在校时间讨论设计出问卷的内容,并走访了北京三间房地区,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94份。
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以及spss 统计软件将94份问卷的答案作以描述统计,得出了相关统计结果。
这些统计结果着实为我们的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和有力保证。
通过落实调查的各项环节,我们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创举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一、中国激荡30年:从“衣”看生活变化80年代初期及目前老百姓买衣服场所对比020406080年代初期目前目前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80年代初期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显然,改革开放以后,渐渐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小服装店或者大商场买衣服穿,集市的数量也有所下降。
在服装的样式与质地方面,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代替了统一的“灰色装”、老样式,人们的穿着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
跟棉布相比,“的确良”布挺阔不皱、结实耐用,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30年的新变化30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神州风物沧海桑田,国人风貌焕然一新。
3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
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
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们就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中来发现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吧。
衣服装历来是潮流的眼珠,是时尚的风向标。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着装风格,反映了不同的审美习惯。
俗话说“盛世有华服”。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就,在老百姓的着装习惯和潮流更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曾几何时,在几亿中国人的衣柜里,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当时,有西方人甚至用带有嘲讽的口气将穿着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国人形容为“蚂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门打开、观念变更,中国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着,在自我怀疑的目光中,逐渐认同穿着打扮是没有阶级性的。
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
70年代:不爱红妆爱武装从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历史上一个近乎疯狂的年代。
这一时期,服装的等级意识和档次概念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阶级意识。
那些我很少参与的日子---从“衣食住行”看祖国70年的发展“衣食住行”乃人生活之根本,是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也是每一个年代,每一个时期生活的基本需要。
“衣食住行”是最普通的,也是最本质的。
所以它们的变化也是最能够清晰反映社会飞速发展的。
从1948新中国成立至今70周年,这70年间我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衣、食、住、行上也都有了根本的改观,生活的美好,让我们都激情满怀的把事业、家庭、子女教育、生活质量提到了更高的层面上,家庭里其乐融融,充满温馨。
1.身有新衣我的祖母,相貌平常,少言寡语,家里所有好吃的,自己不吃,也不给孩子们吃,总是给祖父留着。
另外一点祖母心灵手巧,精通各种针线活,尤其是剪纸,一个花样,一只小鸟都会在她的一双灵巧的手下栩栩如生。
如果搁在现在,她老人家绝对是一个很棒的民间艺术家。
图一我祖父祖母结婚照从和祖母的谈话中,我了解到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这差不多三十年时间里,中国人的穿衣标准仅限于中山装、建设服,还有军便服和工作服,服装颜色也是以蓝、灰、黑以及军绿色为主。
夏天是白衬衫加蓝裤子,连穿裙子的女性都不多见。
当时主要是因为轻纺产品匮乏,市场供应紧张,人们购买成衣或布料都需要布票。
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困难条件下,改衣服和在旧衣裤上缝补丁是许多女人的功课。
等衣服实在不能穿了,那些零碎的布片也会成为做鞋的材料。
对于那个年代的回忆多半是苦涩的,祖母讲起都是深深的叹息与感慨。
而今天,人们的衣服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的名牌服装争奇斗艳,服装表演已经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衣服不仅是人们御寒的工具,更使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平台。
然而到了我们的父辈渐渐的衣服不在那么单调,衣服的款式也渐渐的多了起来,直到我们现在多彩的潮服也在商场上随处可见。
2.口中有味建国七十周年以来,人们餐桌上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在我们父辈祖辈那段时期,在农村人们想吃饱都奢望。
都以粗粮野菜为食充饥,而现在,人们不仅能吃饱,而且能吃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衣食住行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而这些变化最明显的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上。
改革开放的30年,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最迅速、综合国力上升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国际地位提高最显著的提高,使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
在我们生活中,再也没有比衣食住行离我们更近的了,理解了民生方面的变化才能正确的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1服饰以前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没有成衣,要凭布票买布料然后再请裁缝裁制成衣服。
一家孩子比较多,都是年纪大的孩子穿了传给年龄小的孩子穿。
衣服破了就用针线补了继续穿。
当时的衣服花色款式少,中山装,太阳裙是当时的潮流。
到了冬天衣服往往都不能保暖,衣服材质也硬。
”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流行色,千篇一律、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2饮食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
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3住宅“土地改革时国家将地主的房子分给农民,然后房子通过上几代一代代传下来的。
到了后期,农民的房子已经破败不堪了。
”农村地区家庭经济较好的人家能住上土坏房,更多的人住的是茅草房;“而居民的房子则由国家进行分配。
城里居民等国家建房,靠单位分房。
”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
4交通改革开放前交通不便。
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从衣食住行看武汉发展武汉是一座大城市,中国的城市中能够超过武汉规模的最多不超过3个。
然而作为一个中部城市的武汉,却连续错过80年代到90年代的三次改革浪潮,导致整个城市建设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也难怪有人戏称武汉市是“最大的县城”。
在新世纪初期,武汉终于迎来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新机遇——“中部崛起战略”。
我在武汉生活了18年,也看到了她这些年来一步一步的变化。
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但是事在人为,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武汉经济、文化都将有一个更大的飞跃!●衣从衣的方面来看,其实近些年也没有很大变化。
只是近年来很多国际高端品牌,例如:LV,GUCCI等的入驻显示出武汉作为中部重要城市的崛起。
当然,经济水平的上升不能仅仅从奢侈品牌的进入来反映,但是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武汉的百姓的购买力,也只有生活水平提高,百姓才会舍得花钱。
●食武汉一向以小吃多而闻名,特别是早餐的时候,热干面、豆皮、油条、糯米鸡等,可以让你一个月的早餐完全没一天是重样的,而我也很欣慰的看到时至今日这些小吃仍然为大家所喜爱,甚至都成了武汉的招牌。
近些年来,更是有一些小吃走向了全国,比如说精武鸭脖,而当我在校园里看到一家周黑鸭时,更是让我感到惊喜。
但是物价的上涨却在食物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记得上小学时牛肉粉3.5元一碗,一直到初三也还比较稳定,也就是在通货膨胀比较厉害的那一段时间,隔几天牛肉粉就涨一次价,一直涨到现在的7,8元,而在那一段时间的疯狂涨价过后现在价格也渐渐稳定了下来。
总的来说武汉的饮食在近年来除了价格上涨外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住1、房价上涨近年来房价的猛涨,从2000年初的1000元/平,到如今5000元/平,虽然不及那些大城市的发展那么快,但是同样能从侧面体现出武汉整体经济的发展。
2、经济适用房的政策武汉市住房保障工作会议宣布,对经济适用房供应对象作重大调整,由此前面向中低收入群体,转向低收入群体,确保住房最困难家庭尽快受益。
谈中国的衣、食、住、行——从衣食住行看中国近六十年的发展近六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变革,从一个农业大国逐渐转变为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大国,人们的衣食住行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面从衣食住行分别来看中国的发展。
一、衣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衣服的样式和种类都非常有限,人们普遍穿着布料较为简单、质量相对较差的衣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纺织业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衣服的样式和品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服装设计师掀起了一股“中国风”的流行潮,以传统的汉族服饰为基础,结合了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与现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二、食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的饮食主要以粗米为主,吃肉更是稀有事情,饭量也不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现在的中国餐厅琳琅满目,各种口味的美食应有尽有,不仅有中餐、西餐,近年来韩国、日本等异国风味的餐厅也成为了人们的新宠。
同时,备受关注的健康食品也开始逐渐向人们的餐桌上进军,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饮食对身体的重要性。
三、住改革开放之前,大多数中国人居住在简陋的房屋里,房屋面积小、采光不好,卫生条件也很差。
经过近年的城市化进程,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各种新型居住区、高楼林立,人们的住房面积不断扩大,居住条件也大幅提高。
同时,住宅小区配套设施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物业管理日益规范,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便利。
四、行交通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交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道路状况非常糟糕,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工具的配备也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的交通网已经建成,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工具逐渐完善。
如今,中国的高速公路已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高速铁路的建设也在不断推进,旅行方便、快捷成为了现代化城市的标志之一。
总体上来说,中国在近六十年的发展中,在衣食住行方面有了巨大的变化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