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段》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59.50 KB
- 文档页数:9
数学广场——分段利民小学童琴教学内容:三年级第一学期第69 页“数学广场——分段”。
基础分析:1.教材分析这节课的内容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的方法,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逐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学情分析本节课有关分段的知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虽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没有作过系统地思考与分析。
因此,在教学时,主要借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整理,感知分段的一般规律,为以后教学植树与喜迎新年的内容做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探索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方法。
3.通过自主探究,提高观察想象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4.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合作意识,体验成功快乐,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段数与次数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归纳段数与次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一)新知引入再过几天就迎来新的一年—— 2007 年,我们的学习伙伴小亚用彩绳准备包扎礼盒送给好朋友们,结果在剪彩绳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现在她想把问题跟大家一起交流研究,我们愿意和小亚一起学习探究吗?(二)情景演示媒体出示(彩绳、剪刀)问题一:一根彩绳剪1 次,剪成几段?(演示)问题二:一根彩绳剪2 次,剪成几段?(演示)【联系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寻找数学信息,探究数学问题。
】(三)揭示课题师:像上面的这些数学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新本领“分段”。
板书课题:分段【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近感。
也就是创设丰富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一)探究段数和剪的次数之间的关系1.出示问题一根彩绳剪 4 次、 5 次、 6 次,分别剪成几段呢?2.实践操作( 1)剪彩绳小组合作剪彩绳,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数学广场———分段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从对实际问题的具体操作和观察中,探索并体会段数和剪的次数、段数和树的棵数的关系,并能以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数学活动,获得段数和点数的关系,并能以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推理能力、探究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验成功合作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从对实际问题的具体操作和观察中,探索并体会段数和剪的次数、段数和树的棵数的关系,并能以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数学活动,获得段数和点数的关系,并能以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新教材第五册《数学广场——分段》教学过程一、活动一:师生合作探索段数和剪的次数的关系活动目标:通过师生合作,在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段数和剪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从而获得本节课的探究方法。
活动过程:(1)出示教具(纸条、剪刀、小树),揭示课题。
师:不要小看它们,今天就需要它们来帮助我们研究我们要学习的数学本领“分段”。
(板书)(2)师生合作剪纸条活动,并将操作的结果填入表格。
剪的次数 1 2 3 4段数师:我来动手剪,你来把剪的结果填入这张表格里。
我剪一次,分成了几段?把它记录下来。
剪2次、3次、4次呢?下面老师不剪了,请你仔细观察你记录的数据,想一想接下去怎么填?谁来家交流?(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发现规律。
师:大家都通过观察思考之后,发现了:段数比剪的次数多1。
(板书)(4)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师:有了这个小秘密,我想问问大家:像这样,剪48次,一根绳子会分成几段?要是剪100次呢?那么把一根绳子剪成100段,需要剪几次?(5)小结学习方法。
师:看来,有了这个小秘密,解决这类问题就放便多了。
下面我们就来回想一下,刚才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呢?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先动手剪(板书动一动),然后仔细观察想一想(板书想一想),最后把发现的小秘密说出来,告诉大家(板书说一说)二、活动二:同桌合作探索段数和树的棵数的关系活动目标: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同桌学生合作,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的过程中,获得段数和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
数学广场——分段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从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和具体操作中,探索并体会间隔数与间隔物体的个数的关系。
2.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创设情境:小兔要在家的外围修一圈栅栏。
它先锯木头,锯了15次。
小兔锯了多少段木头?揭示课题:数学广场——分段【通过创设有童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一)两端不种的植树情况1.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一根纸带当作木头。
出示一根纸带,用剪刀剪一次,纸带分成了几段?请你也这样剪,边剪边做好记录。
记录完,观察这张数据表,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合作。
反馈:小结得出:剪的次数=剪的段数 -12. 如果要把这根纸带剪20段,要剪几次?怎么想的?剪100段呢?3. 看录像:这里有几个人在剪彩?根据我们刚刚学到的本领,说一说,绸带被剪成了多少段?怎么想的?【通过学生剪一剪、填一填、想一想,观察发现在剪纸带中,剪的段数与剪的次数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 录像演示:学校就要召开运动会了,为布置运动场,老师们在操场的一侧插彩旗。
头和尾都不插。
出示:已知老师们每隔3米插一面彩旗,一共插了9面彩旗,操场有多长?小组讨论、交流,得出:操场长30米,算式:3×(9+1)=30(米)生:因为两端没有插旗子,所以9面旗子有10段。
要用“每段的长度×一共有几段”才能算出操场的长。
生:道理和剪纸带是一样的。
插旗子处相当于剪刀剪的地方,每段纸带相当于旗子与旗子之间的间隔。
小结得出:彩旗的面数=间隔数-1【通过插彩旗活动,初步感知两端不插旗的情况下,间隔数与彩旗数的关系,并且与剪纸带活动寻找对应关系。
】(二)两端种树的植树情况1. 出示:为了将运动场布置的更漂亮,在操场的另一侧也插彩旗。
观察:这次插的过程哪里不一样了?生:第一次插彩旗,操场的两端没有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