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三角形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10
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第二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分类。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的分类,包括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分类,能够正确识别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三角形分类的判定方法。
2.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三角形分类的图片和示例。
2. 学生自备三角板,用于观察和测量三角形的边长。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有哪些分类吗?二、新课讲解1. 讲解三角形的分类,包括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 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各类三角形的图片和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3. 讲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强调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三边相等。
4.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三角形分类的判定方法。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三角形分类的判定方法。
2. 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图片,让学生判断其分类,并说明理由。
3.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四、巩固提高1. 让学生自己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判断其分类。
2. 教师挑选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讲解其正确性。
3.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判断过程。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分类的判定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三角形的分类吗?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分类- 不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2. 三角形分类的判定方法- 不等边三角形:三边长度都不相等-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度相等-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都相等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三角形分类的知识。
学员姓名:学科教师:年级:辅导科目:授课日期时间主题轴对称图形、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内容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找出对称轴,按对称轴将轴对称图形画完整;2.进一步认识常见的三角形,能根据三角形边的关系将三角形进行分类,在探究三角形的分类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此环节设计时间在10—15分钟)➢认识轴对称图形问题1:(1)比较它们的左边与右边?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揭题:象这样左边与右边都对称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1、对称图形对折后会重合。
2、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我们就叫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问题2:生活中,你还看到过这样的轴对称图形吗?问题3:折一折、剪一剪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用剪刀剪下来,再把这个图形打开,观察得到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A问题4:正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几条对称轴?长方形呢?在动手实践及验证中得到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长方形中两条对角线不能完全重合,所以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练习:画出对称轴➢三角形的分类问题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猜一个谜语“三个头尖尖角,我们学习离不了。
打一个图形”三角形问题2:你知道哪些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说说你对这些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按角来分类,可以分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
)问题3:下面这几个图形,是不是还可以按边分?请你用尺来量一量,分一分,看看怎么分?(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先目测,再用尺量一量,如果三条变长都不相等,是任意三角形;如果有两条变长相等,那么是等腰三角形;如果三条变长都行等,则是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或者折一折:等腰三角形折一折,两半叠合;等边三角形折三次,两半都叠合。
所以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1)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3)等边三角形的三条对称轴交于同一点()答案:(1)×(2)√ (3)√(此环节设计时间在40—50分钟)例题1:找一找对称轴,用红线把它画出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角形的分类(2)沪教版教案:三角形分类(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平面几何》的第二节《三角形》。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分类,能够识别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理解它们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识别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理解它们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识别各种三角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三角板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三角形拼图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形的分类。
2. 知识讲解:a. 通过课件展示各种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并分类。
b. 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点,讲解它们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c.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3. 课堂练习:a.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分类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第三边不等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
2. 请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三角形创意画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三角形的其他性质和分类,提高学生的几何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和实践情景的营造二、知识讲解的深入和学生思考的引导在知识讲解环节,我不仅通过课件展示各种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并分类,还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讲解它们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三角形的分类(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一起探索三角形的奥秘。
我们将使用沪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材,来学习三角形的分类。
一、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其中任意两条线段的和都大于第三条线段。
2. 三角形的分类:a) 根据边长: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b) 根据角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方法。
难点:理解并能够运用三角形分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练习本、尺子、量角器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请大家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哪些物品是三角形。
2. 讲解三角形定义:通过教具和教材,讲解三角形的定义。
3. 讲解三角形分类:通过教具和教材,讲解三角形的分类方法。
4.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行判断一些三角形的类型。
6. 板书设计:将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方法板书在黑板上,以便学生随时查阅。
7. 作业设计:答案1:题目2:用尺子和量角器测量一些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型?答案2:六、作业设计答案1:题目2:用尺子和量角器测量一些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型?答案2: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方法。
在课后,学生可以尝试解决一些与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周长等。
同时,学生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些三角形的图案,发挥创意。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情景引入在情景引入环节,我选择了教室里的物品作为例子,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哪些物品是三角形。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这个环节,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初步感知到三角形的形状。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材简介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是按照最新教学大纲编写而成的。
全书内容包括“数到100内的加减法”、“图形和位置”、“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等单元,共18课。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数的基本概念,也可以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养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掌握数的基本概念。
3.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掌握一些数学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分布1.数到100内的加法(第1~5课)–中心课程:加法的规律–目标:•掌握数到100内的加法。
•掌握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等基本运算法则。
•培养手算的能力。
2.数到100内的减法(第6~10课)–中心课程:减法的规律–目标:•掌握数到100内的减法。
•掌握减法的相互关系。
•培养手算的能力。
3.图形和位置(第11~12课)–中心课程:画图形、认识位置–目标:•识别不同的图形和位置。
•掌握简单的画图方法。
4.数的认识(第13~14课)–中心课程:认识数字、数字的大小比较–目标:•掌握认识数字的方法。
•掌握数字大小比较的方法。
5.分数的认识(第15~18课)–中心课程:认识分数–目标:•学习分数的概念。
•掌握分数的简单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数到20内的加减法教学目标1.熟悉20以内的数。
2.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
3.培养手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20以内的加法运算。
教学难点•加法与减法的区别。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讲解;•学生边听边做;•教师巡视辅导,及时纠正。
教学步骤1.教师出示20以内的豆子和加号、减号,帮助学生认识数字、符号和计算方法。
2.教师出题,例如:3+4= 、 7-5= ,学生在黑板上解答,教师指导讲解。
3.强调20以内的加法运算,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4.教师布置每课后的作业,强调课后的自主手算,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第二课:数到20内的减法教学目标1.掌握20以内的减法运算。
三角形的内角和【授课课题】【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并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法、尝试练习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三角形若干个、量角器、安全剪刀、记录表。
【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老师周末的时候,不小心把一个三角形镜子打碎了,正好裂成两半,但是老师只拿了其中一个碎片就去玻璃店配好了镜子,和之前打碎的镜子一模一样。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猜测原因)给予肯定性评价师:同学们你们猜一猜,今天我们要研究哪方面的知识?生:三角形。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今天数学王国里的三角形家族吵架了,你能不能帮他们劝劝架?【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我在这里引用三角形家族的情景,来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欲望。
故事引入。
师:看了这个故事,老师有疑惑想问大家。
问题:1.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2.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3.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1)课件出示一个三角形师: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生:三角形里面的三个角都是三角形的内角。
师: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标上∠1、∠2、∠3(课件展示)(2)三角形的内角和师: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生: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的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即:∠1+∠2+∠3 师:你们太棒了,这不,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又因为内角和的问题吵了起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角形3 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3”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并学会运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能够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1. 三角形的分类及其性质的掌握。
2. 运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三角形的制作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应用:讲解如何运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进行练习。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定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
2. 三角形的性质:内角和为180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 三角形的分类:按边长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按角度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4. 三角形的制作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三角形的制作,探究三角形的性质。
5. 三角形的应用:讲解如何运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空,完成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2. 判断题: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3. 应用题:运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三角形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知识点1、正方形组成的图形(边与边重合)叫多连块。
一连块有1种,二连块有1种,三连块有2种,四连块有5种,五连块有12种。
2、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在连加运算中,后面两个数先算,和不变。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在连乘运算中,后面两个数先算,积不变。
在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中,括号前面是减号,添上括号里面要变号。
在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中,括号前面是除号,添上括号里面要变号。
在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中,带着符号一起交换,得到的结果不变。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先乘除后加减。
3、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从个位乘起,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末尾有零的乘法①一位因数的书写位置与多位因数末尾的0前面的数字对齐;②多位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上添几个0。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判断平闰年的方法:不是整百年的,看后两位,后两位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有余数的是平年。
是整百年的,看前两位,前两位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有余数的是平年。
5、一年有7个大月,4个小月,1个特殊月。
闰年2月29天,全年366天,平年2月28天,全年365天。
一年分四个季度,每3个月一个季度。
一个星期有7天。
平年第一季度90天,闰年91天;第二季度91天;第三季度92天,第四季度92天。
6、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从高位除起,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哪位,哪位不够用0来占位,余数要比除数小。
7、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先看余数,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答案错,如果余数小于除数,再看商×除数+余数是否=被除数。
8、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9、1 km = 1000 m 1 m = 10 dm = 100 cm 1 dm = 10 cm 1 cm =10 mm10、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对称轴为折线两边能完全叠合在一起。
第五章几何小实践总课时:10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联系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知道1千米(km)、1米(m)、1分米(dm)、1厘米(cm)和1毫米(mm)之间的进率。
2、通过观察、具体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找出对称轴。
3、进一步认识常见的三角形,能根据三角形边的关系将三角形进行分类。
4、了解常见几何形体面积的含义:(1)了解面积的含义,学会用方格的多少来表示面积。
(2)了解面积单位平方厘米(c㎡)的含义。
(3)了解面积单位平方米(㎡)的含义。
(4)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折、叠、画等具体操作活动,认识并初步掌握等腰、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图形的特征。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并初步掌握图形的面积的概念和面积的单位,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1)通过数方格的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展示1平方厘米(1c㎡)的大小,“在食指上的面积为1c㎡的正方形”,帮助学生确立1平方厘米的量感。
(3)通过测量教室地板面积大小的操作活动,感受“平方米”在较大图形面积测量中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观察、比较,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三角形的分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2、通过“图形面积”、“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有关操作活动,逐步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到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并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课时安排】千米的认识2课时米与厘米1课时分米的认识1课时轴对称图形1课时三角形的分类(2) 3课时面积2课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2课时平方米1课时课本第49-51 页千米的认识(第一教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