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10
2009—2010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命题人孙东方审核人张广胜一、选择(20×2分=40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壬(rén)戌窈窕(tiǎo)桂棹(zhào)冯(féng)虚御风B.嫠(lí)妇愀(qiǎo)然舳(yóu)舻山川相缪(liáo)C.酾(shī)酒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jīn)危坐D.匏(páo)樽枕藉(jí)蜉(fú)蝣一叶扁(piān)舟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蜕变(tuì)粗糙(zào)琐屑(xiè)游目骋怀(chěng)B.佝偻(lǚ)长篙(hāo)踱步(dù) 凝神屏息(bǐng)C.翌日(yì)霎时(shà)气馁(něi)浅尝辄止(zhé)D.羞涩(shè)隽永(juàn)侥幸(jiǎo)脉脉含情(mài)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卓尔不群出其不意兵荒马乱名副其实B.毕恭毕敬垂拱而治世外桃源题纲挈领C.挥洒自如剽窃成果耳懦目染揠苗助长D.未竟事业名门旺族积重难返座无虚席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斑驳真谛杀一儆百丰华正茂B.漫溯恪守光彩夺目骇人听闻C.熨帖袅娜不可思义义奋填膺D. 慰籍宁谧相形见拙安之若诉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相敬如宾....,携手并进。
B.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南宫中学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张永才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务必将1至6题,11至14题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2.主观题答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每小题3分)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
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
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
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
2018—2019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南宫中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汉高祖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巩固刘氏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昔者元失其驭。
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宁谧。
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
”两位君主推行这些措施的制度基础主要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察举制2.周初所分封的异姓贵族中,除少数封在中原,主要都封在边疆与戎狄接壤的地区。
关于这种分封战略的表述正确的是()A.燕国是为防御北方戎狄而分封的异姓贵族B.异姓贵族的分封是保护中原姬姓诸侯国的屏障C.西周分封战略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D.西周的分封战略导致诸侯割据混战3.西周分封诸侯,在武王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分封在成王和其子康王时期。
康王之后,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
这反映康王之后的西周()A.宗法血缘纽带更加牢固 B.分封制度日益走向瓦解C.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 D.嫡庶长幼地位依然有别4.云梦秦简《语书》中提到“凡良更,…又廉洁,敦诚而好佐上:以一曹事不足独治也,故有公心又有自端也,面器与人治,是以不争书”即凡是良更,廉清、忠诚而能为君上效力:他们知道一曹的事务不能独断独行,所以有公正之心又能够纠正自已,厌与别人争论治理的方法,所以不拘于自己的理解争执不体,这说明,秦朝()A.对官员行为有明确的规范B.对官吏提出了职业道德要求C.注重对官员的考核与评价D.官吏的选拔做到了德才兼备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从“人治”到“法治” 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C.国家管理渐趋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6.明代张萱的《西园闻见录》记载:御史上封事,虽要在当天“呈堂揭帖”(据揭帖向都御史汇报),但御史仍然“当劾则劾,仍回递其揭帖与之,都御史不敢不受,是不得箝制也”。
2015~2016学年高一年级(上)第1次月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一(第1、2单元)。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刚性阅读”不可缺赵强不可否认,如今文学作品的影响日渐稀微,那种期待一部作品万人争阅的局面早已成为遥远的记忆。
在日趋多元化的社会里,文学益发成为人们的精神港湾。
作为给少年儿童启迪心智、涤荡心灵的儿童文学作品,眼下随着人们对儿童教育的关注而益发受到社会各界和小读者的欢迎。
不过,令人忧虑的是,国内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创作力量还不甚壮大,令人期待的杰出之作仍然不能丰富。
在大家对儿童文学欢欣鼓舞的掌声中,我们遗憾地看到,儿童文学这片本来最有生机的绿地,还是以弱不禁风的小花小草、小虫小物为主要描写对象,至于所表现的文风也多为阴柔之气。
儿童文学的大视野、大手笔、大心胸、大人物只能是一种奢望。
在对国内儿童文学创作进行了充分的审视之后,我觉得给儿童文学作品“加钙”,成为一种必然。
其实作为成长期的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即需要阳光雨露、和风细雨、小桥流水,也需要长河落日、大漠悲风。
既需要愉悦的喜剧、轻松的闹剧,也需要震撼人心的悲剧。
由此,我想到了“刚性阅读”这个概念。
那么,刚性阅读所涵盖的作品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格呢?我觉得,儿童文学不但要给人以美丽、憧憬,还要给人以智慧和力量。
我想起自己小的时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海鸥》《我的大学》《童年》《在人间》《红岩》《闪闪的红星》《红色保险箱》等中外文学名著所产生的心灵震撼和精神愉悦。
特别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我更多的是一种英雄人物的悲歌,我从主人公身上学到了什么是坚强和勇敢。
后来上大二时,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还和同学一起,骑着破旧的自行车从天津到北京走访,记忆中,五六个小时,居然不觉得累。
河北省南宫中学1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选择题(60分每小题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挑.选/挑.拨假.借/假.期椎.骨/椎.心泣血B.灯泡./泡.沫压.顶/压.轴肖.像/惟妙惟肖.c.磨.坊/磨.损创.伤/创.造落.枕/落.叶归根D.绷.直/绷.脸夹.袄/夹.杂藤蔓./蔓.草难除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聊的雨巷。
B.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寞,凄清,又惆怅。
C.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D.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澜里放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以细腻而真切的笔触描述了一个青年妇女为改变山村贫穷面貌而艰苦创业的感人故事,其中个性飞扬、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B.于涛是山西中宇篮球队的元老级人物,经验丰富,老气横秋....,连续几个赛季,不沦主客场,他都能拿到20分左右,可以说是中宇的功臣。
C.岁月如行云流水....一般悄悄地流逝,白发也悄悄地爬上了他的鬓角,三十多年的从教生涯成了他头脑中永远的记忆。
D.从小喜欢舞文弄墨....、屡获中学生优秀作文奖的小李在报社如鱼得水,他的一篇题为《汗水换淡水》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虽然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不少交流、商务、购物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B.记者15日了解到,“雪龙”号舰载失事直升机的“舱音记录器”已经找到,并已被送往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译码分析,以寻找飞机失事原因。
C.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服装、鞋类等我国传统出口行业受到的压力尤为明显,不免出现部分企业倒闭、退出市场,并引发行业内加速整合的情况。
D.真正的“名人”是具有仁慈的胸怀、坚毅的品格,以精神的力量,为人类做出贡献,为人类增添勇气,为人类指明方向。
南宫中学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一9月份月考语文试题命题人:张永才2011年9月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共4页,22道题注意事项:1.请将1至6,15至18题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其它题写在答题卡上.2.答题时使用0。
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馆,仿佛看到鲁班的身影在东方的晨曦中,巍峨的“东方之冠”中国馆就像矗立于高天厚土间的一位巨人,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中,发出最耀眼的中国红。
斗拱、卯榫……这些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元素。
驻足中国馆前,仰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的大门,一个巨型“斗拱”腾空展现在面前.要进入中国馆参观,游客要步行走过76级大台阶。
大台阶宽达72米,全部采用花岗岩“华夏灰”制作而成,每个台阶石材表面呈现出细密美观的凹槽,既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既美观又舒适实用——做到这一切的,是古老的手工技艺“三斩斧”。
“三斩斧”是一种只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的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方式.因其人工剁斧的时候需要经过初斩、细斩、终斩三个工序才能出现最终的纹理效果,故取名“三斩斧”.中国馆的76级台阶全部采用纯手工剁斧的方法,一刀一刀地剁出来。
一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要达到上万刀之多,而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更是超过5400多万刀.行走在这里,人们仿佛看到“木工祖师”鲁班精王细作、巧夺天工的身影。
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用“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来形容中国馆的文化内涵。
他介绍,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的中国馆,创作理念源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特色、中国的元素.数千年来,充满“天人合一”文化意味的中国木结构体系的建筑,对中国文化的建树与传播起着标志性作用.中国古代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之间,有一层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这就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灵——斗拱。
A .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相敬如宾.B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 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C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作为翻译工作者,一定要学好本民族语言也是很重要的。
B .为了实现现代,我国要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的若干所大学。
C .在肇事的两个美国士兵被宣判无罪之后,汉城的一些餐馆拒绝向美国人提供服务。
D .近年来我国在对濒危动物的保护,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离要求还相差很远。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河北省南宫中学 2009-201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壬(r <n )戌 窈窕(ti a )o 桂棹(zh a ) 冯(f <ng )虚御风 B . 嫠(l "妇 愀(qi 然 舳( y ①)胪 山川相缪(li o ) C . 酾(sh )酒 横槊(shu Q ) 江渚(zh 讪 正襟(j )n 危坐D .匏(poo )樽 枕藉(j I 蜉(f 0蝣 一叶扁(pi ©n 舟、选择(20 X 2分=40分)1、F 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B . 佝偻(1 G) 长篙(h ao ) 踱步(d 0 凝神屏息(b mg )C . 翌日(y 1) 霎时(sh a ) 气馁(n 百)浅尝辄止(zh ®D . 羞肚(sh e ) 隽永(ju a ) 侥幸(ji co ) 脉脉含情(m ①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粗糙(z ao ) A .蜕变(tu i) 琐屑(xi e )A .卓尔不群 出其不意 兵荒马乱 名副其实B .毕恭毕敬 垂拱而治 世外桃源 题纲挈领C .挥洒自如 剽窃成果 耳懦目染 揠苗助长D .未竟事业名门旺族积重难返座无虚席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斑驳 真谛 杀一儆百 丰华正茂B .漫溯 恪守 光彩夺目 骇人听闻C .熨帖 袅娜 不可思义 义奋填膺 D.慰籍宁谧相形见拙安之若诉4. F 列各句中, 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 游目骋怀(ch ^g )5.,携手并进。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对当前“时尚史学”的几点思考(许海云)“时尚史学”是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具体表现为社会传媒高调推出由各方专家对历史的“大众解读与评说”,同时伴之以大量带有“戏说、恶搞”成分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时尚史学”缺乏历史的现实价值表达。
众所周知,历史认识的本质在于追求真实,求真是史学研究的一种基本价值导向,因为只有真实的历史,才具备历史的现实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教化功用,这一点早已为史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所决定。
历史研究的目的于此,历史知识普及的目的也在此,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空前一致的。
然而,历史学所普遍奉行的这一金科玉律,在“时尚史学”中却遭到质疑,甚至有被扭曲之嫌。
“时尚史学”没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
“时尚史学”对此所做的解释是,它所面对的社会群体是普通大众以及历史爱好者,它的目标在于历史知识的传播而非学术研究。
“时尚史学”这一凝固的模式,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使之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研究方法。
正因为如此,“时尚史学”似乎总是支离破碎,其兴趣点基本上围绕着一些固定的“热点”话题展开,而这些话题又总是和社会精英、帝王将相联系在一起。
因此,“时尚史学”所讲述的内容几乎只能集中在历史上有限的、可讲的某些“英雄人物”,品说他们的丰功伟业、生活逸事、社会趣闻,而对波澜壮阔的社会活动却熟视无睹。
这造成了“时尚史学”的某种局限和肤浅,而这种局限与肤浅注定其难以对历史有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注定无法取得本质性认识。
众所周知,历史研究与教育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在于占有充足的史料、科学的方法,上述两者构成了历史认知活动的基本要素。
“时尚史学”既没有在史料上倾注功力,它只是简单地运用了一般性、常识化的历史资料;同样,“时尚史学”在研究方法上也缺乏创新,难成体系,治史者对历史事件的生动描述,无法替代基本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缺乏史料与方法的历史研究与大众教育,无异于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不仅会制造大量谬误,而且也使其历史解释缺乏系统,这使“时尚史学”所体现的历史现实价值不能不受到扭曲。
南宫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共4页,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论低碳消费方式“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
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
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
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它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
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
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
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
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
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
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00分钟一、文言文阅读(每个3分,共9分)(一)课内文言文1、下列加点“相”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及时相.遣归B、会不相.从许C、嬉戏莫相.忘D、仰头相.向鸣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又申.之以揽茝(重复,再三)谣诼..谓余以善淫(谣言)B.溘.死(突然)偭规矩而改错.(错误)C.忍尤而攘诟.(侮辱)延伫乎吾将反.(返回)D.苟余情其信.芳(确实)怨灵修之浩荡..兮(水势大)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贸:交换。
B、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咎:责备。
C、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徂:往。
D、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遂:顺心、满足。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每题3分,共12分)谢贞,字元正,阳夏人。
贞幼聪敏,有至性。
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往往如是亲族莫不奇之。
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
八岁,尝为《春日闲居》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
”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
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初,父蔺以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往华严寺,请禅师为贞说法,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贞于江陵陷没。
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辟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自疏于王,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独不坐。
后主仍诏贞入掌中宫管记。
府长史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
”后主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
顷之,敕起还府。
贞累启固辞,敕报曰:“省启具怀,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礼有权夺,可便力疾还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