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织物组织.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23
第一章 机织物与机织物组织概念第一节 机织物的形成及其组织表示方法一、机织物的形成传统的两向机织物(woven fabrics )是由经、纬两系统纱线在织机上互相交织而成。
在织物内平行于织边的纵向纱线称为经纱(warp yarn ),与织边垂直的横向纱线称为纬纱(weft or fillingyarn )。
图1-1是在织机上织物形成的示意图。
纵向纱线1(即经纱)自织轴2上引出,绕过后梁3、停经片4,逐根按一定规律分别穿过综框5和5′上的综丝眼6和6′,再穿过钢筘7的筘齿与横向纱线12(即纬纱)交织,在织口处形成织物。
织物经胸梁8、刺毛辊9和导布辊10,最后卷绕在卷布辊11上。
二、机织物组织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织物内经纱和纬纱相互交错或彼此浮沉的规律称为织物组织( fabric weaves)。
当织物组织变化时,织物的外观及其性能也随之改变。
如图1-2所示,经纬纱交叉处称为组织点(intersectionpoint)。
当经纱浮在纬纱之上时称经组织点或经浮点(warp over weft );当纬纱浮在经纱之上时称纬组织点或纬浮点(warp under weft or weftover warp )。
经组织点和纬组织点的排列规律在织物中达到重复时的最小单元,称为一个组织循环( weave repeat unit) 或一个完全组织。
构成一个组织循环的经纱根数称经纱循环数或完全经纱数,用R j 表示;构成一个组织循环的纬纱根数称纬纱循环数或完全纬纱数,用R w 表示。
图1-2中,第4、5、6根经(纬)纱的浮沉规律是1、2、3根经(纬)的重复,其组织循环经(纬)纱数等于3。
织物组织循环愈大,所织成的织物组织也越复杂。
图中还出示了第1根经(纬)图 1-2 机织物结构示意及经纬向剖面图纱的经(纬)向剖面图,观察方向为:经向剖面图为从外向内,纬向剖面图为从上向下。
织物组织可以用组织图(pattern draft or weave diagram)来表示。
第六章 机织物双层及多层组织机织物双层及多层组织(double-layer and multi-layer weaves)是由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经纱与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纬纱分别交织形成相互重叠的上、下两层或多层织物的组织。
根据上、下层的相对位置关系,分别称表层和里层。
表层的经纱和纬纱称为表经和表纬,里层的经纱和纬纱称为里经和里纬。
根据用途的不同,表、里两层可以分离也可以连接在一起。
图6-1所示为表、里两层组织结构示意图,表经:里经=1:1,表纬:里纬=1:1,表层组织与里层组织均为平纹组织。
图6-2所示是以织物的纬向剖面图来说明双层组织的构成原理。
图中以空白表示表经、表纬;以斜剖线表示里经、里纬。
表、里经纱均为1:1排列,表、里层组织均为22纬重平。
(a )表示第1根表纬织入时的经纱位置,这时表经按组织要求提升一半与表纬交织形成表层组织,所有里经全部下沉不与表纬发生交织;(b )表示第1根里纬织入时的经纱位置,这时所有表经全部提升不与里纬发生交织,而里经按组织要求提升一半与里纬形成里纬组织;(c )表示每一组纬纱分别与各自系统的经纱交织,从而构成互相分离的表、里两层组织。
由此可见,制织表、里双层组织的必要条件是:(1) 投入表纬织表层时,里经必须全部沉在梭口下部,不与表纬交织; (2) 投入里纬织里层时,表经必须全部提升,不与里纬交织。
双层组织的表、里层根据需要可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其连接方式很多,如连接表、里两层的一侧或两侧,可构成双幅、多幅或管状等织物;如将表、里两层依照花纹轮廓互相交换,可获得表、里换层的双层织物;利用各种不同的连接方法,可构成接结的双层组织等等。
机织物中应用双层及多层组织的主要目的是:(1) 用一般的织机(非圆型的)可制织管状织物;(2)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纱作为表、里经纱和表、里纬纱,能构成纯色或多色花纹;(3) 表、里层用不同缩率的原料,能织出高花效应的织物; (4) 双层及多层组织能增加织物的重量、厚度和弹性; (5) 构成三维立体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