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纹织学第1章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6
德州学院《织物组织》习题第1章织物概述1. 什么是织物、织物结构、织物组织?2. 什么是组织点、经组织点、纬组织点?3. 什么是组织点飞数?经向飞数?纬向飞数?4. 什么是组织循环、组织循环经纱数、组织循环纬纱数?5. 什么是同面组织、异面组织、经面组织和纬面组织?第一章习题答案1.织物:是由某种纤维纺成具有一定细度的纱线(或长丝)以一定的紧密度和交织规律交织而成的。
它具有某种使用性能和外观风格,能适应某种用途的需要。
织物结构:指经纬纱在织物中的几何形态,即织物内经纬纱的配合关系。
织物组织:在织物中,经纬纱相互交错或彼此沉浮的规律。
2.组织点:织物中,经纱和纬纱由于相互沉浮而重叠之处,称为组织点。
经组织点:织物中,经纱浮在纬纱之上的组织点。
纬组织点:织物中,纬纱浮在经纱之上的组织点。
3.组织循环(完全组织):当经组织点和纬组织点的浮沉规律达到循环时的组织称为组织循环(或称完全组织)。
经纱循环数:构成一个组织循环的经纱根数。
纬纱循环数:构成一个组织循环的纬纱根数。
4.同面组织:织物组织中,正面和反面的经组织点数等于纬组织点数的组织称为同面组织。
异面组织:织物组织中,正面和反面的经组织点数不等于纬组织点数的组织称为异面组织。
经面组织:织物组织中,正面的经组织点数多于纬组织点数的组织称为经面组织。
纬面组织:织物组织中,正面的纬组织点数多于经组织点数的组织称为纬面组织。
第2章三原组织1. 原组织包括哪几种?原组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平纹组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3.斜纹组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4.缎纹组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5.简述斜纹组织的斜向与纱线捻向的关系?6.画出3斜纹的组织图。
1斜纹织物的上机图(要求采用反织法)。
7.试画出采用S捻股线制织318.构成原组织段纹的必要条件是什么?9. 试作8枚缎纹可能构成的所有缎纹的组织图。
10.试设计5枚缎纹组织织物,并希望织物表面光洁平整,不显斜纹效应。
条件如下:(1)经面缎纹采用S捻股线做经纱;(2)纬面缎纹采用Z捻单纱做纬纱。
第一章织物分析实训实训一透孔组织、蜂巢组织与凸条组织织物的分析(2课时+课外)透孔组织织物,其组织表面有均匀分布的小孔,一般用作稀薄的夏季服装面料。
蜂巢组织织物,其表面形成规则的边高中低的四方形凹凸花纹,形如蜂巢,该织物比较松软。
凸条组织正面产生纵向、横向等方向的凸条,而反面则为纬纱大中型经纱的浮长线组织。
这是联合组织中常见的三种组织。
一、实训目的和要求1、通过小样分析掌握直接观察法和拆纱分析法。
2、通过分析加深对织物外观特征、组织结构的认识。
二、实训仪器、工具和材料照布镜、分析针、剪刀、镊子、黑绒板、意匠纸、布样三、实训内容、步骤和操作方法1、透孔组织的分析(1)确定织物的正反面(2)确定织物的经、纬向。
(3)用直接观察法绘出透孔组织的组织图。
(4)观察织物外观,绘出透孔组织孔隙形成的结构图。
2、蜂巢组织、凸条组织织物的分析(1)确定织物的正反面。
(2)确定织物的经、纬向(3)确定拆纱系统。
(4)确定织物的分析表面(5)做纱缨。
(6)检查织物组织① 在拆开纱线和检查组织之前,应在纱缨上作好起点的记号,常用方法是在纱缨上剪一个缺口,然后再逐根检查交织情况,逐根进行记录。
② 用组织点直接记录在意匠纸上,直至得到织物的组织循环为止,或者将交织情况首先用数字记录下来,这样连续分析若干根纱线就可以得到织物的组织循环,然后将分析结果绘在意匠纸上。
③ 分析织物时,拆开处的范围至少应不小于二个组织循环,这样可以便于复查分析的结果。
(7)确定上机图。
四、实训报告内容1、绘出透孔组织透孔形成的结构图,简述透孔形成的原因,绘出透孔组织织物的上机图。
2、绘出蜂巢组织织物的上机图,简述该织物形成边部高中间洼外观的原因。
实训二配色模纹织物分析项目一纵条纹织物分析(2课时+课外)项目二方格织物分析(2课时+课外)项目三平纹地小提花织物分析(2课时+课外)利用不同颜色的纱线与织物组织相配合,在织物表面构成各种花形图案,这种花纹称配色模纹。
(完整版)织物上机图与织物分析第⼀章织物上机图与织物分析第⼀节织物及其结构的概念⼀、织物的概念织物可分为机织物、编织物和⽆纺织物(⾮织造物)。
[出⽰样布]1、机织物:由相互垂直的两个系统的纱线(经纱和纬纱),按⼀定的规律相互交织⽽成的织物。
编织物是指由单独⼀组线编连⽽成的织物,分经编和纬编两种。
⾮织造布是将松散的纤维⽤粘合法或针刺法⽽连成的织物。
2、织物的分类:(1)按构成织物的原料分:棉、⽑、丝、⿇、化纤;纯纺、混纺、交织物。
(2)按织物的⽤途分:⾐着⽤织物:外⾐、内⾐、衬⾥等,约占50%;装饰⽤织物:窗帘、床罩、帷幔等,约占30%;产业⽤织物:传动带、⽔龙带、帘⼦布等,约占20%。
三者所占⽐例随⽣活⽔平的提⾼⽽改变。
(3)按织物组织(织物交织规律)分:原组织、变化组织、联合组织、复杂组织、⼤花纹组织。
⼆、织物的量度1、匹长(⽶):约25—40⽶⼯⼚⼀般以联匹形式:厚重织物⼆联匹,中厚织物3—4联匹,轻薄织物4—5联匹。
2、幅宽(厘⽶):织物向宽幅发展。
窄幅织物:80—120厘⽶;宽幅织物:127—168厘⽶。
织机分44”、56”、65”、75”等。
(1”=2.54cm)3、厚度(mm):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织物的耐磨性、保暖性随织物厚度的增加⽽增加。
4、重量(克/平⽅⽶):指每平⽅⽶织物的⽆浆⼲重的克数。
它与纱线细度和织物组织等有关。
三、织物组织的概念1、经纱和纬纱:经纱——沿织物长度⽅向的纱(与布边平⾏的纱)。
纬纱——沿织物宽度⽅向的纱(与布边垂直的纱)。
2、织物组织和组织点:(1)织物组织:织物中经纱和纬纱相互交错的规律。
(2)组织点:经纱和纬纱交织处。
经组织点⽤涂⾊表⽰,纬组织点⽤空⽩“⼝”表⽰。
(3)组织循环(完全组织循环)R:经、纬组织点的排列规律在织物中重复是时的纱线数。
分经纱循环数Rj和纬纱循环数Rw。
3、织物组织的表⽰⽅法:⽤组织图表⽰:纵⾏表⽰经纱,次序从左到右;横⾏表⽰纬纱,次序由下⽽上。
《织物组织与结构》教学大纲1、课程代码:011004202、课程中文名称:织物组织与结构3、课程英文名称:fabric weaves and structures4、课程适用层次:本科5、总学时:52学时6、理论学时:44学时7、实验学时:8学时8、学分:3学分9、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纺织工程专业及相关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掌握织物组织结构方面的知识,了解织物外观与织物有关性能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识别、分析织物样品的能力,同时具有设计与制织机织物织物小样的能力。
10、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机织物上机图、各类织物组织与结构的特征及其在常见织物中的应用,同时对织物分析的方法及内容作了简单的介绍。
11、教学大纲第一章织物的基本知识及上机图本章有两个要点,即织物的基本知识和上机图。
第一节织物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织物及织物结构的概念、织物的分类、织物的量度及织物的发展动向。
第二节上机图本节内容主要有上机图及其相关概念。
包括组织图、穿综图、穿筘图、纹板图等。
第二章织物基本组织及织物本章主要介绍三原组织及其织物方面的知识。
包括三原组织的定义、作图方法、上机要点、组织应用等。
同时还介绍平均浮长的概念。
最后介绍织物分析的方法及步骤。
第一节平纹组织及其织物第二节斜纹组织及其织物第三节缎纹组织及其织物第四节平均浮长第五节织物分析第三章变化组织及其织物主要介绍平纹、斜纹及缎纹组织的变化组织的定义、特点、组织作图法和上机要点;组织的应用范围即对应织物品种。
另外介绍简单组织织物小样的设计与试织的方法及其要点。
第一节平纹变化组织包括经重平、纬重平和方平组织及其织物。
第二节斜纹变化组织包括加强斜纹、复合斜纹、角度斜纹、曲线斜纹、山形斜纹、破斜纹、菱形斜纹、锯齿形斜纹、芦席斜纹。
第三节缎纹变化组织包括加强缎纹斜纹、变则缎纹和重缎纹。
第四节简单组织织物小样的设计与试织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本节主要介绍几类具有一定外观特征的联合组织的特征、作图方法、上机要点及其应用。
织物结构与设计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一章织物上机图与织物分析1.分别说明织物、织物组织、织物结构的含义。
由相互垂直的两个系统的纱线,在织机上按一定规律交织而成的制品,叫织物。
在织物中经纱和纬纱相互交错或彼此沉浮的规律叫织物组织。
织物结构是指经纬纱线在织物中的几何形态。
2.说明组织点、组织循环及组织点飞数的含义。
在经纬纱相交处,即为组织点(浮点)。
凡经纱浮在纬纱上,称经组织点;凡纬纱浮在经纱上,称纬组织点。
当经组织点和纬组织点沉浮规律达到循环时,称为一个组织循环。
组织点飞数是指一个系统中相邻两根纱线上相应组织点的位置关系,即相应经(纬)组织点相距的组织点数。
3.什么是上机图?它包括哪几部分?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上机图是表示织物上机织造工艺条件的图解。
它是由组织图、穿综图、穿筘图、纹板图四个部分排列成一定的位置而组成。
组织图:表示织物中经纬纱的交织规律。
穿综图:表示组织图中各根经纱穿入各页综片顺序的图解。
穿筘图:表示经纱在筘片间的穿法。
纹板图:是控制综框运动规律的图解。
4.穿综的原则是什么?主要的穿综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哪些织物?穿综原则是把浮沉交织规律相同的经纱一般穿入同一综页中,也可穿入不同综页(列)中,而不同交织规律的经纱必须分穿在不同综页(列)内。
穿综方法根据织物的组织、原料、密度来定。
方法有:顺穿法、飞穿法、照图穿法、间断穿法、分区穿法等。
对于密度较小的简单织物的组织和某些小花纹组织可采用顺穿法;当遇到织物密度较大而经纱循环较小的情况时,采用飞穿法;在织物的组织循环大或组织比较复杂,但织物中有部分经纱的沉浮规律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照图穿法;织物是由两种组织并合成的,在穿综时,对第一种组织按期经纱运动规律穿若干个循环后,又按另一种穿综规律穿综,每一个穿综规律成为一个穿综区,每个区中有各自的穿综循环,采用间断穿综法;当织物组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或用不同性质的经纱织造时,采用分区穿法。
5.什么是复列式综框?何时要采用复列式综框?一页综框上有2~4列综丝,即是复列式综框。
针织学1(纬编)Knitting technology(Part 1-Weft Knitting)第一周(第1次课)章节名称:第一章纬编概述(§1针织与针织物、§2纬编针织物分类与表示方法)授课方式:课堂授课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要点(1)开设课程的目的(2)学员的希望当堂了解同学们对本课程的希望,并对当前国内外针织工业的现状、针织产品的发展作概要性介绍。
(3)教师的希望掌握针织的基本概念,掌握针织物的组织结构、性能、外观效应,了解常用针织设备的结构、功能,成圈机件的配置、功能及工作原理,初步具备分析针织产品的能力。
(4)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实验。
(5)评价方法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占80%,结合平时的作业,占20%。
(6)课堂授课要点:① 针织及其基本概念② 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③ 针织线圈基本结构单元④针织物的基本概念⑤针织物主要参数与性能指标⑥纬编针织物的分类⑦纬编针织物的表示方法(方法介绍、举例),如:线圈图、意匠图、编织图、三角配置(7)难点:㈠针织物的认识辨别㈡纬编针织物的表示方法(8)思考题:1、线圈由哪几部分组成,纬编针织物的结构有何特征?2、舌针、复合针和钩针的特点和主要应用?3、编结法和针织法的成圈过程分为哪些阶段,两者有何不同?4、如何来获取针织物的线圈长度,它对针织物性能有什么影响?5、比较针织物稀密程度有哪些指标,应用条件是什么?6、纬编针织物组织分几类,各有何特点?7、表示纬编针织物结构的方法有几种,各自的适用对象?第一周(第2次课)章节名称:第一章纬编概述(§3 纬编针织机、§4针织机的一般结构与机号)授课方式:课堂授课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要点(1)课堂授课要点:① 针织机的分类1、机种用途2、常见型号及制造商3、纬编机的主要技术参数4、针织成圈过程的概念和理解② 针织机的主要机构与功能③ 机号的概念、机号与可加工纱支的关系④ 针织用纱的基本要求与织前准备1、络纱的目的2、络纱的要求3、卷装形式4、络纱设备与工艺⑤针织生产的工艺流程(经编、纬编)(2)难点机号与可加工纱支的关系(3)思考题:1、纬编针织机一般包括哪几部分,主要技术规格参数有哪些?2、机号与可以加工纱线的细度有何关系?3、常用的纬编针织机有几类,各自的特点与所加工的产品是什么?4、针织用纱有哪些基本要求?5、筒子的卷装形式有几种,各适用什么原料?第二周(第1次课)章节名称:第二章纬编基本与变化组织及圆机编织工艺(§1平针与变化平针组织及编织工艺)授课方式:课堂授课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要点(1)课堂授课要点:① 纬平针组织的结构② 纬平针组织的特性与用途③多三角机的编织工艺1、成圈机件及其配置2、成圈过程与各成圈机件之间的关系3、成圈过程各阶段工艺的具体分析(2)难点:㈠舌针成圈机件及其配置关系、成圈过程㈡多三角机的成圈工艺分析(退圈的可靠性,垫纱的可靠性、垫纱纵、横角,压针三角角度的影响因素)(3)思考题:1、平针组织有哪些结构参数,其相互关系如何?2、可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针织物的尺寸稳定性?3、平针组织的特性和用途是什么?4、单面圆纬机针的上升动程影响到什么,如何才能做到正确垫纱?5、弯纱过程的最大弯纱张力与哪些因素有关?6、圆纬机实际编织时,如何改变线圈长度,调整弯纱三角位置的作用是什么?第二周(第2次课)章节名称:第二章纬编基本与变化组织及圆机编织工艺(§1平针与变化平针组织及编织工艺)授课方式:课堂授课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要点(1)课堂授课要点:①成圈过程中舌针运动轨迹② 成圈过程中沉降片的运动轨迹③沉降片双向运动技术(形式、特点)(2)难点:成圈过程中舌针和沉降片运动轨迹的意义理解和掌握(3)思考题:1、双向运动沉降片的工作原理与优缺点?2、变化平针组织的结构和编织工艺与平针组织有何不同?第三周(第1次课)章节名称:第二章纬编基本与变化组织及圆机编织工艺(§2罗纹组织与编织工艺)授课方式:课堂授课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要点(1)课堂授课要点:① 罗纹组织的结构② 罗纹组织的特性与应用③罗纹机的编织工艺1、成圈机件及配置2、成圈过程3、上下针的三种配合方式(2)难点:罗纹机的成圈过程(3)思考题:1. 试述络纱的目的与要求?1、罗纹组织种类有哪些,如何在不同种类的罗纹组织之间比较它们的横向密度?2、罗纹组织的特性和用途是什么?3、滞后成圈,同步成圈和超前成圈的特点与适用对象?第三周(第2次课)章节名称:第二章纬编基本与变化组织及圆机编织工艺(§3双罗纹组织与编织工艺,§4双反面组织与编织工艺)授课方式:课堂授课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要点(1)课堂授课要点:① 双罗纹组织的结构②双罗纹组织的特性与应用③双罗纹机的编织工艺(成圈机件及配置、成圈过程、上下针的三种配合方式)④ 花色双罗纹组织的编织工艺(直条、横条、芝麻点、方格)⑤ 双反面组织的结构⑥ 双反面组织的特性与应用⑦ 双反面机的编织工艺(成圈机件及配置、成圈过程)(2)难点:㈠双罗纹机的成圈过程及其上下针的配合关系㈡双反面机的成圈过程(3)思考题:1.试述多三角机的主要成圈机件及其作用?1、双罗纹组织的结构与罗纹组织有何不同,前者有何特性和用途?2、比较双罗纹机与罗纹机在成圈机件及其配置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3、双反面组织的结构和外观特征怎样,有何特性和用途?4、双反面机有哪些成圈机件,其如何配置,双反面组织如何编织?5、如要在双罗纹机上编织下列图示的花色双罗纹织物(一个完全组织的花型),试画出编织图,作出相应的织针和三角排列以及色纱配置?第四周(第1次课)章节名称:针织纬编机实验教学授课方式:纺织学院实训楼现场教学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要点(1)认识和复习针织圆形纬编机、平行纬编机(2)了解针织纬编机的一般结构和性能(3)了解和掌握针织纬编机成圈机件、配置和作用(4)了解针织物形成过程第四周(第2次课)章节名称:第三章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1提花组织与编织工艺)授课方式:课堂授课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要点(1)课堂授课要点:①提花组织的结构与分类1、单面提花、双面提花2、均匀提花、不均匀提花3、完全提花、不完全提花②提花组织的特性与用途③提花组织的编织工艺1、编织方法2、走针轨迹(2)难点:提花组织的结构与分类(3)思考题:1、结构均匀与不均匀提花组织有何区别?完全与不完全提花组织有何区别,其反面组织有哪些,各有何特点?提花组织如何编织?2、什么是线圈指数,它的大小关系到什么?第五周(第1—2次课)国庆长假放假第六周(第1次课)章节名称:第三章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2集圈组织与编织工艺, §3添纱组织与编织工艺)授课方式:课堂授课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要点(1)课堂授课要点:① 集圈组织的结构与分类② 集圈组织的特性与用途③ 集圈组织的编织工艺(色彩效应、结构花纹)④添纱组织的结构与分类(全部线圈添纱和部分线圈添纱)⑤ 添纱组织的特性与用途⑥ 添纱组织的编织工艺(2)难点:㈠集圈组织的编织工艺㈡添纱组织的垫纱要求及编织工艺、添纱衬垫的编织方法(3)思考题:1、什么是集圈组织?2、采用集圈组织可形成哪些效应?3、连续集圈次数的多少将影响到什么?集圈组织如何编织?4、添纱组织有哪几种,结构各有何特点?影响地纱和添纱线圈的正确配置的因素有哪些?第六周(第2次课)章节名称:第三章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4衬垫组织与编织工艺, §5衬纬组织与编织工艺)授课方式:课堂授课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要点(1)课堂授课要点:①衬垫组织的结构与分类(平针衬垫、添纱衬垫、衬垫纱的垫纱比)②衬垫组织的特性与用途③衬垫组织的编织工艺(平针衬垫、添纱衬垫)④衬纬组织的结构⑤ 衬纬组织的特性与用途(2)难点:衬垫组织的编织工艺(3)思考题:1、什么叫衬垫组织?它有什么特性?2、什么叫衬垫比例和衬垫方式?如何利用衬垫纱来形成花纹效应?3、衬垫纱的衬垫方式有哪些?添纱衬垫组织如何编织?4、衬纬组织的纬纱对织物性能有何影响,衬纬组织如何编织?第七周(第1次课)章节名称:第三章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6 毛圈组织与编织工艺)授课方式:课堂授课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要点(1)课堂授课要点:①毛圈组织的结构与分类(普通毛圈、花色毛圈)② 毛圈组织的特性与用途③毛圈组织的编织工艺(形成毛圈的原理、普通毛圈的编织、花色毛圈的编织)(2)难点:采用双沉降片编织普通毛圈组织的方法;采用预弯纱编织提花毛圈组织的方法。
一、原料选择上篇纬编第一章纬编概述第一节纬编针织物的设计要素纤维的种类、纱线的种类、纱线的线密度、纱线的捻度和捻向〔一〕纤维的种类●自然纤维〔1〕棉纤维〔2〕毛纤维〔3〕蚕丝纤维〔4〕麻纤维再生纤维〔1〕天丝纤维〔2〕莫代尔〔3〕竹纤维合成纤维:涤纶,锦纶,腈纶〔二〕纱线的种类●短纤维纱线●长丝:直丝、变形丝〔三〕纱线的线密度●纱线的线密度是表示纱线粗细的指标●法定计量单位用线密度〔Tex〕表示Nt=1000/Nm●棉及其混纺纱常用英制支数〔N e〕表示Nt=583/ N e●毛及其混纺纱常用公制支数〔N m〕表示●各种长丝常用旦尼尔〔D〕表示Nt=D/9〔四〕纱线的捻度和捻向●纱线单位长度内的捻回数称为捻度。
–特数制捻度以 10 厘米纱线长度内的捻回数表示;–英制支数制捻度以 1 英寸纱线长度内的捻回数表示;–公制支数制捻度以 1 米纱线长度内的捻回数表示。
●我国棉型纱线承受特数制捻度,精梳毛纱和化纤长丝承受公制支数制捻度。
二、织物构造设计●针织物的构造可分为纬编织物和经编织物。
●纬编织物和经编织物形成方法不同,织物构造及性能也有所不同。
●纬编针织物的纱线是沿纬向喂入织针形成织物。
因此,易于形成横向条纹状外观效果。
●此外纬编针织物可以形成平面、凹凸、网眼、毛圈和绒类外观效应,还可以形成三维和成形构造。
三、颜色和图案设计●颜色是服装的灵魂。
颜色给人的印象最直接、最深刻,它是最重要的第一服饰语言。
人们欣赏或选择一件服饰用品,首先观看到的是其颜色。
针织物图案1、在编织过程中形成构造类图案颜色类图案2、在缝制过程中形成3、在染整过程中形成其次节纬编针织物组织的表示方法一、线圈图●用图形描绘出线圈在织物内的形态称为线圈图或线圈构造图。
●优缺点:直观清楚画法简单二、意匠图●意匠图是把针织构造单元的组合规律,用指定的符号在小方格纸上表示的一种方法。
三、编织图●编织图是将针织物的横断面形态按编织挨次和织针的工作状况,用图形表示的一种方法。
第一章古代纺织原料与技术概述1古代纺织原料近年来,当多种人造纤维开始被频繁地被应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纺纱材料中大部分是直接来自于自然界,动物毛发及分泌物或植物产物。
一些例外情况将会在本章的末尾加以说明。
由于从地球的某地到另一地方,其自然条件和气候的显著变化,自然纺纱材料的种类范围也随之变化很多,并且这种变化对于不同的地区文明下纺织品艺术的发展上有深远的影响。
动物纤维是来自于某些哺乳动物的毛发结构,或昆虫的茧丝,也就是蚕丝。
大量的植物纤维用来做纺织品,例如亚麻、大麻、部分的荨麻纤维和棉花,它们在结构上相对的相似性,实现了在纺织加工中的意义。
这些纺织材料中四种:羊毛、蚕丝、亚麻和棉花,被认为具有相同的重要地位。
这些材料中的每一种均有它的特别的视觉美感和技术性能,指引纺织品发展进程。
高端技术的发展为它们中的每种材料转化成艺术创造力的媒介成为可能,值得“纺织品艺术”称号。
1.1羊毛与蚕丝1.1.1羊毛用于纺织品原料的大部分动物纤维来自于不同种类的绵羊、山羊和骆驼,但是其它的四足动物也会为纺织品供应原材料。
羊毛的不同种类明显地改变了不同毛纤维的粗糙度、长度、色泽、颜色等。
变化也会发生在依靠同样放牧和气候条件的动物种类中,放牧和气候条件能够以一种或多种方式影响纤维形成。
寒冷的气候和高海拔对于羊毛的质量产生有利的影响。
因此在世界的最高山区域发现了有最好品质的动物毛纤维种类。
西藏和帕米尔高原的克什米尔和安哥拉山羊,安第斯山脉的胆小的小羊驼。
这些毛发的特征在同种羊毛的不同部位之间,在同类的年幼的和年老的动物之间也会有变化。
羊毛可能被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软羊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卷曲的,较长,较直并且有光泽的毛发,也可能带有明显的粗糙和坚硬的骨髓的粗羊毛,质量较差,因此较容易断裂。
不同种类羊的羊毛、毛发和过度毛纤维的比例存在差异,纤维的长度、表面形态、颜色、卷曲度和色泽也会不同。
贯穿整个生长阶段,有选择性的饲养羊目的在于分离出某些特定性能,并且发展它们以便满足多种形式纺织品的变化需求。
第一章指纹学的应用和发展朱兰第一节指纹学发展简史一、指纹术的起源和应用指纹技术起源于中国,据考古实物和史料记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指纹技术发端于制陶术。
据考证,在不晚于公元前1620年,由于千百次的制陶活动,指纹无数次地在陶坯上反复地展现其形象,终于有一天,指纹的特性被发现,充满想象力的先民将其应用到经济交易活动中。
主要应用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中医学和手相术。
由此看见,在指纹技术理论方面,我国最早发现指纹人各不同和终身不变。
实践上,我国也是最早将指纹应用于个人识别的国家。
是指纹学的发源地。
但早期运用指纹的事例并不表明人类已经将指纹用于人身同一认定。
实际上认识到手印所产生的不同纹线形态和运用这些不同形态的纹线去解决人的同一认定是有本质区别的。
二、指纹学的兴起和发展指纹学兴起于欧洲。
19世纪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推动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
其中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的发展,直接为指纹学打下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同时,于犯罪斗争的需要也直接推动了指纹学的发展。
(一)原因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生产力的空前解放欧洲民主与法制的兴起犯罪率增长的影响原有犯罪识别技术的落后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二)指纹学的奠基1、指纹的解剖学研究1684年英国植物解剖学家和生理学家格鲁博士提供了自己对指纹的观察报告。
2、解剖学指纹分类1787年捷克的帕金杰在《触觉器官和皮肤组织生理学检查注解》中描述了指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将指纹分为九类。
3、赫谢尔与福尔茨的引入(三)近代指纹学的诞生阿方斯.伯蒂朗(法国)1877年人体测量法高尔顿《指纹学》的诞生(英国人类学家)《比较指纹学》在南美独立发展(阿根廷的警察胡安-武塞蒂赫)潜在手印显现方法的发现(硝酸银、碘)(四)近代指纹技术在世界各国的推广和发展高尔顿--亨利指纹系统的形成和推广英国政府正式启用指纹技术单指纹法的生产现场手印显现技术的发展现场手印的分析技术海因德尔(德国指纹学家)对近代指纹技术德贡献国际性指纹鉴定机构的成立第二节指纹鉴定在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指纹学技术的科学基础决定了指纹鉴定为诉讼提供科学证据的地位二、指纹鉴定结论是法定的诉讼证据(一)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价值(二)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据价值(三)指纹分析判断在侦查阶段的应用1、分析案件性质2、分析判断案情3、刻画犯罪条件第三节现代指纹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一、现代手印显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一)现状常规方法:粉末法、熏染法、硝酸银和茚三酮法推广的技术方法:502法、小微粒悬浮法、DFO显现法、物理显影液法(二)发展趋势1、手印的光学检验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2、现代免疫技术在手在印显现技术领域的;3、蛋白质荧光化学在手印显现技术领域的发展;4 、与脂类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物质在手印显现技术领域的发展;5、手印显现的程序流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