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女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36.95 KB
- 文档页数:15
四大才女是哪四个民国四大才女的故事被后世广为流传,那你知道都有哪四个吗?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大才女吕碧城吕碧城(1883年-1943年) ,安徽旌德人,生于1884年。
父亲吕凤歧,光绪三年进士及第(与清末著名诗人樊增祥同年),曾任山西学政,家学渊源。
吕家有姐妹四人,吕碧城是老三。
吕碧城和她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当有人告诉他这其实只是一位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惊讶得不能相信。
1895年,父亲吕凤歧去世,吕碧城的母亲从京城回乡处理祖产,族人因为觊觎吕家家产,唆使匪徒将乃母劫持。
吕碧城在京城听到了消息,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助;几番波折,事情终于获得圆满解决。
但此事让小小年纪的吕碧城显示出了非凡的胆识,却也让与吕碧城有婚约的汪家起了戒心,认为小小年纪的吕碧城,竟能呼风唤雨,于是提出了退婚要求,吕家孤女寡母不愿争执,答应了下来,双方协议解除了婚约。
然而在当时,女子被退婚是奇耻大辱。
吕碧城虽身为新女性也一度自怨自艾,对其今后婚姻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婚约解除后,吕碧城的母亲带着四个尚未成人的女儿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
四大才女萧红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四大才女古代人才辈出,女子也是同样身兼才艺,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欢迎大家阅读!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有争议为班昭)蜀中四大才女: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民国四大才女为:吕碧城(一说庐隐)、萧红、石评梅、张爱玲蔡文姬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东汉末曹魏初,是一个充满血与泪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悲愤和痛苦的时代,诗人们把这血和泪、悲愤和痛苦坚忍地收藏起来酿造了一曲憎恨悲凉的时代悲歌。
曹操、曹丕、王粲……都是这个时代里产生的优秀男歌唱家,就在这雄浑、高亢、悲凉的时代合唱队伍里,一个激情澎湃的女高音格外地引人注目,她便是一生饱尝战乱别离之苦的女文学家——蔡文姬。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
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
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
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描述了她的婚姻: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
民国四大才女是谁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1.吕碧城吕碧城(1883年~1943年1月24日),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
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并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奇才女。
她被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与秋瑾被称为“女子双侠”,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
20世纪头一二十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
2.萧红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3.石评梅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曾用笔名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
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
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
4.张爱玲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
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民国四大美女编辑民国四大美女包括“校园皇后”陆小曼,有民国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有“金嗓子”之称的周璇,和“电影皇后”阮玲玉。
目录1简介2林徽因3陆小曼4周璇5阮玲玉1简介林徽因(1904-1955),外文名Phyllis,别名徽音,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福建福州。
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她的家族都是才子才女,如她的侄女林樱。
陆小曼(1903-1965),近代女画家,江苏武进人,生于上海市孔家弄。
学生时代的陆小曼,不仅才能出众,美丽也含苞欲放,初露魅力。
她有上海姑娘的聪明活泼,又有北京姑娘的秀丽端庄。
在学校里,大家都称她为“皇后”。
1922年和王庚结婚,1925年离婚。
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
周璇(1920-1957),江苏常州人,中国早期电影著名女演员、民国时期著名歌唱家。
她的名字可以说是国语流行曲史上一个金字招牌,号称“金嗓子”。
就是不爱听国语流行曲的人,也会对她那燕语莺声一般的歌喉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阮玲玉(1910-1935),原名阮凤根,学名阮玉英。
广东香山人,出生于上海。
阮玲玉端庄大方,清丽脱俗。
对待表演艺术,她勤奋刻苦,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不懈追求,达到了中国无声电影时期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赢得广大观众由衷的倾慕。
2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一体的女子,降生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称的杭州。
这是一个美丽着哀愁着的女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享受着世人崇拜的女子,她在寂寞中快乐,在快乐中寂寞,有着卓越才华和普通的性情。
林徽因,说她绝代美丽,也许有不妥之处,但说她才华傲世,决不过分。
她清丽的文风所到之处无不留有余香,另人回味无穷。
她细腻幽雅的文笔使枯燥的建筑都成为一首首美丽的诗篇。
林徽因的美,是一种整体的“美”,乃近于神。
这种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如果硬要诉诸文字,可以借用贾宝玉所作《芙蓉女儿诔》对晴雯的礼赞,聊窥一斑:“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
—— 陶行知55(责任编辑 张毓春)课 间 2014民国四大才女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一说庐隐)、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吕碧城 (1883年—1943年),安徽省旌德县人。
吕碧城家学渊源,12岁时,她诗词书画的水平已经很高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著名诗人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1904年至1908年期间,吕碧城担任 《大公报》 主笔,发表了大量尊重女权、倡导妇女解放的诗词杂文。
吕碧城两度周游世界,写了大量描述西方风土人情的诗词,脍炙人口,传诵一时。
她的诗词造诣深厚,尤擅填词,字字珠玑,吟咏自如,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主要作品收入了 《吕碧城集》《信芳集》《晓珠词》《雪绘词》《香光小录》 等。
萧红 (1911年—1942年),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
萧红在哈尔滨读中学期间,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萧红开始向报社投稿,从此走上写作之路,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合著有短篇小说集 《跋涉》 。
1934年,萧红完成了中篇小说 《生死场》,由此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 《旷野的呼唤》《桥》《牛车上》,散文集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代表作为 《生死场》 和 《呼兰河传》。
石评梅 (1902年—1928年),原名石汝璧,笔名评梅女士,山西省平定县人。
石评梅自幼聪慧过人,文思敏捷,她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
1923年,石评梅在 《晨报 (副刊)》 上连载长篇游记 《模糊的余影》,1924年,她与挚友陆晶清编辑 《京报 .妇女周刊》,1926年,她继续与陆晶清合编 《世界日报 .蔷藏周刊》。
民国四大才女分别是谁(除了张爱玲还有哪三位)中国古代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要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就行。
可到了民国时期,才华横溢的女性作家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
她们的才华,不亚于才子,因此被称为“才女”。
民国有四大才女,分别是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
吕碧城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年纪最大的人。
她生于1883年,安徽旌德县人,父亲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吕凤歧。
吕碧城的少女时代,充满坎坷。
她12岁时父亲去世,此后经历了家产被夺、夫家退婚等不幸的事件。
家道中落后,母亲带着4个女儿远赴塘沽投靠舅父严凤笙,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后来,吕碧城和母亲又被匪徒劫持,差点受辱。
1903年,吕碧成毅然出走,独自到天津闯荡。
吕碧成在天津无亲无故,怎么生存呢?她得知舅父严凤笙一位方姓秘书的夫人住在《大公报》社,便壮胆给方夫人写了一封求助信。
这封信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看到了。
英敛之亲自上门,聘请吕碧成为《大公报》编辑——由此,吕碧成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性编辑和女性撰稿者。
1904年5月,鉴湖女侠秋瑾慕名来到天津,专程拜访吕碧成。
两人一见如故,互相倾慕,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由此,文坛将吕碧成和秋瑾并称为“女子双侠”。
1907年,秋瑾在绍兴遇难。
吕碧成冒着危险,为秋瑾收尸,并写《西泠过秋女侠祠次寒山韵》予以怀念。
不久,吕碧成还以英文写《革命女侠秋瑾传》,在美国报刊上发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萧红的名字大家不会感到陌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推荐。
1935年,正是在鲁迅的支持下,萧红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那一年,萧红年仅24岁。
萧红生于1911年,黑龙江省呼兰县人。
她从小就喜爱文学和绘画,在女子中学读书时,就在校刊上发表了抒情诗。
1930年,萧红来到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读高中。
那时候,萧红已经有了婚约,可男方不愿意承担萧红在北平读书的费用,解除了婚约。
萧红生活陷入了困境。
后来,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的介绍下,萧红认识了青年作家萧军。
民国四大才女民国四大才女即民国时期涌现出的四个非常有名、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她们分别是有过人胆识的吕碧城、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生命短促的石评梅以及拥有“奇才异女”盛名的张爱玲。
四大才女民国四大才女为:吕碧城(一说庐隐),萧红,石评梅和张爱玲。
吕碧城锋芒初露——显过人胆识吕碧城(1883年-1943年),安徽旌德人,生于1884年。
父亲吕凤歧,光绪三年进士及第(与清末著名诗人樊增祥同年),曾任山西学政,家学渊源。
吕家有姐妹四人,吕碧城是老三。
吕碧城和她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当有人告诉他这其实只是一位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惊讶得不能相信。
1895年,父亲吕凤歧去世,吕碧城的母亲从京城回乡处理祖产,族人因为觊觎吕家家产,唆使匪徒将乃母劫持。
吕碧城在京城听到了消息,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助;几番波折,事情终于获得圆满解决。
但此事让小小年纪的吕碧城显示出了非凡的胆识,却也让与吕碧城有婚约的汪家起了戒心,认为小小年纪的吕碧城,竟能呼风唤雨,于是提出了退婚要求,吕家孤女寡母不愿争执,答应了下来,双方协议解除了婚约。
然而在当时,女子被退婚是奇耻大辱。
吕碧城虽身为新女性也一度自怨自艾,对其今后婚姻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婚约解除后,吕碧城的母亲带着四个尚未成人的女儿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
主笔《大公报》提倡女权1903年春,20岁的吕碧城有意到天津市内探访女学,外甥女要入新学,脑筋陈旧的舅父严辞骂阻,吕碧城一时激愤,第二天就逃出了家门,只身踏上了去往天津的火车,不但没有旅费,就连行装也没来得及收拾。
一个富家女子独自出门,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惊世骇俗之举。
而此次出走,正是吕碧城登上文坛的开始,也是她与各界名人交往的开始。
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的吕碧城,在去往天津的火车中,熟识了佛照楼旅馆的老板娘,到达天津后,暂住其家中。
民国四大才女之首是谁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那么民国四大才女之首是谁?下面给大家说说民国四大才女之首是谁,供大家阅读!吕碧城(1883-1943),原名吕贤锡,号碧城,原籍安徽旌德,生于山西太原,父亲吕凤歧为光绪进士、山西学政,吕碧城在四姐妹中排行老三。
到吕碧城12岁时,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
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她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当有人告诉他这只是一位小姑娘的作品时,他惊讶得简直不敢相信。
她是“被时光之河湮没的一朵奇葩,亦是一个不老的传奇”。
她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也有人说她就是“民国第一才女”,还是女词人中“三百年来第一”、“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第一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她又是“吕氏四姐妹”(吕惠如、吕美荪、吕碧城、吕坤秀)之一和之首,且有人称她是“风华绝代民国剩女”,独身终老;她还与秋瑾齐名,号称“民国南北二女侠”。
她是作家、报人、旅行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她既美丽又聪慧,琴棋书画、诗词文赋样样精通,古典文学造诣冠绝天下,乃近代第一女词人、女报人;还工书画、擅琴艺,会说6国语言,包括一口流利的英语。
她一直坚持只用文言创作,反对“五四”时期开始的白话文运动。
有论者说,以她的艺术感觉和描写功力,如果能用白话文创作,成就可能超过新文学史上其他任何女性作家。
曾是天津《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主笔;参与创办北洋女子公学,出任总教习、监督;担任袁世凯总统府机要秘书、参政;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创办中国保护动物会,倡导动物保护与戒杀,自己晚年也彻底吃素。
民国四大才女之首吕碧城的轶事典故人际纠纷英敛之与吕碧城相识后,因为欣赏其才华胆识,一度生出倾慕之心。
英敛之的妻子淑仲以女性的直觉感到丈夫的热心有些过了头,暗自伤心悲痛,几欲离家避走。
最后,英敛之“发乎情,止乎礼”,以君子之风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只在事业上给予吕碧城以指引支持,不但对她力加拔擢,还将她引荐给当时的众多社会名流。
23岁的吕碧城任“北洋女子公学”改名“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监督(相当于今天的石评梅(1902 ——1928),原名汝壁,山西省平定县城关人。
石评梅与陆晶清等编辑出刊了《京报》副刊——《妇女周刊》。
祺瑞执政府出兵镇压,制造了“三一八”惨案。
石评梅散文《血尸》,3 月25日在《京报副刊》发表《痛哭和珍》一文,悲愤地指出:“昨天的惨案,这也是放出野兽来噬人;”“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你的尸虽然僵了,铸坚了的是我们的铁志。
”“我也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
《匹马嘶风暴》,是这一时期石评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石评梅生前所著小说散文集《偶然草》、散文集《涛语》等书。
张爱玲(1920.9.3-1995.9.8)原名张煐。
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随后,又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
民国四大才子: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戴望舒。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
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郁达夫(1896.12.7~1945.9.17)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
邵洵美(1906-1968),新月派诗人,诗人,散文家,出版家,翻译家。
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简介吕碧城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吕碧城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吕碧城简介吕碧城1883年出生在安徽旌德县,原名吕贤锡,,字遁夫,号明因,后改为圣因,晚年号宝莲居士。
她算是那个年代的传奇人物了。
不仅是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还是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更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第一位女性撰稿人。
这么多的第一个就足以证明吕碧城的传奇所在,她更是开创了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
吕碧城虽然出生在书香门第但是她的一生并不顺遂,甚至可以用坎坷来形容。
吕碧城10岁时就已经订婚,但是在她1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她父亲是光绪年间的进士,父亲去世之后吕碧城一家就陷入悲惨的境界。
由于吕父一生并没有留下男丁,所以族人就以无后继承财产为由头霸占吕家的家产。
这时候吕碧城在京城听到了消息就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求助信最终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但是这件事传到了与吕碧城有婚约的汪家耳朵了,汪家认为吕碧城太过于厉害精明就退了婚。
在当时退婚对一个女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于是吕母不得不带子女们远走投奔娘家,可是又一件悲惨的事情发生了。
在娘家的吕母与两个小妹受不了折磨服毒自杀,虽然性命救了回来但在吕碧城的心里留下一道深深的疤痕,所以才有了之后提倡女权,建设女学。
吕碧城长大后有许许多多的成就,但是这些都和童年留下的阴影离不开关系。
吕碧城作品吕碧城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女,确实吕碧城的才气热昂很多人为之动容,甚至很多人都用碧城作为自己的笔名。
吕碧城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光绪年间的进士,从小的耳濡目染或许对于吕碧城有一些影响,但更多的还是自身的天赋。
吕碧城作品之中就能感受她的才气与天赋。
吕碧城非常的早慧,12岁之时诗词书画上的造诣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形容吕碧城是自幼即有才藻名,不仅诗词方面擅长,连丹青都很擅长,而且会刻印章,还精通音律,但她最为人陈赞的是她的词,每当有新的词写出就会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争相阅读。
民国四大才女分别是哪四位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有四位优秀女性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那民国四大才女是哪四位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民国四大才女,希望能帮到你。
民国四大才女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分别是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
民国四大才女的简介吕碧城的生平简介吕碧城,作为《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闻名20世纪初京津地区。
她的诗词创作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才华,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石评梅终年不满二十七岁,创作生涯仅仅六年,但诗歌、小说、剧本、评论等体裁,她都曾驾驭过;关于张爱玲,1961年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夏志清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高度评价这位中国现代女作家,认为《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出色的中篇小说”。
吕碧城(1883年-1943年) ,安徽旌德人,生于1884年。
吕碧城和她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当有人告诉他这其实只是一位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惊讶得不能相信。
在吕碧城的许多文章中,她都谈到怎样建立一个强国的想法。
她认为在这竞争的世界,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强国就必须四万万人合力,因此不能忽视二万万女子的力量。
解放妇女,男女平权是国之强盛的唯一办法。
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影响世人,济世救民。
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吕碧城被聘为总统府秘书,她雄心勃勃,欲一展抱负,但是黑暗的官场让她觉得心灰意冷,等到1915年袁世凯蓄谋称帝野心昭昭时,吕碧城毅然辞官离京,移居上海。
1943年1月24日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享年61岁。
遗命不留尸骨,火化成灰后将骨灰和面为丸,投于南中国海。
与她交往的社会名士中,不乏才子和高官,但她在婚姻一事上,早期被弃的阴影一直困扰不散,再加上她自恃清高,始终觉得身边无可匹配之人,所以宁愿独身终老。
四大什么什么1、四大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班昭。
蜀中四大才女: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
民国四大才女:庐隐、萧红、石评梅、张爱玲。
2、四大才子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
一般认为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3、四大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
"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4、四大丑女中国历史上既然有西施、貂蝉、杨贵妃、王昭君四大美女。
为了对称,自然就有四大丑女:嫫母、钟无艳、孟光、阮氏女。
五、四大名妓中国古代四大名妓分别为:柳如是、苏小小、李师师、陈圆圆六、四大名著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七、四大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长生殿》、《桃花扇》八、四大奇案慈禧垂帘听政的清末年,即同治、光绪之交,曾发生无数的奇情冤案,其中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最为轰动,统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九、四大民间传说四大民间传说为:《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十、四大佛教名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十一、四大名园中国四大名园为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
江南四大名园包括南京瞻园、苏州留园、拙政园、无锡寄畅园。
苏州四大名园为: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建于明代的拙政园,建于清代的留园。
民国四大才女是哪四位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为此店铺为大家推荐了一些民国四大才女的知识,欢迎大家参阅。
1912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紧随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渐渐开化。
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
她们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及审美倾向而独树一帜,令当时的男性作家耳目一新。
尤其是她们将自身大胆的人生情爱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渗透融合于文学作品之中,达到了更鲜活更新奇的效果,成为当时文学中的一股强劲的新鲜血液。
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吕碧城简介吕碧城生于1883年,父亲吕凤岐是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山西学政等,家有藏书三万卷。
12岁那年,父亲去世,因吕家无男子,族人便以其无后继承财产为名,霸占吕家财产,与吕碧城9岁时便议定婚约的汪氏,见吕家变故,也连忙退婚。
1904年,吕碧城结识了天津《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并以绝妙文采,得到英敛之的赏识,成为该报第一位女编辑。
从此,吕碧城声誉鹊起,一发不可收。
此后,她兴办女学、提倡女权、出国游学,后因不屑袁世凯称帝,毅然辞去了大总统秘书的职位。
动荡的时代,新旧擅递,社会剧烈的变革,个人不同寻常的境遇,使碧城的词别开生面,多姿多彩,倍受世人瞩目。
吕碧城是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新女性,也是近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诗词创作,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才华,作为辛亥革命前后着名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录六十六位名家词作四百九十八首,吕碧城五首殿后,有“一代词媛”之称。
文学家潘伯鹰形容她的词“足与易安俯仰千秋,相视而笑”近人钱仲联先生作《南社吟坛点将录》将吕碧城目为“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认为“(碧城)近代女词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
民国四大才女简介吕碧城生于1883年,父亲吕凤岐是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山西学政等,家有藏书三万吕碧城卷。
12岁那年,父亲去世,因吕家无男子,族人便以其无后继承财产为名,霸占吕家财产,与吕碧城9岁时便议定婚约的汪氏,见吕家变故,也连忙退婚。
1904年,吕碧城结识了天津《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并以绝妙文采,得到英敛之的赏识,成为该报第一位女编辑。
从此,吕碧城声誉鹊起,一发不可收。
此后,她兴办女学、提倡女权、出国游学,后因不屑袁世凯称帝,毅然辞去了大总统秘书的职位。
动荡的时代,新旧擅递,社会剧烈的变革,个人不同寻常的境遇,使碧城的词别开生面,多姿多彩,倍受世人瞩目。
吕碧城是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新女性,也是近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诗词创作,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才华,作为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录六十六位名家词作四百九十八首,吕碧城五首殿后,有“一代词媛”之称。
文学家潘伯鹰形容她的词“足与易安俯仰千秋,相视而笑”近人钱仲联先生作《南社吟坛点将录》将吕碧城目为“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认为“(碧城)近代女词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
”民国四大才女生平吕碧城出身于官宦家庭,其父吕凤岐曾做过山西学政,但在她1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且无子嗣,其家族拒绝分配遗产,其母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吕家四姐妹投奔在塘沽任盐课司大使(八品官)的舅父严凤笙。
8年后,在清末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吕碧城有意去天津“探访女学”而遭到舅父严词骂阻,并训之以女子当“恪守妇道”。
愤然之下,年方二十的碧城小姐逃出家门,独闯天津。
[2]1923年,也就是吕碧城离家出走的20余年后,鲁迅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演讲“娜拉出走之后”,谈到娜拉出走之后会面临的两个结果: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因为当时女性很难在经济上做到独立,“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他还告诫年轻人“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而当年,当离家出走时的激愤、兴奋渐渐地消退,吕碧城第一个意识到的就是这个现实问题:她两手空空,身无分文,连买车票的钱都没有。
就在她苦想无计的时候,通过和车上乘客的谈话,她意外地结识了一位贵人——天津佛照楼旅馆的老板娘。
这位好心的女人非常同情吕碧城的遭遇,不仅为她补上车票,抵达天津之后,还将暂时无处可去的吕碧城带到自己家中安顿下来。
知道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吕碧城经过打听,得知方太太就住在天津《大公报》报馆中,于是提笔给她写了封长信。
无巧不成书,这封信恰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看到,一读之下,不禁对吕碧城的文采倍加称许,又兼得知吕碧城就是自己早先认识的才女吕美荪之妹,便欣然前往佛照楼探望。
两人相见后,言谈甚欢,英敛之对吕碧城的才华胆识甚是赞赏,当即约定聘请她担任《大公报》见习编辑。
这对吕碧城来说,是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那意味着她拥有了当时离家出走女性面临的“堕落”和“回来”之外的第三条道路——独立自主的人生之路。
不久,吕碧城在《大公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格律严谨、文采斐然的诗词作品,因其迥异于一般女性的开阔视野和胸襟,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当时名流纷纷唱和,并登门造访。
而且,吕碧城的文章还为她引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朋友。
1904年6月10日,借住在英敛之家中的吕碧城正在看书,门房举着一张名片进来禀报说:“来了一位梳头的爷们儿。
”吕碧城接过名片一看,上书“秋闺瑾”三字。
等到门房将此人引进来之后,吕碧城但见来客身着长袍马褂,一副男人的装扮,头上却梳着女人的发髻,长身玉立,目光炯炯,英气勃发,气度非凡,一看就不是寻常之辈。
此人就是后来号“鉴湖女侠”的秋瑾,当时正准备留学日本。
秋瑾亦曾以“碧城”为号,因此许多人经常将吕碧城的诗词误为秋瑾之作,而秋瑾读吕碧城的作品,亦尝有引为同调之感,所以此次留日之前,特来登门拜访。
吕碧城和秋瑾交谈之下,不禁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当晚,吕碧城即将秋瑾留宿在自己的住所内,彻夜长谈,同榻而眠。
对于国家的积弱凋敝、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的危机忧患,两人在观点上可谓一拍即合,但在具体做法上,却各有选择。
秋瑾试图劝说吕碧城跟她一起东渡扶桑,筹划革命。
可是吕碧城自称是个世界主义者,虽然同情革命派,但并没有政治上的企图,相反,她更愿意从教育入手,启迪民智,转移社会风气,以为将来济世救民作准备。
吕碧城和秋瑾的此番相会不足四天,却一见如故。
二人约定,秋瑾去日本从事革命事业,吕碧城则在国内倡导舆论,遥相呼应。
秋瑾还慨然取消其“碧城”之号,让与吕碧城专用,成就了两位卓异女性间的一段因缘佳话。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遇难。
吕碧城用英文写就《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引起颇大反响,一度也使自己陷于险境。
吕碧城不但才华出众,特立独行,便是在穿衣打扮上,亦是敢于领时代之先,处处风标高致。
她喜穿洋装,而且最爱绣有大幅孔雀的衣衫。
女作家苏雪林在《女词人吕碧城与我》一文中记述说,虽然因缘交错,使得自己和吕碧城从未谋面,但一直对其心怀仰慕,曾“从某杂志剪下她一幅玉照,着黑色薄纱的舞衫,胸前及腰以下绣孔雀翎,头上插翠羽数支,美艳有如仙子”。
英敛之与吕碧城相识后,因为欣赏其才华胆识,一度生出倾慕之心。
英敛之的妻子淑仲以女性的直觉感到丈夫的热心有些过了头,暗自伤心悲痛,几欲离家避走。
最后,英敛之“发乎情,止乎礼”,以君子之风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只在事业上给予吕碧城以指引支持,不但对她力加拔擢,还将她引荐给当时的众多社会名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英敛之和吕碧城之间的关系却慢慢地出现了不和谐的音调。
在个人层面上,吕碧城个性很强,遇事极有主见,随着交往日多,在各种事情上,难免与英敛之言语失和,甚至发生矛盾争执。
由于英敛之对吕碧城恩情太深,所以这时吕碧城即使没有忘恩之心,在别人看来,也难免有负义之嫌。
英敛之对她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欣赏渐渐地变为不耐和反感,在日记中甚至斥之为“不通”、“虚骄刻薄,态极可鄙”。
随后发生的另一件事,终于将两人本已不睦的关系推向了破裂。
吕碧城性喜奢华,打扮新潮,这些都为英敛之所不喜,并曾因此批评过她,吕碧城对此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
1908年,《大公报》上刊载了一篇题为《师表有亏》的短文,批评几位教习打扮妖艳,不东不西,不中不外,招摇过市,有损于师德。
当时的女教习并不多,打扮妖艳者更屈指可数,又兼英敛之之前曾经对自己的装扮有过微词,吕碧城读后觉得这是在刻意讥刺自己,于是在《津报》上发表文章,针锋相对地进行反击。
英敛之在日记中记道:“碧城因《大公报》白话,登有劝女教习不当妖艳招摇一段,疑为讥彼。
旋于《津报》登有驳文,强词夺理,极为可笑。
数日后,彼来信,洋洋千言分辩,予乃答书,亦千余言。
此后遂永不来馆。
”在上海,吕碧城投身商界,从事外贸生意,凭借自身独特的女性魅力、过人的才干胆识,再加上在政坛和上流社会所累积的丰富人脉,迅速在号称“冒险家乐园”的十里洋场崭露头角,仅两三年间,就积聚起可观的财富。
驰骋于商场、旋转于舞场的同时,吕碧城也继续着自己诗词唱和的生涯。
1914年,她在上海加入由柳亚子等人创办的著名诗歌社团——南社。
当时,吕碧城与南社同仁,如汪精卫、张默君、铁禅、余十眉等,都有往来。
柳亚子称其为“南社女诗人中的佼佼者”,林庚白赞其曰:“碧城故士绅阶级中闺秀也,惊才绝艳,工诗词,擅书翰……读之使人回肠荡气,有不能自已者。
”这一时期,吕碧城还自学了法、德等语言。
对于婚姻,吕碧城因“年光荏苒所遇迄无惬意者,独立之志遂以坚决焉”。
母亲病逝后,吕碧城了无牵挂,又兼经济上已经具有足够的能力,1920年,一直向往西方的她以上海《时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只身赴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旁听,主攻美术,兼学历史和文学,同时将她看到的美国之种种情形发回中国,让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
旅居西方的她,长年住在当地的豪华宾馆里,因为其气质高贵、出手豪绰,许多西方人甚至以为她是东方的公主。
到处是缤纷的色彩,悠扬的音乐,然而身处锦绣丛中、繁华世界,她的心中却有不为人知的落寞,自觉如一粟漂于沧海,感慨不知生存的目的何在。
1943年1月4日,吕碧城梦中得一诗,抄寄友人:“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
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
”这也是她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作,堪称绝命诗。
20天后,61岁的吕碧城在香港九龙辞世。
[3]民国四大才女个人记录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女权运动及女子教育的先驱者。
民国四大才女个人著作吕碧城著作颇丰,诗词、散文俱佳。
代表著作有《信芳集》、《吕碧城集》、《欧美漫游录》等。
代表诗词《琼楼》琼楼秋思入高寒,看尽苍冥意已阑;棋罢忘言谁胜负,梦余无迹认悲欢。
金轮转劫知难尽,碧海量愁未觉宽;欲拟骚词赋天问,万灵凄侧绕吟坛。
《祝英台近》缒银瓶,牵玉井,秋思黯梧苑。
蘸渌搴芳,梦堕楚天远。
最怜娥月含颦,一般消瘦,又别后、依依重见。
倦凝眄,可奈病叶惊霜,红兰泣骚畹?滞粉黏香,绣屧悄寻遍。
小栏人影凄迷,和烟和雾,更化作、一庭幽怨。
民国四大才女简介萧红,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府(1905年1月至1913年为呼兰府,2004年后划为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萧红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0年,萧红因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萧红一生受尽白眼冷遇,她的作品中最有成就的是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家,她一生拒绝给定、拒绝平庸,这不仅体现在她对传统社会的抗争和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更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
不管是从题材选取还是手法运用,萧红都拒绝已有成法,另辟蹊径,坚持自己别致而独特的风格。
在中国文学史上,萧红将北方乡村特有的荒凉旷野下人们的生存状态、风俗文化,第一次如此逼真的带入文坛,使文坛既陌生又无限新奇。
民国四大才女生平萧红的童年并不美好,生母早亡,父亲张廷举续弦后,继母梁亚兰与萧红姐弟感情并不亲密。
据黑龙江大学萧红研究中心副主任叶君介绍,父亲张廷举在当时,担任过呼兰小学校长,通俗出版社社长,省教育厅秘书等职,表面上的做派比较新,但骨子里的观念比较旧。
萧红母亲死后,家境变坏,张廷举工作和理家不能兼顾,心情不佳,对孩子也没有好态度。
这些都给幼时萧红留下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