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女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民国十大才女民国的舞台上,活跃着一群美丽聪慧的精灵,她们或是社交场上的明星,或是倡导女权的教育家,或是舞台上耀眼的明星,或是杰出的诗人、画家……她们有的如清泉般纯洁,有的如烈火般激情,她们就是那个时代最受瞩目的十大才女。
1史良(1900—1985)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大律师、著名法学家,中国第一个女部长。
是民国十大才女中领导职务最高的女性。
章诒和曾撰文评价她:“她是我小时候崇拜的美丽女性。
只要父亲说上一句:今天史大姐要来。
我听了,顿时就血液沸腾,兴奋不已。
”[1]2盛爱颐(1900年——1983年)盛爱颐(1900年——1983年[2]),江苏常州人。
她以“盛七”闻名上海滩[2],是民国十大才女中唯一的实业家,是中国第一个涉足娱乐业的女企业家,上海百乐门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原南洋公学)校董,是上海最大的资本家——常州人盛宣怀的七女儿。
盛爱颐在与宋子文的恩恩怨怨中尽展个性,在中国第一桩女权案中大显风采[2]。
盛爱颐见多识广,不仅能诗会绣,还写得一手好字[2]。
3吴健雄(1912年——1997年)江苏苏州人,核物理学家,素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
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曾获美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勋章,其丈夫是华裔美国物理学家袁家骝(袁世凯孙子)。
吴健雄是民国十大才女中唯一的科学家。
4陈衡哲(1893年——1976年)江苏常州人,史学家,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陈衡哲是和任鸿隽、胡适一代的民国黄金十年的大知识分子,他们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管自己学的是文史法还是理工医农,首先都是社会评论家,随时对社会问题仗义执言,发飙问难。
5苏雪林(1897年——1999年)浙江温州人,作家、文艺批判家。
她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我诞生于一个极端保守的家庭,虽幼年饱受旧礼教之害,但幼年耳濡目染的力量太强,思想究竟是保守的。
”“实际上,我是一个人,是一个很普通的女性,青年时代也颇向往爱情生活,屡受打击,对爱情倒尽胃口,从此再也不想谈这两个字,把爱情升华为文学创作及学术研究的原动力,倒也是意外的收获。
四大才女是哪四个民国四大才女的故事被后世广为流传,那你知道都有哪四个吗?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大才女吕碧城吕碧城(1883年-1943年) ,安徽旌德人,生于1884年。
父亲吕凤歧,光绪三年进士及第(与清末著名诗人樊增祥同年),曾任山西学政,家学渊源。
吕家有姐妹四人,吕碧城是老三。
吕碧城和她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当有人告诉他这其实只是一位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惊讶得不能相信。
1895年,父亲吕凤歧去世,吕碧城的母亲从京城回乡处理祖产,族人因为觊觎吕家家产,唆使匪徒将乃母劫持。
吕碧城在京城听到了消息,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助;几番波折,事情终于获得圆满解决。
但此事让小小年纪的吕碧城显示出了非凡的胆识,却也让与吕碧城有婚约的汪家起了戒心,认为小小年纪的吕碧城,竟能呼风唤雨,于是提出了退婚要求,吕家孤女寡母不愿争执,答应了下来,双方协议解除了婚约。
然而在当时,女子被退婚是奇耻大辱。
吕碧城虽身为新女性也一度自怨自艾,对其今后婚姻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婚约解除后,吕碧城的母亲带着四个尚未成人的女儿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
四大才女萧红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民国四大才女是谁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1.吕碧城吕碧城(1883年~1943年1月24日),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
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并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奇才女。
她被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与秋瑾被称为“女子双侠”,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
20世纪头一二十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
2.萧红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3.石评梅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曾用笔名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
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
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
4.张爱玲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
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民国四大才女民国四大才女即民国时期涌现出的四个非常有名、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她们分别是有过人胆识的吕碧城、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生命短促的石评梅以及拥有“奇才异女”盛名的张爱玲。
四大才女民国四大才女为:吕碧城(一说庐隐),萧红,石评梅和张爱玲。
吕碧城锋芒初露——显过人胆识吕碧城(1883年-1943年),安徽旌德人,生于1884年。
父亲吕凤歧,光绪三年进士及第(与清末著名诗人樊增祥同年),曾任山西学政,家学渊源。
吕家有姐妹四人,吕碧城是老三。
吕碧城和她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当有人告诉他这其实只是一位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惊讶得不能相信。
1895年,父亲吕凤歧去世,吕碧城的母亲从京城回乡处理祖产,族人因为觊觎吕家家产,唆使匪徒将乃母劫持。
吕碧城在京城听到了消息,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助;几番波折,事情终于获得圆满解决。
但此事让小小年纪的吕碧城显示出了非凡的胆识,却也让与吕碧城有婚约的汪家起了戒心,认为小小年纪的吕碧城,竟能呼风唤雨,于是提出了退婚要求,吕家孤女寡母不愿争执,答应了下来,双方协议解除了婚约。
然而在当时,女子被退婚是奇耻大辱。
吕碧城虽身为新女性也一度自怨自艾,对其今后婚姻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婚约解除后,吕碧城的母亲带着四个尚未成人的女儿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
主笔《大公报》提倡女权1903年春,20岁的吕碧城有意到天津市内探访女学,外甥女要入新学,脑筋陈旧的舅父严辞骂阻,吕碧城一时激愤,第二天就逃出了家门,只身踏上了去往天津的火车,不但没有旅费,就连行装也没来得及收拾。
一个富家女子独自出门,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惊世骇俗之举。
而此次出走,正是吕碧城登上文坛的开始,也是她与各界名人交往的开始。
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的吕碧城,在去往天津的火车中,熟识了佛照楼旅馆的老板娘,到达天津后,暂住其家中。
民国四大才女之首是谁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那么民国四大才女之首是谁?下面给大家说说民国四大才女之首是谁,供大家阅读!吕碧城(1883-1943),原名吕贤锡,号碧城,原籍安徽旌德,生于山西太原,父亲吕凤歧为光绪进士、山西学政,吕碧城在四姐妹中排行老三。
到吕碧城12岁时,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
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她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当有人告诉他这只是一位小姑娘的作品时,他惊讶得简直不敢相信。
她是“被时光之河湮没的一朵奇葩,亦是一个不老的传奇”。
她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也有人说她就是“民国第一才女”,还是女词人中“三百年来第一”、“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第一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她又是“吕氏四姐妹”(吕惠如、吕美荪、吕碧城、吕坤秀)之一和之首,且有人称她是“风华绝代民国剩女”,独身终老;她还与秋瑾齐名,号称“民国南北二女侠”。
她是作家、报人、旅行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她既美丽又聪慧,琴棋书画、诗词文赋样样精通,古典文学造诣冠绝天下,乃近代第一女词人、女报人;还工书画、擅琴艺,会说6国语言,包括一口流利的英语。
她一直坚持只用文言创作,反对“五四”时期开始的白话文运动。
有论者说,以她的艺术感觉和描写功力,如果能用白话文创作,成就可能超过新文学史上其他任何女性作家。
曾是天津《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主笔;参与创办北洋女子公学,出任总教习、监督;担任袁世凯总统府机要秘书、参政;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创办中国保护动物会,倡导动物保护与戒杀,自己晚年也彻底吃素。
民国四大才女之首吕碧城的轶事典故人际纠纷英敛之与吕碧城相识后,因为欣赏其才华胆识,一度生出倾慕之心。
英敛之的妻子淑仲以女性的直觉感到丈夫的热心有些过了头,暗自伤心悲痛,几欲离家避走。
最后,英敛之“发乎情,止乎礼”,以君子之风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只在事业上给予吕碧城以指引支持,不但对她力加拔擢,还将她引荐给当时的众多社会名流。
民国四大才女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宇慧锋芒初露才女也有过人胆识吕碧城1883年-1943年,安徽旌德人,生于1884年。
父亲吕凤歧,光绪三年进士及第与清末著名诗人樊增祥同年,曾任山西学政,家学渊源。
吕家有姐妹四人,吕碧城是老三。
吕碧城和她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当有人告诉他这其实只是一位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惊讶得不能相信。
中国有关四的人和物
民国四大美女指的是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四个美女,包括“校园皇后”陆小曼,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有“金嗓子”之称的周璇和“电影皇后”阮玲玉。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一体的女子,降生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称的杭州...
民国四大美男是指:汪精卫、周恩来、梅兰芳、张学良
四大名妓:董小宛、陈圆圆、苏小小、李师师。
四大美女:.西施、貂禅、王昭君、杨玉环。
四大才女:蔡文姬、卓文君、上官婉儿、李清照。
四大藏书阁:北京文渊阁、沈阳文朔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中国四大名园:北京的颐和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
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
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合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 四大名亭,是我国古代因文人雅士的诗歌文章而闻名的景点。
它们分别是:绍兴的兰亭、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一说为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杭州湖心亭。
- 四大名酒是指在1952年的第一次全国评酒会上评选出的四个国家级名酒,分别为:贵州茅台酒,山西汾酒,四川泸州老窖,陕西西凤酒。
- 四大名楼是一种泛称,一般是指江南三大名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以及山西永济鹳雀楼。
-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民国的四大美女民国的四大美女民国四大美女分别是:林徽因、陆小曼、周璇、阮玲玉。
他们又有着怎么样的传奇人生呢?一起来了解一下民国的四大美女吧!民国四大美女指的是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四个美女,包括校园皇后陆小曼,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有金嗓子之称的周璇和电影皇后阮玲玉。
陆小曼以高消费而闻名,是个典型的败家女;周璇唱的是别人幸福,却把自己的苦包裹了起来;阮玲玉骨子里是卑贱的,脆弱的灵魂找不到出口;惟独林徽因是幸福的可爱女人,成就一段传奇人生。
她们缠绵的故事,为女性指点迷津,让男士回味无穷。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一体的女子,降生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称的杭州。
这是一个美丽着哀愁着的女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享受着世人崇拜的女子,她在寂寞中快乐,在快乐中寂寞,有着卓越才华和普通的性情。
林徽因,说她绝代美丽,也许有不妥之处,但说她才华傲世,绝不过分。
她清丽的文风所到之处无不留有余香,令人回味无穷。
她细腻幽雅的文笔使枯燥的建筑都成为一首首美丽的诗篇。
林徽因的美,是一种整体的美,乃近于神。
这种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如果硬要诉诸文字,可以借用贾宝玉所作《芙蓉女儿诔》对晴雯的礼赞,聊窥一斑: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当然,这个里面不仅有林徽因本人的资质,还有情人眼里出西施,还有时代和艺术的需要,还有美好的想象与传奇,共同书写一篇爱与美的童话,让人唏嘘慨叹,让人流连不已。
她的美,也是一种清丽的美,禁不住要让人联想到一轮弯弯的明月,高悬于天际。
那决不是可以单单用外表来衡量的。
有人说,女人的美是多样的,少女有少女的清纯,少妇有少妇的娇媚,中年有中年的成熟,而老年则有老年的风韵。
而这些美的女子,尽管容颜凋谢,人们也认为她是美的。
就像看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婆婆,你仍会忍不住赞叹她的可爱一样。
而林徽因便是如此的,发自内里的蕴涵的美,而且是美丽了一生一世的女子。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影视作品中,要说演绎最多的那肯定是清朝与民国时期的故事了,那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关于民国的那些事儿!民国时期,广大的女性朋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所以很是活跃,不管是在生活上、工作上还是文化上。
哪个时代都不缺美女,不过要说起民国时期的美女,有四位,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她们就是:“校园皇后”陆小曼、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有“金嗓子”之称的周璇、“电影皇后”阮玲玉。
陆小曼(1903-1965),近代女画家,学生时代的陆小曼,才能出众,聪明美丽。
胡适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她拥有良好的家世背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在学校里,大家都称她为“皇后”。
奉父母之命,19岁的她与王赓结为连理,但两人关系并不是很好,异地分居后便没有了交集。
后来,她与诗人徐志摩恋爱并最终成就姻缘。
想来,两人离婚后再婚,也算是爱至骨髓。
林徽因(1904-1955),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她能够游走在男人丛中,却不让自己陷入苦恼走入歧途,并从对方身上汲取精髓,实在是女子的福气。
周璇(1920-1957),中国早期电影著名女演员、民国时期著名歌唱家。
一代歌后“周璇”的名字可以说是国语流行曲史上一个金字招牌,她那“金嗓子”留给人们许多美好的回忆。
加上悲惨的身世,在电影圈的不俗表现,深受大众的青睐、追捧。
然而,她的爱情,却没能如事业一般顺利。
与严华的结合,从初恋情到分手门,她的感情便断断续续的,总找不到心的方向。
阮玲玉(1910-1935),她对待表演艺术,勤奋刻苦,并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不懈追求,达到了中国无声电影时期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赢得广大观众由衷的倾慕。
阮玲玉的表演才华横溢,光芒四射,婚姻生活却是不幸的。
在遭际的三个男人中,没有一个值得依靠,无从解脱。
而且在她与胡蝶,在不同的公司为了“一姐”地位有过多少次交手,但最后阮玲玉却香消玉殒,胡蝶也再没了往日风光。
民国四大才女分别是哪四位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有四位优秀女性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那民国四大才女是哪四位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民国四大才女,希望能帮到你。
民国四大才女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分别是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
民国四大才女的简介吕碧城的生平简介吕碧城,作为《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闻名20世纪初京津地区。
她的诗词创作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才华,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石评梅终年不满二十七岁,创作生涯仅仅六年,但诗歌、小说、剧本、评论等体裁,她都曾驾驭过;关于张爱玲,1961年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夏志清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高度评价这位中国现代女作家,认为《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出色的中篇小说”。
吕碧城(1883年-1943年) ,安徽旌德人,生于1884年。
吕碧城和她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当有人告诉他这其实只是一位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惊讶得不能相信。
在吕碧城的许多文章中,她都谈到怎样建立一个强国的想法。
她认为在这竞争的世界,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强国就必须四万万人合力,因此不能忽视二万万女子的力量。
解放妇女,男女平权是国之强盛的唯一办法。
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影响世人,济世救民。
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吕碧城被聘为总统府秘书,她雄心勃勃,欲一展抱负,但是黑暗的官场让她觉得心灰意冷,等到1915年袁世凯蓄谋称帝野心昭昭时,吕碧城毅然辞官离京,移居上海。
1943年1月24日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享年61岁。
遗命不留尸骨,火化成灰后将骨灰和面为丸,投于南中国海。
与她交往的社会名士中,不乏才子和高官,但她在婚姻一事上,早期被弃的阴影一直困扰不散,再加上她自恃清高,始终觉得身边无可匹配之人,所以宁愿独身终老。
四大什么什么1、四大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班昭。
蜀中四大才女: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
民国四大才女:庐隐、萧红、石评梅、张爱玲。
2、四大才子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
一般认为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3、四大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
"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4、四大丑女中国历史上既然有西施、貂蝉、杨贵妃、王昭君四大美女。
为了对称,自然就有四大丑女:嫫母、钟无艳、孟光、阮氏女。
五、四大名妓中国古代四大名妓分别为:柳如是、苏小小、李师师、陈圆圆六、四大名著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七、四大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长生殿》、《桃花扇》八、四大奇案慈禧垂帘听政的清末年,即同治、光绪之交,曾发生无数的奇情冤案,其中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最为轰动,统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九、四大民间传说四大民间传说为:《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十、四大佛教名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十一、四大名园中国四大名园为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
江南四大名园包括南京瞻园、苏州留园、拙政园、无锡寄畅园。
苏州四大名园为: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建于明代的拙政园,建于清代的留园。
民国四大才女倾情一生,绝美文字惊艳了时光古有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四大美女,她们“美在相貌”;民国则有张爱玲、萧红、林徽因、冰心四大才女,她们“美在才华”。
所谓民国才女,就在于她们拥有独特的才华和魅力。
就像同样是形容“时光催人老”,别人说“岁月是把杀猪刀”,而林徽因却能写下:“昨天又昨天,美还逃不出时间的威严。
”她们,就是才华横溢的民国女子,可以将一字一句都写得如此唯美动人,连文字里深藏的灵魂都别有一番滋味。
今天,就一起走近她们,品一品她们的神仙文笔吧~Part 1:林徽因《一片阳光》(节选)那时大概刚是午后两点钟的光景,一张刚开过饭的八仙桌,异常寂寞地立在当中。
桌下一片由厅口处射进来的阳光,泄泄融融地倒在那里。
一个绝对悄寂的周围伴着这一片无声的金色的晶莹,不知为什么,忽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
那里并没有几案花香,美术的布置,只是一张极寻常的八仙桌。
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那上面在不多时间以前,是刚陈列过咸鱼、酱菜一类极寻常俭朴的午餐的。
小孩子的心却呆了。
或许两只眼睛倒张大一点,四处张望,似乎在寻觅一个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那片阳光美得那样动人?赏读:美丽的文字常常来自于敏感的心灵。
林徽因自小就很懂事,情感非常细腻,她的文字也体现了这一特质。
在《一片阳光》中,林徽因写下的是一次美丽无比的遇见——澄黄一片的阳光射进屋内,猛然与“我”相遇,“我”由此笔随心走、连连感怀。
那片阳光,恬静而闲逸,让人开始恍惚,不禁游离于现实之外,想起幼时也曾有一片阳光,以无声的金色的晶莹让那个小小的“我”为之神迷——原来,寻寻常常的事物,就可以美丽非凡。
而忙碌的我们,只有“意外遇见”,才会惊觉它们的美。
因着这份对生命的敏感,因着这份对生活的珍重,《一片阳光》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真挚的情感,这种发自内心的表达,也让我们更认识到林徽因的美。
Part 2:张爱玲《倾城之恋》(节选)流苏突然叫了一声,掩住自己的眼睛,跌跌冲冲往楼上爬,往楼上爬……上了楼,到了她自己的屋子里,她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萧红出生于1911年6月2日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2.萧红名字、乳名和学名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锋芒初露才女也有过人胆识吕碧城(1883年-1943年),安徽旌德人,生于1884年。
父亲吕凤歧,光绪三年进士及第(与清末著名诗人樊增祥同年),曾任山西学政,家学渊源。
吕家有姐妹四人,吕碧城是老三。
吕碧城和她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凤毛麟角之才女吕碧城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
父亲吕凤岐乃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山西学政等,家有藏书三万卷。
书香之家的熏陶,使吕碧城聪颖而早慧。
吕碧城9岁时便与同邑一汪姓乡绅之子订婚。
13岁那年,她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父亲病逝,因无子嗣,全部家产被族人霸占,母亲严氏被强行幽禁。
小小的吕碧城挑起重担,给父亲的朋友和学生写信,四处求人告援,囚禁多时的母亲得以脱险。
但吕碧城“夫家”却起了戒心:这样的媳妇日后过了门恐怕难以管教,于是提出退婚。
自此劫难后,吕家孤儿寡母,势单力薄,只得黯然同意了。
因为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女子被退婚是奇耻大辱。
虽然身为新女性的吕碧城也难免一度自怨自艾,并对其今后的婚姻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吕碧城,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后改为圣因,晚年号宝莲居士。
安徽省旌德县人,生于清光绪九年(1884年)。
父亲吕凤岐,字瑞田,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选庶吉士(即翰林),曾任江西学政。
[1]20世纪头一二十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
创办北洋女子公学吕碧城生于书香门第,幼时却也经历了一番坎坷。
碧城9岁议婚于同邑汪氏。
12岁时,吕父弃世。
未几,族人觊觎她家的财产,唆使匪徒把母亲严氏幽禁。
后在友人时任江苏布政使樊樊山的帮助下,其母才得以脱险,但因这件事,夫家汪氏提出退婚。
吕家门衰祚薄,无力反对。
这对碧城来说,是一生中莫大的打击。
此后,吕碧城母女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
吕碧城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才华,且在于她那罕有的独立要强与胆识。
1903年,吕碧城欲入新学,遭舅父反对,她一时激愤,次日便毅然离家出走,只身前往天津。
身仅分文、举目无亲的吕碧城,在赴津的列车中,幸遇好心人佛照楼的老板娘,将其带回家中安顿下来。
当得知舅父署中方秘书的夫人住在《大公报》社,吕碧城便给方太太写了封长信求助。
此信巧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所见,大加赞赏,亲自前往邀吕到报馆内居住,受聘为《大公报》第一名女编辑。
她的诗词与文章屡屡见报,其流露的刚直率真的性情以及横刀立马的气概获得了众人的赏识,而兴女权、倡导妇女解放与宣传女子教育的文章也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一时“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
从此,吕碧城在文坛上声名鹊起,走上了独立自主的人生之路。
1860年天津开埠,设立九国租界。
西学东渐,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为核心的西方教育模式,潜移默化地传入天津。
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力行新政,教育上提出“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的主张,通令各省大力举办新式学堂。
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输入,中国女性开始觉醒,“张女权,兴女学”,争取男女平等权利和女子受教育权利,为当时妇女解放的潮流。
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急招天津早期的教育家傅增湘担纲兴办天津女子学堂。
崭露头角的吕碧城活跃于天津的知识阶层,结识了严修、傅增湘、卢木斋、林墨青等社会知名人士。
傅增湘很欣赏吕碧城的才华,想要她负责女子学堂的教学。
于是,英敛之带着吕碧城遍访杨士骧、唐绍仪、林墨青、方若、梁士诒、卢木斋等在津的社会名流,着手筹资、选址、建校等工作。
1904年11月7日,天津公立女学堂在天津河北二马路正式开学。
《大公报》次日报道:“昨日午后二点钟,由总教习吕碧城女师率同学生30人,行谒孔子礼。
观礼女宾日本驻津总领事官伊集院夫人……男宾20余位。
诸生即于是日上学。
”吕碧城担任总教习,负责全校事务,兼任国文教习。
按照英敛之、吕碧城等人的意见,学校定名为“北洋女子公学”。
《百字令》排云深处,写婵娟一幅,翠衣轻羽。
禁得兴亡千古恨,剑样英英眉妩。
屏蔽边疆,京垓金币,纤手轻输去。
游魂地下,羞逢汉雉唐鹉。
为问此地湖山,珠庭启处,犹是尘寰否?玉树歌残萤火黯,天子无愁有女。
避暑庄荒,採香径冷,芳艳空尘土。
西风残照,游人还赋禾黍。
石评梅(1902 ——1928),原名汝壁,山西省平定县城关人。
父亲石铭,字鼎丞,清末举人,其家庭为平定城内一个书香门第。
石评梅自幼聪颖好学,很受父母喜爱,从三、四岁开始,父亲就教她认字,每晚坚持不断,有时她没有认熟,虽是深夜,也不许去睡,直到念熟为止。
后来进了小学,白天和孩子们一起上课,晚上放学以后,她父亲仍然教读《四书》、《诗经》等。
所以评梅童年时代在父亲严正的教育下,就打下了国文根底,为以后从事文学活动打下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不久,评梅父亲石铭到省城太原山西省立图书馆任职,于是评梅随父来到太原,进入太原师范附属小学就读,附小毕业后直接升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由于石评梅天资聪颖,再加上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校里学业突出,被誉为才女。
在女师读书期间已经显露了石评梅的反抗思想和组织才能。
一次女师闹风潮,她为组织者之一。
风潮过后,校方要开除她,后因惜其才学,又恢复了学籍。
1919年暑假,石评梅从太原女师毕业,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迈出这一步,是对石评梅思想和意志的考验。
因为在当时社会里,一般人思想认为:“一个女孩子,中学毕业就可以了,何必费劲的深造呢!”然而她却不断求学、奋斗着。
她在父亲支持下,走出山西,到北京求学。
到北京后,她本来要报考女高师的国文科,但是当年女高师国文科不招生,使改考体育系。
从闭塞的娘子关内来到全国思想活跃的中心——北京,这在石评梅是一生中的重要转折。
其时正值“五四”爱国运动以后不久,新文化、新思潮方兴未艾。
就文学革命而论,鲁迅等已发表了一系列新文学作品,白话文已开始取代文言文。
封建旧道德、旧礼教受到强烈冲击,民主与科学已成为思想进步青年心目中的新的旗帜。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石评梅一方面在女高师勤奋学习课业,一方面即开始写诗和散文向各报刊投稿。
1921年12月20日,石评梅的诗歌《夜行》就在山西大学“新共和学会”办的刊物《新共和》第一卷第一号上正式刊出。
11月11日至17日,《蔷薇周刊》陆续发表了《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
12月,由蔷薇社编辑,《世界日报》印行《石评梅纪念刊》,登载三十余篇悼念文章。
根据石评梅生前遗愿,被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墓旁。
石评梅逝世后,经庐隐、陆晶清等努力,编辑出版了石评梅生前所著小说散文集《偶然草》、散文集《涛语》等书。
张爱玲(1920.9.3-1995.9.8)原名张煐。
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
1930改名张爱玲。
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
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
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瘦鹃发在《紫罗兰》杂志上。
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