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碑石与文化 第4讲
- 格式:pdf
- 大小:10.08 MB
- 文档页数:42
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资料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
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
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
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
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
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
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
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
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
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
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
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
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
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
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第一部分(4-7单元)第四单元物以载文文字的记录和传承需要有载体,比如甲骨和青铜器。
但除此之外,先秦时期的文字载体还有简牍、缣帛、陶器、玉器、石器等。
在这一单元之中,我们将通过多样性的文字载体,来了解先秦时期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简牍,指的是古人写字用的竹片和木板,简牍在纸张发明之前是传播和承载中国文化的主要工具。
战国中晚期湖北荆门包山楚简湖北省博物馆藏您现在看到的竹简实物是战国时期的竹简。
时隔千年,这些竹简的文字清晰可辨,这些丰富的墨书真迹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字隶变时期的真实而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字发展史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有很大的差异,出现了文字异形,这使得学者辨认春秋战国的古文工作也非常艰辛。
春秋战国的竹简上记录的内容主要有著作、器物清单、档案等等。
现在您看到的是陶文。
陶文是指刻划、钤印、书写在陶器的文字。
字数一般比较少,内容为人名、官名、地名、吉祥语和时间等。
此类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普通民众的联系很密切。
我们现在看到是降亭陶釜,属于战国时期三晋文物。
陶釜是古代的一种锅,降亭指的是地名。
成语釜底抽薪中的釜,本意就是指的这种器物。
小双桥朱书陶文降亭陶釜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商晚期陶文西周陶文与陶器上的文字相类似的还有玺印文字,字数也较少。
玺和印是人们用来昭明信用的凭证。
印最早出现在商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普遍传用。
这一时期的玺印的质地常见的以铜为主、其次是玉。
另外也有银、玛瑙等,甚至石器、陶器。
玺印按照印文内容可以分为官印、私印、成语印和图像印。
我们来看一下先秦玺印。
燕国印的形制与文字颇具特色,多数为长条形印面,有细长的柄,自名为“鍴”(duān),楚国印玺多阳文,不论方印、圆印,印面有边框,少数有界格。
在先秦时期玉石器也是一种文字载体,其中盟书最具代表性。
盟书也叫载书,多为玉石薄片制成。
是春秋战国时期,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了政治目的举行盟誓活动时,记录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
公共选修课:《衡水地域文化讲座》教案第四讲衡水的历史文化古迹授课班级:20 -20 学年第学期授课教师:王长征第四讲衡水的文化古迹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衡水历史的文化资源,通过对衡水历史的文化古迹的讲解,要求学生了解其丰富的文化背景,汲取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衡水三塔,难点是对圣姑孝道文化的解读。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和讨论法参考资料:课后作业:1.简述衡水三塔的历史2.宣传圣姑孝道文化对我们今天的意义说起佛塔的起源,在佛陀释迦牟尼涅盘后,弟子们因为缅怀、纪念佛陀的缘故,便建塔以供养佛舍利。
随着佛教的流传和发展,造塔的原因也变得很多,并不一定是为了收纳敬奉舍利。
造塔是为了使人不忘佛陀教诲的另一层意义。
而在佛塔中,通常会安奉着圣者舍利、经书及各种吉祥物品,让绕塔及顶礼者皆能积集功德。
在象征意义方面,佛塔则是代表了佛陀的圣意、法身,而且佛塔的每个部份都揭示了成佛之道。
除了表佛身及五大外,佛塔下层基台则代表十善业、三阶代表三宝、狮座代表法住于世、莲座代表六度、基座四角代表四无量心;整个佛塔则代表包括三十七道品在内的六十名数。
佛塔是代表着佛陀的圣意──法身。
而造塔则是为了净除恶业、障碍以及广积福德资粮的极具威力的法门。
一、衡水三塔1、宝云塔宝云寺位于衡水市区西南部。
碑石记载始建于隋,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此处已有寺庙。
相传,在其鼎盛之时,"寺域广占三十亩,殿堂多有近百座,樵楼钟声惊千里,成年累月拥香客"。
宝云塔,高36.5米,塔体为八面棱锥体砖木结构,自四层以上四面有门,塔的各层建筑风格各异,或成鸳鸯斗拱,或成梅花斗拱,雄浑古朴,气势磅礴。
若登塔顶,需有一定的勇气,因为每登一层都要绕塔沿半圈,找到另一侧的入口。
来寺内一游,摸一摸"千年不死草",感受一下历史的沧桑,也是一种享受。
"千年不死草"属兰科,又叫马蔺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课题10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古代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一、儒学的复兴背景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目的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主要思想宇宙观认为“理”即是“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人生观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方法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理学的影响“四书”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思维提升程朱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1)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2)理学的兴起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
(4)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学道统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
二、文学艺术宋词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
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的词作成就最为突出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就,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话本说书的底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书画书法名家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山水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三、科技宋朝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出现爆炸型火器、管形射击火器造出了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元朝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图解历史四大发明及对世界的影响四、少数民族文字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西夏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元《蒙古秘史》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八思巴字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链接·选择性必修3·P63-64]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1)蒙古西征背景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1218年,中亚的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概况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发动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第二次西征灭亡金朝之后,蒙古发动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第三次西征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进行第三次西征,攻占巴格达结果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2)东西方交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纪》,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住在大都的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蒙古西征还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西征的蒙古军队在14世纪后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
蔡京(1047-1126)宋代重意 2009-07-18 14:00 阅读68 评论0字号:大中小字元长,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宁进士。
徽宗朝,拜尚书左丞、右仆射。
大观中,拜太师。
二年封鲁国公。
是历史有名的权奸。
精工书法,尤擅行书,形似米南宫,字势豪健,痛快沉着。
或谓“宋四家”苏黄米蔡之蔡,原指蔡京,后人恶其奸邪,易以蔡襄。
传世墨迹有《节夫帖》,《宫使帖》、《鹡鸰颂跋》等。
《听琴图》是宋徽宗赵佶的画作,蔡京深得他的宠信,所以在他的绘画作品上多有蔡京的题记,题诗。
蔡京书法如《铁围山丛谈》所译:“字势豪健,痛快视着。
”但后世恶其为人,往往鄙薄其书法。
《听琴图》在画外将小人政客形象呈露得淋漓尽致。
那是宋徽宗作的一幅画,画上端坐在古松树下的弹琴者为宋徽宗本人,两侧毕恭毕敬聆听的,红衣为蔡京,青衣为童贯。
这幅图上,蔡京题有一首诗,其为一幅瘦筋草书,字体草而不狂,字圆笔润,且诗意投徽宗所好。
有材料表明早在蔡京政治上发迹之前,他已被公认为重要的书法家。
蔡京《节夫帖》32.3 X 42.3cm《节夫帖》,全称《致节夫亲契尺牍》。
册页。
载宋人法书第三册之第四开。
本幅纸本,墨迹。
纵32.2厘米,宽42.3厘米。
行书。
此帖流传有绪,钤有鉴藏印记,有“神奇”、“墨妙”、“安氏仪周书画之章”、“王元美鉴赏”、“薛氏家藏”等。
此帖书法近似北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笔力雄健,气势亦不同凡响。
尽管他的书法似米芾,但从他那姿媚的笔法来看,还是从唐人书法入手,直溯“二王”,即从此帖能清楚地看出其精细的笔意与健丽的体态。
用笔挥洒自然,而不放纵的高雅格调;结字方面,字字笔划轻重不同,出自天然;起笔落笔呼应,创造出多样统一的字体;分行布白方面,每字每行,无不经过精心安排,做到左顾右盼之中求得前后呼应,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地。
在此必须说明的是,对蔡京较高的书法造诣应给予一定的地位,决不能因人废字,应客观地来评述他的书法才好。
释文:京再拜。
昨日终日远劳同诣。
碑刻的种类、演变以及与书法的关系■华人德一、碑刻的种类中国碑刻按种类分,大致有刻石、碑碣、墓志、摩崖、石阙、石经、造像记及杂类等。
但是这样分类也只能就其大概,其形式、内容、功用方面往往有交叉。
如西晋和十六国、北朝时期,有些墓志就做成碑的形状,设置在墓室、墓道里。
造像记也有做成碑的形式,而称之造像碑。
四川等地的东汉崖墓,往往在墓室石壁上刻有题记,记年月、姓名、造墓大小、价值等。
简单的仅刻死者姓名。
形式是摩崖,而内容则近碑志。
以上所列各类碑刻,其所立或为纪功述德,垂之久远;或为标识冢墓,以示来昆;或为正定文字,启明后学;或为发愿祈祷,修福禳灾等,初无流传书法之意图。
而宋代及以后的刻帖,有木刻,有石刻,而以石刻占多数。
刻帖之动机是摹刻名人、书家的书迹,用以保存、传拓,化一身为千万,可作观赏、临习。
其所研究刻帖的学问称之为帖学。
帖学,一般不包括在传统的金石学中。
专门研究碑刻的学问称之为碑学,是金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刻帖,不在碑刻种类之内。
二、各类碑刻的演变以及与书法的关系1、刻石立于宗庙、坟墓,刻有铭文的碑之实物,到东汉中期才大量出现。
后人于是将发现的新莽以前凡刻有文字之石称之为“刻石”。
“刻石”的名称来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游天下,先后在沿海地区的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之罘东观、碣石、会稽等地立石刻辞,以颂秦德。
这些在《史记》里有记载,都有“刻石”、“刻所立石”之称。
战国时秦国的《石鼓文》,金石文字学家唐兰就起名为《雍邑刻石》。
中山国有《公乘守丘刻石》。
秦代有《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
西汉则有《群臣上醻刻石》、《五凤二年刻石》、《麃孝禹刻石》、《连云港界域刻石》。
新莽时有《居摄二坟坛刻石》、《莱子侯刻石》等。
也有如《鲁北陛石题字》、《霍去病墓石题字》、《杨量买山地记》、《鲁孝王陵塞石》等则以其形式、功用来命名。
这些石刻可归入杂类里面。
后世少数石刻也有称作“刻石”的,如高句丽《好太王碑》,它是一块高六米多,不规则立方柱体的巨石,石质粗糙有小孔,四面刻字,非碑的形制,故亦有称之为《广开土王纪功刻石》。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
非常高兴能为大家讲解碑林。
(4部分)1、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
其前后分为孔庙、碑林、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
碑林是在西安孔庙旧址上扩建起来的。
孔庙又称文庙,是封建社会专门祭祀孔子的地方。
西安孔庙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同参观。
眼前这座木牌坊叫“太和元气坊”,“太和”指阴阳两合,“元气”指人的精神,生命之本源,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皇族朱惟柪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的。
“太和元气坊”东西两面供人们出入的门分别叫“义路”和“礼门”,为供君子出入之门。
牌坊南面外墙的“孔庙”二字为清末书画家刘晖所写。
牌坊前两个扇形的水池,最早建于元代,叫“泮池”。
古代礼制中,天子之学叫辟雍,诸侯之学叫泮宫,泮宫的水池称泮池。
泮池上有桥,叫泮水桥,为古时学宫之桥。
泮池前的这道门叫棂星门,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
在古代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工作人员走东门。
进入棂星门,道路两旁各立有两个八棱形的石柱,它叫“华表”。
天安门前的华表属于等级最高的一种形式,上面有盘龙,象征着天子,而我们眼前华表上的动物叫做牴祪(dǐguǐ),也叫做望天犼,是一种祥瑞之兽。
下来我们该经过戟门,这座门建于明代,是供祭祀大典的文武官员整理衣冠、熟悉仪规之用,故又叫仪门。
穿过戟门可以看到东西两侧各陈列着一件国宝级的文物。
东边的叫做景云钟,是因为它铸成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每年新年辞旧迎新的钟声就是景云钟的录音。
西边的是大夏石马。
大夏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创立。
这匹石马是从西安查家寨他的儿子赫连璝(guī)墓旁移来的。
在博物馆中轴线上,我们能看到左右对称排列六座亭子,叫御碑亭。
因为每座碑亭里都立有一方清代皇帝所御笔书写的碑,碑文内容主要以平定少数民族叛乱为主。
道路两侧有东西两庑,原来是用来供奉孔子72贤士像的,现在为博物馆临时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