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65 KB
- 文档页数:5
(完整版)⽯钟⼭记优秀教案《⽯钟⼭记》教案教学⽬标:1.理清思路,把握课⽂重点字词及句式。
2.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3.理解“事不⽬见⽿闻⽽臆断其有⽆”的深沉价值。
教学重点:重点字的词类活⽤、判断句式、宾语前置句。
教学难点:理解“事不⽬见⽿闻⽽臆断其有⽆”的深沉价值。
第⼀课时(第⼀⾃然段、第⼆⾃然段前半部分)教学⽬标:1.熟读第⼀⾃然段,掌握第⼀⾃然段的重点实词的含义及特殊⽂⾔句式。
2.明确作者的质疑和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焉、⿎、是、鸣”等词语的意义。
2.掌握省略句等⽂⾔句式。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质疑的。
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钟⼭记》。
提到苏轼相信同学们对他并不陌⽣,现在⽼师想请同学们各抒⼰见说⼀说你眼中的苏轼是什么样⼦的?(……)是的,苏轼,⼀个如此响亮耀眼的名字,作为苏门之⼦,他与⽗亲苏洵⼀起扬名,甚⾄可以说是⽗因⼦显,光耀列宗;作为⼀个重情的丈夫,⼀⾸不朽的《江城⼦》令多少⼈为之潸然泪下;作为兄长,那⾸我们⾮常熟悉的为⼦由⽽作的《⽔调歌头》将⼿⾜情推向极致,那么作为⽗亲的苏轼会是什么样⼦的呢?看来⼤家对这个不是很了解,没关系,下⾯就让我们⼀起到《⽯钟⼭记》中去看⼀看苏轼是怎样⾝体⼒⾏教育孩⼦的。
⼆.⽂本解读:第⼀⾃然段(⼀)郦元的观点1.⾸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第⼀⾃然段,读的时候要注意做到读⾳准确,语速适中。
“《⽔经》云,⼀⼆读”……..明确:(1)纠正读⾳:彭蠡(lǐ)郦(lì)元钟磬(qìng )铿(kēng)然(2)提醒学⽣下列句⼦的停顿必须注意:⾄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然/是说也2.好的,在这⼀⾃然段中,出现了哪⼏个⼈,他们分别是谁?明确:郦元、李渤、余(苏轼)3.这三个⼈,郦道元是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李渤⽣活在唐朝,⽽苏轼是北宋⽂坛最具盛名的⼤⽂豪,究竟是什么事情有那么⼤的号召⼒让这三个⼤⼈物穿越时空,同时出现在我们⾯前?我们先留⼀个悬念,现在先来做⼀件事——翻译。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重要字词和句式的掌握;3. 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文言文句式的辨析和翻译;3. 对苏轼文学成就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石钟山记》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石钟山记》,结合注释理解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及其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石钟山记》,并深入了解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检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后背诵情况;2. 期中考查: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石钟山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期中考查,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区分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提高学生辨析能力。
3.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苏轼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表现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态度。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石钟山记》原文及其注释、翻译;苏轼的生平资料;相关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石钟山记》,了解文章大意,标注生僻字词。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篇一学习要点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4.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重点讲解课文简析课文共三段。
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
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段,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
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
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
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
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
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
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
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
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辞藻、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能够解释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成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学会如何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研究和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文中辞藻、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与欣赏。
3. 重点词汇和成语的解释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3. 重点词汇和成语的语境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辞藻、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
3.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石钟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初步感受文中辞藻、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难点句子,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4.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的辞藻、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之美。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和启发。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背诵课文和练习的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石钟山记》的原文及其注释版。
2. 参考书籍:关于《石钟山记》的解析、评论和相关文学作品。
3. 网络资源:相关文章、论坛讨论和学术研究,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多素材。
石钟山记教案《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体验热爱祖国、珍惜和保护山的情感;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的主题和情感;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
三、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验器材:石头、木棍、弹弓等;3.实验室环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用图片介绍《石钟山记》的背景,并询问学生对山的态度和感受。
2.呈现:播放PPT,让学生全面了解石钟山的地貌和山脉的形成过程。
3.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石钟山记》,并分组讨论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探究: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用石头和木棍制作出自己的石钟。
学生可以用弹弓和碎石进行试验,找出合适的石头和角度使石钟发出最佳的音响效果。
5.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并探讨如何保护山脉的方法。
6.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并表达对石钟山的热爱。
7.拓展:学生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探险活动,亲身体验山脉的魅力,并采集一些有特色的石头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和创作。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实践能力;2.听取学生对石钟山的认识和观点;3.观察学生在自己创作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板书设计:《石钟山记》教案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实践能力;2.听取学生对石钟山的认识和观点;3.观察学生在自己创作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自己创作的石钟的实验报告;2.收集一些有特色的山石,并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3.制作一份海报,以石钟山为主题,展示自己对山的热爱和保护的态度。
《幸存的老教案:石钟山记》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石钟山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游记,描述了苏轼在江西湖口游览石钟山的经历。
文章以石钟山的命名由来为线索,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通过学习这篇游记,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了解石钟山的历史文化价值。
1.2 教学目标(1)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掌握石钟山记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了解石钟山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章:作者简介2.1 苏轼生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等多个领域均有卓越成就,代表作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2 苏轼与石钟山记石钟山记是苏轼在任湖州知州期间,游览江西湖口石钟山后的游记。
文章以石钟山的命名由来为线索,描绘了石钟山的神奇景观,并通过讲述山名的来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第三章:课文解读3.1 课文概述石钟山记分为三个部分:首段介绍石钟山的地理位置和命名由来;中间段落描绘石钟山的自然景观;尾段抒发作者的感慨,批判世俗之见,强调真知灼见的重要性。
3.2 重点词汇解析(1)湖口:湖水的出口。
(2)石钟山:因山石状如钟而得名。
(3)湍急:水流急速。
(4)怪石:形状奇特的石头。
第四章:教学活动设计4.1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石钟山记,体会苏轼的写作风格,感受石钟山的神奇魅力。
4.2 讨论课文内容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探讨苏轼为何要写下石钟山记,以及石钟山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4.3 写作练习以石钟山为题材,让学生写一篇游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通过学习石钟山记,学生了解了苏轼的文学地位,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对石钟山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精选14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篇1石钟山记苏轼[教学目标]1、熟悉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谈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品尝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记叙、说明、谈论相结合的写法。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就是说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
(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谈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力量提高的一个标志。
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
这一点现在先不争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仔细加以领悟。
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判吗?(是。
)这个批判是严了一点?老师作解释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熟悉有一个过程,一开头不完善是难免的。
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二)老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同学齐读全文。
要求同学在听老师背诵的过程中给难字注音,并仔细品尝每句话的语气。
老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 hóng)罅(xià)窾坎(kuǎn kǎn)莫(mù)镗鞳(tāng tà)识(zhì)无射(wú yì)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同学齐读全文。
(三)划分结构的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
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终一段说得非常明白,首先抓住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
一、《石钟山记》优秀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苏轼及其写作背景,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美景的热爱,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石钟山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苏轼的写景技巧,理解课文中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及其作品《石钟山记》。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章风格。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景技巧和寓意。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解释生僻词语,分析文章结构。
5. 翻译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提高翻译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完成翻译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和翻译练习。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分工合作、积极参与等。
4.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石钟山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石钟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景观中,激发学习兴趣。
2. 比较阅读:将《石钟山记》与其他山水游记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各自的写景特点。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4.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及时解答疑惑,促进师生互动。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等。
2. 多媒体资源:石钟山的图片、视频等。
3. 课外阅读材料:其他山水游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