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头面部(5. 常规操作法)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头面部基本按摩方法头面部保健按摩共分十一步,要求被按摩者仰卧,按摩师坐于被按摩者头部前方。
第一步:抹法,分抹印堂穴到太阳穴。
按摩师用双手拇指指腹从印堂穴开始,经前额,分别向两侧分抹到太阳穴,轻抹,反复按摩5-10次。
每次均需从印堂穴开始,抹到太阳穴时顺势在太阳穴按揉2-3次。
腕关节要配合灵活运动,手掌和其余手指不能扶按被按摩者头部。
第二步:摩法,按摩睛明穴、眼眶。
睛明穴,在内眼角上方约0.1寸的凹陷处。
按摩这个穴位对目赤肿痛、内眦痒痛、迎风流泪等有一定的疗效。
用双手拇指指端轻掐睛明穴半分钟,然后用两手拇指指腹由睛明穴开始,由内到外,由上到下轻摩眼眶3-5次。
按摩时要注意,着力要轻,以免推出川字纹。
双手拇指由内向外摩动,而不能由外向内摩动,以免向下牵拉外眼角,使眼角下垂。
第三步:推法,推摩鼻翼到颧髎穴。
这一步要按摩的穴位有迎香穴、巨髎穴、颧髎穴。
巨髎穴,取穴时双眼平视,在瞳孔直下,平鼻翼的下缘。
按摩这个穴位对口眼歪斜、眼皮跳动、牙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颧髎穴,在外眼角直下,颧骨下缘的凹陷处。
按摩这个穴位对口眼歪斜、眼皮跳动、牙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用双手拇指指端点压迎香穴半分钟,然后由两侧鼻翼经巨髎推到颧髎穴,反复按摩3-5次。
推到颧髎穴时,稍向上用力,这样能提起面颊肌肉。
第四步:推法,推抹水沟穴到地仓穴。
用双手拇指指腹从水沟穴推摩到地仓穴,反复按摩3-5次。
推摩到地仓穴的时候,点到为止。
要注意:按摩时,拇指要稍微向上提,而不能向下推,以免使口角下垂。
第五步:摩法,轻摩下颌到颊车穴。
用双手四指指腹按摩,食指在下颌上面,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在下颌的下面,分别由中间向两侧分摩到颊车穴,反复按摩3-5次。
操作时,不能够使用指端,手腕和手指要协调配合,双手操作要一致。
第六步:揉法,轻揉颊车穴到太阳穴。
将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以中指指腹为主,从颊车穴轻揉到太阳穴,反复按摩3-5次。
揉动时,不要摩擦面部皮肤,手法不宜过重。
头面部放松按摩
一,开天门,10次-------先点按印堂,然后再开,以点按神庭结束。
二,拨下眼眶至耳前,9次------每拨三次,按揉耳前穴位一次。
三,拨额前三线(眉弓、发际与眉毛之间、发际),各9次,每三次按揉太阳一次。
四,从印堂点按督脉至百会,3次。
五,点按迎香、攒竹,然后沿着膀胱经一路点按至百会附近,3次。
六,点按颧髎、四白、鱼腰,然后沿着直线一直点按至头顶,3次。
七,点按丝竹空(太阳),然后沿着直线点按至头顶,3次。
八,顺时针绕着耳朵打圈点揉头部两侧胆经、三焦经,3次。
九,摆侧顾客的头,点按揉侧边,3次。
十,搓耳并轻拉耳垂,3次。
备注:
上述之法,为全身按摩中头部的时间,若是理疗辅助按摩,次数减半。
头面部保健按摩程序1、开天门按摩师以两手拇指指腹,置于顾客两眉间的印堂穴处,自印堂向上直抹到前发际处的神庭穴上。
两手拇指轮流进行,反复推抹20~30次。
2、分推前额以两手拇指挠侧置于前额正中线,向外进行分推,由轻至重,重而不滞,反复进行3~5次,然后两拇指挠侧在头维、丝竹空长按1~2分钟。
3、抹双柳按摩师以两手拇指指端掐双侧攒竹穴处,再以指腹自攒竹穴沿眉弓,自内向外经鱼腰至丝竹空穴止,推抹数次。
4、掐鱼腰按摩师以两手拇指指端掐两眉弓中点的鱼腰穴,然后用拇指指腹自攒竹穴经鱼腰穴、丝竹空穴到上关穴止,反复推摩数次。
5、环抹眼周以双手拇指指腹置于上、下眼皮,由内向外进行摩动,使眼眶上的皮肤跟着运动,分抹的力度宜轻,不宜重,反复进行3~5次。
6、揉太阳按摩师以两手拇指挠侧分别置于头部两侧太阳穴处,进行上下、左右、前后环转揉动,再以两拇指指腹同时用力自头维穴起,经太阳太阳穴推至耳门穴止,反复推抹。
7、掐四白按摩师以两手拇指指甲掐四白穴,然后以两手拇指指腹自四白穴分推到瞳子髎穴。
8、掐睛明以两手拇指甲缘轻掐两眼内眦处睛明穴,持续1~2分钟。
再以两手拇指端轻揉睛明穴,然后以双手拇指指腹向外下方推抹,经四白、颧髎到下关穴止,反复推抹3~5次。
9、点按巨髎以双手拇指指腹置于巨髎穴反复点按3~5次,力度逐渐渗透,以有酸胀感为宜,切勿暴力。
再以双手拇指指腹置于迎香穴,经巨髎、颧髎穴至耳门穴进行分抹反复2~3次。
10、点按鼻通以双手中指指腹置于鼻两侧的鼻通穴,反复点按3~5次,力度宜轻,不宜重。
再以双手中指指腹推摩鼻翼两侧,力度宜轻,频率不宜太快,向下用力大于向上用力,反复推摩8~10次。
11、推颊车按摩师以两手拇指指腹置于两侧颊车穴进行按揉,然后以拇指置于两耳前下方听会处,沿下颌外缘经颊车至大迎穴,反复推摩。
12、环摩嘴周以双手拇指指腹置于嘴唇上人中穴处,子内向外分推,动作要缓慢,力度不要太重,推抹到地仓穴,反复2~3次。
保健推拿操作技术规范第1部分:成人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成人全身保健推拿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准备工作、操作步骤。
本部分适用于亚健康成人全身保健推拿的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0443 保健服务通用要求GB/T 30444 保健服务业分类3 术语和定义GB/T 30443和GB/T 3044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亚健康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主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3.2全身保健推拿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全身相应部位施行手法推拿的一种保健操作方法。
3.3施术者符合GB/T 30444规定的实施全身保健推拿技术操作的保健服务技能人员。
3.4受术者接受保健推拿技术操作的保健服务对象。
4 基本要求4.1 保健服务机构开展成人全身保健推拿的保健服务机构的保健服务项目设置、从业人员、管理制度、场所设施应符合GB/T 30443的要求。
4.2 施术者4.2.1 去掉戒指、手链、手表等硬物,保持双手的清洁温暖。
4.2.2 施行推拿手法或取穴时,宜采取先轻、后重、再轻三个步骤,用力适宜,防止损伤皮肤或筋骨。
4.2.3 根据受术者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力度,力量适中以局部微有酸麻胀感为度。
4.2.4 遇到受术者突然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虚汗、脉搏加快等现象,应劝慰受术者保持镇静,让其平卧床上,再掐其人中、十宣,按揉印堂、内关、足三里,按压大椎等穴。
4.2.5 对受术者身体左右两侧的操作要对称,不应有偏颇、遗漏。
4.3 受术者及受术部位筛选4.3.1 接受推拿前不宜做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避免处于过饱或饥饿状态。
4.3.2 患有以下疾病者不宜做推拿,包括但不限于:各种骨折、骨关节结核、脊髓炎、骨肿瘤、血液病、传染病、心脏病、老年性骨质疏松。
头面部操作(一)仰卧位操作一.体位。
患者仰卧位,医生坐在其右侧或头顶后侧。
二.取穴与部位。
印堂、太阳、头维、攒竹、睛明、鱼腰、丝竹空、瞳子髎、承泣、迎香、地仓、颊车、下关等穴、以及头面其他相应部位。
三.手法。
偏锋推法、指揉法、大鱼际揉法、指摩法、指尖击法、指按法、抹法、推法等。
四.操作步骤1.中指揉印堂操作用右手中指末节指腹吸于印堂,作小幅度的环旋揉动一分钟。
注意事项手法操作用力轻柔,着力点吸定;手法频率不要太快,摆动的幅度要小,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
2.偏锋推前额操作用右手拇指由印堂到神庭,往返3次;前额正中线到左右太阳上下左右往返移动,3次注意事项手法操作着力点要吸定,腕关节要放松,不要用力向下按压,要紧推慢移3.偏锋推眼眶操作用右手拇指偏锋由印堂→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四白→对侧睛明→对侧攒竹……如此反复顺眉毛曾∞形移动,往返3次注意事项手法操作时,指腹要贴眼眶边缘,沿眼眶内侧移动,手腕摆动幅度要小,移动缓慢,以防止拇指滑脱而戳碰眼球。
4.偏锋推面颊操作由右手拇指偏锋由睛明→迎香→地仓→颊车→下关→太阳→前额→印堂→对侧睛明→对侧迎香……往返3次。
注意事项手法操作吸定,取穴位准确,力量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度,并要紧推慢移。
5.大鱼际揉前额和面颊部操作一手拇指内收,用大鱼际着力由印堂揉到神庭,在前额正中到左右太阳穴位上下左右往返移动;再从太阳揉到下关;从下关开始依次开始做下关到颊车、下关到地仓、下关到迎香的往返操作,最后返回太阳,往返3次。
注意事项操作时,腕关节要放松,揉到下关后,沿下颌骨向下经颊车,揉到地仓、返回到下关,沿颧弓下方揉到迎香,返回下关,再沿下关到太阳,来回数次,左右同之,然后双手同时揉两侧太阳穴。
6.双中指揉按两侧颊车、迎香、太阳穴等操作双手中指同时分别按揉两侧太阳、下关、迎香、地仓、颊车、注意事项操作时,要求双手同时操作,手法轻柔和缓,以酸胀为度。
7.按眼眶操作用双手拇指同时分别依次按两侧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四白、反复3次注意事项取穴准确,按而留之,以酸胀为度8.勾揉睛明操作双手中指或食指、中指以及拇指和食指分别按揉两侧睛明穴0.5分钟注意事项手法要轻松柔和,以酸胀为度9.按压印堂到百会操作用单手拇指罗纹面从印堂按压到百会,或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交替按压或叠指按压1次。
头面部推拿手法头面部推拿手法主要分:面部、头部、颈部三步操作。
第一步:面部主要手法眼睛模糊,视物不清:不断点按攒竹,睛明,四白等穴位。
鼻塞:按揉迎香,反复擦鼻翼。
牙痛:点按地仓,颊车等穴。
1.开天门:(是起始手法)用拇指指腹沿印堂至神庭,反复推摩,轻轻操作,宁轻勿重,或用大鱼际推摩20-30次,其优点是接触面大。
2.推坎宫用拇指指腹从印堂至太阳进行分推,反复操作,再沿头面部正中线依次分推前额(也可用大鱼际)。
小儿感冒发热:反复分推摩眉弓。
3.揉运太阳用拇指指腹或中指指腹紧贴太阳穴(眼角和眉角交界处)进行揉运,揉和运共同进行。
4.揉耳后高骨:(中医解剖学专有穴位:耳后高骨,丹田)采用食、中二指指腹一起揉耳后高骨,然后揉翳风穴。
若失眠多梦,应反复揉,有促进睡眠的作用。
以上是面部的四大基本手法,老师有时会提问,要边答边做。
另外还附加一些手法如下:(1).分推前额,揉印堂,分推眼周,点掐四白,睛明,攒竹等。
近视,对头面部除以上治疗外,可配合熏蒸。
若鼻塞:进行擦鼻翼,按揉迎香穴。
(2)分推颧骨,分推上颌若精神萎靡不振,喝酒的配合掐人中。
(3)分推下颌,要由下往上推勿相反推,有悖于女士美容理念。
(4)两耳:手法操作:反复揉,提,拉耳朵,手法很关键,耳穴很多,可配合耳针治疗。
高血压:可在耳尖放血。
偏头痛:若患侧痛,就在换侧放血,血由紫黑变鲜红为止。
感冒发热:应反复搓揉擦热耳背耳面。
耳鸣:点按听宫,听会,下关,耳前,翳风等耳部穴位。
第二步:头部1. 从神庭开始沿前发际,边揉边点,(要沉住气,不要慌,时间掌握好半小时)如神庭穴,头维穴等,用拇指点揉绕到耳后,就不再用拇指,改用食、中指拿捏胆经,加揉耳后高骨,然后再用食指向上顶揉风池,以促进脑部的供血。
后再单手反复拿风府。
枕骨下有个窝,窝两边有可触及的筋腱,可用食指指腹弹拨。
2. 从神庭开始用指腹(也可用二拇指重叠按压)紧贴发际皮肤揉擦至百会穴,点,揉,指震百会,做强有力的静静震颤,可双手操作,交替进行。
头面部手法步骤1.提拉面部肌肉①双手并拢,至下颌处分开,手掌贴紧脸颊并提拉至太阳穴,停顿按压太阳穴2秒。
重复2-3次②双手四指并拢,拇指分抹下颌,手掌贴紧脸颊并提拉至太阳穴,停顿按压太阳穴2秒。
重复2-3次手法操作要求:力度轻柔渗透,由下至上,由内向外,手掌贴服。
太阳穴取穴方法:眉尾与目外呲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
手法作用:缓解面部肌肉紧张,消除水肿。
2.双手重叠,抬下颌提拉颈部肌肉及颈纹。
重复2次手法操作要求:嘱咐产妇放松,充分保护下颌,动作缓慢,用身体后倾力带动手部提拉,提拉力与床面平行,高度在产妇能承受范围内。
手法作用:刺激颈部淋巴,促进血液循环,牵拉颈肌部群缓解疲劳。
3.依次点按承浆、地仓、颊车、颧髎、水沟、迎香、鼻通、睛明、四白穴。
承浆穴取穴方法: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作用:消肿止痛,疏调任督,治疗口干、口臭。
地仓穴取穴方法:两眼目视前方,瞳孔直下与嘴角连线交点。
作用:改善口周皱纹、口唇皲裂,治疗齿痛、流涎。
颊车穴取穴方法: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作用:治疗牙痛,面神经炎,口腔炎等,缓解面部皱纹。
颧髎穴取穴方法:目外眦之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作用:治疗牙痛,面肿,三叉神经痛。
水沟穴(人中穴)取穴方法:鼻唇沟上1/3与中2/3交界处作用:昏迷急救穴,醒脑开窍,苏厥止痛。
迎香穴取穴方法:鼻翼旁开约1厘米处,鼻唇沟中。
作用:疏风解表,通利鼻窍,可治疗鼻塞、痤疮、口周皮炎鼻通穴取穴方法: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处鼻唇沟上端处作用:通利鼻窍,通络止痛,可治疗鼻炎、头痛睛明穴取穴方法:两眼目视前方,内侧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作用:明目退翳四白穴取穴方法:两眼目视前方,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
作用:通经活络,可缓解眼周发黑、眼周眼袋、眼睑浮肿。
4.中指与食指交替提拨鼻梁,重复交替4遍后,换大拇指指腹从眉头划至眉尾处。
依次点按攒足穴、鱼腰穴(瞳孔直上,眉中)、丝竹空穴(眉梢外侧凹陷),重复2-3次手法操作要求:指腹着力,避免指甲划伤产妇,动作缓和连贯。
头面部的保健按摩套路仰卧式头部1指梳头双手食指微曲,自前前额发迹经头顶向后推。
(15—20次)2干洗头双手食指安于头部做微屈伸的抓挠动作。
如洗头状。
(15—20次)3轻扣头皮双手食指和无名指交叉握好,并拢食指和中指,指尖分开,轻叩头部一分钟。
4 按压头穴双手拇指指腹按压于头部穴位,节律性按压,每穴15—20次5提拉头发双手手指微曲,插入头发,握住轻轻上提。
(15—20次)6指尖扣头双手手指微曲以指尖叩击头部一分钟。
7啄头双手或者单手手指微曲成梅花状,指尖着力,以腕部上下摆动带动指尖啄击头部一分钟。
8指压发迹双手食指指腹分别置于前发际,节律性的按压1—3分钟。
9十指按头双手食指指腹对置于头部两侧,节律性按压1---3分钟。
二面部1·开天门双手拇指从印堂穴至神庭穴交替做平推法。
(15—20)2·分推前额双拇指在前额做分推(9---12)3·搓前额双手拇指置于前额部,对称用力,交叉搓揉前额部。
4·揉前额以大鱼际置于前额部,以腕带动鱼际做轻柔的摆动。
1—2分钟。
5·抹双柳双手拇指指腹从眉头至眉梢抹动。
(4---6次)6·掐鱼腰双手拇指指甲掐十秒,揉十秒。
3---5次7·掐睛明双手指指向外,轻推眼球,用指甲掐睛明穴十秒,再揉十秒。
3—5次8分抹眼睑双手拇指指腹贴于眼睑部,从内向外分抹一分钟。
9·熨手熨日双手掌互相磨热,掌心置于两日上反复熨日15—20次10·推察鼻翼双手中指指腹置于鼻根部,沿鼻梁两侧向下推摖鼻翼1—3分钟。
11·点四白双手食指指腹点按四白穴。
12—15次12·点按迎香双手食指点按迎香穴12—15次13·点按巨髎双手食指指腹点按巨髎12—15次14·揉太阳双手拇指按太阳穴一分钟。
(顺时针,逆时针各三十次)15·推揉頬车先用拇指揉頰车穴30秒,然后四指指腹自頬车穴推至耳根。
第五章常规操作法将成人推拿手法具体应用于人体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冠以相应的名称,即为推拿常规操作法。
比如提拿肩井,为用拿法在“肩井”穴处的具体运用,称为“提拿肩井法”,按揉足三里,属于按揉法在足三里穴位上的具体运用,称为“按揉足三里法”。
故推拿常规操作法的命名原则一般是手法加部位(穴位)或部位(穴位)加手法来进行命名。
把推拿常规操作法作为手法的实际应用进行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际意义。
成人推拿手法在未应用于临床之前,可视为推拿基础手法。
某种单一的推拿基础手法,具体地应用于人体的不同部位上,可以化分为几十种乃至几百种推拿常规操作法,这是由于人体的部位或穴位不同之故。
正是由于手法可以化分为常规操作法,所以在熟练地掌握基础手法要领的基础上,才能较为顺利地进入手法的人体常规操作及临床手法治疗。
可见,推拿常规操作法是推拿基础手法的多元分解。
掌握了推拿常规操作法,则推拿基础手法即得到了具体体现。
熟悉并掌握推拿常规操作法,还有利于临床推拿处方的规范和书写;本章按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腰背骶臀部、上肢部和下肢部进行常规操作部位的划分,并力求详尽阐述手法的常规操作及适应症。
因为运动关节类手法主要是针对具体部位进行操作,手法与部位对应十分明确,如“颈部斜扳法”、“肩关节摇法”等,故其直接为常规操作法,因其在“成人推拿手法”章节中已有详尽论述,故本章不予列入。
第一节头面部头面部由于皮肤组织薄弱,敏感程度较高,故临床上常选用较轻快、柔和的手法,如一指禅推法、揉法、抹法、推法、摩法、扫散法等。
一、一指禅推印堂法操作:患者取坐位。
术者一手扶住患者侧头部以固定,另一手用拇指罗纹面或偏峰在印堂穴进行一指禅推法操作1~3分钟。
适应症:眩晕,头痛,失眠,鼻渊,感冒,近视等。
二、一指禅推神庭法操作:患者取坐位。
术者一手扶住患者侧头部以固定,另一手用拇指罗纹面或偏峰在神庭穴处进行一指禅推法操作1~3分钟。
适应症:眩晕,头痛,失眠,心悸,感冒等。
三、一指禅推眼眶法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双眼微闭。
术者用一指禅偏峰推法先推一侧睛明穴,然后沿上眼眶向外推至目外眦,再沿下眼眶向内经目内眦推至对侧睛明,再按上眼眶向外,下眼眶向内的顺序做“字形的环推,操作时间约为5分钟。
适应症:近视、视物酸胀、干涩等眼疾以及失眠、眩晕等。
四、揉太阳法操作:揉太阳法包括单手拇指揉法、中指双侧揉法、掌根揉法及大鱼际揉法。
单手拇指揉法:患者取坐位。
术者以单手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于太阳穴处,其余四指于头侧部助力,做上下或左右、前后、环转等揉动。
中指双侧揉法:患者坐位或卧位。
术者以双手中指罗纹面着力于其左右太阳穴处,做轻柔和缓的环形揉动,时间约1~3分钟。
本法可同点法结合运用,先点后揉,点法宜重,揉法宜轻。
掌根揉法:患者取坐位,头略后仰。
术者以双手掌根的尺侧部着力于患者左右太阳穴处,进行轻缓的揉动,时间约1~3分钟。
为稳定患者的头部,可令患者的头后仰,使之与术者前胸部相贴。
大鱼际揉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头略侧偏。
术者以一手扶于头顶侧部,另一手以大鱼际着力于一侧太阳穴处,做柔和的大鱼际揉动,时间约2分钟。
太阳穴处的大鱼际揉法,可加变形,即将前臂尽力旋前,使拇指掌指关节偏于桡侧的部分于太阳穴处进行揉动,力量较前者集中而着实。
适应症: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额窦炎,风寒感冒性头痛,外感风热,目赤肿痛等。
五、揉前额法操作: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头略侧偏。
术者以一手扶于其头顶侧部,另一手以大鱼际着力于前额部,做柔和的大鱼际揉动,时间约2分钟。
适症应:失眠,眩晕,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额窦炎,风寒感冒头痛等。
六、按揉四白法操作:患者仰卧位。
术者以两手食指端分置于左右两侧四白穴处同时进行食指按揉。
操作时两食指用力要适度,应以两穴位处有酸、麻、胀感为宜,时间约2—3分钟。
适应症:夜盲症,内外翳障,鼻炎,三叉神经痛等。
七、按揉巨寥法操作:患者仰卧位。
术者以一手拇指或食指,或以两手食指端置于鼻外侧的巨寥穴处,先以指压法约按压1分钟左右,然后按揉1~2分钟,再以拇指移动按揉法自鼻旁迎香穴始按揉至巨寥穴处止,反复按揉约3分钟。
适应症: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鼻塞及牙痛等。
八、按揉颊车法操作:患者仰卧位。
术者以两手拇指或食指、中指罗纹面于两侧颊车穴处按揉1~2分钟,然后以拇指自听会穴处沿下颌外缘经颊车推至大迎穴,反复操作5~7次。
适应症:虚性牙痛,牙龈肿痛;面神经炎,下颌功能紊乱等。
九、抹面法操作:患者仰卧位,术者坐于其头端。
以双手拇指罗纹面分置于其鼻部两侧的迎香穴处,沿上颌下缘经颧寥、下关至耳门穴止,反复抹1~3分钟。
拇指抹面法常与拇指摩面法相配合,前者手法重,后者手法轻,可轻重交替使用。
适应症:外感风寒表证,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十、抹印堂法操作:患者仰卧位。
术者以拇指罗纹面置两眉间印堂穴处,自印堂向上直抹至神庭穴止,可双手交替进行,反复抹2~3分钟。
抹动时用力应均匀一致,和缓而有力。
本法操作时局部应有酸胀感,治疗后有局部温热及头目轻爽的感觉。
适应症:感冒风寒表证及风热头痛,额窦炎所致之前额闷痛等。
十一、抹眉法操作:患者坐位。
术者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罗纹面着力于眉头内侧攒竹穴处,沿眉弓经鱼腰至盾梢丝竹空穴止,反复抹动2~3分钟。
本法操作时用力宜均匀,速度宜缓,操作顺序是由内向外,切不可由眉梢向眉头方向抹动。
适应症:外感发热,目疾,偏正头痛,心神不宁等。
十二、按下关法操作:患者侧卧位。
术者以食指置耳后翳风穴处,拇指置耳前下关穴处,两指同时着力,持续按压2~3分钟。
然后分别于两穴处施行指揉法1~2分钟。
适应症:下颌关节功能紊乱,面神经炎所致的口眼歪斜等。
十三、按听宫法操作:患者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背后。
以两手食指端分别置于两耳前听宫穴处,同时相对点按约1~3分钟。
操作时要掌握好力度,不可暴力戳按。
适应症: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耳聋,耳鸣,中耳炎等。
十四、头对按法操作:患者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背后。
先以两手四指分置于颞前两侧,自两侧头维穴平高处向头后摩动至后顶穴止,反复摩动1~3分钟,然后将两掌心着力于两侧颞部,节律性地对按1~2分钟。
适应症:神经衰弱所致的失眠,心悸,头痛,头昏,低血压等。
十五、按缺盆法操作: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头微倾向对侧。
术者以拇指端或罗纹面于锁骨上窝处按压,边按边寻找到缺盆穴,然后按压1~2分钟,宜缓慢用力。
此穴下是臂丛神经的发出点,故如寻找穴位准确,手法操作时局部应有较强烈的酸、麻、胀感并向手臂部放射。
适应症:上肢麻木疼痛,颈椎病,肩周炎,头痛,脑血栓后遗症等。
十六、推攒竹法操作:患者坐位或仰卧位。
术者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于攒竹穴处,先局部由内向外上方短推数次,使攒竹穴处有较强烈的酸、麻、胀感,然后自攒竹穴沿眉弓向外推至太阳穴处,可反复数次,操作时间约2~3分钟。
适应症:眼红流泪、怕热羞明之目疾初起及前额痛、眉棱骨痛、偏头痛等。
十七、分阴阳法操作:患者坐位或仰卧位。
术者以双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罗纹面于其前额正中同时着力分别向左右两侧分推至两侧太阳穴处。
推左为阳,推右为阴。
操作时间约6~8分钟。
在分阴阳手法中,亦可用双手掌大鱼际或拇指桡侧缘进行分推。
适应症:外感表证,高血压,中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神经衰弱等。
十八、推正顶法操作:患者坐位。
术者用拇指推法从鼻尖素寥穴经鼻向上沿头部正中线经印堂、神庭、百会、强间推至哑门穴止,反复操作5~7遍。
适应症:前额胀痛,神经性头痛,目赤肿痛,血虚头痛等。
十九、推偏顶法操作:患者坐位。
术者以两手拇指罗纹面着力于头部两侧阳白穴处,自下而上经本神穴沿头部外侧线至完骨穴止,反复操作5~7遍。
适应症:偏头痛,耳聋,耳鸣,各种鼻疾等。
二十、掐睛明法操作:患者坐位或仰卧位。
术者以两手拇指甲轻掐两目内眦睛明穴1~2分钟,然后可配合拇指端按揉法按揉该穴。
本法操作时睛明穴处有酸、麻、胀的感觉,可向眼球内部放射,治疗后,眼部有轻松舒适的感觉。
适应症:近视,夜盲,外感风热所致的两目红肿、羞明流泪等。
二十一、掐鱼腰法操作:患者仰卧位。
术者以两手拇指甲掐两眉弓中点的鱼腰穴约2分钟,然后用双拇指抹法,自攒竹穴沿眶上缘经鱼腰、丝竹空至上关穴止,反复抹动2~3分钟。
本法操作时局部应有酸、麻、胀等感觉。
适应症:头痛头晕,目昏目痛及两目红赤,羞明流泪等。
二十二、掐人中法操作:患者坐位或仰卧位。
术者一手扶定头部,另一手以拇指甲掐鼻下人中穴1~2分钟。
本法可指下用力稍重,使患者产生较强烈的酸、麻、胀感。
适应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急症及急性腰扭伤等。
二十三、掐地仓法操作:患者仰卧位。
术者以两手拇指甲置两侧口角旁的地仓穴处,两手的食指、中指等置于下颌角的前上方与其相抵,着力切掐1~2分钟后。
操作时局部应有酸、麻、胀等效应,如反应不敏感,可结合揉捏法加强刺激。
适应症:面神经麻痹。
二十四、干洗脸法操作:患者坐位或仰卧位。
术者掌指放松,先在其整个面部轻轻抚按,边抚按边移动,至整个面部的皮肤变得柔软,然后双手五指略并拢并稍屈曲,以指腹与掌心着力于左右面颊,自上而下,推运抚摩,形似洗脸,至面部的皮肤红润、微热即可。
适应症:面神经麻痹,神经衰弱,中风所致的口眼歪斜等。
二十五、掌摩百会法操作:患者取坐位。
术者一手扶住其侧头部以固定,另一手以掌心置其头顶百会穴处,进行顺逆时针各半的环旋摩动1~3分钟。
操作时注意力要集中,高血压等肝阳上亢患者忌用。
适应症:眩晕,头痛,失眠,内脏下垂,脱肛等。
二十六、捏耳垂法操作:患者坐位。
术者立于其背后。
以两手拇指与食指指罗纹面分别捏住两耳垂,同时进行揉捏,操作时间约1~3分钟。
揉捏时用力宜由轻到重,不可用指甲部切掐,揉捏后可用力垂直向下方揪抻5~7次。
适应症:肾阳虚所致的水肿、形寒肢冷,气逆于上所致的头重、头昏及偏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神经衰弱,口、眼、鼻疾等。
二十七、捏鼻根法操作:患者坐位或仰卧位。
术者以一手拇指、食指端及罗纹面轻捏其两目内眦之睛明穴,然后逐渐向下沿鼻两侧捏至鼻翼上方,反复多次,可配合拇指按揉法操作。
本法操作时鼻根处有酸、麻、胀的感觉,可向鼻内、前额及眼球内部放射,治疗后,鼻及眼部有轻松舒适的感觉。
适应症:鼻炎,鼻窦炎,近视,夜盲,外感风热所致的两目红肿、羞明流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