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部推拿全身调理术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5
中医头面部按摩25法消除疾病防衰老中医头面部按摩25法消除疾病防衰老18小时前 | 阅读原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保健,尤其在疾病高发的冬季更是加重了保健工作。
中医指出,在我们的头和面部分布着很多的穴位,如果你闲来无事,不妨按按头面部的这些穴位,可以帮助你缓解头痛等一些不适的症状,还可防止皱纹的出现,延缓衰老。
(1)双掌按头:坐位,用双手掌心分别置于头两侧的颞部,用力对按1分钟左右。
该手法有健脑、宁神、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血虚性头痛、低血压病、头晕等症。
(2)按揉脑空:坐位,用双手拇指罗纹面分别按揉两侧脑空穴半分钟,以酸胀为宜,其他手指置于旁边以助力。
该手法可防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等病症。
脑空穴大致位于头后枕外隆突的上缘,距正中线约三横指。
(3)按揉风池:坐位,用双手拇指罗纹面分别按揉两侧风池穴半分钟,以酸胀为宜,其他手指在旁助力。
该手法有醒脑开窍的作用,可防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鸣、中风、颈项强痛等病症。
风池穴大致位于耳后高骨与颈肌之间的窝中,后发际内。
(4)拍击头顶:坐位,眼睛平视前方,牙齿咬紧,用一手的手掌心在囟门处做左右节律的拍击动作,约半分钟。
该手法有醒脑安神、消除大脑疲劳、宽胸理气的作用,常用于头痛、头晕、失眠、胸闷心悸等病症的防治。
(5)指叩头部:坐位,双手五指自然弯曲成钩状,手指之间自然分开,双手交替从头的前发际处叩或点至后发际处,反复叩、点约半分钟。
其作用和防治的疾病同上法。
(6)分抹前额:坐位或仰卧位,以双手食指屈曲成弓状,用第二指节的桡侧面从前额正中向两侧分抹至鬓角发际处,约半分钟。
该手法有醒脑安神、润泽额部皮肤、增强额部皮肤的张力、防止额前出现皱纹的作用,常用于美容和防治头痛、头晕、失眠等病症。
(7)指抹眉弓:坐位或仰卧位,用两手中指、食指罗纹面对置于两眉头凹陷处的攒竹穴,由内向外沿眉弓经鱼腰至眉梢处,约半分钟,两手的拇指分置于两侧面颊部以助力。
头面部按摩手法
该手法对头痛、头晕、失眠、感冒、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症有一定的保健治疗作用,按摩时间约30~60分钟。
1、轻摩面部
2、按揉印堂穴-拇指或中指按揉4~5次。
3、开天门-用双大拇指从印堂推至正中发际7~8次。
4、分额阴阳-大拇指指面或大鱼际从额正中分抹至太阳穴4~5次。
5、揉按太阳穴-大拇指或中指揉按4~5次。
6、推按眼周-大拇指“8”字分推3~4次。
7、按揉头面部诸穴-顺序是印堂→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承泣→四白→迎香→人中、承浆→地仓→颊车→翳风→颧髎→听宫、听会、耳门→率谷→头维→神庭→百会(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每处3~4次)
8、指搓鼻部-用食中指分开反复擦鼻翼两旁约10次。
9、大鱼际揉法放松面部-主要是前额及两侧。
10、耳部按摩-
(1)拇食指从耳垂捻法至耳尖,以发热发红为度。
(2)捂放耳朵。
(3)食中指分开夹住耳朵上下快速擦法。
11、循经点按头部诸穴(2~3次)
(1)用拇指面沿督脉从“印堂”点按至“百会”
(2)用拇指面沿足太阳经从“攒竹”点按至“通天”
(3)用拇指面沿足少阳经从“鱼腰”点按至“承灵”
(4)用拇指面沿足少阳经从“丝竹空”点按至“率谷”
12、搓擦头侧法-大鱼际擦(或扫散法)
13、十指拿按头部-十指腹按住头皮固定不移揉动。
14、指叩头部-合掌击法、指尖击法。
15、勾点风池、风府穴
16、拿揉双侧颈肌、肩井,指拨肩胛骨,掌拿肩臂
17、摩掌慰目。
中医经络养生之头面部按摩头面部按摩是一件十分重要且十分简单的事情。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按摩达到保健的目的。
其实对于自我按摩保健法无论是对于小孩子还是老年人都是很有效果的,可以让大家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获得健康。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头面部按摩的具体操作吧!【操作方法】1.头面部操作(1)浴面:两手搓热,或以温水温热后,手指并拢,平掌紧贴面部,作洗脸上下推擦动作,上至发际下至颌骨下缘。
然后按揉面部各穴。
(2)擦鼻:用两手中指指腹推擦鼻之两侧,由攒竹至迎香。
然后两手食指位于鼻根,用力挤压穴位,配合振法,再由鼻根向鼻翼两侧迎香滑动按揉。
(3)按抹捏鼻:两手指尖紧按迎香穴,边按边振动;然后揉鼻尖,并向鼻根部移动;再以拇、食二指面从鼻根部、鼻梁部向鼻翼部抹动;最后以拇、食二指捏鼻孔,一捏一放,每分钟60次左右。
(4)鸣天鼓:两手掌掩耳,食指叠于中指指背侧,再下滑使食指轻轻敲击枕部风池穴处,耳中可听到击鼓之声,名日“鸣天鼓”.然后以拇、食指或食指分别按揉耳门、听宫、听会等耳周穴位。
(5)振耳:用两手食指指面按压耳道,一按一放,快速振动,使耳道内产生振动。
(6)扯耳叩翳风:用拇、食二指捏紧耳垂或耳尖,一上一下拉扯,力量适中。
然后以食指指尖叩击两侧翳风穴。
(7)捏耳揉穴:以拇食二指自耳垂起逐次捏揉全耳廓。
然后拿一火柴棒,按压耳穴,由下而上逐次按揉,如有痛点或敏感点,则多按揉一会。
(8)梳发:五指张开按于前额部,由前向后顺手运顶摩发,宛如梳头状。
(9)按百会:食指或中指指面按于百会,并作前后、左右推揉动作。
(10)抹眼按睛明:闭目,用两手食指指面按于眼睑上,自内向外抹动,每分钟抹动60次;然后按揉睛明穴。
(11)切承泣:再上动作,以食指指尖切压承泣,用力均匀,不可切破皮肤,边切边振。
(12)叩齿:口唇微闭,上下齿有节奏地叩击,门齿与嚼齿交替进行。
(13)净口吞津:口唇微闭,用舌在齿唇之间用力卷抹,左右摆动;然后舌顶上腭,津流自溢满口,再徐徐咽下。
头面部操作(一)仰卧位操作一.体位。
患者仰卧位,医生坐在其右侧或头顶后侧。
二.取穴与部位。
印堂、太阳、头维、攒竹、睛明、鱼腰、丝竹空、瞳子髎、承泣、迎香、地仓、颊车、下关等穴、以及头面其他相应部位。
三.手法。
偏锋推法、指揉法、大鱼际揉法、指摩法、指尖击法、指按法、抹法、推法等。
四.操作步骤1.中指揉印堂操作用右手中指末节指腹吸于印堂,作小幅度的环旋揉动一分钟。
注意事项手法操作用力轻柔,着力点吸定;手法频率不要太快,摆动的幅度要小,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
2.偏锋推前额操作用右手拇指由印堂到神庭,往返3次;前额正中线到左右太阳上下左右往返移动,3次注意事项手法操作着力点要吸定,腕关节要放松,不要用力向下按压,要紧推慢移3.偏锋推眼眶操作用右手拇指偏锋由印堂→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四白→对侧睛明→对侧攒竹……如此反复顺眉毛曾∞形移动,往返3次注意事项手法操作时,指腹要贴眼眶边缘,沿眼眶内侧移动,手腕摆动幅度要小,移动缓慢,以防止拇指滑脱而戳碰眼球。
4.偏锋推面颊操作由右手拇指偏锋由睛明→迎香→地仓→颊车→下关→太阳→前额→印堂→对侧睛明→对侧迎香……往返3次。
注意事项手法操作吸定,取穴位准确,力量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度,并要紧推慢移。
5.大鱼际揉前额和面颊部操作一手拇指内收,用大鱼际着力由印堂揉到神庭,在前额正中到左右太阳穴位上下左右往返移动;再从太阳揉到下关;从下关开始依次开始做下关到颊车、下关到地仓、下关到迎香的往返操作,最后返回太阳,往返3次。
注意事项操作时,腕关节要放松,揉到下关后,沿下颌骨向下经颊车,揉到地仓、返回到下关,沿颧弓下方揉到迎香,返回下关,再沿下关到太阳,来回数次,左右同之,然后双手同时揉两侧太阳穴。
6.双中指揉按两侧颊车、迎香、太阳穴等操作双手中指同时分别按揉两侧太阳、下关、迎香、地仓、颊车、注意事项操作时,要求双手同时操作,手法轻柔和缓,以酸胀为度。
7.按眼眶操作用双手拇指同时分别依次按两侧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四白、反复3次注意事项取穴准确,按而留之,以酸胀为度8.勾揉睛明操作双手中指或食指、中指以及拇指和食指分别按揉两侧睛明穴0.5分钟注意事项手法要轻松柔和,以酸胀为度9.按压印堂到百会操作用单手拇指罗纹面从印堂按压到百会,或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交替按压或叠指按压1次。
头面部推拿手法头面部推拿手法主要分:面部、头部、颈部三步操作。
第一步:面部主要手法眼睛模糊,视物不清:不断点按攒竹,睛明,四白等穴位。
鼻塞:按揉迎香,反复擦鼻翼。
牙痛:点按地仓,颊车等穴。
1.开天门:(是起始手法)用拇指指腹沿印堂至神庭,反复推摩,轻轻操作,宁轻勿重,或用大鱼际推摩20-30次,其优点是接触面大。
2.推坎宫用拇指指腹从印堂至太阳进行分推,反复操作,再沿头面部正中线依次分推前额(也可用大鱼际)。
小儿感冒发热:反复分推摩眉弓。
3.揉运太阳用拇指指腹或中指指腹紧贴太阳穴(眼角和眉角交界处)进行揉运,揉和运共同进行。
4.揉耳后高骨:(中医解剖学专有穴位:耳后高骨,丹田)采用食、中二指指腹一起揉耳后高骨,然后揉翳风穴。
若失眠多梦,应反复揉,有促进睡眠的作用。
以上是面部的四大基本手法,老师有时会提问,要边答边做。
另外还附加一些手法如下:(1).分推前额,揉印堂,分推眼周,点掐四白,睛明,攒竹等。
近视,对头面部除以上治疗外,可配合熏蒸。
若鼻塞:进行擦鼻翼,按揉迎香穴。
(2)分推颧骨,分推上颌若精神萎靡不振,喝酒的配合掐人中。
(3)分推下颌,要由下往上推勿相反推,有悖于女士美容理念。
(4)两耳:手法操作:反复揉,提,拉耳朵,手法很关键,耳穴很多,可配合耳针治疗。
高血压:可在耳尖放血。
偏头痛:若患侧痛,就在换侧放血,血由紫黑变鲜红为止。
感冒发热:应反复搓揉擦热耳背耳面。
耳鸣:点按听宫,听会,下关,耳前,翳风等耳部穴位。
第二步:头部1. 从神庭开始沿前发际,边揉边点,(要沉住气,不要慌,时间掌握好半小时)如神庭穴,头维穴等,用拇指点揉绕到耳后,就不再用拇指,改用食、中指拿捏胆经,加揉耳后高骨,然后再用食指向上顶揉风池,以促进脑部的供血。
后再单手反复拿风府。
枕骨下有个窝,窝两边有可触及的筋腱,可用食指指腹弹拨。
2. 从神庭开始用指腹(也可用二拇指重叠按压)紧贴发际皮肤揉擦至百会穴,点,揉,指震百会,做强有力的静静震颤,可双手操作,交替进行。
头面部推拿全身调理术自古以来,中国人最好面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总喜欢察言观色,人与人的初次见面,也都是通过脸面来认识,然而很多人却不知头面更深层的意义,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皮层在调节机能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运动,感觉,思维乃至最细微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脑的支配,祖国医学认为头面居于人体首要部位,与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心其华在面,肝开窍于目等等。
我们运用中医理论的指导,结合现代科学以及具有治疗作用的安杰玛精油推出了一套个性化的头面部按摩疗法。
一,面部皮肤面部皮肤的直观感觉,普通人当先论妍媸,殊不知皮肤的色泽可直接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及健康状态,如:“面色缺少光泽为气虚或气血俱虚,易出现心悸气短、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等症,面色青白为元气虚弱的寒证,如手脚冰凉、怕冷、腰膝酸软、关节冷痛等,面色发红潮红为胃有热。
满面通红为外感发热或脏腑实热。
面色暗红者,提示血液黏稠度增高,有微循环障碍,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
面色灰暗预示免疫功能下降或肝肾解毒排毒功能减弱。
面色青暗为肝郁气滞,肝、脾功能失调,常出现口苦、不思饮食等。
二,经络学说中医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熏于面……。
”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阳经及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均分布到面部,其余的阴经通过表里两经的经别相合而上头面部,奇经八脉也循头面,使面部与全身的脏腑、肢节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面部是人身各部气血汇聚之所,全身脏腑、肢节、经络的反映中心。
由于面部气血丰富,皮肤薄嫩,故反映体内疾病也最为灵敏。
因此,人体有病时,往往可以在颜面部有所反映。
1经络在头面部的分布(图十二经络图)2头面部的重要腧穴(头面部穴位图)神庭定位仰靠坐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印堂经外奇穴。
在面额部,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正坐,或仰靠,或仰卧取穴。
攒竹两眉头处取穴鱼腰两眉中间部位丝竹空两眉稍处四白目下一寸.当眶下孔部位,直对瞳孔睛明目内眦角上方0.1寸凹陷处。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太阳太阳穴在前面,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咬肌隆起最高点水沟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地仓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承浆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下的凹陷中,张口时隆起;正坐或仰卧,闭口取穴。
头维两发角直上0.5寸,旁开前正中线4.5寸百会位于颠顶两耳连线的中点,当前发迹正中直上五寸(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为十二寸)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颈静脉切迹处。
缺盆缺盆穴位于人体的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三,四时变化自然界有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有春夏秋冬等自然变化规律,我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当顺应自然规律而生,人身气血脏腑与四时节气日月天光最有关系,如:“肝木旺于春而衰于秋,心火旺于夏而衰于冬,肺金旺于秋而衰于夏,肾水旺于冬而衰于长夏,脾土旺于四季十八日而衰于春”这表明了五脏运气与四时的关系,《内经》有云:“春气在于经脉,夏气在于孙络,长夏气在于肌肉,秋气在于皮肤,冬气在于骨髓中”。
金朝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一身之气,皆随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常对专方设立“四时增损法”,以适应时令的变化。
元明之际,盛行以时日开穴为必要条件的子午流注针法。
故头面部按摩法当顺应自然四时变化最为行之有效。
四,面部全息反射疗法(一),生物全息论所谓全息,初指全息照相术,是一种光学照像的新方法。
在显示形象方面有独特优点。
它和照相术不同,全息照的“像”不是物体的“形象”,而是物体的光波,即使物体已经不存在了,但只要照明这个记录,就能使原始物体“再现”。
全息图贮备了大量的信息,可以一一显现。
故有“一张全息价值图等于一千张照片”之说。
陈传康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自然地理学博士点负责人,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常务理事。
)经过多年研究普通全息学目前有三点起码的结论:,开创性地提出“普通全息学”。
(一)部分能映射整体。
即部分可以通过子系统的全息元映射整体的特征。
因此,我们只要把系统的特征分别加以考察,区别全息元的层次反映性,即可据此推测出相应不同级别整体的特征。
(二)时段可以映射发展过程。
可以通过时段的特征分析,区别那些具有反映发展过程全息元,据此可重建历史发生和预测未来。
(三)四维时空域或多维抽象“域”要映射统一形成过程。
即个体发育,正好反映生物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成过程。
普通全息学的这三个结论,正是解释《易经》为什么能够彰往察来,预先测后的元科学基础。
1980年,张颖清(1947年生,生物学家,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大学全息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息生物学的创始人。
2004年10月20日,病逝。
)在内蒙古工作时,发现了第二掌骨的全息穴位分布,明确提出生物全息律,认为生物的任何一个小的局部都包含了整体的缩影照片头面居于人体首要地位,故及其重要的反应了人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五脏六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
”《灵枢·五色》面部可分为若干区域,分别反映了“五脏,六腑。
肢节”三步的病症,所谓“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传,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这是脏腑肢节反应于体表的重要方面。
我们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思想的原则,在相应反射区有目的,有规律的施以各种按摩手法,已达到治疗,保健及预防的目的。
(二)面部全息反射疗法的适应症面部反射区适应内,儿,妇,伤各科疾病(三)面部反射疗法的注意事项1 面部反射疗法操作之前,首先施术者要搓热双手并做面部清洁,如有化妆者,先要卸妆2 手法治疗部位有皮肤损伤,皮肤病或出血未止住者不易操作3 体质过于虚弱者要慎重4 过饥或过饱时不宜按摩5面部反射疗法按摩区别于一般的保健按摩,在按摩操作过程中或结束后会有疼痛或其他的反应,应当事先解释6 有严重的心脑肺部疾患者手法宜轻柔7有面部整形者要慎重,尤其是隆鼻等手术不宜操作8 要注意力集中,树立信心(四)面部诊断(暂略,需进一步学习)1望诊(色,形,神)2触诊(反射区域的深层组织)3经络分布区的状态4特定的面容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
见于二尖瓣狭窄的患者。
是指的一种,叫做,属于一种。
患者面部特征为两颧及口唇紫红,像运动完一样等。
(五)面部反射疗法的基本手法1双拇指搓抹法2双食指扣点法3多指抹揉法4指按法5指揉法6拇食中指捻揉法7多指弹法8拇食中指捏肌法9鱼际分推法10 食中指钳法(六)面部反射疗法的手法操作要求在学习面部反射疗法时有必要做一些基本功的练习,基本功是手法操作的基础,而手法是按摩的关键,在操作前对施术者要求做到全身放松,呼吸调匀,用心感受,所谓:“法从手出,手随心转”正是此理。
手法的要求做到:1持久,持久是考验一个按摩医生的耐力,要求手法操作有一定的持续性,不可断断续续。
2 均匀,手法操作的力度要均匀,不可忽轻忽重,忽快忽慢3柔和,手法柔和很重要,切不可生硬蛮力,要绵绵不断,柔和而有力,轻而不浮,重而不滞4 渗透,手法力量穿透至骨,切不可轻飘浮躁,表皮操作,要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七)面部反射疗法的反射区分布1心,两目之间2肝,两目之间正下方的鼻柱部位3脾,鼻头部位4肺,两眉之间5肾,颧弓下方,大肠反射区的外侧6胆,鼻柱左侧,肝反射区旁7胃,鼻翼部位8小肠,鼻头外侧上方9大肠,约面颊中央部位,颧弓的前下方10膀胱,鼻头下方的人中沟11子宫 (生殖系统,卵巢,前列腺),人中沟的周围12脐双侧面颊中央13乳房,双侧内眼角的上方14肩两侧颧骨15臂及手颧骨略外侧16膝关节下颌角近面颊上方17大腿耳前下方连膝关节上方18小腿下颌骨近面颊连膝关节下方19足连小腿下方20股里(双侧大腿内侧)两侧嘴角外侧21背双侧耳前(八)面部反射疗法的配穴原则1相应脏腑取穴2 相应经络取穴3 表里关系取穴原则4 敏感点取穴5 中医辨证取穴6 中医经典理论取穴(九)头面部按摩的基本程序面部按摩的操作流程(一)诊断(10分钟)1 准备: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坐于头前,清洁面部,如有化妆者先卸妆,用适量的精油均匀地涂抹面部2 上中下三焦触诊:用大拇指螺纹面分别于上中下三焦区域分三种大小不同的力度触摸皮肤表面的光滑程度及皮下是否有结节状组织3 颈部诊断:⑴用单手虎口张开,食指面紧贴下巴,并稍用力向上托起,拇指螺纹面紧贴胸锁乳突肌,由上向下推至锁骨端,(注意:切勿推按颈动脉)如有结节状组织,则表示咽部疾患,更深入诊断可分为上中下三段来诊断,上三分之一的区域表示咽喉部,中三分之一表示胃肠,下三分之一表示肝脏功能。
左侧用右手,右侧用左手;⑵四指微并拢与大拇指分开,四肢紧贴两侧颈部斜方肌的外侧缘,由上向下直推至肩部,深层有结节状组织可反映咽喉及上呼吸道疾患,如有条索状组织并伴有肌肉僵硬则为颈椎病,如触摸到颈椎椎体排列不整齐或有弯曲,则为颈椎骨性变化;⑶用拇指和食指提捏项部前正中线由上而下经过喉至颈静脉切迹,自上而下感受所提捏部位组织的厚薄程度,如中间薄两端厚,差异较大不均匀且颈静脉切迹较饱满者,则显示有甲状腺隐患。
(二)面部反射区(全息理论)操作(5分钟)操作顺序: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坐于头前1 颜面,双拇指搓抹法2肺,指揉法3心,指按法4肝,双拇指搓抹法5脾,指揉法6肾,多指抹揉法7胆,指揉法8胃,双拇指搓抹法9小肠,双拇指搓抹法10大肠,双拇指搓抹法11膀胱,指按法12子宫(前列腺),指按法13乳房,双食指扣点法14肩关节,双拇指搓抹法15臂及手,多指抹揉法16膝关节,拇食中指捻揉法17大腿,拇食中指捻揉法18小腿,拇食中指捏肌法19股里,指按法20脐,指揉法21背,鱼际对揉法(三)三焦区域的按摩(各8分钟)(1)上焦区,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坐于头前。
①用双拇指交替推抹上焦区域数遍,②一手扶侧头部,另一手用拇指用力揉按上焦区域有结节状组织部位,如无结节状组织,手法可适当的轻柔,③双手大鱼际分抹前额部数遍后搓热双手重叠按于前额部一分钟。
(2)中焦区,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立于一侧。
①用拇指螺纹面横向推抹中焦反射区域若干遍,可双侧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②用拇指或其余手指揉拨反射区结节状组织,如无结节状组织可适当的轻柔;③拇指轻轻扶于前额部,其余四指缓和的弹颧骨周围。
(3)下焦区,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坐于头前.①拇指及大鱼际轻轻扶于太阳穴周围,其余四指做环形抹揉咬肌②嘱咐受术者微咬牙并闭合口腔,双手拇指重推咬肌隆起处并向周围扩散,如有结节状组织,可重点揉拨③双手掌面或大鱼际来回搓擦两侧面颊至发热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