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导管检查术的临床护理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30
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护理措施丁仲平(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0)摘 要:心脏介入性手术是一个先进的诊治手段,它的优势十分明显,表现为:手术创伤小、对患者伤害小、准确性高、安全性大及术后效果满意等。
介入技术不断地完善,它的治疗和诊断范围也不断地增大,挽救了大部分心脏疾病患者。
介入手术操作比较精细且复杂,稍有不慎就会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必须做好护理工作,进而提高介入手术的治疗效果。
护理内容比较复杂,基础护理包括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传。
在介入手术前,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完成相应的身体检查,使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态,营造良好的手术环境。
术中,护理人员更要默契配合医生的工作,熟悉手术操作流程,使手术能够很好地完成,随时准备应付突发情况并及时处理。
术后要定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介入部位肢体颜色变化,是否有活动障碍,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给医师,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护理;分析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心脏介入手术已逐步被临床所接受。
心脏介入性手术是一个先进的诊治手段,它的优势十分明显,表现为:手术创伤小、对患者伤害小、准确性高、安全性大及术后效果满意等。
我们知道心脏是人体的中心器官,起供应全身血液的功能,临床实践数据显示[4],患心脏疾病的患者日益增加,且种类繁多,依据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
心脏疾病大多数是慢性疾病,但是某些疾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达到基本治愈,以往的手术方式创伤大、痛苦程度高,使得患者拒绝手术治疗而延误病情,而心脏介入手术可以避免传统手术所带来的副作用,但是临床研究显示介入手术也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因此术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1-3]。
1 患者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在心脏介入术后的护理工作中尤为重要。
心脏介入技术目前属于一个新型的技术,患者对该技术不了解,会质疑技术的可靠性以及成熟性,因此会拒绝介入治疗或产生抵抗、消极、害怕的不良情绪,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顾虑并采取有效的方式解除患者的顾虑,平常时间多与患者沟通,开展健康宣传、介入手术治疗的优势,讲解介入手术后的注意事项,还可以完全模拟介入手术给患者看,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对介入手术有全面的认识。
第十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心脏的胚胎发育原始心脏于胚胎第2周开始形成,4周时心房和心室是共腔的,8周房室中隔形成,成为具有4腔的心脏。
所以,胚胎发育2~8周为心脏形成的关键期,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在这一期。
二、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胎儿与出生后血液循环比较A胎儿期B出生后由母体循环完成气体交换由肺循环完成气体交换多为混合血,心、脑、上半身血氧含量高于下半身静脉血和动脉血分开卵圆孔、动脉导管、静脉导管开放卵圆孔、动脉导管、静脉导管闭合肺动脉压与主动脉相似,肺循环阻力高肺动脉压下降,肺循环阻力低右心室高负荷左心室高负荷出生后循环的改变出生后脐血管阻断,呼吸建立,肺泡扩张,肺循环压力下降,从右心经肺动脉流入肺的血流增多,使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血流量增加,左心房压力增高。
当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卵圆孔瓣膜功能上关闭,到出生后5~7个月,解剖上大多数闭合。
自主呼吸建立后血氧增高,动脉导管壁收缩。
足月儿约80%在出生后24小时形成功能性关闭,约80%婴儿于生后3个月、95%婴儿生后一年内形成解剖上关闭。
若动脉导管持续未闭,可认为有畸形的存在。
脐血管血流停止6~8周后完全闭锁,形成韧带。
三、正常各年龄小儿心脏、心率、血压的特点1.心脏特点(1)心脏重量:新生儿的心脏相对较成人大,其重量约为20~25g,1岁时为出生时的2倍;5岁时为出生时的4倍;9岁时为出生时的6倍,青春期后心脏重量的增长为出生时12~14倍,达成人水平。
(2)心脏容积:出生时,心脏4个腔的容积为20 ~22ml,1岁时达到出生时的2倍,2岁半增大到3倍,近7岁时5倍,约为100~120ml;其后增长缓慢,青春期始心脏容积仅为140ml;以后增长又渐迅速,18~20岁时,心脏容积已达240~250ml,为出生时的12倍。
(3)心脏位置:新生儿心脏位置较高并呈横位,心尖搏动在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外,心尖部分主要为右心室,2岁的以后,小儿心脏由横位逐渐转成斜位,心尖搏动下移至第五肋间隙,心尖部分主要为左心室。
急诊护理中如何进行病人胸部导管管理急诊护理是医疗领域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对于病人的抢救和治疗起着关键作用。
在处理复杂疾病和伤情紧急的情况下,胸部导管管理成为了急诊护理中的一项重要技能。
本文将探讨急诊护理中如何进行病人胸部导管管理,并介绍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
1. 胸部导管的种类在急诊护理中,我们常见的胸部导管有胸腔引流管、气胸导管和肺动脉导管。
这些导管的使用旨在减轻胸腔内的积液、气胸或者监测心脏功能。
2. 操作前的准备在进行胸部导管管理之前,护士需要准备好必要的设备和药物。
确保导管的型号、长度和直径适合患者的情况。
同时,准备好所需的消毒液、导管固定装置、导管注射器等。
3. 防止感染的措施在进行胸部导管管理时,护士要始终牢记预防感染的重要性。
在操作前,护士应先洗手,并采用无菌巾擦拭患者的胸部。
导管放置结束后,使用消毒液进行彻底的导管位点消毒,包括固定植入处。
4. 导管的准确放置胸部导管的准确放置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护士在放置导管时,应关注导管的深度、位置和稳定性。
通过X线或其他适当的检查方式,确保导管已进入正确的部位。
在放置导管后,使用导管固定装置固定导管,避免导管位移。
5. 导管的观察和护理胸部导管放置后,护士需要密切观察导管的功能和患者的病情。
定期检查导管是否存在堵塞、脱落或感染的迹象。
保持导管通畅和清洁,及时处理导管固定装置松动的情况。
6. 监测和记录急诊护理中,准确监测和记录胸部导管相关的数据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病情评估至关重要。
记录导管的位置、功能、引流量、患者的症状和其他重要的监测数据。
同时,定期检查和评估导管的工作性能,以确保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7. 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急诊护理中,合格的护士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护士应当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自己在胸部导管管理方面的专业水平。
定期更新相关的知识,了解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以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急诊护理中的病人胸部导管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副主任护师内科护理心导管检查术试题1.肾病综合征患者24小时尿蛋白量为 [单选题] *A.大于150mgB.小于1gC.小于1.5gD.1~3gE.大于3.5g(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肾病综合征患者尿液检查:尿蛋白定性一般为+++~++++,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3.5g。
2.肾盂肾炎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单选题] *A.上行感染(正确答案)B.血行感染C.淋巴管感染D.直接感染E.间接感染3.在我国引起慢性肾衰竭的最常见疾病是 [单选题] *A.慢性肾盂肾炎B.慢性肾小球肾炎(正确答案)C.狼疮性肾炎D.肾小动脉硬化症E.糖尿病肾病答案解析:任何能破坏肾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的泌尿系统疾病,均可导致肾衰竭。
在我国最常见的病因依次为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梗阻性肾病等。
4.蛋白尿是指每日尿蛋白量持续超过 [单选题] *A.80mgB.100mgC.150mg(正确答案)D.250mgE.400mg5.肾盂肾炎患者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 [单选题] *A.肠球菌B.克雷伯杆菌C.大肠埃希菌(正确答案)D.副大肠杆菌E.粪链球菌6.患者,女性,67岁,单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180/110mmHg,血常规示Hb80g/L,BUN27.48mmol/L,Cr504.2μmol/L,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引起该患者贫血最重要的原因是 [单选题] *A.铁的摄入减少B.毒素抑制骨髓造血C.毒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D.叶酸缺乏E.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不足:EPO是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主要激素,产生于肾脏,当肾脏广泛受损时,EPO的产生减少。
造成肾性贫血的病因。
7.在急性肾衰竭患者少尿期或无尿期,需紧急处理的电解质紊乱是 [单选题] *A.低氯血症B.低钠血症C.低钙血症D.高镁血症E.高钾血症(正确答案)答案解析:高血钾主要抑制心肌细胞,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是主要死因之一。
导管室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导管室是医院内重要的治疗和护理区域,负责对患者进行各种导管的插管、拔管、护理和监护工作。
本文将介绍导管室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护理质量。
一、导管室护理前的准备工作1.确认患者的个人信息、医嘱和手术方案,了解病情和治疗目的。
2.检查护理设备和器械,保证完好无损。
3.预准备所需材料和药品,确保充足供应。
4.协调好与其他科室或团队的沟通和合作,做好协调工作。
二、导管室护理技术操作流程1.患者的清洁、穿刺和固定:(1)根据导管类型和部位,选择相应铺盖物和消毒剂进行准备。
(2)用清洁剂或消毒剂对插管部位进行清洁或消毒处理。
(3)根据导管类型和操作要求,采用穿刺针、导管等工具插入相应位置。
(4)用胶布、固定器等固定导管,确保其位置稳定。
2.导管的内固定和冲洗:(1)确认导管位置是否正确,通过X光或超声等检查手段进行验证。
(2)根据医嘱要求,进行冲洗、引流或采血等操作。
(3)根据导管类型和需要,适当调整导管长度,尽量减少外露部分。
3.导管的维护和护理:(1)定期进行导管的换药和维护工作,保持导管周围的清洁和干燥。
(2)根据导管类型和需要,进行皮肤护理和保湿处理,预防皮肤损伤和感染。
(3)定期检查导管位置和功能,评估导管的使用效果和需求。
(4)定期更换导管和器械,确保其正常使用和安全可靠。
(5)监测导管周围的温度、压力和血流情况,纠正异常反应和不良症状。
4.导管的拔除和处理:(1)根据医嘱和患者的病情,判断是否需要拔除导管。
(2)在拔除前,做好相关准备和评估工作。
(3)根据导管类型和要求,采用相应方法进行拔除。
(4)拔除后,对拔除部位进行消毒和敷料处理。
(5)根据医嘱和规定,对导管进行合理净化和处理,确保无菌和安全。
三、导管室护理的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和防护要求,保证操作无菌和安全。
2.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3.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慰和关怀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指导。
心导管检查护理一概述心导管检查是通过心导管插管进行心脏各腔室、瓣膜和血管的构造及功能的检查,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也是现代心血管临床诊断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包括右心导管检查和左心导管检查两大类。
心导管检查可以很好地了解心脏血流动力资料,可对各种先天性心脏病作出正确诊断。
二目的1.明确诊断心脏结构和大血管病变的性质和部位。
2.为选择合适的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提供可靠依据。
三用物穿刺针、导管、导丝、扩张器、监护仪、血气分析仪、敷料包、器械包、除颤器、药品等。
四操作方法1.右心导管检查大体操作方法:①患者取仰卧位,连接心电监护仪。
②局部皮肤消毒。
③经皮股静脉穿刺、插管,其前端经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然后逐步将导管撤至上下腔静脉处,测量压力并记录。
④插入造影导管,注入造影剂,造影。
2.左心导管检查大体操作方法:①患者取仰卧位,连接心电监护仪。
②局部皮肤消毒。
③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其前端至左心室及升主动脉,测量并记录左心室-主动脉压力阶差。
④插入造影导管,注入造影剂,造影。
五护理要点1.术前护理(1)向患者和家属耐心讲解心导管检查的必要性、检查方法以及如何配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思想顾虑,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检查。
(2)检查前1天,按外科手术要求备皮。
(3)术前4小时禁食。
(4)完善各项检查。
(5)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检查前1天,作青霉素、普鲁卡因过敏试验。
(6)造影还需作碘过敏试验。
(7)术前半小时,让患者排空大、小便。
(8)准备麻醉药和手术用物。
2.术中护理(1)密切观察心电图有无改变,有异常图形(如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应立即报告医生。
(2)观察患者反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遇病情变化,做好抢救配合。
3.术后护理(1)检查完毕撤出心导管,局部压迫止血约15分钟,然后加压包扎,沙袋压迫,送回病房。
(2)完善术后各项检查,心电监护24小时,密切检监测生命体征。
(3)穿刺侧肢体制动12~24小时。
心导管检查操作技术规范1.术前准备:在进行心导管检查之前,需要准备适当的设备和药物,如导管、导丝、透视机、造影剂等。
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评估,并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过程、风险和可能遇到的并发症。
术前还要检查患者的过敏史,避免使用患者已知的过敏源。
2.静脉穿刺:心导管检查需要经过静脉穿刺将导管插入患者的静脉内,通常是通过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进行。
在进行穿刺前,医生应对穿刺部位进行局部麻醉,并进行消毒。
之后,医生应准确插入导管,确保导管顺利进入血管,同时避免血管穿透或血肿形成。
3.导管操作:导管插入后,医生需要进行导丝操作,带领导丝穿过心脏的瓣膜,使导管能够到达要检查的血管部位。
在操作导丝时,医生应注意力量的掌握,避免压迫血管壁,造成血管损伤或痉挛。
4.造影剂注射:在进行心脏血管造影前,医生需要准备合适的造影剂,并注射进入相应的血管。
在注射时,医生应注重剂量的准确掌握,避免过量造成不必要的负荷。
同时,医生需要注意速度的控制,保证造影剂均匀地流过心脏血管。
5.X线透视:6.检查结束及后续处理:心导管检查结束后,医生应将导管缓慢撤出血管,检查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或血肿的情况,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若有需要,可采取适当的止血措施。
同时,医生还应对患者的术后护理进行指导,并告知患者可能遇到的并发症和应急处理方法。
心导管检查是一项复杂且创伤较大的心血管检查方法。
医生在进行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操作技术规范,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操作中,医生应保持专注、耐心和细致,避免粗心大意,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医生还应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互相配合,以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总之,心导管检查是一项重要的心血管检查方法,操作技术规范对于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医生应熟悉并严格遵循相应的操作要求,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心脏疾病病人的护理-1一、A11、为明确诊断二尖瓣狭窄最可靠的方法是A、X线检查B、心电图C、超声心动图D、心血管造影E、心脏彩超2、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A、心肌炎B、冠状动脉痉挛C、冠状动脉堵塞D、肺动脉供血不足E、主动脉供血不足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是A、左旋支B、左前降支C、右冠状动脉后降支D、右冠状动脉前降支E、右冠状动脉主干4、关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X线说法正确的是A、左房增大B、左室缩小C、左房缩小D、全心缩小E、右室缩小5、单纯性二尖瓣狭窄时,心脏首先发生代偿性肥大和扩张的是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E、左右心室同时扩张6、正常成人二尖瓣口面积是A、<1.0cm2B、<2.5cm2C、2.0~3.0cm2D、3~5cm2E、4.0~6.0cm27、关于心脏瓣膜的说法错误的是A、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的瓣膜称为三尖瓣B、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瓣膜称为二尖瓣C、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是半月瓣D、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其中的瓣膜能起到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E、心脏有四个瓣膜8、标志心室收缩开始的心音是A、第一心音B、第二心音C、第三心音D、第四心音E、第五心音9、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A、房室结B、房室束C、窦房结D、左右束支E、浦肯野纤维10、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病理生理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左心室扩大、肥厚B、代偿时左心排血量急剧减少C、舒张压降低D、冠状动脉灌注减少E、左心衰竭1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主要引起A、右心室压力负荷过重B、左心室容量负荷过重C、左心室压力负荷过重D、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E、心肌代谢障碍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超声心动图:是明确诊断二尖瓣狭窄的可靠方法。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理生理”知识点进行考核】2、【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阻塞或长时间痉挛,血管腔内形成血栓,使部分心肌发生严重持久的缺血,造成局部心肌坏死,即心肌梗死,常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布的区域。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内科作为一门涉及心血管疾病诊疗的重要学科,其临床操作技能对于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提高临床实习生的心内科操作技能,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医学人才,我院心内科特开展临床操作实训课程。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实习生掌握心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护理操作技能。
二、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1)心内科疾病概述:实习生需掌握心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心电图学:实习生需熟悉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心电图波形、导联系统、正常心电图、异常心电图等。
(3)超声心动图:实习生需了解超声心动图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正常心脏结构及常见异常表现。
(4)心导管术:实习生需掌握心导管术的基本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及并发症处理。
2. 实践操作(1)心电监护:实习生需掌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方法、监测指标及报警处理。
(2)血压测量:实习生需熟练掌握血压计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血压测量技巧。
(3)心电图操作:实习生需熟悉心电图机的操作方法、心电图波形分析及异常心电图诊断。
(4)超声心动图操作:实习生需掌握超声心动图仪的使用方法、心脏结构及常见异常表现。
(5)心导管术操作:实习生需在导师的指导下,熟悉心导管术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并发症处理。
三、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实习生在心内科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心内科疾病概述、心电图学、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术等理论知识。
2. 实践操作:实习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心电监护、血压测量、心电图操作、超声心动图操作、心导管术操作等实践操作。
3. 案例分析:实习生通过查阅病例资料,分析病例特点,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
4. 交流讨论:实习生在实训过程中,积极与导师及同学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四、实训成果1. 实习生掌握了心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护理操作技能。
2. 实习生熟悉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术等检查方法及操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