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医院食源性疾病培训-关于常见食物中毒的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10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食用了含有有害微生物、毒素或其他物质的食品而导致的健康问题。
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食品中毒都有其独特的症状和特征。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以及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
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食物中毒的常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部疼痛、头痛、发烧和恶心等。
如果您有以上的症状,并且有相关食品摄入史,则建议您就医并告知医生您的症状及食品摄入史。
一般而言,食物中毒的诊断应根据以下的标准:1.出现上述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2.初步病因分析,包括相关的食品摄入史和调查,食品中毒病原学检查结果等;3.典型的食物中毒病原体(如沙门氏菌和艰难梭菌等)或毒素(如主要来源于海产品的腥毒素、贝类毒素和类似毒素等)的阳性检测结果。
如果符合以上三个标准,则能确认是食物中毒。
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沙门氏菌感染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常见于家禽和家畜的肠道内。
食物中毒通常是通过食用沙门氏菌污染的肉类、蛋类和奶制品等食品导致的。
沙门氏菌感染通常表现为腹泻、发烧、腹痛和恶心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出现在食用污染食品后6-72小时内。
这种感染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对于某些人,如老年人、孕妇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等,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可以通过合理的烹饪和食品处理措施来预防。
菌群变化性食物中毒菌群变化性食物中毒是由于食品中的致病性菌群数量超标所导致的。
这种食源性疾病通常由于不合理的存储或处理导致。
此类疾病通常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和恶心等症状。
菌群变化性食物中毒不会导致较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对于某些人,如年幼的婴儿、年老体弱者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等,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症状。
预防这种疾病的最佳方法是掌握合理的食品储存和处理方式。
贝类毒素食物中毒贝类毒素食物中毒是指由于摄入了含有贝类毒素的食品(如蚝、蛤、扇贝等)而导致的食源性病。
贝类毒素通常是由一种微生物生产的。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一)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二)食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摄入食物中含有致病因子引起的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的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经食物和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
(三)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
食源性疾病包含了食物中毒的内容,是比食物中毒更广泛的概念,与食物中毒不同之处:有些食源性疾病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如甲肝、痢疾;潜伏期较长,如旋毛虫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部分寄生虫病、甲肝等。
食源性疾病有暴发和散发两种形式,群体性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形式。
(四)、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2)潜伏期短,发病急骤,短时间内可能有多人同时发病;(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程短;(4)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5)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6)有一定的季节性。
例如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夏秋季节高发。
(五)、食物中毒分类及中毒表现根据导致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通常将食物中毒分为以下五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1。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2。
(3)真菌毒素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3。
(4)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4。
(5)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5。
(六)食物中毒事故报告表(七)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八)报告:发现食源性疾病后,24小时内填卡上报医务科和感控科。
附件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食物中毒是指人体摄入了有毒物质或被有毒微生物污染的食物后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食物中毒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综合因素进行判断。
以下是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及相关内容。
一、临床表现。
1.急性胃肠炎症状,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症状。
2.中毒症状,患者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出汗、眩晕等中毒症状。
3.其他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皮疹、过敏反应等其他不同症状。
二、实验室检测。
1.食物检测,对患者摄入的食物进行检测,确认是否含有有毒物质或被有毒微生物污染。
2.患者体液检测,对患者的血液、尿液、呕吐物等进行检测,查找有毒物质或微生物的存在。
三、流行病学调查。
1.调查食物来源,了解患者近期摄入的食物来源,查找可能的食物中毒源头。
2.调查疫情情况,了解是否有其他人出现相似的食物中毒症状,排查食物中毒的传播途径。
四、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综合判断出以下诊断标准:1.急性胃肠炎症状+食物检测阳性,急性食物中毒。
2.中毒症状+患者体液检测阳性,急性食物中毒。
3.急性胃肠炎症状+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急性食物中毒。
4.中毒症状+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急性食物中毒。
5.其他表现+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急性食物中毒。
五、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为食物中毒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
包括对症治疗、解毒处理、补液等措施,以及避免再次摄入有毒食物。
六、预防。
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首先需要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障食品的卫生安全。
其次,公众应该注意食品的选择和烹饪方式,避免摄入有毒食物。
另外,加强对食品中毒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也是预防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
总结。
食物中毒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因素。
在确诊后,及时进行治疗和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公众对食物中毒的认识,提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常见食物中毒的鉴别诊断食物中毒的诊断总则食物中毒诊断标准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的特有表现为依据,实验室诊断是为了确定中毒的病因而进行的。
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
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2、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
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4、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5、食物中毒的确定应尽可能有实验室诊断资料,由于采样不及时或已用药或其他技术、学术上的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验室诊断资料时,可判定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时可由三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
致病物质不明的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食入可疑中毒食品后引起的食物中毒,由于取不到样品或取到的样品已经无法查出致病物质或者在学术上中毒物质尚不明的食物中毒,其诊断标准总则主要依据包括: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2、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
注:必要时由三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比。
食物中毒的鉴别诊断思路-食品• 该食物是否是有毒的动植物?• 该食物常常与那种食物中毒联系在一起?食物中毒的鉴别诊断思路-潜伏期•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鉴别诊断思路-临床表现1、上消化道综合征起病较急,以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
常伴有头痛、头晕、全身乏力等全身症状或其他特有症状,也可伴有腹痛、腹泻等上消化道症状。
多见于各种化学毒物和细菌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如各种重金属中毒,亚硝酸盐中毒,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2、下消化道综合征以腹痛、腹泻为主要发病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头痛、头晕、全身不适、乏力、口渴等全身症状和畏寒发热、肌肉酸痛等感染性症状。
发病较急,多见于各种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性肠道感染性疾病。
如产气荚膜杆菌肠炎、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病、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阿米巴病等。
3、神经综合症突发性或进行性发病,以视力模糊、肢端麻木和神经性麻痹为主要症状,有时可伴有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和其他神经性症状。
多见于各种农药和有毒动植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也有见于某些真菌和少数细菌毒素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如有机磷中毒、氨基甲酸脂中毒、麻痹性贝类中毒、河豚中毒和毒蕈中毒。
4 、全身感染性综合症突发性或进行性发病,发病症状主要为发热、畏寒、全身不适和肌肉关节酸痛等,常伴有乏力、头痛、头晕、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和胃肠道症状等。
多见于某些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如布鲁杆菌病、斯特菌病、伤寒与付伤寒、甲型肝炎、血管园线虫病、弓形体病和旋毛虫病等。
5、过敏性综合症发病较急,主要症状为脸颊潮红和皮肤瘙痒,可伴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可有可无,有时可出现面部浮肿等症状。
多见于组胺中毒、谷氨酸钠中毒和尼克酸中毒等。
6、咽喉与呼吸道综合症突发性或进行性发病,主要表现为嘴唇、口腔与咽喉部烧灼感和咽喉痛症状、可伴有胃肠道症状和发热、皮疹等症状。
常见于某些化学性中毒和细菌感染。
如因饮料瓶洗涤不当引起残留氢氧化钠中毒和ß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等。
食物中毒的鉴别诊断-临床症状的细节米泔水样粪便——霍乱、砷化物中毒洗肉水样便——副溶血性弧菌中毒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沙门氏菌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鉴别诊断-特异性症状紫绀——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樱桃红色——一氧化碳、氰甙类食物中毒沙门菌属食物中毒1.病原体沙门菌属有2300多个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55个血清型。
常致病的有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纽波特沙门菌、鸭沙门菌菌。
在自然界存活力较强, 20~37℃条件下可迅速繁殖,不耐热,55℃1小时或60℃15~30分钟可被杀灭,100℃立即死亡。
2.流行病学特点沙门菌属食物中毒全年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季(5~10月)。
媒介食品主要是肉类,其次是蛋类、奶类及其他动物性食品。
沙门菌不分解蛋白质,因此被沙门菌污染的食品无感官性状的变化而容易被忽视。
3 .食物中沙门菌的来源(1)生前感染:指家畜、家禽在宰杀前已感染沙门菌,包括原发沙门菌病(患病)和继发沙门菌病(因抵抗力下降,致肠道病菌进入血液)。
(2)宰后污染:指在屠宰过程中或屠宰后被带菌的粪便、容器、污水等污染的家畜、家禽。
4.临床表现潜伏期:6小时~3天,一般为12~24小时。
临床表现:依症状不同可分为五型:胃肠炎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和类败血症型。
其中以胃肠炎型最为多见,表现为:体温升高(38~40 ℃)、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腹泻,大便多为黄绿色水样便,大便有恶臭,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偶带脓血。
病程3~5天,一般两天后停止腹泻,食欲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5.治疗与预防急救:洗胃、催吐和导泻,立即用0.05%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治疗:对症治疗为主,补充水分和纠正电解质紊乱,重者可用抗生素。
预防:防止沙门菌食品污染;控制沙门菌在食品中繁殖;彻底杀灭沙门菌。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一)病原副溶血性弧菌(V. PARAHEMOLYTICUSL)一种嗜盐性细菌。
存在于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
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
1.病原菌1)最适生长温度37 ℃;2 )在含3.5 %NaCl 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佳;3 )56 ℃加热5分钟,或90℃加热1分钟;4 )稀释一倍的食醋处理1分钟可将其杀灭。
2 .耐热性溶血毒素该毒素在100℃加热10分钟仍不被破坏,除有溶血作用外,还具有细胞毒、心脏毒、肝脏毒和致腹泻作用。
给大鼠静静脉注射25ug耐热性溶血毒素1分钟后,大鼠死亡。
(二)流行病学特点1.流行的地区和季节分布:沿海地区;夏秋季节。
2.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是海产品、咸肉、禽、蛋类, 以及咸菜或凉拌菜等。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11~18小时,短者4~6小时,长者32小时。
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阵发性剧烈腹痛、频繁腹泻、洗肉水样血水便或带粘液便,无里急后重,每体温37.5~39℃。
重症病人可有脱水、血压下降、意识不清等。
病程1~3天,一般预后良好,无后遗症,少数病人因休克昏迷而死亡。
(四)治疗与预防治疗:首选氯霉素,其次补充水分和纠正电解质紊乱,同时对症治疗。
预防:以控制细菌繁殖和杀灭病原体为主;切忌生吃;烹调后的食品不宜放置过久,同时防止交叉污染。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季节:夏秋季可疑食物:海产品、盐渍食品临床特点:腹痛→呕吐→腹泻部分发冷、发热、血便、浓性黏液血便、无里急后重实验室检查:副溶血性弧菌、动物实验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1.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为致病菌。
对热具较强的抵抗力, 70 ℃需1小时方可灭活。
碳水化合物有利于毒素的形成。
一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两种以上的肠毒素,多数葡萄球菌肠毒素能 LOO℃30分钟。
(二)流行病学特点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食品受污染的机会很多。
1.季节分布多见于夏秋季节。
2 .中毒食品种类很多,如奶、肉、蛋、鱼及其制品。
奶油糕点(奶油蛋糕等)冰淇淋最为常见。
剩饭、凉粉和米酒等引起的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也有报道。
(三)来源及肠毒素形成的条件(1)来源1)人的鼻腔、咽、消化道带菌对各种食物的污染。
2)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时,乳汁中可能带有葡萄球菌。
3)畜、禽肉体局部患化脓性感染时,球菌对肉体其它部位的污染。
(2)肠毒素形成的条件:1)食物受污染的程度:2)食物存放的温度:在37 ℃的围存放温度越高,产生肠毒素需要的时间越短。
3)食物存放的环境:通风不良氧分压降低时,肠毒素易于形成。
4)食品的种类及性状:含蛋白质丰富,水分较多,含一定淀粉的食物,如奶油糕点、冰淇淋、剩饭等,易形成毒素。
(三)发病机制葡萄球菌肠毒素以完整的分子经消化道吸收入血,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后刺激呕吐中枢而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短,一般2~4小时.主要症状为恶心、剧烈而频繁呕吐,伴有上腹部剧烈疼痛。
腹泻为水样便。
体温一般正常。
病程较短.预后良好。
(五)诊断1.流行病学特点中毒食品;潜伏期短,病程短。
2 .临床表现剧烈反复地呕吐、腹痛、腹泻等。
3 .实验室诊断以毒素鉴定为主。
(1)从中毒食品中直接提取肠毒素;(2)从中毒食品、患者吐、泻物中培养、分离出同一型别金葡菌,肠毒素为同一型别。
(3)从不同患者呕吐物中检测出金葡菌,肠毒素为同一型别。
凡符合三项之一者即可判定为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六)治疗根据一般急救处理的原则,以补水及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为主,一般不需用抗生素。
(七)预防措施1.防止污染(1)防止带菌人群对各种食物的污染;(2)防止奶的污染:(3)患局部化脓性感染的畜、禽肉按病畜、禽肉处理,将病变部位除去后,按条件可食肉经高温处理以熟制品出售。
2 .防止肠毒素的形成低温、通风,放置时间不应超过6小时;食前还应彻底加热。
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季节:夏秋季可疑食物:奶及其制品、剩饭、凉糕临床特点:潜伏期短、病程短;体温正常;呕吐>腹泻。
实验室检查:金黄色葡萄球菌同⼀类型;肠毒素;动物实验河豚鱼中毒河豚是一种味道鲜美,但含有剧毒物质的鱼类。
“拚死吃河豚”,可见该鱼味美诱人,食之却要冒生命危险。
1、有毒成分和毒素分布:1)河豚毒素( tetrodotoxin TTX )2)毒素分布:部位为:卵巢、肝脏、血液、皮肤。
卵巢和肝脏的毒性最大。
3)毒素性质稳定,煮沸、盐腌、日晒均不被破坏,lOO℃加热7 小时,200℃以上加热10分钟才被破坏.2 .中毒机制河豚毒素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可阻断神经肌肉间的传导,使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发生麻痹。
初为感觉神经麻痹,继而运动神经麻痹,同时引起外周血管扩,使血压急剧下降,最后出现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
TTX极易从胃肠道吸收,亦可从口腔粘膜吸收,因此重患者可于发病后30分钟死亡。
2、临床特征1)潜伏期:0.5-3小时,严重者10分钟2 )首先出现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然后出现一系列以麻痹为特征的症状:末梢神经麻痹:眼睑下垂,手指、舍间、口唇刺痛,伴有四肢无力,严重者肌肉麻痹,先是四肢,然后是呼吸肌,最后可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3、急救治疗1)主要是对症治疗:催吐、导泻、洗胃2 )无特殊解毒剂4 .预防将河豚鱼集中处理,禁止出售。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河豚鱼有毒并能识别其形状,以防误食中毒。
如何辨别河豚与其它鱼类?河豚如豚形,有美丽多变的色泽、斑点和条纹,腹部有皮刺。
胀腹、钻沙、闭眼、咬尾是河豚的特性,袋状的胃部在河豚鱼受威吓时会吸水和空气而膨胀如球,河豚牙齿呈鸟喙状,眼周有皮皱,眨眼缓慢。
这些外部特征可用以和其它鱼类相区分。
毒蕈中毒蕈类又称蘑菇。
我国目前可食用蕈近300种,有毒蕈类约100多种;其中含有剧毒可致死的不到1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