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和传质基本原理 第四章 三传类比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54
弗兰克p.英克鲁佩勒.传热和传质基本原理传热和传质基本原理[弗兰克p.英克鲁佩勒.传热和传质基本原理]是一本关于传热和传质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
本文将以此书中所涉及的内容为主题,详细探讨传热和传质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数学模型和实际应用。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传热和传质的基本概念。
传热是指物质内部或不同物质之间因温度差异而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
热量会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直至达到热平衡。
而传质则是指物质内部发生组分变化或不同物质之间发生物质迁移的过程。
传质包括扩散、对流和反应等多种方式。
在传热和传质领域,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传递系数(transfer coefficient),用来描述传递过程的强度。
传递系数和物质性质、流动方式等因素有关。
根据英克鲁佩勒的《传热和传质基本原理》中的介绍,传递系数可以通过实验测量、经验公式或数值模拟等方法获得。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讨论几种常见的传热和传质方式。
首先是传热的方式。
根据传热的途径,可以将传热分为传导、传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传导是指热的分子运动传递能量的过程,当物体温度不均匀时,热量会由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
传导的强度受到物质热导率的影响,热导率越大,传导越快。
传流是指通过流体的对流传递热量。
当流体沿流动方向被加热或冷却时,热量将随流体的运动而传递。
对流的强度与流体的流速、流动形式以及流体与物体之间的热传递系数有关。
辐射是指由于物体的热辐射而传递的热量。
热辐射是物体由于温度而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可以经过真空传递。
辐射的强度可以通过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来描述,该定律指出辐射通量与物体的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接下来是传质的方式。
根据传质时所涉及的运动方式,传质可以分为分子扩散和对流扩散两种方式。
分子扩散是指物质通过分子间的碰撞和运动实现的扩散过程,分子扩散受到物质的扩散系数、浓度差异和传质介质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对流扩散是指物质在流体中通过流动实现的扩散过程。
在对流扩散中,物质由于流体的运动而迁移,对流扩散的强度与流速、浓度差异和流体传质性质等因素有关。
对流传质问题的求解(1)对流传质系数的理论求解方法。
(2)雷诺类似律。
对流传质系数的类比求解(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的类似律)在(1)对流传质系数的理论求解方法。
一般只适用于具有简单边界条件的层流传质过程。
实际过程中层流传质问题并不多见,为了强化传质过程,在实际传质设备中多采用湍流操作。
对于湍流传质问题,由于其机理的复杂性,尚不能用分析方法求解,一般用类比的方法或由经验公式计算对流传质系数。
一下讨论运用质量传递与动量传递、热量传递的类似性,求解湍流传质系数的方法。
动量、热量和质量三种传递过程之间存在许多类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 三传类比的基本概念(1)传递过程的机理类似。
(2)描述传递过程的数学模型(包括数学表达式及边界条件)类似。
(3)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类似。
(4)数学模型的求解结果类似。
根据三传的类似性,对三种传递过程进行类比和分析,建立一些物理量间的定量关系,该过程即为三传类比。
探讨三传类比,不仅在理论上有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它一方面将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三传的机理,另一方面在缺乏传热和传质数据时,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可以用流体力学实验来代替传热或传质实验,也可由一已知传递过程的系数求其它传递过程的系数。
由于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还存在各自特性,所以类比方法具有局限性,一般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物性参数可视为常数或取平均值;(2)无内热源;(3)无辐射传热;(4)无边界层分离,无形体阻力;(5)传质速率很低,速度场不受传质的影响。
2. 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类似律(1) 雷诺类似律1874年,雷诺通过理论分析,首先提出了类似律概念。
图5 雷诺类似律模型雷诺认为,图5当湍流流体与壁面间进行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时,湍流中心一直延伸到壁面,故雷诺类似律为单层模型。
设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流体与壁面间所交换的质量为M,若湍流中心处流体的速度、温度和浓度分别为u b、t b和c Ab,壁面上的速度、温度和浓度分别为u s、t s和c As,则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交换的动量为即交换的热量为即组分A交换质量为即由于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交换的质量相同,联立以上三式得或写成 (34)即(35)式中S t’称为传质的斯坦顿数,它与传热的斯坦顿数S t相对应。
实验7 .传质传热类比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用极限扩散电流技术测定液固传质系数的原理。
2.掌握用极限扩散电流法(LDCT 法)测定垂直管内液固传质系数的实验方法。
3.运用传热与传质的类比关系验证三传类比原理。
二.实验原理1.LDCT 法原理在铁氰化钾与亚铁氰化钾所构成的电解质溶液中设置一对电极,其中,阴极(测量电极)的表面积远比阳极的表面积小。
当有电压施加在两电极之间时,在溶液中便有电极反应发生,阴极上是铁氰根离子的还原,阳极上则是亚铁氰根离子的氧化:阴极: 4636)()(--→+CN Fe e CN Fe阳极:3646)()(--→-CN Fe e CN Fe电极电路中电流强度的大小反映出电极反应的快慢。
在溶液中,反应离子将向电极表面运动,其传递方式主要为:① 电场作用下的离子迁移;② 浓度梯度所导致的扩散。
若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惰性电介质溶质,则可消除电迁移的影响。
此时,宏观反应速率取决于反应离子向电极表面的扩散速率与电极表面上的电化学反应速率。
当外加直流电压由小变大时,宏观反应速率加快,电路中的电流变大。
典型的电流—电压曲线如图2-7-1所示。
当电压加大到某一值后(达到极限电流区域),电极表面上的电化学反应已相当快,超过了反应离子向电极表面的扩散速度,宏观电化学反应速度由反应离子向电极表面扩散的速度所控制,此时电极表面反应离子浓度趋于零,电压的改变对电流影响很小,在电流—电压曲线上出现“平台”。
这一“平台”所对应的电流值称为“极限扩散电流”。
在极限扩散电流下,电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离子向电极表面的扩散速率相等。
由对流传质方程:A L A L A c k c k N =-=)0( (2-7-1)又由电化学反应原理(法拉第定律):nFAI N LA =(2-7-2) 因而有:ALL c A F n I k =(2-7-3)式中:k L — 电极表面的液固传质系数,m/s ;I L — 极限电流,A ;n — 每个分子在电极上反应时的离子数;F — Faraday 常数;A — 测量电极(阴极)表面积,m 2;c A — 主体溶液中反应离子的浓度,mol/m 3;N A — 传质速率,mol/(m 2.s)。
动量、热量及质量传递的相似性及其类比摘 要: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之间存在很多相似性。
本文从传递动力学、三传微分衡算、层流传递、湍流传递等方面对三种传递过程分别进行了分析,并对三传过程进行了类比,发现三传的机理,模型等都具有相似性,尤其对于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它们的很多参数的计算公式都高度相似。
这些相似关系,为不同传递过程之间的推导提供了依据,即可以在已知一种传递过程基本参数的基础上,推导另外两种传递过程的结果,这在化工过程计算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三传;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相似性;类比1 引 言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各类单元操作大多涉及流体的流动、加热或冷却、质量交换这三个基本过程,即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1]。
三种传递过程之间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传递机理、传递模型等。
通过三者之间的类比,可以在已知一种传递过程的基础上,推导另外两种传递过程的结果与参数,以便于对化工过程的全面了解。
动量传递指在流体流动过程中,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由高速度区向低速度区转移,动量传递的前提是相邻流体层间存在的速度差异[2]。
热量传递指热量由高温区域传向低温区域,凡是存在温度差异的物系,必定存在热量传递。
质量传递是指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化学势差作用下发生迁移,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传递。
对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探讨,在化工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而本文从传递动力学、三传微分衡算、层流传递、湍流传递等方面对三传进行详细分析与比较。
2 传递动力学相似2.1 分子传递相似由分子运动引起的动量传递可以用牛顿粘性定律描述:()dy ud dy duρνμτ-=-= (2-1)式中,τ为剪切应力,也称为动量通量;μ为动力粘度;d u /d y 为x 方向的速度分量在y 方向的梯度值。
分子运动引起的热量传递由傅里叶第一定律描述:()dy c d dy dt k A q pt ρα-=-= (2-2)式中,q/A 为热通量,k 为导热系数,d t /d y 为温度梯度。
化工原理三传类比方法浅析化工原理把各种单元操作按理论基础归为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三种传递过程,三传类比就是对流体流动中的三大传递过程采用类比的形式进行研究分析,这是化工原理阐释“三传”的主要方法。
这种方法使单元操作原理更易于学习理解掌握。
下面举例说明三传类比的分析方法。
一、传递本质类比(一)动量传递动量传递是由于流体层之间速度不等,动量将从速度大处向速度小处传递。
(二)热量传递热量传递是流体内部因温度不同,有热量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三)质量传递质量传递是因物质在流体内存在浓度差,物质将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传递。
在流体中的这三种传递现象,多是由于流体质点的随机运动所产生的。
若流体内部有温度差存在,当有动量传递的同时必有热量传递;同理,若流体内部有浓度差存在时,也会同时有质量传递。
若没有动量传递,则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主要是因分子的随机运动产生的现象,其传递速率较缓慢。
要想增大传递速率,需要对流体施加外功,使它流动起来。
二、基础定律数学模型类比(一)动量传递的牛顿粘性定律根据实验测定,内摩擦力F与粘度μ、平板面积A,以及速度梯度有如下关系:令则式中:τ——内摩擦应力,Pa;μ——流体的粘度,Pa·s;——法向速度梯度,1/s。
上式所表示的关系称为牛顿粘性定律。
它的物理意义是流体流动时产生的内摩擦应力与法向速度梯度成正比。
上式可改写为,为单位体积流体的动量,为动量梯度。
因此,剪应力可看作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动量,称为动量传递速率,与动量梯度成正比。
(二)热量传递的傅立叶定律物系内的温度梯度是热传导的推动力。
傅立叶定律是热传导的基本定律,它表示热传导的速率与温度梯度和垂直于热流方向的导热面积成正比。
即或图2:温度梯度与傅立叶定律式中:Q——传热速率,W;λ——导热系数,W/(m·K)或W/(m·℃);A——导热面积,垂直于热流方向截面积;——温度梯度,℃/m。
式中的负号表示热流方向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反(三)质量传递的费克扩散定律当物质A在介质B中发生扩散时,任一点处物质A的扩散速率(通量)与该位置上A的浓度梯度成正比,即图3:两种气体相互扩散式中:JA——组分A的扩散速率(扩散通量);——组分A扩散方向Z上浓度梯度;DAB——比例系数,也称组分A在A、B双组分混合物系中的扩散系数,m2/s。
传热与传质的基本原理
传热与传质是热力学和流体力学中的重要概念。
尽管它们的名称相似,但它们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物理过程。
传热是指通过不同物质之间的能量传递。
它可以是通过热传导、热对流或热辐射的形式。
热传导是通过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碰撞传递热能。
热对流是指通过流体的运动传递热能,而热辐射是指通过电磁辐射传递热能,例如阳光向地球传递热能。
传热的速率由热传导、对流或辐射系数决定。
热传导系数是物质传导热能力的度量,表征了物质内部传热的能力。
对流系数是流体传递热能力的度量,表征了流体通过对流传热的能力。
辐射传热系数是物体通过辐射传递热能力的度量,取决于物体的表面特性。
传质是指物质中的组分通过扩散或对流在不同的相中移动。
扩散是指物质在不同浓度之间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自发移动。
对流是指物质通过流体的运动在空间中传输。
例如,氧气通过肺泡壁向血液中传递,或者热咖啡由热杯壁向冷空气中传递。
传质的速率由物质的浓度差、物质的扩散系数和流体速度决定。
浓度差越大,传质速率越快。
扩散系数是物质扩散能力的度量。
它与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强有关。
流体速度越大,传质速率越快。
尽管传热和传质是不同的物理过程,但它们在很多实际问题中是相互耦合的。
例如,在燃烧过程中,热能从火焰传递到周围
的空气中,同时氧气从空气中扩散到火焰中参与燃烧反应。
因此,理解传热和传质的基本原理对于解决许多工程和科学问题至关重要。
化工原理中三传的实际化工原理中的三传指的是传质、传热和传质。
传质是指在平衡状态下,物质在各相之间的自由扩散,并且该扩散过程是从浓度高的相向浓度低的相进行的。
传热是指在平衡状态下,热量在物质之间的传递,它是物质的热运动引起的。
传质和传热在化工生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化工原理中,传质以及传热在实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以下将分别介绍三传的实际应用。
传质是化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物质传输进行控制。
例如,在气液相的化学反应中,气体需要通过气液界面进入液相进行反应,这就需要通过传质过程来实现。
另外,在某些化学反应过程中,需要将液体从反应器中蒸发出来,这也是一种传质过程。
此外,在化工原料的提取、分离和纯化过程中,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通过蒸馏、吸收、萃取等过程,可以将某些有机物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传热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化工反应过程中,需要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传热过程对于控制温度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在化工反应中往往需要加热或者冷却反应体系,通过传热的方式来控制反应温度。
此外,在化工生产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物料的加热、冷却、浓缩等操作,这些过程都需要借助传热来实现。
例如,在蒸馏过程中,传热通过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点,然后通过蒸汽进行传热,实现分离的目的。
在换热器中,将热源与冷却介质通过导热传热的方式进行换热,也是常见的传热操作。
而传质和传热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即传质传热过程。
它是指物质的扩散过程与能量的传递过程一起进行。
在某些化工过程中,例如固体催化剂上的反应,反应物需要通过传质传热过程从气相中吸附到固体表面,并在固相催化剂上发生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传质传热的效果对反应速率有很大的影响。
总之,在化工原理中的三传在实际应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传质和传热的方式,可以实现物质的分离、纯化、反应控制等目的。
在化工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工艺要求和生产条件,选择适当的传质传热方式,并进行工艺设计和优化,以实现高效、安全、节能的化工过程。
传热与传质的基本原理传热与传质是热力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
它们涉及到能量和物质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对于工程领域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传热与传质的基本原理,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在现代科学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传热和传质的定义传热通常是指能量从一个物体、系统或介质向另一个物体、系统或介质输运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是指在没有气体或流体的情况下通过物体或介质直接传递热量。
对流是指在液体或气体中通过流体运动传递热量。
辐射是指通过电磁波辐射方式温度不同但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传递热量。
传质是指物质在介质内或介质间的传输过程,主要关注物质的非均质性分布。
传质可以通过扩散、对流和物理作用进行。
扩散是指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过程。
对流是指液体或气体中的物质随着流体动力学效应传输。
物理作用包括吸附、膜分离和化学反应等过程。
传热与传质的物理机制传热和传质的物理机制是基于能量和物质转移的性质和规律。
在传热中,热量是通过温差驱动的方式进行转移的。
温差导致能量从高温区域流向低温区域,这导致了热量的传递。
在传质中,物质也是通过浓度梯度驱动的方式进行转移的。
浓度梯度导致物质从高浓度区域流向低浓度区域,从而实现了物质的传递。
有许多因素影响能量和物质的转移速率。
在传热中面积,温度差和物体的热传导性能是影响传热速率的主要因素。
在传质中,面积,扩散速率和浓度梯度是影响传输速率的主要因素。
当然,不同物质和环境也会对能量和物质的传递方式产生影响。
传热和传质的物理机制非常多样化,而不同的物体和情况下体现的特征也不尽相同。
传热与传质的应用传热和传质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工程领域中,传热和传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将它们应用于设计产品或过程,有助于优化性能、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例如,传热方面的应用涉及到包括食品加热、传感器机制、实验室设备、化工恒温化工反应等众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