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范畴 优美 壮美
- 格式:ppt
- 大小:8.55 MB
- 文档页数:42
“壮美”与“优美”——浅析中国古典艺术美的两个美学范畴壮美与优美,或者说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是古典和谐美艺术的两种形态,但是现在很多人常把古代的壮美与近代的崇高等同起来,而对壮美与优美的分析不是那么的全面,并没有把他们作为一种历史的审美形态来叙述。
在本文中,将会着重分析壮美和近代崇高的本质差别,也会叙述中国古代艺术由壮美向优美又螺旋地回到壮美的历史发展。
壮美和优美作为古典的美,与近代崇高相比,都是在对立中强调和谐。
但是在此基础上,壮美和优美作为两种不同的美的类型,又有各自的特点。
相对地说,壮美偏于对立,有更多的对立、严肃的因素,优美偏于和谐,更强调均衡与和谐。
壮美更偏重与刚,更强调刚健、运动、气势、力量;优美更侧重与柔,更突出柔媚、宁静、含蓄、神韵。
壮美更趋向于无限、主体、观念;优美则牢牢地守在有限、客体、感性里面。
在感性特征上,壮美追求着高大、方正;优美则以娇小、圆润为特征。
对壮美的感受,在审美的自由愉悦中,还夹杂着一种昂扬奋发的情感;而对优美的感受,则多是一种单纯的愉悦和静观的享受。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诗),优美之景;“大漠狐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诗),壮美之景,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
但是古典的壮美不能等同与近代的崇高,近代的崇高是建立在社会阶级尖锐对立,主客体彻底分裂的基础上,在统一中强调对立是它的本质特征。
壮美中虽有较多的对立因素,但它是建立在古典式的阶级斗争和主客体均衡和谐的基础之上,始终未能突破均衡和谐的古典圈,始终不能达到崇高那样本质对立的程度。
在古典美中刚柔是不可分的,壮美是刚柔的结合,以刚为主;优美也是刚柔的结合,以柔为主。
只有到了崇高,刚柔才彻底分裂,弃柔而取刚。
壮美虽趋向于无限、主体、观念,但它的无限始终不离有限。
“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九万里当然有无限之感,但“九万里”也是一个有限。
壮美中有更多的主体性。
但是这种主体并不同于客体完全分裂,或者在主体包容着客体,如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或者主体融化于客体又超越于客体,如庄子的《逍遥游》。
谈崇高与优美内容摘要: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学思想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审美范畴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
崇高与优美属于审美范畴的两种,到底是什么,有怎样的特征,值得我们去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崇高,壮美,惊心动魄,优美,和谐,心旷神怡崇高和优美都属于审美的范畴,是美的表现形态。
崇高又称为是壮美,通过对象的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产生敬仰、赞叹的情怀。
优美,并不是与作为审美对象总称的美一样,它与崇高相对。
优美又称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
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关于美的基础知识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
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同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崇高与悲剧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
实践主体能动性方面的崇高,表现为人格与首先行为中的强大威力。
实践对象化领域中的崇高,表现为自然界事物状貌样态中的强大威力。
I.康德曾把它们区分为数学的(数量的、体积的、空间的、静态的)与力学的(力量的、能量的、动力的、动态的)两类,实际上两者常交融并存。
艺术作品可以把这两方面的表现融为一体,以人格心灵的崇高为内容,以物体景象的崇高为形式,使震撼人心的威力更为凝炼集中。
在欧洲,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时代朗吉诺斯的《论崇高》,作者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有五个方面: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并以海洋、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为例进行说明。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 E.博克,英国的另一些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引起的。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常用“大”来表述。
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然状貌方面。
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
在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
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
中和之美、优美、壮美都是以和谐为本质特征的审美类型,属于与“崇高”相对应的审美范畴。
它们突出了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及各种形式美因素的协调统一,给人以愉悦、轻松的审美快感。
一、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
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国古代思想认为,天下万物都可分为阴阳二极,阳为刚,阴为柔;推及审美世界,便体现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由于阴阳二者在不断变易、互相融合与转化过程中可以达到“平”(中和)的理想状态,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十分强调阴阳、刚柔的结合。
阳刚与阴柔相结合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
清人刘熙载就说:“沈著屈郁,阴也,奇拔毫达,阳也”,“书要兼备阴阳二气”,“阴阳刚柔不可偏陂”①。
换句话说,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婉而愈劲,婀娜中含遒健,正是理想的中和之境。
不惟刚柔相合,中和之美还要求所有相对应的两极审美因素的兼容,强调审美意蕴程度适中,不过分而无不及。
《艺概》论诗“质而文,直而婉,雅之善也”,评《国策》“沈而快”、“雄而隽”,认为古赋“调拗而谐,采淡而丽,情隐而显,势正而奇”,主张书法“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
《吕氏春秋》在论音乐之美时则主张:“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太巨则志荡,以荡听巨,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不詹则窕;太清则志危,以危听清,则耳溪极,溪极则不鉴,不鉴则竭;太浊则志下,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搏,不搏则怒。
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何为适?衷音之适也。
何谓衷?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小大、轻重之衷也。
黄钟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
衷也者适也。
以适听适则和矣。
”②兼容两极,适度而不走极端,便会取得中和的审美效果。
志气和平,不激不厉,亦即情理统一、情感表现遵循理性规范,是中和之美的理想情境。
第四章审美范畴审美范畴指概括地表述美的呈现形态的基本概念。
以下基本概念在中西美学中具有特色和深远意义,应该理解和掌握:优美、崇高、悲剧性与喜剧性、丑、荒诞。
第一节审美的基本范畴一、优美1、什么是优美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
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2、优美的特征(1)优美的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和谐,从中显示了主体和客体所达到的平衡、统一状态。
(2)这种和谐具体表现为:a.主体与对象的和谐。
b.对象的外观形式与内蕴的协调。
c.这种和谐体现在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等各个层面。
(3)优美的对象在感性形象方面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
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画面:自然景色:杭州西湖人物形象:唐代舞俑、蒙娜丽莎、椅中圣母、优美作为一种美的形态表现于各个领域。
在不同的领域它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自然领域的优美偏重于形式。
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是自然领域中的优美的重要构成因素。
它以形式的优胜显现于具体的现象形态之中。
优美的自然景物体现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和谐、一致。
优美所具有的和谐自由的形式特征符合人的心理常态。
因此,它引起的美感属于顺受形式。
它的具体心理状态是亲切、舒适、愉悦。
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优美,偏重于内容,突出地体现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行为是社会美的主要对象。
美的人或美的举动行为应是外在形式美与内在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美的三种境界:优美、壮美和凄美景观的美、⽣活⾥的美、不同⽂学作品的美,有优美、壮美和凄美,⼈称美之三种境界。
“⼩桥流⽔⼈家”“‘吹⾯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抚摸着你”是优美;“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那雪正下得紧”是壮美;”“梧桐更兼细⾬,到黄昏点点滴滴”“留得残荷听⾬声”是凄美。
优美者令⼈陶醉,如古⼈之孟浩然、王维,今之徐志摩、冰⼼。
读其⽂字,如⾏⼭阴道上,如游西⼦湖中,恍惚徜徉,⼼旷神怡。
朱⾃清的《春》当为优美之经典。
“吹⾯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抚摸着你。
风⾥带来些新翻的泥⼟的⽓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都在微微润湿的空⽓⾥酝酿。
鸟⼉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跟轻风流⽔应和着。
⽜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壮美者令⼈激昂,如古⼈之⾟弃疾、陆游,今之郭沫若、殷夫。
读其⽂字,如闻⾦⼽铁马,如见惊涛骇浪,会情不⾃禁地⼼跳加速,热⾎奔涌,拍案⽽起,顾盼⾃雄。
鲁彦的《听潮》当为壮美之经典。
没有风。
海⾃⼰醒了,喘着⽓,转侧着,打着呵⽋,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脚踢着,⽤⼿推着,⽤⽛咬着。
它⼀刻⽐⼀刻兴奋,⼀刻⽐⼀刻⽤劲。
岩⽯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飞散。
海终于愤怒了。
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的罅隙⾥,⼜拨剌着岩⽯的壁垒。
⾳响就越⼤了。
战⿎声,⾦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银光消失了。
海⽔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的岛屿。
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阵阵地将满含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上。
三美之中,最能打动⼈的是凄美。
她是暮春的残花、深秋的败叶,她是离群的孤雁、末路的⾏者。
她没有优美者的国⾊天⾹,也没有壮美者的黄钟⼤吕。
她是那样的柔弱、伤感,却⼜是那么善于牵动敏感者的⼼弦。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写的。
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主要从审美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情景相生,优美与壮美兼具,喜悦与忧郁并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愉悦的氛围。
上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
‘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旬则以白鹭的灵动之势写自然的生气:淡蓝色的晴空下,一行白鹭振动翅膀,翩翩起舞。
一个“上”字,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的意味。
诗句有声有色,色彩鲜明而不杂乱,声音圆润而不嘈杂;静中有动,静而有张力,动而不失轻盈幽雅,这正是一种优美的境界。
那么,这种优美的境界,能给我们传达出诗人内心什么样的情愫呢?大自然生机勃发,诗人心有所动,又怎能不颔首微笑,发出愉悦的轻呼呢?可是不要以为诗人的心情就此定格,且看后面。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这里,诗人的视角进一步转换:从窗口望去,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近在眼前。
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望见的是否真的“西岭”?也许这并不重要。
一说这是写诗人看到窗棂上早春的残雪,联想到西岭上终年难化的积雪。
再看门外江上,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归来的航船。
一个“泊”字,写出船此刻停留未开。
“东吴”,是指船由东吴来,还是到东吴去呢?这也许并不重要。
有论者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蜀中与东吴之间的商船已可通行,也有说东吴是泛指江南一带。
在这里,引起我注意的是两个词语:“千秋雪”和“万里船”。
“千秋雪”极言积雪之厚,时间之久,千年的积雪,要何时才能融化?“万里船”极言行程之遥远,空间之无限,要想到达心中想望之地,又谈何容易!如果说前面两句诗中,黄鹂、翠柳、白鹭、晴空这一组意象给人的是优美的感受,那么后两句中“千秋雪”“万里船”的意象带给我们的则是崇高感。
论优美与壮美的差异优美和壮美都是基本的审美范畴,也是美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壮美与优美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者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汉魏或汉魏以后,人们将阴柔、阳刚纳入艺术领域。
杨雄认为,美就是阴阳之气相互作用的结果,“阴敛其质,阳散其文,文质班班,万物粲然。
”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就质与文在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中呈现的程度关系。
这样,壮美与优美便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学范畴。
优美是一种狭义的美,又称“秀美”,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又被称为“阴柔之美”。
体现的是具有和谐感性形式的自由性,体现着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即真与善的和谐统一。
优美是一种“纯净美”,它是直接、客观,而又单纯地展示自身的审美特性的同时,也展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无穷;壮美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则被称为“阳刚之美”,最初被用来表示文章的雄浑、壮丽气势与风格,以及豪放、粗犷、凛然的人的品行、修养。
在审美感上,壮美由于自身的特性,必然会给人一种恐怖、惊惧、奔放、豪迈、兴奋的审美情感。
两者是相互辩证统一的范畴。
但是两者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在外在感性形式上,壮美表现为:雄传、豪放、刚烈、雄伟、动荡、壮丽、凶险、凛然正气、慷慨侠义,豪爽奔放等风格、气势或人格。
如壮美的自然景观为:瀑布奔泻、崇山峻浪、海浪咆哮、急风骤雨,茫茫沙漠;壮美的文章则“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
”而壮美的人格有:威风凛然、不卑不亢、豪放、刚烈、勇敢无畏、高瞻远瞩,慷慨正义。
它们具有一种不安的动态感,造成令人或惊或怖的心理。
而优美在外在形象表现就与之有着重大的区别:秀丽、柔婉、妩媚、婀娜、修洁、淡雅、高远、飘逸,柔和等风格、态势或人格。
有:清风徐徐、霞光弥天、炊烟袅袅、谈谈流云,幽林曲涧的自然优美;温柔、柔媚,纤巧的品行、气质等。
这些都具有一种凝静、和乐的静态美。
其次,在审美主体在关照壮美时,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有着一种明显的强弱对比。
这种对比主要是由于客体本身雄伟壮丽,超越于人的外在特性,以及内在所蕴含的“韵味”所造成的。
中和之美、优美和壮美中和之美、优美、壮美都是以和谐为本质特征的审美类型,属于与“崇高”相对应的审美范畴。
它们突出了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及各种形式美因素的协调统一,给人以愉悦、轻松的审美快感。
一、中和之美(一)概念: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
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二)特点:1、刚柔相合:阳刚与阴柔相结合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
例:清人刘熙载就说:“沈著屈郁,阴也,奇拔毫达,阳也”,“书要兼备阴阳二气”,“阴阳刚柔不可偏陂”。
2、不过分而无不及:要求所有相对应的两极审美因素的兼容,强调审美意蕴程度适中。
例:《吕氏春秋》在论音乐之美时则主张:“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太巨则志荡,以荡听巨,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不詹则窕;……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何为适?衷音之适也。
何谓衷?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小大、轻重之衷也”。
3、情理统一:志气和平,不激不厉,亦即情理统一、情感表现遵循理性规范,是中和之美的理想情境。
例:《中庸》曾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强调:“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4、含蓄:中和的艺术表现婉转曲折、韵味深长。
例:田同之指出:“古人诗意在言外,故从容不迫,蕴蓄有味,所谓温厚和平也”5、和谐统一:中和之美又强调杂多审美因素的和谐统一例:《左传·昭公二十年》曾记载晏婴的言论:“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
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声亦如味。
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兰亭序——王羲之二优美(一)概念: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
优美与壮美的审美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许多美丽的事物,无论是大自然的景色、艺术作品还是人们的外貌,都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愉悦和享受。
然而,在美丽中又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包括优美和壮美。
这两种审美意义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优美的审美意义常常与柔和、温暖和平静的特质相关联。
这种美是一种柔和的美感,它能够安抚我们的心灵,带来一种内心的宁静。
我们可以从大自然的景色中找到优美的表现。
比如,一个迷人的日落在天空中展现着温柔的红橙色,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朵盛开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芬芳,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此外,优美的音乐也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的体验。
比如,一首悠扬的古典乐曲,以其柔和而优雅的旋律引领着人们进入真正的音乐境界。
相对于优美,壮美的审美意义则更加强烈和有力。
壮美的美是一种华丽而浩大的美感,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力量与威严。
我们可以从大自然的景观中找到壮美的表现。
例如,壮丽的高山脉、广袤的大草原和湍急的大江河,在其宏伟的气势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壮丽美景。
另外,壮美的建筑和艺术作品也充满着力量和震撼。
比如,建筑师设计出的宏伟的宫殿、庙宇和雄伟的教堂,以及绘画家创造的壮丽的历史画面,都可以给观者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心灵的振奋。
优美与壮美的审美意义各有各的价值,它们将美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给我们。
优美的审美能够给人们带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有助于放松和修复心灵。
在喧嚣的都市中,人们经常感受到压力和紧张,而优美的事物可以让人们暂时远离这种负面情绪,找到内心的一片宁静。
壮美的审美则能够唤醒人们内心的勇气和豪情,激发人们追求卓越和壮丽的动力。
当人们看到壮美的景观和艺术作品时,往往会被它们所展现出的庄严和伟大所感染,从而激发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和激情。
在我们追求美丽的过程中,既要欣赏和享受优美的事物,也要感受和体验壮美的力量。
优美和壮美的审美意义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世界的美丽。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可以回想起壮美的景观和艺术作品,从中汲取勇气和动力。
浅谈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崇高优美和崇高是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
它们主要是西方美学史上的概念。
在中国美学史上,相似的概念有优美和壮美、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一般而言,广义的美包括了一切审美现象。
它除了包括优美与崇高、喜剧和悲剧之外,还包括了丑。
与此不同,优美是一种狭义的美。
它不仅排除了丑,而且还排除了崇高、喜剧和悲剧。
一般而言,优美和崇高相对。
优美是事物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没有冲突的和谐的美。
如群山中涓涓的小溪,风中摇曳的百花,歌唱的小鸟等。
无论是它们自身,还是它们与环境,都是和谐的。
优美的形式特征优美的事物具有其独特的形式特征。
它具有小巧、精致、轻盈、清新、秀丽、优雅等品格。
如人们说小的就是美的。
这就是指小的就是优美的。
人们还说精致的东西是精美,秀丽的东西是秀美。
这里的精美和秀美也就是优美。
优美的事物虽然具有许多特点,但最主要具有如下的根本的特点。
第一,单纯。
优美的事物不是杂乱的,而是单纯的。
如某一简单的线条,如蛇形线;某一简单的图形,如圆形。
还有某一单一的色彩等,如绿色和蓝则等。
优美的单纯主要是是保持了自身的纯粹性。
第二,宁静。
优美的事物不是骚动的,而是静止的。
它表现了人和事物处于自身本性的寂静的状态。
即使它是运动的和变化的,也不是剧烈的,而是柔和的。
因,此优美的事物是一种静态、柔性的美。
如秋日蓝天上的白云,春天拂面的清风等。
优美的内容特征优美的事物主要表现了生活世界的和谐性。
一个事物是一个由不同的要素所构成的整体。
每个要素是独特的,因此是差异的。
但它们遵守一定的尺度,恪守自身的边界,并与其他要素发生关联。
这样一种关系便是和谐的关系。
在生活世界中,欲望、技术和智慧是不同的,但构成了一种无法割裂的关联。
在此关联中,三者是矛盾的。
但当它们化解矛盾并保持平衡时,生活世界就是一个和谐世界了。
此时的世界呈现为和谐的美,也就是优美。
和谐的世界使人和物都能具有一种优美的特性。
人身心合一。
物也自在自得。
一种优美的艺术也就是表现了处于和谐本性中的人和物。
审美的范畴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美的类型和范围。
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审美的范畴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审美的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美:优美是审美中最为常见和广泛的表现形式之一,通常指柔和、细腻、轻盈、婉约等美感。
优美的对象可以是自然景观、艺术品、文学作品等,给人们带来平静、舒适和愉悦的感受。
2.壮美:壮美是指宏伟、壮观、雄浑、豪放等美感的表现形式。
壮美的对象通常是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自然景观或人造建筑,如高山、大河、巨大的雕塑等,给人们带来崇高、庄严和敬畏的感受。
3.悲剧美:悲剧美是指通过描绘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英勇牺牲来引发观众的悲痛、同情和崇高感的审美表现形式。
悲剧美通常在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4.喜剧美:喜剧美是指通过幽默、讽刺、戏谑等手法来引发观众的欢笑和愉悦感的审美表现形式。
喜剧美通常在电影、电视剧、相声等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给人们带来轻松愉快的感受。
5.丑陋:丑陋是指审美中不和谐、怪异、畸形等美感的表现形式。
丑陋的对象可以是自然景观、艺术品、文学作品等,给人们带来厌恶、反感或不安的感受。
审美的范畴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涉及到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审美的范畴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它们都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认知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