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 学成语 公冶长篇1 教学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32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本课件将选取《论语》中的十二章,对其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思想内涵。
第一章:《学而》《学而》是《论语》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知识之后,要时常温习,这样才能真正掌握。
孔子还强调了学习的乐趣,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第二章:《为政》《为政》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理念。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和道德品质。
他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孔子还强调了道德的示范作用,认为政治家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第三章:《八佾舞》《八佾舞》主要讲述了礼乐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礼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了礼乐的教育作用,认为通过学习礼乐,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还强调了礼乐的审美价值,认为礼乐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第四章:《里仁》《里仁》主要讲述了仁爱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的最高道德境界。
他强调了仁爱的普遍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仁爱,无论是对待亲人还是对待陌生人。
孔子还强调了仁爱的实践性,认为仁爱不仅仅是内心的情感,更应该是通过行动来体现。
第五章:《公冶长》《公冶长》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
他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孔子还强调了教育者的责任,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第六章:《雍也》《雍也》主要讲述了孔子的修身理念。
孔子认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
他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还强调了修身的方法,认为修身应该从自我反省开始,通过自我反省来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
第七章:《述而》《述而》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学术理念。
《论语》解读讲义五公冶长篇5. 1《论语•公冶长第五》第一章,原文是: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缓维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这段话说的是孔子把女儿嫁给一个学生,把他的侄女嫁给另外一个学生的故事。
虽然是他的家务事,但是他照样有他的想法。
孔子谈到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曾有牢狱之灾,但并不是他的罪过,孔子把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谈到南容说,国家政治上轨道,他不会没有官位,国家政治不上轨道,他可以避免受刑与被杀,孔子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古代的婚姻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孔子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南容,我们知道孔子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哥哥,名叫孟皮,他的哥哥应该是比他早过世的,所以孔子就作主,把他的侄女嫁给一个好人家。
在古代儿、女都可以称子。
缥维就是古代的刑具,用来绑犯人的手脚的,后面就引申成为牢狱之灾。
公冶长为什么坐牢呢?这在古代有很多有趣的说法。
据说公冶长懂得鸟语,他有一次从卫国回到鲁国,在路上听到鸟说在青溪河边,有人肉可以吃。
后来他遇到一位老太太在找失踪的儿子,老太太问他有没有看到?公冶长就跟她说,你去青溪找找看。
老太太去到青溪,果然找到她儿子的尸体。
这一下公冶长就有嫌疑了,就被抓进官府关起来了。
他说冤枉,但别人不相信他能听懂鸟语。
一天,他在监狱里又听到外面有鸟在说话了,说白莲水边有米可以吃,因为有一辆运米的车翻了。
他就跟守监狱的人说你们去看看。
守监狱的人一去,果然看到在白莲水边有一辆运米的车翻了,很多鸟在那边吃米。
这一下就证明他真的懂鸟语,所以就把他放出来了。
孔子不会在乎一个人是否坐过牢,他在乎的是这个人是不是有正义感,何况公冶长是被冤枉的,所以孔子就把女儿嫁给他。
南容有贵族背景,虽然现在还无法确证他是不是孟孙家的一个子弟。
但是孔子说:南容,国家政治上轨道,他不会没有官做,他的学问、能力,在国家上轨道的时候可以做官。
一起学《论语》5.8公冶长篇——赐也何敢望回!一起学《论语》5.8公冶长篇——赐也何敢望回【原文】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白话】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谁更胜一筹呢?”子贡说:“赐啊怎么敢相比于颜回呢!颜回听到一点能领悟出十点,赐呢听到一点只能领悟出两点。
”孔子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啊。
”【释词】女:汝。
孰:谁。
愈:胜、胜过,可以看作“更胜一筹”。
望:比视、照着对比。
《正义》:“子贡言颜子有大智之德,己不敢视比之也。
”一、十、二:知十、知二,是子贡做了个形象的比方,借用数目的多寡来表明优劣,不可以具体化而视之。
一,数之始;十,数之终;二,一之对也。
朱子:“颜子明睿所照,即始而见终;子贡推测而知,因此而识彼。
‘无所不悦,告往知来’,是其验矣。
”(颜子:识体、心地;子贡:识面、闻见。
)弗如:不如、比不上。
钱穆:“颜渊由一得全,子贡由此及彼,颜渊盖能直入事理之内,浑然见其大通。
子贡则从事理之对立上比较,所知仍在外,故孔子亦谓其弗如也。
”(按:此弥见圣人之谦意,又见夫子之循循善诱。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美颜回之德。
假设数名,以明优劣。
颜回亚圣,故闻始知终;子贡识浅,故闻一才知二。
以明己与回十分及二,是其悬殊也。
辅广曰:闻一知十,只是知得周遍,始终无遗;闻一知二,只是知得通达,无所拘泥。
知得周遍,始终无遗,故“无所不说”;知得通达,无所拘泥,故“告往知来”也。
胡氏曰:闻一知十,上知之资,生知之亚也;闻一知二,中人以上之资,学而知之之才也。
子贡平日以己方回,见其不可企及,故喻之如此。
夫子以其自知之明,而又不难于自屈,故既然之,又重许之。
此其所以终闻性与天道,不特闻一知二而已也。
缪播曰:学末尚名者多,顾其实者寡。
回则崇本弃末,赐也未能忘名。
顾欢曰:欲使名实无滥,故假问孰愈。
《论语集说》曰:颜子明睿所照,即始而见终,虽上知之资亦学,力所至也;子贡推测而知,因此而识彼,虽中人以上之资而学,力犹未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