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方剂学》——大黄甘草汤
- 格式:doc
- 大小:0.60 KB
- 文档页数:1
经方医案之大黄甘草汤治神经性呕吐
刘某某,女,13岁,2021年10月12日初诊。
患食入即吐证,已半年余,经西医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诊为“神经性呕吐”,多方求治无效。
其症状除饮食即吐外,伴有大便干燥,体弱神疲,脉沉弦细,舌苔薄黄。
证属:壅阻胃肠,腑气不通,拟方:大黄甘草汤,三剂。
竟二剂而愈,应了经方一剂知,二剂止,患者父母甚喜。
体会: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
具有通腑泻热,和胃止呕之功效。
主治胃肠积热,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吐势急迫,大便秘结不通,苔黄,脉滑实者。
大黄气味苦寒,能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故以为君荡其实或泄其热。
臣以甘草缓其中,使清升浊降,胃气顺而不逆,使热者可清,实者可泄,不治吐而吐自止。
经方运用的三境界,其一为“用其形致其神”,就是有一部分医家主张的运用经方原方药味和剂量均不作改动,以免画蛇添足,已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其二为“用其神不离其形”,稍作加减,经方神采均在,效果可能更好;其三为“用其神不用其形”,对经方已神形了然,对中药、中医经典等捻熟于胸,运用经方时脱离其形,只用其神,药简效宏却又全不见经方踪迹,甚至是经方功底稍差的医生看起来已形神具灭。
大黄甘草汤大黄甘草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12g 甘草3g上2味,以水300ml,煮取lOOml,分2次温服。
(功效)荡热和胃,通利大便。
(主治)主证:胃热呕吐,食人即吐,口渴,胃脘热痛或热胀,舌质红,苔黄津不足,脉滑数。
副证:喜冷饮,或口中臭。
(临证加减)1.大黄甘草汤治疗急重呕吐:药用大黄6~10g,甘草5—20g,佩兰6—15g.腑实明显加芒硝;邪犯胃脘酌选藿香、紫苏、半夏、陈皮;食浊中阻佐陈皮、山楂、神曲;夹痰饮加茯苓、白术、陈皮;肝胃不和加柴胡、生麦芽、黄芩;脾虚选加党参、白术、山药;阴津亏损加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痞满甚酌用黄连、厚朴;腹痛加木香、杭芍。
用冷水泡前3味药10~20 分钟,煮汤5一10分钟,滤汁备用。
如泡饮,则注入500ral开水,加盖保温10~20分钟,并搅拌大黄成糜,取汁备用.若加芒硝、木香、黄连亦可用此法,加用其他药物则采用煎法。
少量多次温服,无法口服者用鼻饲,上消化道出血者宜微温服。
3剂无效停用本方。
2.大黄甘草汤对新生儿疾病的运用:认为用大黄甘草汤(大黄5g,甘草3g)加味,治疗不乳,便秘、胎黄、鹅口疮、脐部感染、肺炎等因燥热所致之新生儿疾病,可收捷效。
[浙江中医杂志,1979,(12):446J3。
通便泄浊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呕吐:天津第一中心医院三衰研究室,在透析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出了中医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发呕吐的点滴经验。
对高氮质血症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呕吐常与便秘同时存在,因胃寒湿聚而呕者,予姜汁温中止呕;因胃热而呕者,采用大黄甘草汤加味以缓中泻火,大黄、芒硝剂量一般15~30g,大黄最大剂量为120g。
据观察,在服药的第一天内即可使恶心、呕吐明显缓解或消除。
[中医杂志,1981,t”;36]4。
加味大黄甘草汤治疗高脂血症:药用大黄、红花各log,甘草6g,泽泻30g。
每日l剂,水煎服,4周为工个疗程。
停用其他降脂药。
[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c6,:22~23]5.大黄甘草饮治疗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取生大黄6~10g,甘草1.5—2.5g(两者的用量为4:l)放人茶杯内,用沸水150—200ml沏泡待水温降至温凉可口时即可饮用,服完两小时后再用上法沏泡一次,用法同前。
伤寒论40:大黄甘草汤、调胃承气...“概要:消化系统实症汇总,大黄甘草汤(胃下部坏死食物,朝食暮吐),调胃承气汤(堵在十二指肠,不吐,下脘建里一带压痛),小承气汤(堵在小指肠,腹满放屁小便黄,羊矢,关元压痛),大承气汤(堵在大肠,天枢压痛,腹满便秘不放屁小便黄),大黄牡丹皮汤(盲肠炎右腹痛,右脚弓,足三里下1寸压痛),当归赤豆散(腹膜炎,盲肠炎胆囊炎破裂动则痛,局部皮肤烫),己椒苈黄丸(堵在大肠与肝血管口,水声便秘痛),大柴胡汤(堵在大肠加恶心),麻子丸(堵在小肠羊矢增润),薏苡附子败酱散(堵在大肠头隐痛)。
”01—条辨二二四: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下。
一定等外证解掉,才可攻里。
太阳证要去掉了(身重,但汗已出,脉缓下来),在恢复中间,此时可以攻里。
汗出,大便硬,热不潮,不可大承气,还有表证。
芒硝: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有芒硝,小承气汤、大黄甘草汤无芒硝。
攻下最强的是大承气汤。
芒硝可攻大便,也可攻肿块、肿瘤、脓疡、积水。
芒硝不久煮,否则成为盐,无效,稍微煮一下或放在烫的药中完全融化即可。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
此三味,以水三生,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1)芒硝生用,力量强。
•(2)大黄4钱(或3钱),用酒炮制(非用酒洗),药性变缓。
炙甘草2钱,芒硝2钱。
•(3)三碗水煮成一碗,去滓,再放芒硝煮沸融化。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此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1)大黄4钱,厚朴2钱,枳实2-3钱(同芒硝剂量)。
•(2)枳实:小橘子、金桔炒制。
•(3)厚朴:为树皮,炙过。
大黄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1.清热泻火:大黄甘草汤主要是通过大黄中的大黄素和甘草中的甘草黄酮等活性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火热症状。
2.缓解便秘:大黄甘草汤中的大黄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蠕动能力的功能,可以改善便秘症状,促进排便,缓解肠胃不适。
3.调整肠道功能:大黄甘草汤中的甘草含有丰富的甘草酸和甘草素等成分,可以调节肠道蠕动、增加胆汁分泌,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改善肠胃功能。
4.清洁肠道:大黄甘草汤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热毒,减少毒素在肠道中的滞留,保持肠道的清洁和健康。
5.促进排毒:大黄甘草汤可以增加胃肠道的蠕动、增强排便功能,有助于清除体内废物和毒素,促进体内的代谢排泄。
6.改善湿热症状:大黄甘草汤具有祛湿的功效,可以改善湿热症状,如口干、苔黄、尿黄等。
7.缓解消化不良:大黄甘草汤中的生姜具有温中暖胃、行气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胃寒、消化不良等症状,改善食欲和胃肠功能。
8.预防肠道疾病:大黄甘草汤具有清洁肠道、调整肠道功能、促进排毒的作用,对预防肠道疾病如结肠炎、肠胃炎等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虽然大黄甘草汤有一系列的功效和作用,但是使用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用量:大黄甘草汤属于泻热类的方剂,使用过量容易引起腹泻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不可盲目增加剂量。
2.使用时间:大黄甘草汤主要是用于急性的火热症状,如高热、便秘、口渴等,用药时间一般不宜超过7天,长期使用有可能造成肠道的依赖性,对肠道功能产生损害。
3.配伍禁忌:大黄甘草汤中的药物成分与其他药物可能产生相互作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干扰。
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综上所述,大黄甘草汤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主要通过清热泻火、缓解便秘、调整肠道功能、清洁肠道、促进排毒等作用来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然而,使用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和禁忌症状。
大黄甘草汤治小儿夜啼配方、医案、经典案例
大黄甘草汤治小儿夜啼
小儿夜啼是婴儿时期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
本病结合传统医学和现代临床报道,可以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寒、热、虚、惊四大类。
临床具体辨证主要有脏寒气滞证、心肝郁热证、惊恐伤神证、脾胃虚弱证、阴虚内热证、饮食积滞证、心肝血虚证、瘀血阻滞证、痰热扰心证等九大分型。
郑师对于饮食积滞化热者采用大黄甘草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经典案例医案】
患儿夏某,女,1岁,2003年9月15日初诊。
主诉:夜惊哭闹1个月。
现病史:患儿自断奶后,常以牛奶、糕点等香甜食品以代餐。
近日患儿烦躁,夜间啼哭不眠,时作时止,甚或通宵达旦。
诊见:患儿面红目赤,两目多眵,惊恐不安,哭声洪亮,腹部胀满,大便不畅。
舌红,苔黄燥,指纹色紫过气关。
诊断:夜啼。
西医诊断:睡眠障碍。
辨证:胃肠积热,上扰心神。
治法:通腑泄热,和胃安神。
方药:大黄甘草汤。
处方:生大黄3g(后下),生甘草3g
3剂,日1剂,水煎服,蜂蜜适量为引,兑药汁服。
1剂后,泻下黄烂粪便,夜啼亦明显减轻;后2剂改为大黄与甘草司煎,服后啼止而愈。
按:“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
患儿饮食不节,恣食燥热肥甘,壅积胃肠,蕴郁化热,上扰心神而啼不止、卧不安。
盖热淫内结,大黄甘草汤开导阳邪、宣通涩滞,奏功独胜;加蜂蜜润肠助药,导滞下行。
腑气宣通,邪热下降,神安啼休而愈。
(张建奎、郑攀整理)。
大黄甘草汤展开全文武贞QQ:2172957753【原文】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十七)【方药】大黄四两甘草一两【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运用】一、呕吐肖琢如医案:洋货店曾某,患伤寒,1个月未愈,后变呕吐,食入顷刻吐无余,诸医技穷而却走。
延诊时,见其满面红光,舌色红而有刺,脉洪数,大便硬,与大黄甘草汤而瘥。
(《逐园医案》)二、顽固性呕吐(贲门痉挛)房景芬医案:白某某,c女,65岁,1979年6月2日诊。
一月前,因家庭纠纷,大怒而病,出现呕吐,食入即吐,有时汤水难下,经X线食管钡餐检查报告:钡剂在贲门部通过困难,食管下端有约2厘米长的、对称的、粘模纹正常的漏斗形狭窄。
印象:贲门痉挛。
经口服西药对症治疗无效,且越发越严重,直至卧床不起,靠输液维持,曾服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等,罔效,甚至有时药入即吐。
刻诊:形体消瘦,精神萎靡,食入即吐,腹软,口中乏味,苔厚略腻,脉缓。
此乃胃失和降,气逆作呕,前医投大方而未能及,故拟仲景大黄甘草汤治之。
处方:大黄12克,甘草6克,水煎分两次服。
药进1剂,食入而不吐,继进2剂而告痊愈。
(河南中医1989;(5>:14)三、妊娠恶阻吴汉民医案:束某某,女,26岁。
1983年5月26日初诊。
停经52天,查为有孕,头痛恶,L4~_K,食入即吐,尚伴尿痛,以住有热淋病史,先予泄肝和胃,清热利湿之剂,尿痛、尿频好转,但呕吐不已,渐至米难进,察苔薄黄而偏干,脉弦滑。
仲师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陈林曰:“食已即吐,是胃热上逆而不能容食,与反胃寒呕水饮不同。
此案系胎气夹热上循,但恐药过病所,有伤胎元,故取其味而变其制。
处方:生军2克,生甘草5克,分两次泡茶频饮。
6月1 Et复诊,自述当天下午用保温杯将药泡后,约半小时喝一大口,三、四次后,口干明显缓解。
晚上进少量稀饭未见呕吐。
次晨又泡服上药,中午吐止,已能正常进食。
经方:大黄甘草汤(食入即吐)大黄甘草汤【原文】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作者】张仲景【出自】《金匮》【经典回顾】1、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组成】甘草大黄【时机】1、胃里坏死的食物。
食已即吐。
【应用集锦】1、食入即吐:(1)吃下去就吐掉:大黄甘草汤,粉剂就可以,大黄2钱,甘草1钱,一次1钱。
(2)胃里感到很饿,但是食物一吃下去就吐出来(心中风),上焦燥热:防己黄芪汤。
2、大黄甘草汤治疗胆囊炎之呕吐有良效,可酌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等利胆之品。
3、吃到不干净的食物,就是大黄甘草汤症。
4、心中风:(1)中风波及到心脏,风主火,心是火脏,风又是阳邪,两阳相争,所以要翕翕发热。
热伤气,所以人不能起。
黄芪、防风以泄风(师用防己黄芪汤)。
(2)心悬,想吃但是一吃就吐,胃状热,状火食气,大黄甘草汤降逆。
(3)心中风,但得偃卧,不得倾侧。
【比较集锦】1、单味甘草为甘草汤,加干姜为甘草干姜汤,加桔梗为桔梗甘草汤,加附子、白术、桂枝为甘草附子汤,加麻黄为甘草麻黄汤,加大黄为大黄甘草汤,加藜芦为藜芦甘草汤,加桂枝为桂枝甘草汤,加芍药为芍药甘草汤。
2、朝食暮吐:吴茱萸汤为胃虚证的。
吃了不消化,就用吴茱萸汤。
朝食暮吐有实证,胃里有坏死食物东西堵住,舌苔是黄的,用大黄甘草汤,可用粉剂。
3、左寸脉芤是阿胶证,《伤寒杂病论》中含阿胶的处方有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当归建中加地黄阿胶汤、黄连阿胶汤、猪苓汤、大黄甘草汤、黄土汤。
其中:(1)脉弦而无力,厥阴病,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2)脉大,含有桂枝证,当归建中加地黄阿胶汤证;(3)脉细,黄连阿胶汤;(4)尺脉长,猪苓汤;(5)脉沉,阳明腑实大黄证,大黄甘草汤;(6)脉微,阳虚出血,黄土汤。
【名家论述】1、大黄甘草汤《金匮笔记》(倪海厦)接下来看这个条辨的时候,你看,刚吃完,马上就吐掉。
这个人生很乏味。
吃的是鲍鱼鱼翅那么好的菜,结果吃下去又吐掉,是不是人生乏味?正常人胃的下方,本来就有宿食。
大黄甘草汤的研究及应用探讨目的探讨近年来大黄甘草汤的研究及应用概况,为扩大其使用和临床治疗范围提供一定参考。
方法从大黄甘草汤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和应用展望4个方面展开,系统阐述其研究及应用概况。
结果现有研究主要考察大黄甘草汤中蒽醌类化合物和甘草酸类成分在单煎液、合煎液中的含量差异以及不同煎煮方法、煎煮时间对其含量的影响。
大黄甘草汤对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肝损伤大鼠的胰腺及肝脏组织损伤、抑制平滑肌和解痉等均有一定作用。
大黄甘草汤临床可以治疗呕吐、便秘、胰腺炎、胆石症等。
结论大黄甘草汤在胃肠功能紊乱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纳米乳是应用前景广阔的纳米药物载体之一,大黄甘草汤及活性成分纳米乳有望对大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标签:大黄甘草汤;研究应用;大肠癌;纳米乳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方中大黄与甘草比例为4︰1,是张仲景创立的治疗胃肠实热致呕吐经方,应用历史十分悠久。
大黄味苦性寒,是消化系统最常用的中药之一,且疗效十分显著。
大黄及其活性蒽醌类成分体内外还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大黄蒽醌类成分包括结合蒽醌和游离蒽醌类化合物如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甘草三萜化合物甘草酸、甘草次酸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作用,是一味理想的抗肿瘤中药。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
1 大黄甘草汤的化学成分研究大黄含游离蒽醌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甘草中含有三萜类活性成分甘草酸、甘草次酸等。
王彬等[1]用RP-HPLC法测定了大黄、甘草单煎与合煎(大黄与甘草的比例分别为4︰1、4︰2、4︰3、4︰6)蒽醌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蒽醌类化合物在单煎液与合煎液中无明显差别。
韩刚等[2]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甘草酸对大黄甘草汤中游离蒽醌化合物及结合蒽醌类提取率的影响。
急性胃溃疡出血,乡系胃有实热,扰动血络,该方用大黄通降胃火、凉血止血,大黄酚有较好的凝血功效,配以甘草补脾益胃,甘润缓急,保护胃黏膜,二者伍用,对急性胃溃疡出血每有良效。
来源:考试资料网
该方治便秘,既可治一时性热结便秘,又可治习惯性热结便秘。
大黄通便,甘草润燥缓急,助大黄通滞泻下而不伤正。
抗肿瘤。
该方以大黄“安和五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父“荡涤积垢”,法瘀毒胶结,大黄中所含大黄素、大黄酸对黑色素瘤、乳腺瘤及文氏癌腹水均有抑制作用;甘草补虚扶正,清热解毒,既助大鱼解癌毒,又使大黄攻逐而不伤正。
肿瘤患者证见邪实而正未大虚,以瘀毒胶结阻滞,大便秘结,腹胀满疼痛而急者,可用该方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