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性层级护理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格式:pdf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2
人性化服务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摘要】骨科护理中人性化服务的应用价值在于能够改善患者的体验,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关怀和呵护。
人性化服务也能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通过人性化服务,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得以增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提高护理质量也是人性化服务的重要价值所在,可以使护理更加细致入微、关注患者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人性化服务还有助于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可能性,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人性化服务在骨科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提升护理质量、改善医患关系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人性化服务、骨科护理、患者体验、治疗效果、医患沟通、护理质量、医疗事故、信任。
1. 引言1.1 人性化服务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人性化服务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是指医疗机构在提供治疗护理过程中注重患者的感受和需求,以提升患者体验和护理质量。
人性化服务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治疗效果,还可以增强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可能性。
在骨科护理中,人性化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骨科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和康复治疗,这是一个痛苦和漫长的过程。
医疗机构应该更加重视人性化服务,在治疗过程中关心患者的感受和需求,以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有效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人性化服务在骨科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治疗体验具有积极的影响。
2. 正文2.1 改善患者体验改善患者体验是人性化服务在骨科护理中的重要价值之一。
在骨科医院,患者往往会面临较长的治疗周期和疼痛的折磨,因此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对于患者的心理和情绪支持至关重要。
改善患者体验可以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关爱,增加他们的治疗信心和积极性。
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如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定期询问患者的感受和需求等,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和恐惧情绪,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
改善患者体验还可以提升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并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方式当前骨科接受手术的患者在进行护理时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骨科接受手术的患者200例,将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划分为两组。
对照组需要采取的方式展开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是在常规护理模式上展开人性化的护理,将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获得的效果以及护理最终的满意程度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观察组手术进行中血压会升高到≥20mmHg,同时病人的情绪还会产生较大差异,并且患者的心率≥20次/分,除此之外并发症和接受治疗过程中大出血当前的发生率和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组上述指标都要比对照组高出很多(P<0.05);观察组中患者的满意度和对照组相比要7高出很多(P<0.05)。
结论:在当前骨科患者接受临床护理过程中使用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方式获得的临床效果十分确切,同时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干预;骨科在骨科展开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针对麻醉手术的适应能力和其耐受能力并不是很高的患者以及年老体弱的患者,自身存在手术并发症的患者,都需要在采取人性化的护理干预形式,这样的一种护理方式具备的临床意义非常重大。
当前临床医学模式注重的是进行循证医学的发展,需要将患者作为发展的中心,在整体护理和展开干预的基础上采取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方式是当前骨科手术患者展开人文关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体现。
本研究主要针对在2021年1月到2021年11月进入我院展开手术的200例患者对其进行分析,目的在与分析人性化护理干预模式在当前骨科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获得的效果,当前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针对我院骨科当前在2021年1月到2021年11月入院接受欧治疗的200骨科例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中分别有患者10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人数比例为57例比43例;患者的年龄分布在19岁到7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在(42.31±10.49)岁;患有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共计13例,四肢骨折的患者共计39例,颈椎病的患者共计10例,其他骨科的患者共计38例。
人性化护理在骨折病人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摘要】人性化护理主要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以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以及个人隐私为核心,使病人在就医治疗的全过程中都感受到舒心、满意和热忱的服务态度,从而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治疗状态,这是促进病人快速恢复的主要护理方法。
而骨折病人由于卧床时间较长,生活不方便的影响,使其极容易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创伤,如果在护理的过程中不能够及时地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极容易产生病人的抵触情绪,对骨折愈合造成影响,因此对骨折病人推广人性化治疗与护理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就人性化护理在骨折病人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浅谈一下对骨折病人人性化护理的应用体会。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骨折;护理;心理护理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58-02随着近年来人们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新的心理、生理、社会医学为一体的人性化护理模式广泛地应用在临床医学与护理工作领域,尤其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新世纪,护理工作在医疗行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就当前的社会发展而言,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和护理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人性化护理在全国各地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骨折病人治疗中,通过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病人的就医心理状态,消除不良心理反应和抵触感,这对于提高治疗信心与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1人性化护理概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骨折病发生率也逐年增高。
由于对医疗质量需求的逐年提高,手术已成为骨折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然而对于当前我国的普通家庭而言,多数家庭都为独身子女,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家庭能够在顾及工作的同时再来照顾病人,基于这种现象,使得多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是一种自我照顾的状态,同时基于这种现象,使得骨折病人比其他患者存在着更为脆弱和敏感的心理,这就给治疗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增加了治疗风险,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在目前的骨折病人护理中,采用人性化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人性化护理在骨外科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骨外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以人为本”,了解骨外科病人的心理需求, 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指导护理措施, 并将护理措施落实到人性化护理的全过程中。
结果人性化护理能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担忧,增加其对手术的信心,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上升,总满意率达到96.3%。
结论护理工作中应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能更好地服务患者,体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护士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骨外科患者人性化护理满意度【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267-02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护理方面的要求也不断的增长,同时对于护理服务的人性化要求与日俱增。
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具有艺术个性化、时代性、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
因此护理工作要重新认识人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
而责任制护理和整体护理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人性化服务,包括责任心、爱心,护理技巧等多方面的服务内容。
最终目的是提高护理质量,让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中达到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
1 实施方法1.1 重视心理护理: 人患病后来到医院陌生的环境里,心理压力很大,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心理。
心理护理是在尊重病人的基础上,了解病人的内心,认真倾听病人的心声,耐心中肯地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以和蔼的态度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体贴,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合作,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心理与健康息息相关,健全的心态能促进机体康复。
针对骨外科病人手术前有紧张、恐惧心理,责任护士主动与病人交谈,安慰、指导病人术前应注意事项及如何调整心态,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让病人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1.2 营造人性化医疗环境:对于患者而言,医疗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对患者的诊疗效果。
患者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就医,可减少患者对医院和手术的恐惧感,以愉悦的心情接受手术。
人性化护理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人性化护理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118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强化常规护理,采取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方法应用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39%、18.64%,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第5天疼痛优良率98.31%、88.14%,观察组患者术后第5天疼痛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人性化护理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较常规护理更加优秀。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四肢骨折;应用效果社会的进步使车辆越来越多,工业也越来越发达,因此而导致的事故也越来越多。
暴力导致的四肢骨折现象近年有增无减[1]。
手术是治疗四肢骨折的有效方法,但仍然需要配合精心的临床护理。
而常规护理由于缺乏针对性,也不够全面,因此难以满足患者所需。
本研究对人性化护理在四肢骨折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118例,纳入标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哺乳期、妊娠期妇女、合并严重肝、肾、心、肺、脑疾病者;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9例,其中男32例,女27例,年龄在18-53岁,平均年龄(33.9±5.5)岁;重物打击伤10例,高处坠落伤16例,交通意外伤33例;对照组59例,其中男33例,女26例,年龄在18-50岁,平均年龄(33.2±5.6)岁;重物打击伤10例,高处坠落伤15例,交通意外伤3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1.2.1对照组本组采取常规护理,指导患者体位,辅助器具的使用方法,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方法,药物使用方法等。
人性化护理应用于骨外科临床护理中的效果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应用于骨外科护理中的体会。
方法300例骨外科患者,依据不同护理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150例。
B组采用普通护理措施,A组在B组护理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结果A组患者满意度为91.33%明显高于B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人性化护理应用于骨外科临床护理中,可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骨外科临床护理;体会人性化护理指的是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人格尊严以及心理情绪变化[1]。
本院近年来将此护理模式应用于骨外科临床护理中,治疗效果相对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本院就诊的300例骨外科患者,依据不同护理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150例。
A组中男76例,女74例,平均年龄(31.3±3.71)岁。
38例肱骨骨折,62例尺桡骨骨折,24例股骨骨折,26例胫腓骨骨折。
B组中男75例,女75例,平均年龄(31.7±4.11)岁。
39例肱骨骨折,60例尺桡骨骨折,27例股骨骨折,24例胫腓骨骨折。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B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A组在B 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护理全程贯穿“六性” 在对患者进行技能时要彰显自身的专业性,对患者进行爱心活动时要充分体现温馨性,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要做到周到性,在进行护理时要落实动作的规范性。
1. 2. 2 尊重患者,走近患者,了解患者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从而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并且动态的完善自身的护理工作。
护理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隐私权、选择权等。
要将床旁工作制充分开展起来,进一步强化巡视,做到“红灯呼叫之前,患者开口之前”提供贴心服务,努力为患者提供一个完善优质的护理模式。
人性化护理在骨折病人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对骨折病人的影响及护理中的应用和体会。
方法将720例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和满意度。
结果病人满意度观察组为98%,对照组为92.6%,护理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实施人性化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率,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和主动服务的意识。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护理质量骨折应用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科收治骨折患者720例。
每月双号为观察组,单号为对照组。
观察组为人性化护理模式,对照组为传统护理模式。
两组为自制满意度调查表。
1.2 方法1.2.1 对照组方法解答患者的提问,实施常规的疾病护理方式。
观察组方法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有效的护患沟通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
1.2.1.1 转变服务理念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以人性化护理为主题的学习和培训。
让护理人员充分了解人性化护理的必要性,激发护理人员主动服务的热情,增强主动服务的欲望和意识。
逐渐培养每位护理人员主动服务的习惯。
提出:让病人满意。
让护士满意。
让社会满意。
“我的病人我负责”的护理理念。
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及护理水平。
1.2.1.2 加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要求护理人员要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还要有疾病的相关知识。
因此,每季进行“三基”训练和考试,,不及格者要补考。
加强自身修养的培训,对护理人员礼仪培训,要求举止文雅、动作轻巧、语言亲切。
每月进行护理查房,熟悉病人的病情,了解病人的需要。
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1.2.1.3 营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病区走廊上摆放了绿色植物;墙壁上有详细的入院介绍和专科医生的技术特长介绍;有图文并茂的疾病知识宣传栏;有需要手术、特殊检查的病人,床头挂上温馨小提示卡;护士站有便民措施(如针线、纸笔、水杯、报刊杂志)。
疾病知识宣传小卡片。
• 1382 •Modem Practical Medicine, October 2017, Vol.29, No. 10的发生率。
(4)疼痛护理:术后疼痛使机体释放5-轻色胺等炎症介质,有强烈的 缩血管作用,可导致血管腔闭塞或血栓 形成[5]。
对于疼痛明显、原因清楚的手术 后疼痛,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定时用药, 而不是待到疼痛难以忍受时再给药[6]。
48 h 内以镇痛泵维持镇痛,48 h 后酌情 给予口服曲马多或哌替啶肌肉注射,同 时加强心理疏导,分散患者注意力。
患 者无疼痛刺激发生,能有效预防因疼痛导致的血管危象的发生。
(5)加强夜间 巡视:夜间患者处于安静体息状态,基础 代谢率低,血液循环相对缓慢;夜间摄入 液量比白天少,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迷 走神经夜间更易兴奋,使小血管处收缩 状态m ;凌晨2:00〜4:00,室温下降3〜5 C ,容易导致动脉痉挛;夜间熟睡后体 位不易控制,易压迫肢体,造成血液回流 缓慢。
因此夜班工作人员更应以高度的 责任感加强巡视,每30分钟观察再植指 体的颜色、张力、皮温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1次,及时纠正不正确体位,检查保樹t 施 落实情况,按时侧切口放血,必要瞒一时 间汇报值班医生给予及时合理处理。
定期 夜间巡视可以对夜间发生的血管危象第一 时间处理,提高末节断指再植成活率。
2结果本组31例42指患指术后发生血管危象3指,其中1指为动脉危象,经动脉 探查移植前臂浅静脉后一次通血并成 活;静脉危象2指,经对症处理后1例坏 死,1例成活,再植成活率为95.2%。
所 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1年,成活手指功能均恢复满意。
3讨论循证护理的实施可有效避免以往单纯依靠上级护师的临床经验指导而缺乏 明确的标准,年轻护士由于经验不足而 容易导致的工作上的失误和差错,给她 们带来工作困难及心理压力。
因此循证 护理有利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实践 中有机结合,大大改善护理工作程序和方法,使整个临床护理实施过程更加安 全、科学和有效®。
不吻合静脉的末节断 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高,成活难 度较大。
通过循证发现心理因素、环境 因素、疼痛因素及体位因素等为末节再植指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的主要原因,血 管危象的发生会直接影响末节再植指的 术后的成活。
本研究针对可能导致血管 危象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正确的预见性 护理措施,大大降低了血管危象的发生 率[9],本组不吻合静脉的末节断指再植成 活率为95.2%。
参考文献:[1]黄瑛,李春玲.护士循证意识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M .中W理教胄;[2]吕青,王爱兰,丁自海.现代创伤显微外科护理学(2011版)[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15.[3] 何旭,侯书建,赵靖,等.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7,23(1):38-40,[4] 宿晓雷,杜志国,丁明斌,等.冬眠疗法在自残性断指再植术后应用的疗效观察[J]. 中华手外科杂志,2013,29(1):62.[5]张莉花,周丽.57例指尖断离再植术的术后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7):584-585.[6]宋艳丽,郭俐宏,陈德森.护理干预对断指再植存活及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492-1494.[7]王跃萍,雷艳娜,梁洁琼.手指末节离断再植术后静脉危象指端放血的时机及护理 [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292-294.[8] 郑雪红,楼依琼,王秀丽,等.循证护理在预防组织移植与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 效果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7,40 (2):201-203,[9] 赖丽媚,廖玉芳,胡巧玉,等.循证护理在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中的应用[J].齐鲁 护理杂志,2013,19(12):92-93.收稿日期:2017-05-11 (本文编辑:钟美春)需要性层级护理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刘亚珍,边奋【关键词】四肢骨折;需要性层级护理doi : 10.3969/j .issn .1671-0800.2017.10.066 【中图分类号】R 473.6【文献标志码】B1671-0800(2017)10-1382-02相对于传统护理,需要性层级护理 是一种对患者病情、心理状态及身体状 况有更深入、更细致与更系统了解,从而 对患者的治疗需要、术后护理等进行分层次护理的模式[气传统护理模式对患者信 息、病情了解不全面,不能给患者提供最合 适的护理搬’从而使治疗事倍功半气本 作者单位:315040宁波,宁波市第六 医院(刘亚珍);宁波市眼科医院(边奋)通信作者:>t lj 3^,H iatiaS I 5®325i S 5@q q .o o m【文章编号】研究拟探讨需要性层级护理在四肢骨折 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月至 2016年5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8例,入选标准(1)患者 四肢至少有一处粉碎性骨折;(2)病程彡1 个月;a )患者无其他严重慢性疾病,无精 神病史;(4)患者神智清醒,能正确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等评价项目。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患者分 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4例。
观察组男 23例,女21例;年龄19〜64岁,平均(43.1±22.7)岁;病程3〜6个月,平均 (4.2±1.2)个月;上肢粉碎性骨折25例,下肢粉碎性骨折19例;采用需要性层级 护理进行干预。
对照组男19例,女25例;年龄18〜65岁,平均(44.8±23.6) 岁;病程2〜7个月,平均( 5.7±2.0)个现代实用医学2017年10月第29卷第10期• 1383 •月;上肢粉碎性骨折20例,下肢粉碎性 骨折23例;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
两 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3拥常规护理方法’每 天对患者心理抑郁、焦虑程度,疼f t g®,以及其胁项生命撒就行临床检测与锻。
观察组采用需要性层级护理方法:⑴将患者的生理、心理、尊重、安全及自 我实现等5个大项进行问卷调查,了解 患者对5个大项中的需求进行排序,以及对5个需求中的需求项目进行选择。
(2)建立3个级别的护理,分别是I级护 理(包含生理、心理、尊重、安全及自我实 现)、II级护理(包含生理、心理、尊重及 安全)及III级护理(包含生理、心理及安 全)。
(3)根据护理人员的年龄、性别、工 作经验及获得国家护理等级评定证书级 别等项目进行层次分类(A级、B级与C 级护理人员),并与I级、II级及m级护 理相对应。
(4)护理开始时依照患者调 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护理,护理过程为2 个月,期间对患者护理后心理抑郁、焦虑 程度,疼痛程度,以及其他各项生命指标 进行临床检测与记录。
1.3观察指标(1)护理干预前后观察 两组疼痛情况,采用V A S评定。
(2)心 理状态测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护理干预 前后进行评分。
(3)护理干预疗效,采用 功能独立性评分(FIM)评定,疗效评分= (治疗后FIM评分一治疗前FIM评分)/ 治疗时间(60 d)。
1.4统计方法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r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 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 V A S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VAS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 0.05);护理干 预后,观察组V A 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05),见表 1。
2.2心理状态评价两组护理干预前S D S及S A 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尸> 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DS及S A S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 2。
2.3 F I M评分及疗效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FI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 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效评分要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3讨论需要性层级护理是对传统护理进行改革、创新的一种护理系统,其通过对患者的需求进行分层级排序,了解患者在治疗康复过程中的需要;将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层级分类,从而达到使患者的需求得到最合理的满足。
研究显示w],系统的层级护理能够减少60%以上的医疗资源浪费,而需要性层级护理就是这样一种把护理系统化的护理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V A 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CP<0.05)。
说明需要性层级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四肢骨折通常治疗时间较长,容易让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对患者的康复以及恢复到正常生活产生影响[7]。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 D S及S A S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均尸< 0.05)。
这是因为患者接受需要性层级护理时,护理人员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层级护理,从而有效减少患者的心理抑郁、焦虑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评分要高于对照组< 0.05),说明接受需要性层级护理的观察组疗效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1]程建文,苏伟,谭桢,等.Ilizarov外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修复四肢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7(44):7162-7166.[2]高磊.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5):24-25.[3]马超,赵岩,乔万庆,等.”3P”疗法与传统清创换药修复开放性四肢骨折创面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2〇15,19(51):835^8364.[4]于聪,吴红男,齐颖,等.加温输液护理对四肢骨折患者不良情绪及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fl.中国医药导抵2016,13(17):14(M43.[5] Bezanson M.Life History and locomotion in cebus capucinus and alouatta pal-liata[J]. American Journal o f P hysical Anthropology, 2009,140(3):508-517.[6] Feng RC, Tseng KJ, Yan HF, et al.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use o f clinical careclassification in nursing documentationdata sets[J].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 2013,112(3):713-719.[7]琴琼.四肢骨折患者卧床期间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m.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8(14):81-83.收稿日期:2016-11-17(本文编辑:钟美春)表1两组护理干预前后VAS评分比较分组别例数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447.15±1.055.27±1.29观察组447.29±1.143.59±1.38f值 1.92 2.31P值>0.05<0.05表2两组护理干预前后SD S及SA S评分比较____________±组别例数SD S评分SA S评分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4458.24±5.2641.05±4.2952.94±6.3143.67±4.97观察组4459.37±6.1020.18±5.1953.28士5.9921.39±5.66f值 1.932.30 1.902.28J3值>0.05<0.05>0.05<0.05表3两组护理干预前后F IM评分及疗效评分比较分组别例数F IM评分疗效评分干预前干预后改变值对照组4450.12±10.2662.18±9.3912.09±1.550.21±0.03观察组4449.68士9.7986.44±10.0536.78士2.110.64±0.04f值 1.83 2.43 2.432.26J3值>0.05<0.05<0.0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