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安全性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3.59 KB
- 文档页数:2
他汀联合苯扎贝特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目的研究他汀联合苯扎贝特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苯扎贝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对比。
结果经治疗,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采用他汀联合苯扎贝特治疗效果较为明显,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阿托伐他汀;苯扎贝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效果及安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冠心病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当患者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患者会出现心悸、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导致死亡[1]。
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应及时进行治疗,本文就采用他汀联合苯扎贝特进行治疗,观察其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59.2±2.8)岁,病程2~10个月,平均病程(4.5±2.5)个月;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60.2±2.7)岁,病程3~12个月,平均病程(5.5±2.5)个月。
对比兩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首先,两组患者均进行溶栓、抗凝、抗血小板以及抗心肌缺血等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苯扎贝特治疗,苯扎贝特(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10013)100 mg/次,2次/d,同时给予20 mg的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1408)進行治疗,1次/晚。
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探讨引言他汀类药物是临床治疗高脂血症的一线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随着他汀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其安全性和合理性问题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进行探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一、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分析1. 肌肉损伤他汀类药物与肌肉损伤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
患者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可能出现骨骼肌痛、无力、妊娠酮水平升高等症状,甚至发展为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应及时监测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水平,及时发现肌肉损伤,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2. 肝功能受损部分研究表明,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等。
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及时评估肝功能情况,以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4. 骨骼肌病变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与骨骼肌病变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增加骨骼肌病变的风险,因此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骨骼肌情况,及时评估相关风险。
5. 其他不良反应除了上述常见的不良反应外,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还可能出现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不良反应。
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应注意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他汀类药物的合理性分析1. 选择合适的剂量对于不同的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他汀类药物剂量。
一般来说,初始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基线胆固醇水平和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定,然后根据治疗效果逐步调整剂量。
2. 联合应用其他药物在临床治疗中,有时需要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和其他降脂药物,例如贝特类药物。
在联合应用时,应注意调整药物剂量,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 长期用药的评估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因此在长期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评估,包括肌酸激酶、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监测,以保证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4. 药物的选择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安全性探析(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他汀类与贝特类联合应用安全性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的安全性。
方法病例选择:102例病例均为混合性高脂血症,且年龄小于70岁, 用药前肝肾功能正常。
用法:辛伐他汀(京必舒新)20mg每晚一次, 口服,非诺贝特0.1,每日三次,口服,疗程四周。
结果102例病人除一例出现左肩肌肉轻度酸沉,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余均无不良反应,用药前后肝肾功能正常。
结论小剂量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是安全的。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易患因素,在冠心病脑卒中缺血性肾脏损害及大动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病因学及预后意义。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交通工具的变革,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症发病率逐年的升咼,混合性咼脂血症的发病率也日益升咼。
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血浆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方面疗效是肯定的,许多循证医学已经证实。
贝特类药物在降低甘油三脂(TG方面疗效是确切的,许多循证医学也已经证实。
但是两种药物合用会不会出现安全性的问题呢?我们对102例混合性高脂血症联合应用他汀类与贝特类进行了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入选102例患者均为我院2006年9月〜2007年9月收治的住院病人,均为混合性高脂血症,其中男性68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56.5 士10岁,合并高血压病72例,糖尿病66例,冠心病86例,入选方法:(1)用药前空腹12小时查血脂四项,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TC > 5.18mmol/L(200mg/dl)或LDL-C > 4.14mmol/L (160mg/dl)同时TG> 2.26mmol/L(200mg/dl)。
他汀类和贝特类降脂药能联合应用吗?大家知道,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疗效显著,特别是能够很好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而贝特类药物降低甘油三酯(TG)疗效显著,且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因此,对于混合高脂血症,两者联用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但由于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均有潜在损伤肝功能的可能,并有发生肌炎和肌病的危险,合用时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增多。
因此,贝特类及他汀类的说明书中关于药物相互作用均提示两者应用肌病发生的危险增加,一般不推荐、不建议或减少剂量慎用。
贝特类能加重他汀类引起肌病的危险, 最初怀疑是贝特类影响CYP3A4 酶造成的, 后来发现, 他汀类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主要由肝细胞CYP3A4 代谢, 但贝特类并不抑制P450 系统。
而新近研究表明, 葡萄糖醛酸化是他汀类清除的另一重要途径, 而贝特类能抑制他汀葡萄糖醛酸化作用。
有多个小规模的临床试验表明,普伐他汀20mg qd(63例)或辛伐他汀10mg qd(17例) 阿托伐他汀20mg qd(120例)与微粉化非诺贝特200mg qd合用,降脂疗效显著,且未发生不良反应, 包括CK 和肝酶的异常增高, 无1 例因不良反应中止观察。
辛伐他汀的药品说明书相互作用中写道,吉非贝齐和其它贝特类,尤其与高剂量的辛伐他汀同合用时危险增加(非诺贝特除外)。
阿托伐他汀的药品说明书相互作用中写道,非诺贝特160mg,qd+40mg 阿托伐他汀联用7天,阿托伐他汀的峰浓度(Cmax)仅升高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仅增加3%。
因此,非诺贝特和他汀类药物联用,相对安全。
而吉非贝齐由于经过细胞色素P450 途径在肝脏代谢,对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的血药浓度影响较大,尽可能避免与其合用。
他汀类与贝特类合用是一把双刃剑, 两者合用无疑可增强疗效, 但是增加了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可能性, 临床应用中应注意:1两药的起始剂量均宜小。
2 错开服药时间,如早上服用贝特类,睡前服用他汀类,避免血药浓度的显著升高。
他汀类和贝特类降脂药临床联合应用研究他汀类和贝特类降脂药临床联合应用研究他汀类和贝特类降脂药临床联合应用研究刘治军1,王滟2,杨莉萍11卫生部北药学部,北京市2卫生部北内分泌科,北京市100730三羟基三甲基辅酶A(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简称他汀类)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调血脂药物之一,也是曾经被认为很安全的一类药物,直到2001年西立伐他汀事件发生后,医生和患者开始更加关注这类药物的安全性。
我国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降脂药物主要是他汀类与贝丁酸类(简称贝特类)。
他汀类主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贝特类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降低甘油三酯(TG)作用优于他汀类。
由于FDA收到的31例与使用西立伐他汀导致严重横纹肌溶解而死亡的报告中有12例合用吉非贝齐,因此临床对他汀类和贝特类联合用药的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通过检索MEDLINE,并参考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国家心肺和血液研究所(ACC/AHA/NHLBI)临床建议[1], 以及最新的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 成人治疗组Ⅲ (Adu lt Treatment Panel Ⅲ guidelines,ATP Ⅲ) 指导原则[2],对他汀和贝特类降血脂药物的联合用药情况进行了综述。
1、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和不良反应1.1、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能选择性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后者催化HMGCo A转化为胆固醇前体——甲羟戊酸,从而减少甲羟戊酸的产生,降低胆固醇和ApoB的含量,继而使肝脏LDL-C受体活性上调,增加对血浆中LDL-C的清除,是目前降LDL-C作用最强的降脂药。
他汀类药物导致的肌病,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包括下列因素:①他汀类阻断了合成辅酶 Q的中间产物——法基尼焦磷酸(farnesylpyrophosphate)的产生,而辅酶Q参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辅酶Q代谢降低引起肌细胞病变[3];②他汀类与细胞色素P450系统的交互作用可能与肌病有关,已知当他汀类与其他经细胞色素P450尤其是CYP3A4同工酶代谢的药物如环孢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某些抗真菌药和烟酸类合用时可增加肌肉毒性。
小剂量普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r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张光辉【摘要】目的 :观察小剂量普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42例混合型高血脂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两组均给予普伐他汀和非诺贝特联合治疗,A组普伐他汀用量为20mg,B组为10mg,连续用药3个月.检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根据血脂水平变化将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有效、无效和恶化4个等级,统计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水平有明显下降,而HDL-C水平有明显升高(P<0.05),但B组数据优于A组(P<0.05);B组治疗总有效率(85.71%)高于A组(72.31%),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28%)低于A组(5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普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数理医药学杂志》【年(卷),期】2018(031)010【总页数】3页(P1512-1514)【关键词】混合型高血脂症;普伐他汀;非诺贝特【作者】张光辉【作者单位】周口市川汇区中医院内科周口46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2高血脂症是一种血脂水平偏高的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年龄、性别、遗传、环境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均会导致该病的发生。
临床研究表明,高血脂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1]。
混合型高血脂是高血脂症一种重要的临床类型,其血清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均偏高,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两类主要的中性脂肪,除了中性脂肪,类脂如磷脂、糖脂、固醇等物质也是构成血脂的重要成分[2]。
目前,临床多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但他汀类药物种类繁多,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是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的研究重点,此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混合型高血脂症为研究对象,观察小剂量普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他汀联合贝特类降脂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与脂代谢紊乱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冠心病一、二级预防中,血脂异常调节十分重要。
一般而言,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等血脂异常是引发心血管风险的主要因素。
在临床中,单独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时候,很难全面控制血脂水平,所以,应联合其他降脂药物进行治疗,以此取得良好的疗效。
本文现对他汀联合贝特类药物的降脂治疗进展予以研究。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降脂治疗经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总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以此减少冠心病的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
由此说明,在冠心病防治中,他汀类药物是主要基石。
然而,他汀类药物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并不明显,导致临床疗效有限。
若随意增大用药剂量,就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越来越高,所以,针对此种情况,应考了联合其他降脂药物进行治疗。
1.他汀联合贝特类降脂治疗的药理学作用机制对于他汀类药物而言,主要通过对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降低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减少胆固醇合成,从而降低总胆固醇水平,同时刺激肝脏摄取低密度脂蛋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
对于贝特类药物而言,主要通过对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a的激活,对血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进行调节,以促进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合成[1]。
同时,在激活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a后,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体-1等物质表达,促进了外周细胞中胆固醇的清除,并加快了肝细胞吸收,实现了胆固醇逆向转运。
除此之外,贝特类药物还具有抗炎、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促凝血因子血纤维蛋白含量等作用,理论上可以预防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
在降脂治疗中,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二者联用,能够达到互补、协同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调节患者血脂水平。
2.他汀联合贝特类药物降脂治疗的优势有关研究报道表明,在2型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mmol/L时,约44%的患者伴有总胆固醇升高,约40%的患者伴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约22%的患者伴有二者同时异常[2]。
论文关键词:他汀类与贝特类联合应用安全性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的安全性。
方法病例选择:102例病例均为混合性高脂血症,且年龄小于70岁,用药前肝肾功能正常。
用法:辛伐他汀(京必舒新)20mg,每晚一次,口服,非诺贝特0.1,每日三次,口服,疗程四周。
结果 102例病人除一例出现左肩肌肉轻度酸沉,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余均无不良反应,用药前后肝肾功能正常。
结论小剂量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是安全的。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易患因素,在冠心病脑卒中缺血性肾脏损害及大动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病因学及预后意义。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交通工具的变革,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症发病率逐年的升高,混合性高脂血症的发病率也日益升高。
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血浆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方面疗效是肯定的,许多循证医学已经证实。
贝特类药物在降低甘油三脂(TG)方面疗效是确切的,许多循证医学也已经证实。
但是两种药物合用会不会出现安全性的问题呢?我们对102例混合性高脂血症联合应用他汀类与贝特类进行了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入选102例患者均为我院2006年9月~2007年9月收治的住院病人,均为混合性高脂血症,其中男性68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56.5±10岁,合并高血压病72例,糖尿病66例,冠心病86例,入选方法:(1) 用药前空腹12小时查血脂四项,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TC≥5.18mmol/L(200mg/dl)或LDL-C ≥4.14mmol/L(160mg/dl)同时TG≥2.26mmol/L(200mg/dl)。
(2)年龄小于70岁。
(3)用药前肝肾功能均正常。
(4)甲状腺功能正常。
符合以上四条的方可入选。
1.2 方法辛伐他汀片(京必舒新)20mg,每晚一次口服,非诺贝特片0.1,每日三次,口服,连续服用四周,然后检查肝、肾功能,肌酸激酶(ck)。
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有无肌肉酸痛或无力。
2 结果102例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连续服用四周,除一例出现左肩部肌肉轻度酸沉,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停用辛伐他汀和非诺贝特,并且服用肝太乐,三天后症状消失,两周后复查肝功,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其余患者均无不适,服用四周后复查肝功、肾功、肌酸激酶均正常。
[1][2]下一页
3 讨论临床上供选用的调脂药物可分为五类: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树脂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及其他。
他汀类具有竞争性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过程中限速酶的活性,继而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加速血浆LDL的分解代谢,此外还可抑制VLDL的合成。
因此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TC,LDL-C和apoB,也降低TG水平和轻度升高HDL-C。
近二十年来临床研究显示他汀类是当前防治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非常重要的药物。
贝特类药物亦称苯氧芳酸类,此类药物通过激活氧化物酶增生体活化受体a、刺激脂蛋白脂酶(LDL)apoAI和apoA Ⅱ基因的表达,以及抑制apoCⅢ基因的表达,增强LDL的脂解活性,有利于去除血液循环中富含TG的脂蛋白,降低血浆TG和提高HDL-C水平,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并使LDL亚型由小而密颗粒向大而疏松颗粒转变,其适应症为高甘油三脂血症或以TG升高为主的混合性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通常较轻且短暂,包括头痛、失眠、抑郁、腹痛、腹泻、消化不良,0.5%~2%可发生肝脏转氨酶升高,极少数可引起肌病,包括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他汀类药物相关肝酶异常见于开始用药或增大剂量的12周内,绝大多数为孤立性无症状性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增高,减量或停药后肝酶恢复正常且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即使他汀类药物剂量持续不变70%的患者血清转氨酶亦会自行下降,除与剂量有关外,尚未发现他汀类药物治疗者发生无症状性肝酶异常的其他危险因素。
贝特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不良、胆石症、也可引起肝脏血清酶升高和肌病,但是非诺贝特发生肝脏血清酶升高和肌病情况很少。
单用标准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很少发生肌炎,但大剂量使用或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包括环孢霉素、贝特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某些抗真菌药,烟酸类等肌炎的发生率增加。
对于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我们应用小剂量辛伐他汀与小剂量非
诺贝特联合应用,经临床观察不良反应没有增加,与单用辛伐他汀无差别。
因此,我们认为小剂量辛伐他汀与小剂量非诺贝特联合应用是安全的,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