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他汀类药物应用安全性评价
- 格式:pptx
- 大小:21.37 MB
- 文档页数:45
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6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
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回顾分析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研究组各项血脂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因此,选择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缓解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控制炎症的反应、提升患者生活及生存的质量尤为重要[1]。
本文主要就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次所选6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为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
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60.0±3.52)岁;研究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61.0±2.27)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 2 诊断和排除标准本次所选患者均参照2010年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确诊,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并经患者家属签字同意[2]。
本次所选患者均排除出血性脑卒中者,排除伴有严重心、肾及肝等功能障碍者,排除有凝血及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者,排除合并恶性肿瘤者。
1. 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处理,如抗血小板聚集、低脂饮食干预、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控制血压及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等;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70061)口服治疗,20 mg/d;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
瑞舒伐他汀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董卫华;徐宁【摘要】目的探究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期间诊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连续治疗12周后比较2组患者降脂疗效与安全性.结果通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及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TC(4.92±0.11)mmol/L,TG(1.84±0.09)mmol/L,LDL-C(2.42±0.08)mmol/L,HDL-C(1.02±0.08)mmol/L,对照组患者TC(5.21±0.15)mmol/L,TG(1.98±0.16)mmol/L,LDL-C(3.02±0.15)mmol/L,HDL-C(0.95±0.06)mmol/L,观察组降低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比2组患者临床降脂效果,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1例,无恶化患者,对照组患者中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4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4.76%,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14.2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中应用瑞舒伐他汀具有积极的临床效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7(036)029【总页数】3页(P115-116,119)【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瑞舒伐他汀;二级预防;安全性【作者】董卫华;徐宁【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康复科,江苏常州 213100;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康复科,江苏常州 21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arterial thrombosis CAT)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理是由于血液循环不通畅造成部分脑组织缺氧、缺血并软化坏死[1]。
他汀类降脂药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卒中的风险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方法将2006年以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TI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他汀干预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仅接受康复治疗及危险因素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 1次/d治疗,观察3年内两组患者再发脑卒中/TIA,死亡以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结果干预组再发脑卒中/TIA,冠脉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死亡率,脑出血发生率两组却无明显差异。
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预防脑卒中/TIA患者再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statins on second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Methods 60 cases with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March 2006 to January 2007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atins-treating group randomly.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routine treating containing rehabilitation care and risk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statins-treating group received atorvastatin 20 mg qd except routine treating. The incidence ofischemic stroke/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recurrence,death,other heart-cerebral vessel events were collected within 3 years.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recurrence,coronary artery events in statins-treating group was lower significantly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no significantly de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incidence of death and encephalorrhagia between two groups.Conclusion Statins can reduce incidence of ischemic/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recurrence,coronary artery events.【Key words】Ischemic stroke/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atins;Second prevention血脂异常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危险因素之一,他汀类药物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1]。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全文)他汀类药物(简称他汀)降脂疗效好和心血管获益明确已得到反复证实和充分肯定。
但因其应用广泛,诸多与此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屡见报道。
正确认识和处理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他汀不良反应十分重要。
2011年国内心血管病学和临床血脂学专家针对他汀与癌症风险、肾脏损害、新发糖尿病风险、肝脏损害和肌病等5个主要问题进行了仔细、认真地讨论,并将专家的主要观点集中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第3期上,这对国人正确使用他汀起到很好推动作用[1]。
2012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发布他汀类说明书需要修改的告示,再次引起人们关注他汀安全性[2]。
2013年10月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总局(CFDA)发布修订他汀类药品说明书通知,进一步提醒中国医生和患者关注他汀安全性。
最近,美国脂质协会专题就他汀安全性问题发表更新版专家共识[3]。
他汀使用的潜在风险和获益已成为中国医生和广大患者共同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为此,专家组经充分讨论,针对目前他汀主要安全性问题及其处理对策达成如下共识。
一、他汀与肝脏安全性2012年FDA推荐在服用他汀前应进行肝酶检测,此后只有当临床需要时才检测肝酶,并建议删除原有他汀药物说明中关于"服用他汀的患者需常规定期监测肝酶"的规定。
2013年CFDA并未完全赞同FDA的建议,因此,中国医生仍应关注他汀肝脏安全性。
1.他汀引起肝脏损害的发生率:早期临床试验及长期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均发现,他汀应用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升高存在相关性。
目前认为所有他汀都可能引发肝酶增高。
在所有接受他汀治疗患者中,约1%~2%出现肝酶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停药后肝酶水平即可下降。
在一项包含9 360例药物警戒数据中,他汀所致肝脏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与未服用他汀者比较增加3倍,其中以肝酶升高为常见[4]。
与他汀可能相关的肝脏损害发生率为1.2/10万,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约为0.2/100万,提示他汀类药物确实有罕见特异性肝损害[5]。
辛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并分析辛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把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所收治的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等治疗,研究组采用辛伐他汀来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8%,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0.05。
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辛伐他汀来治疗,所获疗效显著且良好,在臨床中值得应用与推广。
标签: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辛伐他汀;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又叫做脑梗死,其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心脏瓣膜病、动脉纤维肌肉发育异常、烟雾病以及夹层动脉瘤,血液成分改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药源性(如可卡因等)[1]。
该病为各种原因造成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发生障碍,造成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最终在临床上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2]。
目前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成为共识,下面笔者就辛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和观察。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所选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所收治的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患者均满足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通过的关于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3],且经病史检查、MRI检查、神经系统查体以及颅脑CT检查发现存在阳性,发病时间在5-24小时。
基于患者一般资料的分析,采取随机的方式将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划分为病例数各45例的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有25例患者为男性,20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在58-80岁之间;研究组有28例患者为男性,17例患者女性,患者年龄在60-78岁之间,两组患者差异不显著,即P>0.05,故有很好的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即实施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与常规神经保护剂(吡拉西坦)治疗,且进行血糖和血压的调控。
Mod Diagn Treat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Nov31(2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循环障碍性脑血管疾病,为脑血管出现急性缺血,导致脑组织局部供血、供氧不足,脑神经细胞、组织出现坏死,继而引发一系的神经系统病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1]。
早期及时给予挽救脑缺血半暗带,改善脑内循环及预后,降低神经损伤程度具有重要意义[2]。
本研究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
观察组中男58例、女22例;年龄56~74(65.31±3.6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3.22±0.68)h;合并高血压59例、糖尿病37例、高脂血症38例。
对照组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57~75(65.26±3.2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3.15±0.71)h;合并高血压57例、糖尿病40例、高脂血症39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纳入标准: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3],且经头部CT检查确诊;均为初次发病,发病时间在6h以内;患者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2)排除标准:颅内大面积出血;急性出血倾向;凝血功能异常;恶性肿瘤;近3个月内有颅内出血史、严重头部外伤史、外科手术史;严重感染性疾病;存在用药禁忌证;近1个月内有其他系统、脏器出血史;伴意识障碍;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异常;既往神经功能异常史;生命体征不稳定。
1.2方法两组入院后均予以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同时根据患者合并症情况予以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调节血脂等治疗。
他汀类药物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目的:探究分析他汀类药物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8月-2016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6例进行研究,通過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维生素B12、叶酸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维生素B12与叶酸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提升,且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Hc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降幅大于对照组;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且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可观,可有效改善疾病预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标签:他汀类药物;脑卒中;阿司匹林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生概率伴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该疾病具有致残率与致死率均高的特征,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命安全存在极大的威胁。
目前临床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脑卒中的主要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管内皮的功能紊乱,导致血管内膜中层厚度上升,最终诱发粥样硬化[1]。
因此如何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减轻疾病对患者产生的损伤,改善疾病的预后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2]。
笔者所在医院为探究他汀类药物在脑卒中治疗中的效果,特抽选2014年8月-2016年3月收治的6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8月-2016年3月接受治疗的66例脑卒中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经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
对照组男16例,女17例;年龄49~75岁,平均(55.68±8.24)岁;病程2~13 d,平均(7.06±2.61)d。
关于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的认识及评价他汀类药物是一类被广泛应用的降胆固醇药物,通过作用于肝细胞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催化胆固醇生物合成中的限速步骤),抑制胆固醇合成,并上调LDL受体,加速清除循环中的LDL颗粒,从而降低血浆LDL水平[1]。
自从1987年首获批准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5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发表以来,诸多以他汀类作为治疗组进行的高质量的随机试验已经明确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动脉血运重建风险的能力[2]。
他汀类药物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危患者LDL水平的一线用药[3、4],为有关指南的制定、修改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由于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所显示出的额外益处[5、6],使利用更大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成为一种趋势。
此外,当前降脂治疗已被推荐在具有心血管风险的大范围人群中使用,包括那些脂质水平处于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平均水平的人群[7]。
这种变化导致了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增加及更强效方案的应用,因此,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影响安全性的相关因素药物目前全球绝大部分地区使用以下6种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1987年)、辛伐他汀(1988年)、普伐他汀(1991年)、氟伐他汀(1994年)、阿托伐他汀(1997年)、瑞舒伐他汀(2003年)。
匹伐他汀(2003年)仅在日本和印度使用,西立伐他汀(1998年)因存在横纹肌溶解症的高风险而于2001年被召回[8]。
所有他汀类药物都可竞争性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中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因此从本质上讲,尽管他汀类药物的特性及其降低LDL胆固醇的效应各有不同,但所有他汀类药物对脂质水平的作用都是相似的。
他汀类药物在肝脏中代谢,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系统进行代谢,并可以和许多其他常用处方药相互作用[9],影响这种相互作用的因素不仅包括他汀类药物的各自特性(其他机制),也还包括细胞色素P450系统中的遗传多态性。
他汀类药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作用研究陈文平【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药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1年8月我科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107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及辛伐他汀组.常规治疗组给予控制血压及血糖处理,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片(20mg),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片(20mg)调脂治疗.持续用药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 NIHSS 评分,血脂 TC、TG、LDL -C、HDL -C 变化,疾病复发次数、患者死亡情况及药品不良反应.结果:三组中总有效分别为常规治疗组66.7%,阿托伐他汀组88.9%,辛伐他汀组85.7%,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χ2=10.89,P <0.01).三组组内 NIHSS 评分治疗前后有改善(P <0.01);三组组间 NIHSS 评分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0.05).常规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 TG 及 HDL -C 未见明显改变( P >0.05);TC、LDL -C 可见明显改变(P <0.05).阿托伐他汀组及辛伐他汀组,组内治疗前后TC、TG、LDL -C 及 HDL -C 可见明显改变( P <0.05).三组治疗后组间比较,TC、TG、LDL -C 及 HDL -C 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饮食调节、生活方式改变可以降低胆固醇,联合药物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风险因素,最终使得缺血性脑卒中再发风险降至更小.【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2(000)024【总页数】2页(P2960-2961)【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作者】陈文平【作者单位】南昌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南昌 33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中老年第一位致残和死亡的疾病。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摘要】目的对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中的作用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预防以及合理用药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18例,将其按照病情程度分成高危组、极高危Ⅱ组、极高危Ⅰ组,对这三组患者入院后与随访3个月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本组218例患者中在住院期间预防性应用他汀类药物者115例,应用率为5275%,其中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与指南的符合率较高危组与极高危Ⅱ组高(P<005);随访3个月后,他汀类药物应用者为49例,应用率为2248%,较住院期间发生显著降低(P<005)。
结论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他汀类药物发挥了重要作用,降低了复发率,然其二级预防中用药依从性较差,与应用指南符合率较低,临床应予以注意,做好预防工作,合理用药,以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临床应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中指出,对他汀类药物予以长期应用的安全性较高,能够对发生胆固醇水平升高的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产生良好的干预治疗效果,并建议,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时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不超过26 mmol/L的范围[2]。
近几年关于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研究逐渐增多,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中的作用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用药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抽取其中的21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137例,女81例,年龄32~83岁,平均(589±135)岁,218例患者中,存在过度饮酒史者48例,吸烟史者67例,卒中史者46例,高血压史者132例,糖尿病史者56例,高脂血症病史者27例,冠心病史者22例。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7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都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溶栓等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预后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随访6个月,观察组治疗后NIHSS量表评分及BI指数都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
关键词: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较为凶险的脑血管疾病,现有的病理学资料显示,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主要诱因,本文为了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将他汀类类药物应用于临床中,具体应用效果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1.1患者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7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将79例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37名,男性25名,女性12名,平均年龄(64.8±2.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在1-9h之间,平均时间(6.6±0.5)h,合并高血压者19例,高血脂者25例,对照组42名,男性29名,女性13名,平均年龄(62.6±2.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在1-10h之间,平均时间(6.2±0.7)h,合并高血压者21例,高血脂者29例,两组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都给予生命体征支持治疗,包括吸氧、降颅内压、溶栓、脱水、抗凝、神经营养、降纤及营养支持等措施。
对照组同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单次口服剂量为100m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单次口服剂量为20mg,1次/d。
阿托伐他汀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黄卫华【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门诊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
对照组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每日1次)等基础性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每日1次)治疗,两组患者均以30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1%(31/43),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改善。
不良反应:急性脑梗死2例,胃肠道反应3例,肝功能异常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4%(38/43),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改善,不良反应:急性脑梗死1例,胃肠道反应2例,肝功能异常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预后情况良好。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atorvastatin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te chemist stroke. Methods:From October 2011 to October 2013,86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ere admit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43 cases in each group,all case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oral entertainer—coated aspirin(100 mg/d,one times one day)and other basic treatment;all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torvastatin(20 mg/d,one times one day,30 d was a period of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wo group. 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2. 1%(31/43)in control group,the level of blood fat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wo cases,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 in three cases,liver dysfunction in two cases,th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16. 3%.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8. 4%(38/43)in observation group,the level of blood fa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necase,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 in two cases,liver dysfunc-tion in one case,th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9. 3%.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 05)be-tween two group. Conclusion:In the clinical cours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hemist stroke,the treatment effect of atorvastatin is significant,adverse reactions is little,the prognosis is good.【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3页(P263-265)【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缺血性脑卒中;应用疗效【作者】黄卫华【作者单位】赣州市医疗急救中心,江西赣州 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近年来临床调查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等逐渐上升,已经成为当前影响我国居民身体健康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