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与肝脏安全性的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635.50 KB
- 文档页数:12
他汀安全性的认识引言他汀是一类常用的降脂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高血脂症。
然而,与任何药物一样,他汀药物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
本文将介绍他汀药物的安全性,并提供相关建议以求合理使用。
他汀的作用机制他汀药物通过抑制羟甲戊酸还原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阻断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的作用,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的水平。
这种作用被认为是通过增加体内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表达,促进LDL的清除,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他汀的常见副作用肝脏损害他汀药物可能导致肝脏损害,尤其是当药物剂量较高或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时。
一般来说,他汀引起的肝脏损害相对较少见,但仍需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
如果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肌肉痛和肌肉损伤肌肉痛和肌肉损伤是他汀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尤其是在高剂量使用时。
这种副作用可能导致肌肉无力、疼痛和肌肉酶水平的升高。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告知医生。
其他副作用除了上述两种常见副作用外,他汀药物还可能导致其他不良反应,如消化系统反应(恶心、腹泻等)、睡眠困扰、头痛等。
这些副作用大多数是轻度和暂时的,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他汀的安全性建议个体差异每个人对他汀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不同。
因此,在使用他汀药物之前,医生应评估患者的个人风险,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合理使用剂量他汀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
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使用标准剂量的他汀药物已经足够达到降脂效果,因此没有必要过度使用。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他汀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副作用增加。
因此,在使用他汀药物时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进行合理调配。
定期监测患者在使用他汀药物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指标和肌肉酶水平,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副作用。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告知医生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治疗。
非药物治疗的补充除了他汀药物,患者还应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如适量运动、低脂饮食、戒烟等,以帮助控制血脂水平,并减少依赖药物治疗的需要。
关于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的认识及评价他汀类药物是一类被广泛应用的降胆固醇药物,通过作用于肝细胞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催化胆固醇生物合成中的限速步骤),抑制胆固醇合成,并上调LDL受体,加速清除循环中的LDL颗粒,从而降低血浆LDL水平[1]。
自从1987年首获批准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5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发表以来,诸多以他汀类作为治疗组进行的高质量的随机试验已经明确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动脉血运重建风险的能力[2]。
他汀类药物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危患者LDL水平的一线用药[3、4],为有关指南的制定、修改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由于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所显示出的额外益处[5、6],使利用更大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成为一种趋势。
此外,当前降脂治疗已被推荐在具有心血管风险的大范围人群中使用,包括那些脂质水平处于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平均水平的人群[7]。
这种变化导致了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增加及更强效方案的应用,因此,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影响安全性的相关因素药物目前全球绝大部分地区使用以下6种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1987年)、辛伐他汀(1988年)、普伐他汀(1991年)、氟伐他汀(1994年)、阿托伐他汀(1997年)、瑞舒伐他汀(2003年)。
匹伐他汀(2003年)仅在日本和印度使用,西立伐他汀(1998年)因存在横纹肌溶解症的高风险而于2001年被召回[8]。
所有他汀类药物都可竞争性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中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因此从本质上讲,尽管他汀类药物的特性及其降低LDL胆固醇的效应各有不同,但所有他汀类药物对脂质水平的作用都是相似的。
他汀类药物在肝脏中代谢,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系统进行代谢,并可以和许多其他常用处方药相互作用[9],影响这种相互作用的因素不仅包括他汀类药物的各自特性(其他机制),也还包括细胞色素P450系统中的遗传多态性。
他汀降脂药肝肾损害对比1、肝毒性阿托伐他...
他汀降脂药肝肾损害对比
1、肝毒性
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属脂溶性性,发生肝损害与剂量明显相关。
瑞舒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属水溶性,几乎不在肝内代谢,肝损害的发生率相较于其它低,且与剂量的关系不明显。
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正常值上限3倍),且无肝脏损害的其他证据,无需减量或停药,建议每4~8周重复检测肝功能。
2、肾毒性
阿托伐他汀对肾脏无不良影响,瑞舒伐他汀在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禁用。
#超能健康团##健康真相馆##春季养生正当时#。
再论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全文) 他汀与肝功能他汀类药物引起肝酶升高的发生率在1%~2%,多发生在开始用药后的3个月之内,呈剂量依赖性,并在降低用药剂量或停药后恢复至用药前水平。
接受起始剂量和中等剂量他汀治疗,肝酶(ALT或AST)升高>3×正常上限(ULN),比率他汀与氯吡格雷关于氯吡格雷与他汀类药物对于细胞色素P4503A4水平的相互作用对前者抗血小板作用的潜在影响曾得到广泛的学习。
氯吡格雷通过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PCI后的抗血小板治疗,该药需要经过细胞色素P4503A4代谢后转变为活性形式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有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可以抑制后者的抗血小板作用,但这一理论上的推断在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的临床终点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证实。
目前这2类药物在临床上仍然广泛合用。
他汀与肾功能严重肾功能不全是他汀性肌病的易感因素,反过来,他汀类药物是否能引起肾损害?根据FDAAERS数据库,每百万他汀类药物处方肾功能衰竭报告率是0.3~0.9例。
大规模临床试验报道,他汀治疗组与安慰剂组肾衰和其他肾病比例相近,没有发现在目前FDA批准使用的剂量内,他汀类药物可引起肾损害,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蛋白尿、血尿、肾小球损害或功能不全等。
2009年公布的AURORA研究表明接受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不能预防心脏事件的发生,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并未增加,说明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可以安全使用他汀类药物。
然而,对此类患者需要更为密切学习安全性,应根据肾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调整某些他汀类药物的剂量。
他汀与肌毒性他汀类药物引起的最严重不良反应是肌病,定义为肌肉疼痛、无力,以四肢近端肌肉明显,血清肌酸激酶(CK)显著升高。
如没有及时停药,可以发展成为肌溶解,此时血清CK>正常上限10倍。
伴随肌溶解的发生,血清肌红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进行性肾功能减退,最终患者可死于严重的尿毒症或心律失常。
降血脂药物对老年人肝脏功能的安全性评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降低血脂水平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而降血脂药物作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老年人群体中。
然而,老年人存在许多生理变化,其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对降血脂药物对老年人肝脏功能的影响进行安全性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了解降血脂药物的分类以及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是进行安全性评估的前提。
目前常用的降血脂药物主要包括贝特类、他汀类、非类固醇类降脂药物等。
贝特类药物会影响肝脏内胆固醇的合成,而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来降低胆固醇合成。
非类固醇类降脂药物主要通过影响胆固醇的代谢以及肠道胆酸循环来发挥降血脂的作用。
在老年人身上,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可能下降,因此这些药物对肝脏的影响需要科学评估。
准确评估降血脂药物对老年人肝脏功能的安全性需要进行临床研究和大样本的数据分析。
既往研究中发现,他汀类药物与肝脏损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推测可能与个体存在基础肝脏疾病有关。
因此,在进行降血脂药物治疗之前,应当对老年人进行肝功能的评估,以筛查出有潜在肝脏疾病的个体,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管理。
除了个体的肝功能评估外,还需要进行大样本的数据分析。
其中一项研究表明,在老年人中,他汀类药物使用与肝脏酶的升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严重的肝脏损害并不多见。
此外,研究还发现,多数老年人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肝功能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些研究结果对评估降血脂药物对老年人肝脏功能的安全性具有指导意义。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和监测老年人的肝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通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来评估肝功能的变化。
当这些指标超过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肝脏出现了损害。
此时,应当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迅速评估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另外,老年人的遵循性和耐受性也是对降血脂药物安全性的评估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于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的认识及评价他汀类药物是一类被广泛应用的降胆固醇药物,通过作用于肝细胞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催化胆固醇生物合成中的限速步骤),抑制胆固醇合成,并上调LDL受体,加速清除循环中的LDL颗粒,从而降低血浆LDL水平[1]。
自从1987年首获批准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5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发表以来,诸多以他汀类作为治疗组进行的高质量的随机试验已经明确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动脉血运重建风险的能力[2]。
他汀类药物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危患者LDL水平的一线用药[3、4],为有关指南的制定、修改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由于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所显示出的额外益处[5、6],使利用更大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成为一种趋势。
此外,当前降脂治疗已被推荐在具有心血管风险的大范围人群中使用,包括那些脂质水平处于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平均水平的人群[7]。
这种变化导致了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增加及更强效方案的应用,因此,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影响安全性的相关因素药物目前全球绝大部分地区使用以下6种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1987年)、辛伐他汀(1988年)、普伐他汀(1991年)、氟伐他汀(1994年)、阿托伐他汀(1997年)、瑞舒伐他汀(2003年)。
匹伐他汀(2003年)仅在日本和印度使用,西立伐他汀(1998年)因存在横纹肌溶解症的高风险而于2001年被召回[8]。
所有他汀类药物都可竞争性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中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因此从本质上讲,尽管他汀类药物的特性及其降低LDL胆固醇的效应各有不同,但所有他汀类药物对脂质水平的作用都是相似的。
他汀类药物在肝脏中代谢,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系统进行代谢,并可以和许多其他常用处方药相互作用[9],影响这种相互作用的因素不仅包括他汀类药物的各自特性(其他机制),也还包括细胞色素P450系统中的遗传多态性。
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探讨摘要:他汀类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旨在探讨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我们通过对临床研究和文献的梳理,发现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同时在安全性方面也受到广泛关注。
我们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禁忌症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出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是安全可靠的。
我们也提出了一些使用他汀类药物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使用。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安全性,合理性,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一、引言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而心血管疾病是目前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及其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显得尤为重要。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药物之一,其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来降低胆固醇合成,从而达到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因此探讨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研究和文献综述1. 他汀类药物的疗效研究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所证实。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降低LDL胆固醇水平来达到降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胆固醇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对于辛伐他汀的荟萃分析研究表明,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于高危患者尤为明显。
2. 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研究虽然他汀类药物在降脂、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疗效显著,但在安全性方面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关于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这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肝脏损害、肌肉痛、肌纤维化和血糖升高等。
中国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重点解析他汀与肝脏安全性虽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推荐在服用他汀前应进行肝酶检测,此后只有当临床需要时才检测肝酶,并建议删除原有他汀药物说明中关于“服用他汀的患者需常规定期监测肝酶”的规定,然而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并未完全赞同FDA 的建议。
我国约有2000 万人患有慢性乙肝,他汀的安全性仍值得临床医生关注,因此中国医生仍应关注他汀的肝脏安全性,并定期检测肝功能。
他汀因肝酶升高导致的停药或减量会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临床在启用他汀治疗时应尽可能考虑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他汀。
同时,要特别注意他汀的剂量,一项荟萃分析入选135项研究、共24万余例患者,针对有临床意义的肝酶升高而进行的网络荟萃分析显示,他汀与肝酶升高存在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即转氨酶升高发生风险随着药物剂量增大而增加,而瑞舒伐他汀无此明显趋势[Circ Cardiovasc QualOutcomes 2013,6(4): 390]。
他汀与肌肉安全性共识指出,他汀诱发的横纹肌溶解症呈剂量依赖性,发生风险约为0.04%-0.2%。
虽然该类药物的此种不良反应少见,但却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且可影响患者是否能长期坚持服用他汀。
他汀的肌病发生风险往往发生于合并多种疾病和(或)联合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高龄、多系统疾病、合用多种药物是导致肌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大部分他汀主要均经过肝脏细胞色素(CY)P450酶系代谢,能抑制CYP3A4 酶活性的药物理论上可阻碍他汀代谢,提高他汀血药浓度,可能增加肌病的发生风险,选择药物相互作用少的他汀可能降低肌病发生风险。
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均经CYP4503A4代谢。
较晚上市的瑞舒伐他汀90%以原形代谢出体外,并不依赖于CYP3A4代谢,因此可避免由CYP3A4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进一步减少肌病风险,对于那些合并多种疾病服用药物较多的患者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Drugevaluation,2007Vol.4No.2作者简介:蔡晓波(1979-),男,江苏启东人,住院医师、医学硕士。
研究方向:脂肪肝与代谢紊乱。
・诊疗指南・美国脂质协会他汀药物肝脏安全性评估简介蔡晓波,范建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脂肪肝诊治中心,上海200080)[关键词]肝疾病;脂肪肝;安全;他汀[中图分类号]R972+.6,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809(2007)02-0082-03最近,美国国家脂质协会(NationalLipidAsso-ciation,NLA)邀请致力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脂质代谢紊乱和药物性肝损害研究方面的肝脏病学专家加盟他汀安全性工作组,旨在对他汀肝脏安全性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的、严格的、学术的、最新的以及无偏见的评估。
本文主要介绍NLA与肝病专家委员之间的对话。
1存在的问题与解答1.1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治疗是否与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有关?回答:是可信度/证据水平:1A理由:NLA肝病专家委员会认为“他汀治疗与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和草酰乙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升高之间存在相关性”,因这已被他汀的多个2期和3期临床试验以及长期的临床实践所证实,并在各种上市他汀类药物的说明书中均有说明。
在推荐的他汀剂量范围内,血清转氨酶水平高于3倍正常值上限(ULN)的概率通常<1%,但是如果每日用量为80mg或他汀与依折麦布联用那么转氨酶>3ULN的概率为2~3%。
尽管他汀治疗和转氨酶升高的关系比较明确,但难以断定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或明确他汀所致转氨酶增高的确切患病率。
主要因为普通人群血清转氨酶水平可随着时间而发生一定程度的自发性波动。
多项临床试验显示,他汀组转氨酶升高的检出率与安慰剂组相似。
并且,将近50%的高脂血症患者并存NAFLD,而NAFLD患者通常会出现血清转氨酶水平的波动。
他汀类药在脂肪肝治疗中的应用与肝脏安全性刘丽萍【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年(卷),期】2013(013)002【总页数】3页(P187-189)【作者】刘丽萍【作者单位】解放军第302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72+.6脂肪肝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当脂肪含量超过肝脏质量的5%或显微镜下每单位面积1/3以上肝细胞脂肪变时称为脂肪肝。
根据脂肪肝发病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目前,日益高发的肥胖、糖尿病和(或)高脂血症所致的NAFLD同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远较普通人群高,这就要求对高脂血症的脂肪肝患者进行调节血脂治疗。
传统观点认为,调节血脂药并不能有效减少肝脏脂质沉积,有时反而有可能诱发和加剧肝损害。
因此,调节血脂药在脂肪肝防治中的作用和安全性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
现就他汀类药在脂肪肝治疗中的应用与肝脏安全性综述如下。
1 脂肪肝患者降脂治疗的必要性当前,脂肪肝在全世界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为欧美国家的第一大肝病。
在我国,脂肪肝的患病率迅速增长,已经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患病率达到15%左右[1]。
脂肪肝与高脂血症关系密切,脂肪肝的流行主要与肥胖症的患病率迅速增长密切相关。
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和2型糖尿病是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NAFLD是代谢综合征累及肝脏的表现。
脂肪肝可以引起肝损害,如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而且与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以及相关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脂肪肝的发生与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有关,与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子;而且高总胆固醇和高三酰甘油的人群患脂肪肝的危险性也明显增加。
NAFL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不仅可以引起与肝病相关的残疾和死亡,还可促进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
血清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每降低1%,冠心病的发病率下降2%。
肝功能不全时使用他汀类药物使用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作用机制及合理选择
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肝损伤主要是特异性肝毒性,肝细胞型为主(转氨酶升高),有时会表现为淤胆型或者混合型。
通常是一过性或者无症状,具有罕见、剂量无关、不可预测等性质。
他汀类药物造成的肝损伤非常少见,不建议用药期间检测肝功能。
肝功能不全时使用他汀类药物,甚至还有降低门脉压力、减少纤维化水平、延缓失代偿发生等益处。
综合不良反应和药代动力学,A 级别肝功,他汀类药物都可以相对安全使用。
B 级肝功推荐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此外辛伐他汀20mg 也是相对安全的。
C 级肝功,不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