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1. 引言1.1 什么是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或场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并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真实、具体的情境活动来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学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而是积极参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口,让他们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1.2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更具有实际意义。
通过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数学,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数学原理和概念,加深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主动探究解决方案,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情境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通过在团体中解决问题,学生可以相互协作,共同探讨,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教学方法。
2. 正文2.1 情境教学的实践方法情境教学的实践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特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学习数学知识。
在实践方法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情境教学:1. 利用教具和实物: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教具和实物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通过使用数字积木或计数器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加减法运算,通过使用图形模型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几何形状的性质。
探究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应用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小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之一。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改进,探究性教学逐渐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流。
探究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性和亲身体验中主动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本文将探讨探究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应用,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探究情境教学进行数学教学。
一、探究情境教学的概念及特点探究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营造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问题解决等方式自主学习,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探究情境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应用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单位“分数”时,可以设计一道题目:“小明有一块巧克力,他要把巧克力分给三个朋友,每个朋友得到的份额应该是多少?”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分组讨论,运用分数的概念来解决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分数的兴趣。
2. 实践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探究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单位“面积”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教室的面积、自制几何图形来计算面积等实践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在探究情境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的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比如在教学单位“图形”时,可以给学生一些几何图形的模型和工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构造和比较来发现图形的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力。
4. 教师引导和辅导在探究情境教学中,虽然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教师的引导和辅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研究一、情境教学的基本理论情境教学是指通过营造具体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背景中学习并应用知识。
情境教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实践,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并应用知识比传统的书本知识更有意义。
情境教学理论主张,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情境的刻画,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案例分析1. 校园测量实践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可以通过校园的实际情境进行测量实践。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到操场测量跑道的长度和宽度,然后让学生们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操场的面积。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测量的具体知识,还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 菜市场购物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菜市场购物”的情境教学活动。
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市场中体验购物的过程,让学生用真实的货币购买食材,并在购物过程中进行加减法运算。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货币的使用和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三、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设置多样化的情境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公式和计算为主,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情境教学则能够通过丰富多样的情境设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实际的测量、购物等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情境教学强调学生在情境中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的情境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效果评估进行情境教学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包括单元教学评估和整体教学评估。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一、引言情境教学是一种以情境为基础,通过模拟生活场景、问题解决场景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原则、类型、实施过程以及效果评价,以期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情境设计原则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情境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年龄特点: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情境素材,设计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
2.注重实际应用:应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3.启发性强:应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类型与示例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类型主要有游戏情境、实验情境、任务情境等。
下面分别给出具体实施步骤和示例。
1.游戏情境游戏情境是指通过游戏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可以设计一个“抢椅子”游戏,每轮游戏中减少或增加一个椅子,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加减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则。
2.实验情境实验情境是指通过实验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思考和探究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稳定性时,可以设计一个“搭建三角形”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
3.任务情境任务情境是指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方向时,可以设计一个“寻找宝藏”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辨别方向和使用方位词。
四、情境教学过程与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时,应遵循以下教学过程和方法:1.引入情境:通过故事、游戏、实验等方式引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问题: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应用情境教学是一种以现实生活情境为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究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一、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情境教学的核心理论来自于著名心理学家德威特的“建构主义学习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和发现来构建知识,学习应当是一种“建构式的”过程。
情境教学侧重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通过提供真实的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应用1. 设计真实的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边环境中测量建筑物或花坛的面积,让他们亲身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情境教学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培养。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的情境,要求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在学习图形的性质时,可以给学生一些图形,让他们观察并总结出图形的共同特点,进而探究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3.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情境教学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
在学习交换律时,可以设计一个购物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总结出交换律的应用场景和规律。
4. 提供具体的问题和挑战情境教学强调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和挑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分数的比较时,可以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比较分数大小,找到最大和最小分数。
5.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情境教学强调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展开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示、视频演示等方式呈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创造具有现实背景和情境的学习场景,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
情境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通过实际经验和探究来构建知识,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下是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的研究。
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授面积概念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于某个地方的土地面积问题,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测量,算出该地的面积,这样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感受到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联系。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将所学的概念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加深对数学概念和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具有特定图形特征的物体,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图形的特点,进而理解图形的概念。
情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面临的问题通常是开放性的,需要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来解决。
这样的教学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分析问题、收集信息、组织思路,并确定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而合作讨论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交流和合作,学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方法中获得灵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
情境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数学游戏或数学建模活动,在游戏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1. 引言1.1 引言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直备受重视。
通过将数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生活中的情境之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生活情境设计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生活情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数学问题,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生活情境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探究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效果。
通过对生活情境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的实践操作,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正文2.1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需要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的情境中学习和思考数学知识。
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面积和周长时,可以引入学校操场或教室的实际尺寸,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来求解面积和周长,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另外,生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深层含义。
通过将数学问题置于生活情境中,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的应用和意义。
例如,在教授分数概念时,可以结合购物或食物分配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运用。
总的来说,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生活情境来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一、情境创设的概念及特点情境创设是以情境为依托,通过情境的布置和引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体验、探究和发现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情境真实性:情境是真实的,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导向:情境创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3. 自主探究:情境创设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通过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和思考,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二、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情境创设在数学概念的引入中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需要引入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分数、小数等。
通过情境创设,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概念放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体验这些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分数的时候,可以通过给学生分发一些巧克力、饼干等食物,让他们通过分割和比较得到分数的概念,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和运用。
2. 情境创设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数学教学中,往往需要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情境创设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几何图形时,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户外景物的图片,让他们在实际的情境中观察并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对几何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效果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情境创设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四、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建议1.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境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境,确保情境的真实性和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际的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工具。
然而,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数学常常被认为是一门难以理解和枯燥无味的学科。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变得有趣且易于理解,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供了新的思路。
情境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师生互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的教学方式。
通过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和实际情景中,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首先,教师应该提供有趣的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设计课堂情境,例如利用水果、玩具等道具来引发学生对比、分类等数学思维的讨论。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来组织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各种几何图形的实例,并讨论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逐渐建立起对几何图形的认知,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需要在小组或全班合作中解决问题,通过交流和合作来共同探讨和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概念和运算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或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学习数学知识,但知识的理解也需要一定的巩固和拓展。
教师可以通过复习、练习和拓展活动来巩固学生的知识,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浅谈小学数学中情景教学的创设一、研究的目的.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数学是我们的一个主要目的。
其次,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积极参与。
再次,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挥想象思维的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最主要的目的是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突破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教学对学生接受知识和理解数学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中,数学学习内容原理我们的生活,所以老师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创设问题情境,要跳出数学讲数学,有的老师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讲课要有意义,要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中要有所收获。
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学情境的帮助,使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更快乐.生动.活泼。
怎样组织数学教学呢?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结实与应用,进行知识扩展。
课堂上创设情境教学对接受知识和理解数学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的状况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1、对于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研究,国外一些教育家,如苏格拉底、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都曾提倡和实践过情境教学,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
古希腊教育苏格拉底从事教学,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他借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求知。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十分重视问题情境教学,他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的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中,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对问题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实践和开拓。
关于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探究
作者:尚瑜
来源:《科教创新》2014年第02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2-0062-01
摘要:学习是一门艺术,数学课堂的情境教学更是一门艺术。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好的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全面提升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数学内容与形象具体的事物相结合,使学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与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到教学中来。
一、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意义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通过一定的情境模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小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极引导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社会实践能力。
总体说来,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很多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难以准确把握数学知识点,对于数学学科更是提不起兴趣。
而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就是为小学生创设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情境,引导小学生积极探索数学奥妙,激发小学生走进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
合理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可以将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数学知识要点相结合,寓教于乐,在传授小学生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构建数学知识结构。
第三,帮助小学生激活积极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环境有利于树立积极的情感,增强人的认知能力。
为小学生创设熟悉的环境,小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将自已的正面的积极的情感投入进去,最大限度的的激发小学生的正能量,再加上小学数学教师的积极引导,更能帮助小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学起数学知识也能事半功倍。
课堂开展情境教学的策略分析
二、小学数学如何开展情境教学
1. 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教学中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如在教学“钟表初步的认识”时:可创设让学生猜谜语的情境。
小孩子都喜欢猜谜语,一听说猜谜语,立刻调动起全部的注意力来参与。
当老师吟诵谜语:“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
嘀嗒嘀嗒的声音,提醒人们争朝夕。
”孩子们就会踊跃举手,情绪非常高涨。
终于有人猜出了谜底:“钟表”。
借此引出课题:“学看钟表”。
在综合练习环节,我把教科书上的情境搬到了课堂上。
老师叙述情境,学生分别扮演角色,孩子们热情很高,学习效果自然也很好。
课后并设汁:你通常几时起床?你能看着表记录下来吗?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2.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将是其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师问:“你是怎样测量出圆的周长的?”“我用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如果要测量的是大圆形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呢?”“用绳子绕圆一周,量出绳的长度,也就是圆的周长。
”这时,师演示:把系着小球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上(半径不等),用力甩动小球,让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运动的轨迹形成的圆。
问:“你能用绳测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观察实验:两个球同时被甩动,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圆。
学生欣喜地发现:圆周长的大小与半径有关,圆周长的大小与直径有关。
“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的探索不再是被动的,教师的提问层层设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数学课堂变成了学生求知的乐园。
3. 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始于疑问和好奇,而疑问和好奇,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
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因此,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欲言而不能”的“问题”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4个桃子,2个盘子”和“1个桃子,2个盘子”。
然后提问:把这4个桃子平均分在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装几个?
生:每个盘子装2个。
(师板书:2个)
师:如果把1个桃子平均分在2个盘子里。
每个盘子能装几个?
生:半个。
(师板书:半个)
师:那么“半个”能不能用数字来表示呢?
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
这种由浅入深不断施问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分数的强烈愿望。
4.创设冲突情境
让学生在“思”中学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
创设冲突式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设置一定的思维障碍,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作支撑,挖掘思维潜能,实施有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别拉正方形、长方形、四边形的框架。
学生很快得出正方形、长方形、四边形的形状可以发生改变。
然后教师提出疑问:“如果是三角形呢?”有些学生想都没想就认为也可以改变,可再拉三角形的框架时发现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这时学生的心理形成认知冲突,就会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对新知的探求中。
总之,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苗,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对新知识的探究中,从而获得新知,得到发展。
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郭红娟,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J],学周刊,2013.
[2]李雁,新课标下的农村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探析[J],新课程(教研),2011.
[3]梁向利,浅谈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N],学知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