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15
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
第3课中华文明之祖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夏商周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第5课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第7课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
第8课春秋战国的文化
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
第9课秦始皇建立国民族的统一国.
第10课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王朝的建.
第11课汉武帝的“大一统”
第12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第13课秦汉的科学技术
第14课秦汉的文化艺术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15课三国鼎立
第16课两晋与南朝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
第18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第 1 页。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
理解战国兼并战争和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2.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要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作用和都江堰难点: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写到“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可见,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什么重大的变革?让我们走进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1.简述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晋文公曾经称霸诸侯,春秋末年,晋国权力落到卿大夫手中,这些卿大夫经过长期的斗争,剩下了韩赵魏三家,三家一合计,把自己的“老板”晋国的国君废黜了,自己另起炉灶,这就是“三家分晋”。
齐国本来是姜子牙的封地,战国时期,齐国的卿大夫田氏也把自己的“老板”废黜了,自己当“老板”。
这就是“田氏代齐”。
2.观察课本第32页《战国形势图》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并说一说它们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3.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战役?你能说说他们的故事吗?桂陵之战: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
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A. 推行县制B. 奖励耕织C. 奖励军功D. 编制户口2.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A. 齐、楚、秦、燕、赵、魏、韩B. 楚、秦、赵、宋、魏、齐、韩C. 晋、楚、齐、韩、赵、燕、魏D. 吴、魏、燕、赵、楚、秦、韩3.子牧是秦孝公时代的秦国人,他①家道殷实,有新垦的良田百亩②年轻时曾随孝公远征赵国,有战功③退伍后,在家经营田地,收获颇丰,在地方名声不错④据说他有被授为县令的可能。
商鞅变法后,子牧最有可能从新法中获利的条件是()A. ①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4.改变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5.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的主要功能是()A. 交通运输B. 防洪灌溉C. 南粮北运D. 蓄水抗旱6.在历史课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内容涉及:立木为信、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和奖励耕战等。
据此判断同学们所谈论的是()A. 商鞅变法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7.“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A. 大运河B. 长城C. 都江堰D. 赵州桥8.如图所示是中国古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下列关于这位历史人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秦始皇A. 统一了六国B. 任用商鞅实行变法C. 自称“始皇帝”D. 统一度量衡9.“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中华书局版课后练习二十八第1题【单选题】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 )A、牛耕B、灌溉C、施肥D、选种【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古书赞扬某项水利工程时写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大运河C、灵渠D、江南河【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华阳国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 这是古人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赞美( )A、都江堰B、郑国渠C、大运河D、灵渠【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
如图所示图片与文字体现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的是( )A、是都江堰.它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B、体现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C、是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早的青铜器D、总结中国农业和药物学的成就【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商鞅变法的效果最为显著。
商鞅变法的措施对下列哪几类人有奖励( )①书读得好的人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③仗打得好的人④生意做得好的人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的演进B、生产工具的进步C、耕作技术的发展D、古代纹饰的演进【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主张是( )A、“兼爱”“非攻”B、“民贵”“君轻”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法治”【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10题【问答题】请阅读下列史实,回答问题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及意义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等情况。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秦统一六国及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商鞅变法,认识到变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三、教材要点解析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和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农业生产的进步,又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水患,造福了人民,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4、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进行改革。
主要有: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大。
5、公元前356 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推行了变法。
6、商鞅制定的新法,符合社会发展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在秦国产生了很大的效益与影响,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取得了巨大成功。
7、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得到改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公元前230 年,秦王嬴政用了10年时间,先后灭了韩、魏、楚、燕、赵、齐,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混战局面。
9、公元前221 年,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四、同步练习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A.铁农具B.牛耕C.选种D.治虫害3、春秋后期,推动社会大变革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B.铁农具的使用C.社会的动乱D.水利工程的兴修4、战国时期是()A.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B.奴隶制的鼎盛时期C.封建制的确立时期D.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时期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A.生产力的发展B.力图称雄天下的C.周王室日渐衰微D.阶级斗争的尖锐6、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秦国君主是()A.秦穆公B.秦孝公C.秦始皇D.秦惠王7、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普通人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A.多生产粮食布帛B.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奖赏C.大量开垦荒地D.当兵建立军功8、和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课标》要求:(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商鞅变法前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状况。
(2)熟悉军功爵制,什伍制,县制,奖励耕织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成效和影响。
(2)体会商鞅在变法过程中的作用(3)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解释商鞅变法的原因,认识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商鞅虽死,新法犹存”的原因,以及讨论商鞅为人处世方式对改革的影响形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内容和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其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作用。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在春秋时代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较大的进步。
这些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私田大量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关系逐步确立,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由一个边陲小国一跃成为地域辽阔的秦帝国,其中的奥秘何在?本课就学习这个内容。
一、变法的背景(为什么要变法)1、客观上:战国初期,秦国落后;(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2、主观上: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3、商鞅的变法宣传及改革精神4、指导思想:法家理论5、人才方面:商鞅入秦并积极宣传变法二、商鞅变法的内容1、变法的准备(1)与守旧派论战。
(2)取信于民,树立威信。
2、变法的内容(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容意义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设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度;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编制什伍组织兵源得到了可靠的保证废除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政治实行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罚思想文化焚烧诗书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三、评价:1.历史作用:①不但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梳理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晋被瓜分成韩、赵、魏。
2、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3、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5、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6、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也反映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一、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春秋时期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几乎完全崩溃。
形成:晋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当时的大的诸侯国共有十几个,较强的有七个。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诸侯国关系:强大的诸侯国不在“尊王攘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之间经常战争。
战国时期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七雄之间的实力此消彼长,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国,对其它六国造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土地增多,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诸侯国变法目的: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成效最大的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
秦国领导人:秦孝公。
变法主持者:商鞅。
变法内容:商鞅变法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时间:公元前256年。
主持修建者:蜀郡太守李冰。
两大系统工程:渠首和灌溉网。
渠首三大主体工程:鱼嘴: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排洪,内江灌溉。
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开凿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渠道,灌溉农田。
飞沙堰:是分水堤坝和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堤坝,用于洪水期排洪,并减少泥沙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