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古生物复习总结(呕心沥血精华版) 2
- 格式:doc
- 大小:398.00 KB
- 文档页数:48
- 古生物学总结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迹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第一部分化石与古生物学一、化石的定义化石: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第二部分化石的形成一、化石的形成条件生物条件—硬体最有利,软体易腐烂分解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物细、搬运短时间条件—时间长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弱,石化作用二、化石的石化条件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改造而形成的话是作用。
1、矿质成天作用2、置换作用3、碳化作用第三部分化石的类型实体化石—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
模铸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生活、活动的遗迹和遗物,如觅食迹、脚印、卵等。
化学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有机质,如氨基酸等。
第二章古生物的分类和谱系一、首先,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标准化石:生存时限短、分布广、保存好、易发现的化石为标准化石。
指相化石:能够明确指示某种沉积环境的化石。
化石层序律:不同的岩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并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于同一时代。
二、其次要了解古生物的命名,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来建立。
生物的各级分类学名采用拉丁语或拉丁化语表示。
单名法: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属(亚属)以上单位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二名法: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种的学名用两个词表示,属名+种名三名法: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亚种的学名用三个词表示,属名+种名+亚种名优先律:任何分类单位的正确名称是最早正式发表的名称。
古生物的的分类体系:·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第三章古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是身体不具备脊椎动物的总称。
古生物演化知识点总结古生物演化是古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的交叉领域,通过研究古代生物种群的化石和遗传物质,揭示了生物演化的历史和过程。
在这片文章中,我们将概括古生物演化的主要知识点,从古生物的起源到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特征。
起源和进化古生物学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生命起源的动态过程。
根据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和化石记录,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包括生命的起源可能发生在海洋中,也可能源自外星生命体。
通过分析早期生命形式的遗传物质和化石,科学家们试图探索生命是如何从简单的有机分子发展成复杂多样的生物系统的。
古代生物的化石记录显示了生物演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古代生物化石的分类、比较和研究,揭示了古代生物的形态、行为和生态环境。
古生物学家们研究的重点包括古代生物的起源、演化历史和遗传变异。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基因组演化、群体动态和生态环境的变迁。
生物演化的模式和机制涉及到基因组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种群演化。
地质时代和生物演化地质时代的演变对地球上的生物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这些变化对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地质记录和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地球上生物的演化历史和地球环境的变迁。
地球的形成和地质时代的划分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地球的形成和地质学变迁影响了地球生物的起源和演化。
通过对不同地质时代的化石记录和地层地质的研究,古生物学家们可以还原地球生物演化的历史和过程。
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地质时代有很多重要事件,如生命的出现、陆地生物的起源、大规模灭绝事件和生物的爆发性演化。
这些事件对地球上的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生物的演化和多样化。
古代生物的形态和生态适应古生物学通过研究古代生物的形态和生态适应,揭示了生物演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古代生物的形态和功能适应反映了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适应性变异。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件,细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4)时间因素(时间长)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印痕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化石化作用定义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2)置换作用3)碳化作用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5界分类系统包括?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4.小壳动物群含义小壳动物群:在灯影组顶部,以小壳动物的出现做为寒武系的底界,为第一个带壳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含义埃迪卡拉动物群:呈印痕状态保存,无硬体骨骼或外壳,一般称为裸露动物群(P279)5.生态因素包括哪些?光、温度、水、海拔高度和水体深度、基底、化学因素(大气成分、水中盐分、酸碱度)、生物因素(P333—P334)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包括?底栖生物(固着、移游、孔栖、埋栖)、游泳生物、浮游生物、假浮游生物6.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的意义?7.已灭绝的海洋生物类别?举例5个蜓类、四射珊瑚、菊石、三叶虫、笔石、横板珊瑚、智利贝纲等8.双壳与腕足的区别双壳类与腕足类的对比双壳腕足1)单壳两侧不对称两侧对称2)双壳大小一般相等、对称两瓣大小不等、不对称3)双壳分左右壳分背腹壳4)对称面位于两壳接合面垂直于两壳接合面5)固着构造足丝肉茎6)齿与齿窝在每个壳上间列分布于不同的壳上齿在腹壳齿窝在背壳7)韧带有,司开口无,壳的开闭靠闭肌8)孔洞有足丝缺口,无肉茎孔无足丝缺口,有肉茎孔9)外套线有无10)生活环境海水、半咸水和淡水海水古生物学分论1.蜓目1)蜓的归属原生生物界—肉鞭毛虫门—有孔虫纲—蜓目2)蜓的分布时代早石炭世晚期—二叠纪末、二叠纪极盛(石炭纪至二叠纪)3)生活环境水深100米左右热带或亚热带平静正常浅海4)生活方式浅海底栖5)蜓的基本构造(至少5个)基本构造:初房:最初形成的房室房室:初房之后形成的房室壳圈:在个体增长过程中,房室绕一个假想轴旋转,每个旋转一圈为一个壳圈旋壁:壳圈上各房室外部壳壁相连接的部分称旋壁隔壁:旋壁在增长过程中向里弯折的部分旋脊:通道的两侧各堆积起一个旋向的突起物拟旋脊:介于列孔之间各旋向的堆积物隔壁褶皱:隔壁在壳体的两极,弯曲折叠形成通道:每个隔壁的中央底部留一个通孔,借以沟通房室列孔:每个隔壁下部有一排小孔6)F usulinella(小纺锤蜓)的特征?(素描形态构造特征,并标注主要构造名称) 壳体纺锤形。
第一编古生物基础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生物分为五界:①原核生物界②原生生物界③植物界④真菌界⑤动物界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种群遗传组成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
生物是进化的,即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化和生理机能的提高(特例:退化、分化、特化)。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以及生活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密切相关的。
任何生物不能脱离环境孤立的存在,环境的任何变化都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物的生存,而生物界也不断地影响周围的环境。
因此生物与环境是矛盾的统一体。
小进化与大进化:发生在种内个体和群居层次上的进化称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小进化是进化的基础,大进化的进化事件大多数是小进化的积累)。
小进化影响因素:①突变②迁移③遗传漂变④适应⑤自然选择大进化的形式:①适应辐射②趋同与平行演化(区别:趋同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③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适应: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结合的现象。
自然选择: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大的生存和繁殖机会。
适应辐射: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幅射现象。
大绝灭:又称集群绝灭,与生物种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范围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绝灭。
生物种:可以相互交配而且与其他种群的个体有生殖隔离的自然群体。
小壳化石: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和分异、个体微小、具硬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
(小壳化石的出现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第一幕)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①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②个体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③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1④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古生物学课程总结古生物学是研究古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对古代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活方式、生存条件和地史分布等进行研究。
主要由以下几个分支组成:古植物学、古动物学、古生态学、古生物化学、古生物地理学和古生物化石学。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
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
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
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
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
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古生物的演化原核生物的出现最初的生命应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为了保证有机体与外界正常的物质交换,原始生命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细胞膜,出现了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
当前,地球上发现最早具细胞结构的可靠化石是瓦拉翁纳群中的丝状细菌化石。
藻菌生态系统的形成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异养型原核生物细菌,经过不断地分化和发展,终于又出现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从无机物合成有机养料的自养型原核生物蓝藻。
从异养到自养是早期生物演化的另一次重大的飞跃。
真核生物的出现从原核到真核是生物演化从简单到复杂的转折点,最早具细胞的生物是单细胞原核生物。
原核细胞没有核膜,没有细胞器,结构简单。
真核细胞具有核膜,整个细胞分化为细胞核和细胞质两部分。
现已发现距今约13亿年的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贝克泉组的白云岩中的原核蓝藻和真核绿藻。
绿藻还发现于距今约10亿年的澳大利亚的苦泉组,绿藻是最早具有真核的生物。
期末古生物学复习资料1、古生物学:研究全新世以前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分为遗体化石和遗迹化石。
3、古生物:生活在距今一万年以上的生物,一万年以内是考古学和现代生物学研究的范畴。
4、标准化石: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明显、数量丰富,易于识别的化石。
5、指相化石:形成化石的生物常只分布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常能指示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6、试论述化石记录保存的不完备性:化石的形成需要严格的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从形成条件来说,生物化石的形成条件包括生物自身条件(最好有硬体)、埋藏条件(细粒碎屑物掩埋)、时间条件(迅速掩埋此后没有暴露,长期埋藏,长期石化)、成岩条件(经历一定程度、不很严重的压实和重结晶作用)。
从保存条件说,生物遗体必须经过长期埋藏且此后未暴露,处于还原条件下,未经生活的动物吞食和微生物的破坏。
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死亡后能够形成化石,已经形成的化石又会经过自然界的地质作用(构造变形作用、风化作用等)的破坏,人类已经发掘的化石只占已经形成的化石的一小部分,未发掘的化石还在经历地质作用的破坏,所以化石记录保存是不完备的。
7、石化作用:使古生物遗体改造为化石的作用。
(1)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的内部孔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充填的一种石化作用。
使硬体致密坚硬,质量增加,保持硬体原来的特征。
(2)交代作用:生物硬体的成分被地下水溶失,随后被外来矿物质充填的一种石化作用。
能保持原有的化石形态和结构,如硅化木。
(3)重结晶作用:组成生物硬体的矿物,在地热和地层压力的影响下,发生脱水、晶体变粗、晶格转化或离子析出而造成的一种石化作用,是最普遍进行的一种石化作用。
(4)升馏作用:生物硬体中的H、O、N等组分在地热的作用下挥发转移散失,只留下黑色炭质残余。
这种化石通常为黑色,质软,易磨损。
8、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生物体的结构和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种类由少到多,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物的生活环境由海生到陆地到空中。
⊙总论:一、古生物学(概念)-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其范围应包括各个地史时期的地层中保存的一切与古生物有关的资料。
二、化石(概念):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三、化石的保存条件:1、生物的自身条件。
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
1)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
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
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
(1)物理条件:如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生物尸体易被破坏;(2)化学条件:如水体pH值小于7.8时,CaCO3易于溶解;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3)生物条件:如食腐生物和细菌常破坏生物尸体。
3、埋藏条件。
(1)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2)与埋藏的沉积物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
(3)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
(4)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5)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时间条件。
1)埋藏前的暴露时间: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
2)石化作用时间: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
3)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5、成岩石化条件。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
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四、化石的保存类型:(一)实体化石(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多为骨骼部分):1、未变质实体(这类化石很少,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
⊙总论:一、古生物学(概念)-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其范围应包括各个地史时期的地层中保存的一切与古生物有关的资料。
二、化石(概念):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三、化石的保存条件:1、生物的自身条件。
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
1)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
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
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
(1)物理条件:如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生物尸体易被破坏;(2)化学条件:如水体pH值小于7.8时,CaCO3易于溶解;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3)生物条件:如食腐生物和细菌常破坏生物尸体。
3、埋藏条件。
(1)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2)与埋藏的沉积物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
(3)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
(4)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5)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时间条件。
1)埋藏前的暴露时间: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
2)石化作用时间: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
3)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5、成岩石化条件。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
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四、化石的保存类型:(一)实体化石(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多为骨骼部分):1、未变质实体(这类化石很少,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
名词解释1海侵(海进):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使海岸线不断向大陆方向退却的现象。
2海退:由于大陆上升或海平面下降,使海水从大陆撤退的现象。
3超覆:从空间分布来看,新沉积地层的分布范围超过了下伏较老地层的分布范围,这种现象称为超覆。
4退覆:在空间展布上,新沉积地层的分布范围小于下伏地层的范围,这种现象叫做退覆。
5海进序列: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
6海退序列: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
7构造回旋:地球岩石圈构造演化中存在的规律性回旋现象。
(造山运动、海水进退、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生物演化和发展等)8沉积回旋: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岩性或岩石组合按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上规律叠覆的现象称为沉积回旋。
9沉积韵律:局部地区小规模的、岩性按一定生成顺序规律叠覆的现象称为沉积韵律。
10地层水平律:沉积地层的产状一般水平或接近水平,所有的岩层都平行于水平面。
11地层连续律:沉积形成的岩层在侧向上大规模连续,或逐渐尖灭,如果一个岩层不能连续追溯而突然中断,说明它被构造运动改造过。
12地层层序律(叠覆律):地层的原始层序应当是新地层叠覆于老地层之上。
13化石层序律: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进化,其进化过程不可逆,所以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群,同一时代的地层,含有同时代的化石和化石组合,这就是化石层序律。
14年代地层单位:以地层的形成时限(地质时代)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
15岩石地层单位: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
(以岩相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地层单位)16宇(宙):指在一个“宙”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
17界(代):指在一个“代”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
根据生物界发展的总体面貌以及地壳演化的阶段性划分。
18系(纪):指在一个纪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是界的一部分。
19统(世):指在一个“世”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
20生物带:依据地层中生物化石内容和特征划分的地层单位称为生物地层单位,其基本单位是生物地层带,简称生物带。
⊙总论:一、古生物学(概念)-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其范围应包括各个地史时期的地层中保存的一切与古生物有关的资料。
二、化石(概念):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三、化石的保存条件:1、生物的自身条件。
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
1)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
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
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
(1)物理条件:如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生物尸体易被破坏;(2)化学条件:如水体pH值小于7.8时,CaCO3易于溶解;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3)生物条件:如食腐生物和细菌常破坏生物尸体。
3、埋藏条件。
(1)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2)与埋藏的沉积物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
(3)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
(4)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5)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时间条件。
1)埋藏前的暴露时间: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
2)石化作用时间: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
3)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5、成岩石化条件。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
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四、化石的保存类型:(一)实体化石(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多为骨骼部分):1、未变质实体(这类化石很少,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
他们一般没有经过明显的变化。
如琥珀、干尸、细菌、猛犸象等)。
2、变质实体(当生物被沉积物掩埋后,经过了明显变化(石化)才形成的化石)。
(二)模铸化石(指在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
1、印痕(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
如:树叶、笔石、水母等)。
2、模: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
(1)外模-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2)内模-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
3、核。
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
外核-当生物壳体溶解后,外模使其填充物保持了壳体原来的外形,但他们没有内部构造,是实心体。
内核-壳体内部的空腔被填充后的形态体。
4、铸型。
外内模之间的壳被溶解后,填充物又在原来的地方铸成了形态逼真的“壳”。
这种“壳”没有壳的微细构造,但有内核或内模。
(三)遗迹化石。
在地史时期的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生物活动时留下的遗迹或遗物。
如:足迹、爬迹、粪、卵、孔、穴、石器。
(四)化学化石。
古生物体中的有机质保存在地层中,但他经过了一定的分解才能保存到现在。
如:蛋白质分解后形成的氨基酸、脂肪酸、烃等。
五、3种石化作用:形成变质实体化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1)充填作用:地下的矿物质充填到生物体的硬体组织那些疏松多孔的地方,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
如龙骨(中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
(2)交代作用(置换作用)如硅化木。
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所交代。
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有时可以以分子进行交代,因此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它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3)升溜作用(碳化作用)。
一般发生在几丁质、几丁-蛋白质或蛋白质骨骼中。
这些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被遗失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
如:植物的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
六、(非常重要的概念)种-又称物种,它是由于一个或许多个居群(或称种群)所组成的一个自然单位,同种的个体具有基本相同的形态、构造、生理和生态等特征,都能互相交配而繁殖后代。
属:是由起源上有直接联系,在形态、构造、生理、生态等特征上相似的若干个物种所构成的分类单位。
即由一些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亲缘关系又十分亲近的一些物种所组成的较高一级的分类单位。
七、命名法则:(属以上的命名是重点)生物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1.生物分类的各个单位名称都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来命名。
2、从门至科级分类单位的命名。
都采用单名法名字,用正体字书写或印刷,第一字母大写。
例如Protozoa 原生动物门Rhizopoda 根足虫纲Foraminifera 有孔虫目Fusulinidae 蜓科。
门、纲、目的名称没有固定的词尾。
科级名称则有固定的词尾,它是由属于这个科的一个典型属名的词根加上一个固定的词尾-idae或-aceae构成的。
3、属级分类单位的命名(单名法)。
属的命名采用单名法。
但属名要用斜体字来书写和印刷。
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例如Fusulina Fischer et Waldkeim,1829其中Fusulina是属名,Fischer et Waldkeim是命名者的姓氏,1829是命名的年号。
4.种级分类单位的命名(双名法)。
种名采用双名法,它由本身的种名和它所从属的属名两个名字一起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都用斜体字书写和印刷。
但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用小写。
例如Fusulina cylindrica Fisoher et Waldkeim,1829。
其中的cylindrica是种名,Fusulina是该种所属的属名,译作筒状蜓。
5、亚种采用三个拉丁词构成学名,即属名+种名+亚种名三个词均用斜体字,属名第1个字母大写,种名、亚种名第1个字母小写。
6、优先律①生物学分类单元的有效名称,应以符合国际生物命名法则的最早刊出名称为准,后来提出的名称(同一类生物)应作为同义名而废除。
②必须附上命名者的姓氏和日期。
③分类单元的命名需要用两国文字在正式刊物上发表。
八、进化的几个定义(不可逆律、重演律、相关律、适应、特化)1、不可逆律:已经演变的物种不可能恢复祖型,已经灭亡的种类不可能重新出现。
生物的进化发展是不可能走回头路的。
2、相关律:居维叶提出,认为生物身体的各部分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环境条件的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3、重演律:个体发育:生物的每个个体从其生命开始到自然死亡都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段。
如:昆虫有幼虫、蛹、成虫三个阶段。
系统发生:指生物类群的起源和进化历史。
生物类群不论大小都有其起源和发展历史。
系统发生和个体发育是密切相关的,生物总是在其个体发育的早期体现其祖先的特征,然后才体现其本身比较进步的特征。
因此,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短暂重演。
4、适应:生物在其形态结构以及生理机能等方面反映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现象,这是自然选择保留生物机能的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5、特化:一种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其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的变异,而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
这种现象叫做特化。
6、适应辐射:某一类生物在其演化中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叫做适应辐射。
7、适应趋同:指一些类别不同、亲缘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形上变得相似,不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了相似的性状。
8、趋异:起源于同一始祖类型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而发生物种的分化,由一个种分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
9、变异:指同种生物后代与前代、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别。
⊙分论:原生动物们、腔肠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半索动物门※原生动物门蜓亚目:一、蜓的一般特征:1、蜓又名纺锤虫,属肉足虫纲有孔虫目。
是一种已经绝灭的原生动物。
为李四光命名。
2、通常认为是一种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水深100米左右热带或亚热带的平静正常浅海环境。
3、蜓具钙质微粒状壳。
4、一般大如麦粒,最小者不到1毫米,大者可达20—30毫米以上。
5、石炭纪-二叠纪,是进行全球性对比的重要的标准化石。
二叠纪末期绝灭。
二、蜓壳的形状1、壳形:蜓为多房室包旋壳,一般为纺锤形或圆柱形,少数为球形或透镜形。
2、度量:壳轴-蜓壳平旋所围绕的一根假想轴壳长-轴向上最大长度壳宽-垂直于轴的最大宽度3、类型根据长宽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1)长轴型-长大于宽,呈纺锤形、圆柱形(2)等轴型-长等于宽,呈圆形、方形(3)短轴型-长短于宽,呈透镜形三、硬体构造(一)基本构造(13个构造)1、初房-蜓壳的初房位于壳中央,多为圆形,有时呈椭圆或不规则形。
初房上有一圆形开口,是细胞质溢出的孔道。
2、旋壁-细胞质在初房外继续分泌壳质形成的壳壁叫旋壁,旋壁围绕一设想轴增个同时向旋轴两端伸展,包裹初房。
外壁-最外圈的旋壁。
3、隔壁-旋壁前端向内弯曲形成隔壁。
按上述方式依次生长形成多房室。
两条隔壁之间即为一个窄长的房室。
隔壁沟-在壳的外表面,隔壁所在的位置呈沟状4、壳圈-每绕旋轴一圈即构成一个壳圈,壳圈从内到外层层包裹。
5、前壁-终室前方的壳壁称为前壁,在壳的增长过程中,当后一个房室形成时,原有的前壁即变成了隔壁。
前壁上不具口孔,生物靠壁孔与外界相通。
6、隔壁孔-隔壁上有许多垂直表面的微孔,叫做隔壁孔。
7、口孔-隔壁基部中央由再吸收作用形成一个开口。
注意:前壁上没有开口。
8、通道-相邻隔壁上的开口位置相对,彼此贯通形成通道。
9、旋脊-通道两旁有致密方解石次生堆积形成从内到外盘旋的两条隆脊,叫旋脊。
10、列孔-某些高级的蜓类。
在隔壁基部有一排小孔,叫做列孔。
11、复通道-隔壁上的列孔彼此贯通,蜓内部就有好几个通道,称为复通道。
12、拟旋脊-列孔两旁相当于旋脊的堆积物,叫做拟旋脊。
13、轴积-部分旋脊不发育的蜓,其轴部常被次生钙质所充填,叫做轴积。
旋脊、拟旋脊和轴积都是次生堆积物,一般认为它们是大致同时形成的。
(二)旋壁旋壁具分层结构,比较复杂,不同的蜓类旋壁的结构也相应不同。
因此它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之一。
旋壁由原生壁(致密层、透明层、蜂巢层)和次生壁(内、外疏松层)组成。
(1)致密层-是一层薄而致密的物质,显微镜下不透光,呈黑色。
所有的蜓都有致密层。
(2)透明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为一层浅色透明的亮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