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内涵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初步研究摘要:我国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那么,如何有效地在中小学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文章从探究性学习的含义、特征、实施过程和实施保障等方面对探究性学习进行了探讨.一. 研究的背景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
1909年前,大多数教育者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教学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
19的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对这种方法提出批评。
他说,科学教学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态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美国在“教育现代化运动”,尤其是理科教学的现代化运动中提出探究学习的主张。
探究学习的倡导者施瓦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培养创造力。
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施瓦布、杜威等人的研究,包括布鲁纳和皮亚杰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研究,影响了美国五十到七十年代的课程改革,使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把科学理解为探究的过程这种观点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由理科教学扩展到文科教学。
二. 探究性学习的介绍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要作出各种猜测,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查阅文献资料、检索等)得到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第二部分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
(2)争一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探究式教学基本过程及其建构性教学功能........,.. (7)第四部分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1 1一、高中生物新教材制约探究教学的归因分析 (11)二、高中生物探究教学的内容选择··甲··············,,···,·····……l}三、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基本路径的建构 (16)(一)探究发现学习.................................,. (17)(二)问题解决学习,···········,···························。
········,··,····一?0(三)探究实验设计.........................,................................... }5四、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基本策略的提炼与整合·............... }4(一)探究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 (34)c)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策略 (36)(三)探究实验设计的教学策略 (37)第五部分关于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理性思考···············,··,··一39一、部分探究型与完全探究型相结合··················介··-···,····一39二、未知探究型与已知探究型相结合 (40)三、归纳探究型与演绎探究型相结合·......................................,}1四、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沿革概述摘要:本文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概述了研究性学习理论建立于人类早期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研究性学习近代和当代发展脉络,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历史等。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教学模式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引言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是依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论,它适用于各类课程的学习。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2~3]。
“研究性学习”在国外也称项目课程、主题研究、专题研究、专题研习等。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的来临,教育更为世人瞩目。
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作为对传统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和补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育理念在教学领域的体现,它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主要特征。
在现行的学科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为此,我们曾专项进行中等卫校研究性学习课程专题研究,借鉴基础教育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不足,根据职业卫校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与实践(相关论文已另文发表)[4]。
本文仅就研究性学习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简要概述。
1 研究性学习的萌芽研究性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类早期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不断积累、发展的基础之上,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关于学习、探究的教育思想,为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春秋时孔子的“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把人引向了一个思考的王国。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探讨对探究性学习内涵的理解,普遍存在一个误区,最常见的是把探究性学习仅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因而有人把探究性学习称为探究式学习,也许这是仅停留在教学方法论上的理解。
实际上,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性质,它更重要地体现为一种教学思想。
正因为它是一种具有统帅作用的思想,探究性学习才能重新定位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功能,使我们不得不变革课程的内容与实施办法,使我们不得不去关照儿童科学活动的特点,否则,新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将无法获得思想上、理念上的依托。
从教学思想的角度来探讨探究性学习的内涵,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是一个能融合各种学习方式的开放系统,它以知识为载体,以具有儿童情趣的和既有科学价值与能力训练价值、又有社会价值的科学问题为学习的主干内容,以符合儿童科学认识活动规律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在教师的促进下进行的一种充分自主而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
1、依据探究性学习过程的特性,探究性学习是一个能融合各种学习方式的开放系统。
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说,探究是基于过程的科学学习的方式,但它绝不是唯一的科学学习的方式,各种学习方式有机并存恰恰能促进探究性的学习。
我国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明确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这些理念的明确提出,无疑推动了我国科学教育理论的发展。
在此认识下,在感到耳目一新之余,有人产生了把探究性学习教条化、理想化的倾向,转而对其它教学方式持怀疑态度。
而依据探究性学习过程的特性,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系统,具有包容性。
在探究的不同阶段或由于探究的内容不同,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探究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需要用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观察记录的方法;在讨论阶段,教师要运用一定的启发式方法挑起矛盾,使讨论更深入;在学习了新的概念后,教师要用掌握学习的技巧向学生出示一些变式(如“鳝鱼是不是鱼”这类问题),以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概念;在进行通过查阅资料的学习时,教师在学生占有资料不足的情况下,要对有关的科学事实进行讲授,等等。
【课程与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及演变历程王新民1,李运萍2(1.河南师范大学教科所;2.河南科技学院职教所,河南新乡 453000)摘 要:研究性学习,它的理念最早源于孔子和苏格拉底;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研究性学习曾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倡导;今天的研究性学习既有历史继承性,又有时代发展性,它将有力推动世界教育及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起源;发展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4)05-0081-04 近几年来,研究性学习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研究性学习”这一词语最早是由上海教科研究院普教所于1999年初提出的[1,2],按“提出者”的说法,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汲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1]。
但从涵义、理念和实践等诸多方面来讲,研究性学习的产生却要久远得多,且其名称五花八门,如精神产婆术、发现学习、研究学习等。
因此,有必要梳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脉胳,弄清研究性学习的传承发展关系,借鉴历史经验,彰显时代精神。
一、古代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探求真理、发现知识,而不是单靠教师的传授。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古代就有了研究性学习的萌芽。
孔子是最早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还提出“叩其两端”的思考方法,从考察事物的不同方面入手,辨明是非,进而解决问题。
《学记》中提出:“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他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要指导学生学习的门径,而不要代替他作出结论。
孟子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也就是说,要想深入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这样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才能遇事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一、探究性学习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标下的教学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个、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其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充分发展。
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按照自己长期积累形成的教学经验,较多地关注学生对教师自身教法的适应,而很少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去适应学生的学法。
探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形势的弊端,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方案和研究过程、开发利用资源,到探索研究结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共同行动者与合作者。
二、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其主要过程就是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制定计划,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作出解释与结论,再通过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获取正确的结论。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回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也从中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探究性学习与基础性学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探究性学习与基础性学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我们制定此学习方式所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基础性学习以课本为基础,可以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构建学生完整而合理的知识体系,探究性学习则进一步挖掘教育内容的各种教育功能,尝试以社会课题组织教学,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长,选择了一些适宜的课题,如:(1)通过网上浏览,调查重要的矿物资源以及在高科技中的应用。
(2)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能源以及回收废电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称“探索发现法”“问题解决法”,这是美国着名⼼理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来的。
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类尚未知晓之事的能⼒,⽽是包括⾃⼰头脑亲⾃获得知识经验的⼀种形式。
他提出重视科学知识结构,发展和培养学⽣能⼒的新教育观,率先提出“发现法”。
与此同时,美国芝加哥⼤学教授施⽡布提出了与发现法相近的,却更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法,即“探究式教学法”。
由于探究式学习在解决教什么、学什么⽅⾯更具体适⽤,所以,美国教育教学研究会提出了以“探究性教学”为核⼼,对探究性学习的技能进⾏全⾯研究,使其成为美国教育改⾰中最重要、最具有影响的教学⽅法。
我国在新⼀轮的基础教育改⾰中,特别强调学⽣学习⽅式的改善,并将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科教学的⼀项重点内容,是科教兴国战略在课程改⾰中的具体体现。
在⾳乐学科的教学标准中,将“过程与⽅法”作为教学⽬标提出来,以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学习过程的关注。
同时注重学⽣在对⾳乐的情感体验的个性化感受和认识过程中,运⽤与体现“探究式”学习理念的各种学习活动,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的意象思维和想象⼒,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的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能⼒。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要任务:怎样产⽣好问题?因为探究性学习是⼀项有⽬的性的活动,教师抛出的⼀个个问题要学⽣⾃⼰去解决,并不是要他们去寻找⼀个预定的、静⽌的答案,⽽是引导学⽣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多⾓度地、发展性地了解⾳乐,理解⾳乐作品。
着名的歌剧⼤师⽡格纳说过:“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镜⼦。
”⽽学⽣也在通过解决⽼师设置的问题的过程中⾃我成长,⾃我认识,教师也不⽤像以前那样把⾳乐作品的背景以及表现⽅式作为固定的答案讲给学⽣,更多的努⼒是去激发学⽣的潜⼒和想象能⼒,引导学⽣去向⼀个开放的⽅向发展,所以要明确地提出问题。
⽽问题本⾝也能成为激发学⽣主动探究的源动⼒,能唤起学⽣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内涵在教育及心理学研究的已久历史中,探究性学习理论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探究性学习的理论、模式与实践已经发展成为学习理论、心理学及教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将对早期探究性学习理论及其发展历程进行概述与分析,并从理论角度阐述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探究式学习理论的起源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其根本思想是将探究的概念引入学习的过程当中,以便推动学习者能够主动思考、了解及探究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从而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与认知。
在早期,研究者比如卡罗尔洛克(Carl Rogers)罗伯特艾克曼(Robert E. Ackerman)均以自主、主动、活跃及自定义学习等思想构建出探究式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主动探究及体验,而非通过传统的指导性学习实现知识的增长。
随着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发展及探究的办法的进一步创新与完善,相应的学习模式也更加成熟。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弗里茨芬纳尔(Fritz Fenner)提出了“发现学习模式”,这也为探究性学习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概念;在70年代,罗伯特艾克曼将他的发现学习模式推广开来,提出了“探究式学习模式”,倡导学习者自主学习及归纳总结;此外,英国教育家维尔金(Willard W. Apple)也提出了认知架构范式,以观察理解探究综合归纳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让学习者能够更好的探究及理解学习内容。
到了20世纪末,科学家埃里克拉斯特(Eric B. Rost)及弗朗西斯加沃德(Franz J. Gavoty)也提出了情境模式,认为学习者可以把学习与情境结合,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从理论角度看,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习者应该拥有自主的学习主体地位,他们可以主动思考、分析、归结及推理,并运用自己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第二,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可操纵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思考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并能够改变相关的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第三,应当强调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尤其是像社会行为认知、情境分析及价值观等更加抽象的知识概念;第四,学习过程是一个演变的过程,学习者应该建立自己的学习模式,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从现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第五,应当强调学习的实时反馈及反思,学习者应该及时反馈及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更好的调整学习策略。
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内涵
作者:任尚福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2年第03期
摘要: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主要介绍了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内涵。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发展;内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相继制订了面向21世纪的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风行全美教育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潮传入我国。
其中,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就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形成得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之一。
2004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项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并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具有严密学术性的创造活动。
世界范围内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以卢梭为代表,他主张“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
第二阶段发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以杜威为代表,他提出来探究式模式,这种蕴含探究思想的教学模式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
探究性教学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欧美等国,主要代表是布鲁纳、斯瓦布等人,其中布鲁纳认为发现教学法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按照
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识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1961年,美国教育家斯瓦布首先使用“探究学习”一词,并对探究学习做了大量研究,他提出,作为探究活动的科学教学,实际上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作为探究的科学”和“通过探究的科学”。
1996年,美国正式公布出版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作为美国科学教育史第一个国家标准,它强调了对科学探究的本质认
识:“作为探究的科学”是“科学内容标准”的重要一项。
探究性学习在我国的研究至少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当时,美国的兰本达教授曾在我国北京举办“探究—研讨”教学法讲习班并开展实验,于198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
在此前后,一些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受此影响,不断进行着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验。
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于1981年开始并持续至今的“诱思探究教学”实验,其目的在于探讨课堂教学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揭示客观教学规
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用于素质教育的现代学科教学论,并将其具体运用到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去。
它以学生的学习为逻辑起点,以教学、心理、发展为基本教学范畴,以教学的职能观、机制观和价值观为基石,形成了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过程论、三维教学目标论等。
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探究教学。
从2001年9月,全国普通高中都开始运用探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树立科学精神。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这种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其主要特征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探究性学习情景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内容,以发展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作为学习观,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知识、继承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
总之,新课改理念下的探究式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它符合当前中国的国情,它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
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它可以使学生有目的地构建知识以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科学教育能主动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和社会发
展的需要。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科学的发展观,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拓宽学科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重视新的教育理念与探究性教学的整合以及科学为主体的综合实践课的开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来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新疆喀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