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地理上册复习
- 格式:pptx
- 大小:3.86 MB
- 文档页数:117
鲁教版(五四学制)中考地理一轮复习:六年级上、下册知识点提纲汇编六上地理知识点1.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2.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3.纬线的形状是圆圈,长度不等(最长的纬线是赤道);经线的形状是半圆,长度相等。
4.零度纬线是赤道,纬度的范围是00—900。
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经度的范围是00—1800。
5.度数向北增加的是北纬,用“N”表示;度数向南增加的是南纬,用“S”表示。
度数向东增加的是东经,用“E”表示;度数自西增加的是西经,用“W”表示;6.纬度的划分:00—300属于低纬度;300—600属于中纬度;600—900属于高纬度。
7.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8.地球自转:中心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周期是一天;出现时间差异、昼夜交替等现象。
9.地球公转:中心是太阳;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出现四季、五带等现象。
10.地球公转过程中的四个节气:①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相等。
②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出现极昼。
③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相等。
④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出现极夜。
11.根据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寒带。
12.热带与北温带的界线是北回归线(23.5°N);热带与南温带的分界线叫南回归线(23.5°S);北温带和北寒带的界线是北极圈(66.5°N);南温带和南寒带的界线是南极圈(66.5°S)。
13.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温度带是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温度带是北寒带、南寒带。
14.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是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天圆地方(直觉)——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臆想)——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宇宙中看地球(确认)。
2.用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半径6371千米。
3.举例说明地球是曲面及球体的证据?船桅杆、月食、登高望远、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等。
4.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说出下列地球仪上的点和线的概念:地轴、北极点、南极点、经线、纬线、经度、纬度?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叫做地球仪地轴:地球自转轴叫做地轴北极点:地轴北段与地球边面的交点叫做北极点南极点: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叫做南极点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经度:本地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的夹角(两面角)叫做经度维度:本地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线面角) 叫做维度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1.纬度的变化规律:以赤道为分界线,越靠近两极的地方,纬度越大,相对应的是,靠近北极是北纬(N),靠近南极的是南纬(S)2.经度的变化规律:以本初子午线(0°)为起点,向东为东经(E),向西为西经(W),无论向西向东,都以180°为终点。
(4)填写北半球节气表格:节日期太阳直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北回归物体影子(北回(6)地球公转到②点时,是威海正午时分物体影子最短(最短或最长)的一天。
(7)当我们欢度儿童节时,地球运行在:A 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①之间5.温度带和低中高纬度:(1)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了五个带,其名称及划分界限是?把五带的名称填写在图中。
五带的划分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23.5°N——23.5°S)2、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