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地球的运动 2
- 格式:ppt
- 大小:3.13 MB
- 文档页数:20
1.2地球的运动---自转依标托纲扣本:1.理解并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特征。
2.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掌握地方时、区时、日界线与晨昏线等计算与判断方法,学会利用地转偏向力来解释自然现象。
锁定考点:考点一:1.晨昏线(圈)特点(1)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3)永远平分赤道。
(4)与经线圈的关系重合或者有夹角,夹角α的范围在0°~23°26′之间,且夹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相同。
(5)晨昏线的移动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方向相反。
2.晨昏线的应用(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下图中AB 为昏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若BC 为昏线,则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
(2)确定地方时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6∶00,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18∶00,如右图BN地方时是6∶00,AN地方时是18∶00。
(3)确定日期和季节①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圈重合)可判定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节气是春分日或秋分日。
②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日期是6月22日前后,节气是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节气是冬至日。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①确定纬度: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互余;晨昏线与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②确定经线:与晨线(昏线)和赤道交点相差90°且大部分或全部在昼半球一侧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过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且大部分在昼半球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
(5)确定昼夜长短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长,等于该纬线昼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夜长是夜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6)确定日出、日落时间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学习目标:1.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规律,理解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的产生。
五带的特点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的产生2.难点:了解五带的划分和各热量带的特点【主要训练形式】1.边看边思考。
【学法指导】观察和使用地球仪,一、 预习导学(5---10分钟). 本节要点回顾1.地球的自转 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称为自转。
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
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也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2. 地球的公转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北极指向北极星不变,太阳直射点在23.50N 与23.50S 之间来回运动,形成春、夏、秋、冬四季。
以北半球为例: 节气 日期太阳直射点位置 季节 月份 春分 3月21日赤道上 春 3、4、5 夏至 6月22日北回归线 夏 6、7、8 秋分 9月23日赤道上 秋 9、lO 、11 冬至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冬 12、l 、2地球上的五带 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五带特征比较如下表:热带北温带、南温带 北寒带、南寒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地区 有直射阳光 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现象 有极昼极夜 现象 获得热量多,气候终 年炎热得到的热量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季节变化显著 获得热量少,气 候终年寒冷 二、展示探究 合作交流15--20分钟P10 活动1、2题:(略) 活动3、人们以1天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原因:由于地球自转,才有了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的东升西落使地球有昼夜之分。
由于畅畅和姨妈处在不同的经线上,所以才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同一时刻,不同地区有不同 自转 公转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运动周期一天(24小时) 一年(365天)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产生的地理现象 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四季变化 因此,一年内,南、北回归线之间,有两次直射现象;南、北回归线上,只有一次直射现象;而南回归线以南和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则无阳光直射现象。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P9中的图1.15)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这些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地理意义。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地球的运动这一抽象概念,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地球运动的特点。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较为关注,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3)能够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和图表,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2)运用讨论、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解释。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图片教学法:运用图片、图表等视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地球运动;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4.实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地球运动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图表、动画等;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地理现象实例,以便进行讲解和分析;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地球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现象。
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知能演练提升1.地球自转和公转( )A.方向相同B.周期相同C.运行轨道相同D.产生的地理现象相同读地球公转演示图(支架顶部的十字框架代表“太阳光线”),完成第2~3题。
2.移动地球仪,使其绕“太阳”公转一周,我们可以观察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 )A.23.5°S~23.5°NB.66.5°S~66.5°NC.90°S~90°ND.始终直射赤道3.为了保证演示成功,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 )①使“太阳光线”正好对准地球仪的球心②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③按照顺时针方向移动④按照逆时针方向移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依次表示的我国法定节假日是( )A.元旦、劳动节、国庆节B.国庆节、劳动节、元旦C.劳动节、国庆节、元旦D.劳动节、元旦、国庆节5.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一天有太阳直射井底的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地受太阳直射日期搭配正确的是( )A.23.5°S——冬至日B.23.5°N——夏至日C.23.5°S——夏至日D.23.5°N——冬至日6.钱钟书小说《围城》:“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但是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
”产生“太阳迟落早起”这种地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地球的公转B.气候的变化C.板块的运动D.海陆的变迁7.下列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运动有关的是( )A.太阳东升西落B.地球昼夜交替C.连云港的小明要在早上收看美国晚间体育直播D.冬去春来,四季更替右图为地球某时刻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圆圈表示纬线,直线表示经线,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完成第8~10题。
8.图中N点所在纬线是以下哪两个热量带的划分界线?( )A.热带与北温带B.南温带与南寒带C.北温带与北寒带D.热带与南温带9.此时是北半球的(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10.这一天图中N处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A.极昼B.昼夜平分C.昼长夜短D.昼短夜长11.读五带划分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地位于北寒带B.b地有太阳直射现象C.c地四季分明D.d地终年炎热★12.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表面产生了很多奇妙的现象。
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测试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1.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7时46分,智利西部海岸发生8.2级地震。
这一天从地球公转的位置来看,应该位于下图中A、B、C、D的和之间( )A.A BB.B CC.C DD.D A下图为“地球运动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完成2—3题。
2.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时间只能是春分日B.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C.内蒙古可能多沙尘天气D.图示范围大部分地区属于东半球3.(2014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改编)A点几小时后进入黑夜( )A.6小时B.8小时C.12小时D.24小时2014年6月2日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4—5题。
4.此时地球运行在图中的( )A.①段B.②段C.③段D.④段5.(这一天福建莆田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A.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C.昼夜平分D.极昼现象读下面“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6.地球公转至①处时,青岛的节气是(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7.(2013山东青岛中考)不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现象是( )A.地方时的差异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昼夜长短的变化D.四季的更替8.(2018福建福州外国语学校期中)四季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是( )A.北寒带B.赤道地区C.温带地区D.热带地区9.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分别是( )A.一年一天B.一天一年C.一年一月D.一月一年10.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此时已是冬季B.我国北方的河流都已经结冰C.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D.哈尔滨比广州的白昼短11.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样,都是自东向西B.地球公转的轨道近似正圆,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C.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D.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嫦娥三号着陆器、巡视器于2013年12月15日顺利完成互拍成像,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取得圆满成功。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教材分析: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它始终不停的进行着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些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紧密联系的现象。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
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课学习需要2课时进行。
二、学情分析:对于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学生都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对于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生活中一些现象是什么运动引起的,学生却并不十分了解,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2)、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运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的时差知识。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现象,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精神。
四、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产生。
五、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2)、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运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的时差知识。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描述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并用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事实说明地球自转。
过程与方法:演示地球仪。
(1)观察演示自转方向:学生演示➝演示错误的学生上台演示➝纠正错误➝正确演示➝学生再演示;(2)观察演示自转所形成的地理现象:地球仪静止不动时用手电筒照射演示昼半球和夜半球➝地球仪转动时用手电筒照射观察同一地点的昼夜变化➝地球仪转动时用手电筒照射观察不同地点时差的形成。
层层递进,容易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演示地球自转,调动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为今后更好学习地理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重点(1)地球自转和概念、方向和周期(2)自转的地理意义难点:(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教学准备:(1)地球仪、手电筒、幻灯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小地球仪教学过程: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地球公转轨道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
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
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角度去认识地球。